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1143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PPTX 页数:73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 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第18课 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18课 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18课 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18课 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8课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核心素养目标,语言目标: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目标: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审美目标: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激趣导入,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郑伯克段于鄢,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文本精准导读,主题群文通读 读郑伯克段于鄢,文本读写联动,文本精准导练,文本精准导读,一、诵读全文,解释加颜色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1段)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

2、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惊( )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 )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公弗( )许。 请概括段意:_ (第2段)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佗( )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 )叔。,逆生,指胎儿,出生时脚先出,即难产,使动用法,使受到惊吓,讨厌,屡次,不,词相当于“于是”、“于此”,介词兼指示代,通“他”,别的,写武姜恶郑庄公、爱共叔段。,即“唯命是听”,只听,从您的命令,大,通“太”,(第3段)祭仲曰:“都城过百雉( ),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 )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

3、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 )辟( )害?”对曰:“姜氏何厌( )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 )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 请概括段意:_ (第4段)既而大叔命西鄙( )、北鄙贰( )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 )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 )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 ),将自及。”,古代度量名称,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通“三”,哪里,祭仲进言共数段的危害。,受不了,控制不住,通“避”,避开,倒下,满足,图谋,滋长蔓延,边邑,两属,受不,了,怎么办,给,不用,“庸”通“用”

4、,(第5段)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 )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 )。” 请概括段意:_ (第6段)大叔完聚( ),缮( )甲兵,具( )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 )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 )共。 请概括段意:_ (第7段)书( )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 ),难之也。 请概括段意:_,到,崩溃,亲,共叔段扩张势力,庄公虚伪以对。,修治城郭,聚集人民,修整,备,率领,逃跑,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

5、春秋,战胜,自动出奔,春秋的评价。,(第8段)遂寘( )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 )黄泉,无相见也!”既而( )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 )之。”公曰:“尔有母遗( ),繄( )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 )焉,若阙( )地及泉,隧( )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请概括段意:_ (第9段)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 )及庄公。诗曰

6、:“孝子不匮( ),永锡( )尔类”,其是之谓乎! 请概括段意:_,通“置”,安置,到,不久,赠送,赠送,语助词,担心,通“掘”,名词用作,动词,挖地道,对,快乐的样子,舒畅的样子,庄公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推广,竭尽,通赐,作者评价颍考叔。,二、请结合课文在下图空缺处填出相应内容。,答案 共叔段扩张势力,郑庄公虚伪应对,实怀杀机 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微任务活动一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1.(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译文:_ _ (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译文:_ _ (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译文:_,先王的制度规定,(城市之

7、大小)大城市不得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城市不得超过九分之一。,姜氏有什么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适当地方,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以对付了。,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人的统治,现在您打算怎么办?,微任务活动二 梳理文章大意,2.请梳理文意,说说文中写了哪些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答案 (1)姜氏和郑庄公的矛盾(寤生、恶之); (2)郑庄公和共叔段的矛盾(扩张、袭郑); (3)大臣与郑庄公之间的矛盾(是否除掉共叔段); (4)郑庄公自身心理的矛盾(是否囚禁母亲)。主要矛盾是郑庄公与共叔段两大对立阵营之间的矛盾。,答案 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

8、伪。共叔段不自量力、妄自尊大、有勇无谋。,微任务活动三 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3.从全文来看,郑庄公、共叔段分别是怎样的人?,答案 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谋及活动,在文章中并没有作正面描写,只是通过简要的记叙和郑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样写不仅使文字显得十分简洁,而且突出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姜氏、共叔段的密谋活动,郑庄公了如指掌;而姜氏、共叔段对郑庄公的险恶用心及严密布置却毫无所知。妙在似明实暗,似暗实明。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郑庄公这个奸雄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微任务活动四 赏析文章的详略安排,4.本文记叙了一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从发生、发展、激化到

