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2687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每题1分,共32分)1.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 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 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 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起礼器的作用,代表着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这时期的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而在战国中晚期时期,周王室衰微,礼

2、崩乐坏,贵族地位下降,因此这时期的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青铜器由端庄厚重到朴素实用的变化特点,与青铜器铸造也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战国中后期青铜器逐渐朴素实用方向发展,并且日益普遍,没有体现青铜器的需求减少,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出现,诸侯征战、礼崩乐坏,但战国时期改革没有废除礼乐制度,故D选项与史实不符。2.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A. 分封制、宗法制、

3、中央集权制B. 君主专制、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宗法制、三省六制D. 君主专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宗法制、中央集权制与儒家思想。“有权就有一切”指的是皇权专制,“家长制”体现的是宗法观念中宗法制,“官僚政治”是指古代中央集权制,“蒙昧主义”指的是文化上的儒家思想,故D 项符合题意;A、B和C中表述不全面。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名师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大权总揽;“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

4、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3.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此题迷惑性非常强。第一眼看过去好像是经常做的题目,但是经过出题人的重新设计,已经不好选择。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地削弱。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统一的斗争,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的占据上风。从体制上看,经历了由分封制到郡

5、县制再到省制的转变,也能说明这一点。故选A。明清时期更多的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因此B项错误;C项错误,宰相虽然被分权,但是并未推出权力中心;D项明显错误。【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政治体制演变的趋势4.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D. 中国古代

6、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答案】D【解析】材料中要注意两点信息:一是“公天下”的因素,二是“现代行政”的特点。AB表述错误,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不表示就是民主制度,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只能说有某些合理性,C在材料中没有谈及,因此选D。5.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A. 皇帝位高而大权独揽B.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 体现一定分权原则D. 君臣共治皇权削弱【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以后的

7、传统政治,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可知百司职权和皇权有一定的分权原则,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与“其权不操于君”相悖,B项无体现;D项中“皇权削弱”表述不符合史实。6.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B. 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 皇权受到政府制约D. 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唐朝的政府中心是政府

8、,意及皇权受到了政府的制约,所以正确的是C项,ABD项不是题干内容的表述。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A. 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B. 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C. 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D. 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黄宗羲从限制君权出发,提出“复方镇”,把中央权利下放到方镇,这样可以既限制膨胀的君权,又可以防止割据之害。A、C无从体现,D概括不全面,故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

9、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8.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B. 隋唐通过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C. 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 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汉朝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而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威胁皇权,因此根据题意,不利于皇权加强的只有D项;ABC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9.铜匦,武则天所创,类似于检举

10、箱,惟武则天可拆看,其他人无法打开。初为朝廷接受臣民投书反映各方面问题的匣子,后逐渐成了匿名的揭发官员不当或不法行为的一个容器。铜匦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B. 古代监察制度的进步C. 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D.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逐渐成了匿名的揭发官员不当或不法行为的一个容器”可知,铜匦的出现及发展主要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力,故A选项正确;材料中提及对官员的监察,但不是监察制度,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铜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10.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

11、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取时,“把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A. 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结合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打破血缘部落,建立十个行政选区,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12、故C正确;AB项中确立财产等级制和废除债务奴隶制都是俊伦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联系所学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11.“(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A.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B. 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C. 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 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13、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可以看出,流通中的平等,促进了现实中的自由和平等,体现出了商业上平等观念,影响到了当时的政治理念,D正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政治平等受到了商业平等的影响,但不是建立在商业平等的基础之上,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自由平等的交换原则对希腊社会政治的影响,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古希腊的海外贸易活动,排除C。12. 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

14、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A. 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B. 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C. 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D. 雅典民主政治衰落必然性【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题干中的“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说明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和民主政治是一种强制行为,雅典民主政治已经走到了极端不民主的地步,故选:D13. 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制度起到奠基作用的内容包括恢复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设五百人议事会执掌统治权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为最高司法机关 在公民中确立财产等级制度A. B. C. D

15、.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梭伦改革恢复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设四百人议事会执掌统治权;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为最高司法机关;在公民中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因此是正确的,错误。故选A。考点:梭伦改革点评:梭伦改革是雅典走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推动了雅典的进步,也为人类创造了政治文明遗产,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发展工商业等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14.一部反映古代希腊的电影中有以下几个情节,你认为下列哪些事情在电影中发生符合历史真实一个阿拉伯男子为躲避国内的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公民德里希因为邻里纠纷

16、而向公民大会申诉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个公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公民沃尔默迪和妻子玛丽亚一起参加公民大会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城邦时期,雅典公民才会有民主权利,公民是指本邦的成年男子,因此一个阿拉伯男子为躲避国内的政治迫害来到雅典,不能够享受雅典的公民权,错误,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德里希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诉能够发生,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正确;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个公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雅典实行直接民主,能够激发每个公民建设国家,正确;古代雅典,享受公民权利的是雅典公民,公民是指本邦成年男子,不包括妇女,故错误,结合题意得知

17、,正确,故C选项正确,排除B和D选项。15.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为希腊民主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国家最终形成克利斯提尼时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执政的“黄金时代”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时期采取财产等级制等措施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等措施推动雅典商品经济的发展,正确;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准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国家最终形成说法没问题,正确;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

18、的公民发放津贴的是伯里克利改革内容不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错误;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执政的“黄金时代”,雅典民主制度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时期达到“黄金时期”,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正确,故B选项正确;错误,故A、C、D选项排除。16.有资料显示,自梭伦时代起某段时期内,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到伯利克里时期则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拥有雅典公民身份。这说明A. 梭伦时代雅典公民权向所有居民开放B.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C.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为公民范围的不断扩大D. 随着雅典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公民权的限定日益

19、严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得出梭伦时代“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到伯利克里时期“父母皆为雅典人者,才能拥有雅典公民身份”,而且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空前繁荣时期,由此分析可知伯利克里时代,公民权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因此D表述符合题意。而A、C表述与材料内容不合,B与材料无关。故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公民权17.2011年8月,英国伦敦暴动时,反对派批评首相卡梅伦滥用权力。英国首相的权力主要有提名内阁成员组阁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创议权任命议会成员A. B. C. D. 【答案】

20、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相的职权虽然绝大部分没有法律正式规定,但根据惯例首相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着国家行政大权,正确;根据宪法惯例,首相有向英王提出任命内阁成员和其他部长名单,也可要求他们辞职或变更他们的职务,即提名内阁成员组阁,正确;首相可向议会提出立法动议权,即通过议会掌握立法创议权,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也叫贵族院,主要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的重要人物组成。下议院又称平民院或众议院,其议员由选民按选区多数代表制直接选举产生。故第与题意不符,排除含有此项的选项,即排除B、C、D三项。故应选A。18

21、. 历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说明了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C.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D. 国王凭手中的权 力转嫁责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这实际是揭示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故选A。考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责任内阁制19.读图,对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 都象征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B. 都是

22、政府首脑的办公场所C. 都彰显了君主的尊贵地位D. 都是君主制消亡后的历史遗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英政治的比较,分析选项AB两项均不适合英国,中国的太和殿和英国的王宫都是君主制的产物,故D说法不正确,二者都体现了君主的尊贵,故选C。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君主立宪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清代政治20.林肯总统在某次内阁会议上就某个方案征询意见,结果出席会议的七名内阁成员都表示反对。但林肯在宣布结果时却说:“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你认为林肯的做法A. 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B. 违反了权力制衡原则C. 违背

23、宪法,林肯宣布结果无效D. 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内阁由总统提名国会批准后组成,内阁要对总统负责,所以内阁的反对票是无效的。因此材料内容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故D选项正确;民主集中制原则,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故A选项错误;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内阁由总统提名国会批准后组成,内阁要对总统负责,因此出现“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的结果,这符合美国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没有违反权力制衡的原则,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材料内容符合宪

24、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而不是违背宪法,故C选项错误。21.下列关于近代英美法德国家元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英国的国家元首是首相,通过选举产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 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拥有行政权C. 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拥有行政权和军权D. 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首相对皇帝负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英国的国家元首为英国的国王,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故A.英国的国家元首是首相,通过选举产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这一说法错误。B.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拥有行政权、C.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

25、议选出,拥有行政权和军权和D.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内阁对皇帝负责,以上说法均符合史实,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英法美德的政治国家元首【名师点睛】本专题的各考点很少单独命题,般试题将各国的政治体制进行对比,既有要求分析相同点的试题,也有要求分析不同点的试题。从考查的角度分析,对各国也有所不同:英国强调民主政治进程的渐进性,英国民主政治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产物;美国强调法治建设和三权分立制度在美国民主政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法国强调共和政体形成的艰巨性,重视对“艰巨性”原因的考查;德国强调其代议制民主政洽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22.美国宪法制定者之一汉密尔顿认为:“

26、民众是反复无常的,他们甚少会冷静地判断是非善恶。因此,我们必须在政府中为出身富裕的阶层永久地保留一定的地位,他们可以对民众复杂多变的情绪要求作出理性的判断也就可以保持政府的正常和良好运作。”汉密尔顿的核心主张是A. 以财产区分民众等级B. 实行代议制民主C. 保留美国的奴隶制D. 保持贵族特权地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在政府中为出身富裕的阶层永久地保留一定的地位”可知,汉密尔顿主张保持贵族特权地位,所以答案选D。A项中“财产”材料没体现;B项中代议制材料体现不出;C项中的奴隶制材料没有涉及。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

27、7年宪法【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类选择题,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23. 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可消

28、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这说明A. 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B. 美国的民主政冶应该保护党争和自由C. 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D. 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答案】A【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找到题目的关键词。此题关键词是“自由”对于党争的重要性,两党政治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所以选A项。材料没有提及民主政治导致党争,而是认为自由孕育党争,不选BCD三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政党政治24.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

29、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A. 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B. 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C. 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D. 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及比较归纳能力。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述与“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的要求不符,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王朝继续沿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方向发展,使这一制度达到顶峰,而英国

30、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改变了英国的发展方向,C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D项表述与“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的要求不符,排除。故选C。25.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最为合理的是A. 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B. 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C. 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D. 实施君主专制

31、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实现普选权是当时法国各阶级的共同目标。【答案】A【解析】【详解】德国实行专制而法国实行民主,而形成这种不同点的原因主要是两国的国情不同德国是要维护统一,法国是要防止专制势力复辟,A正确;德国的任务是维护统一,法国的任务是防止封建专制主义的复辟,B错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不是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故C项错误;实施君主专制并不是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法国实现普选权也不是当时法国各个阶级的共同目标,错误。26.南京城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缩影,它见证的中国社会性质出现变化的是A.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B.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C. 中华民国宣告成立D. 国民党统治的垮台【答

32、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南京城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缩影,它见证的中国社会性质出现变化”中的性质变化知道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没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故B选项错误;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建立的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没有使中国社会性质出现变化,故C选项错误;国民党统治的垮台是在1949年4月,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点,材料中中国社会性质出现变化的是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27.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

33、,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 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B. 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C. 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转型D. 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各国商品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占领中国的市场,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所以B项说法不正确,所以选B;A符合全球史观的视角,是正确的说法,故排除;C项符合

34、现代化史观的视角,故排除;D符合文明史观的视角,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五口通商 【名师点睛】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影响,按照不同的史观和不同的视角去看,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了解各种不同的史观,对于我们更好的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非常有用的。目前我们用到的史观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种:1、唯物主义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

35、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生产力与世界各地区间的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演变。4、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5、文明史观:把文化

36、或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认为文化或文明也是经历着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 ;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文明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28.数据分析对于历史学习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清两国士兵体格比较表。据此可推知年龄(平均)身长(CM)体重(KG)胸围(CM

37、)呼吸缩长差(CM)肺活量(MI)握力(KG)日本兵21岁5个月164.861.385.17.033631.041.0清国兵28岁10个月166.654.889.76.703029.031.0A. 清军体质全面不及日军B. 日本更加重视军队建设C. 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D. 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力量的对比,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根据题干材料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更加重视军队建设,在士兵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各个方面都优于中国,故B项表述准确;根据图表数据可知,清军在身高和胸围方面优越于日军,不能够得出清军体质全面不

38、及日军,故A选项错误;材料数据体现的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清两国士兵体格比较,两国士兵体格只是军事战斗素养的一部分,不代表全部,因此也不能得出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故C选项错误;军人体质对两个国家的战争结局很重要的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D选项错误。29.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这些政策A. 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B. 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C. 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D. 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

39、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及的政策“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可见其政策有助于国共合作,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与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排除。全面抗战路线指联合一切力量来抗日,这是共产党的抗战路线,与国民党无关,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B。30.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 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 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

40、的推动力C. 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的确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B符合题意;报纸的宣传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但没有体现人民对其教化能力的肯定,故排除A;题干未涉及报纸产业多元化的内容,排除C;由“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可知报纸舆论未受到专制政府控制,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大众传媒的变迁,大众传媒是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指报纸

41、、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31. 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这反映的实质是( )A. 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B. 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C.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D. 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了应对社会现实变化和镇压革命的需要,清政府学习西方练兵技术,编练新军,军队逐渐改变原有装束,故形式上

42、朝着近代化方向发展,B项符合题意。A项是表象,不是实质;题干没有提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的传播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清代国防力量有所增强,排除D。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32.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 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C. 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 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

43、息“清初的剃发令”“ 太平天国的蓄发令”“ 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可以看出“辫发之争”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现,故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辫发之争)第二卷(非选择题,共68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

44、,“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

45、“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绪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答案】(1)差异:中华法系礼刑结合(侧重公法),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罗马法私法发达

46、,保护个人权利。中华法系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法治。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中国:宗法制度,专制统治;古罗马:城邦政治,帝国时代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中国:法家,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古罗马: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义。(2)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西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试图收回领事裁判权。评价:晚清的司法改革借鉴了近代西方法律原则制度;同时兼顾了儒家礼教传统;有利于法律近代化;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集权专制统治,加之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改革困难重重。【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中国法系的特点为“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而罗马法的特点“私法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追求正义”,据此进行对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