9、最后解决的全过程,但重点十分突出,详略安排十分恰当。请思考:文中对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谋及活动一笔带过,为什么?,郑庄公在文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暱,厚将崩”,作为亲哥哥,看到母亲和弟弟干危害国家的事情却不去制止,反而纵容他们,使他们陷入罪恶的境地,然后再讨伐、驱逐掉。郑庄公的行为符合“义”吗?,答案 (示例)封建社会讲究兄友弟恭。姜氏离间儿子关系、共叔段分裂国家的行为实属“不义”;但庄公明知母亲和弟弟图谋不轨但仍纵容不问,为了给自己争得剪除异己的合理的借口,违背了“兄友”的做人准则,同样也是在行“不义”。他的行为不值得赞美,理应受到谴责。,助读材料,一、了解作者,百家文字

10、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春秋时期的左丘明,祖孙三代均为史官,他身残志坚,其惊世名著左传、国语驰名中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他德高望重、才识渊博,力荐孔子为鲁国司寇,为孔子所推重,孔子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司马迁称他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史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其故里山东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的美称。,【注】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之

11、盲左。相传著有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有国语,为我国最早的国别史。,二、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郑伯克段于鄢”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三、文学知识,“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

12、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着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 郑伯克段于鄢是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必备知识积累卡片,一、字词句知识 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多义实词,4.重点虚词,5.词类活用,6.特殊句式,二、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多行不义必自毙。,2.课外名句,(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13、。 (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三、文化常识,1.“都城过百雉”雉:古代度量名称,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按古时制度,城市之大小,大城市不得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城市不得超过九分之一。,主题群文通读读郑伯克段于鄢,一、关于郑伯克段于鄢的解读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 人们常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亲情的深厚,也用“亲兄弟,明算帐”来说明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我们凭自己的生活体验深知,亲情在很多时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亲情远远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导致的矛盾冲突。 当然

14、,兄弟相争,并非完全没有是非曲直,并非完全没有正义、真理的存在。比如,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权位之争,按传统观念,长子是王位天然的继承者,是“天理”,不容有违背。这样,郑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当的一方,而共叔段夺取王位的图谋,便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 代表合理的、正义的一方,往往充满“正气”,可以慷慨陈辞。鸣鼓攻之,可以稳坐如山,居高临下,所以郑庄公才可以自豪地、以先知的口吻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抛开这个故事不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也算是一条普遍真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样。几乎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作恶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是,

15、如果坐着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作恶者“自毙”,显然是愚蠢的,无异于自己坐以待毙,很可能让作恶者占尽了风光好处。我们要相信毛主席说过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对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么说来,以恶抗恶,以暴力抗恶,以阴谋诡计对阴谋诡计,在一定范围内便是合理的事。真理、道义总得以某种方式来加以捍卫,对真理、道义的信念,总不能替代实际有效的行动,就好比强盗闯进我们家里,是不可能凭借善良的愿望和对正义的信念来阻止强盗的抢劫的。唯有拿起武器,同强盗搏斗,把强盗赶出家门去,才是用行动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因而真理、正义才可能得

16、到证明,得到捍卫。,儒家传统一直是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在内心承认的真理,在思想和言论中确信的原则,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加以体现,让真理、原则变成行动的指南。如果能做到这样,不义、恶行、阴谋等等,就既不是可怕的猛兽,也不是不可战胜和征服的。关键不在对方,而在自己是否能挺身而出,以及如何挺身而出,从而让东风压倒西风。,二、关于郑伯克段于鄢的赏析文章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耐人寻味与权力至上 故事从公元前722年说起,在郑国发生了一起骨肉相残的事。这就是春秋中的“郑伯克段于鄢”,公羊、谷梁也都提及此事,但后人认为左传的文字最具体精彩。 文章一开始就提起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

17、共叔段。姜氏厌恶他的儿子郑庄公,原因是庄公出生时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就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姜氏的一个恶、一个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正是这篇文章的脉络所在,即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 按照现在的话讲,郑庄公就职以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这个地方在虎牢,形势很险要,姜氏用心不良,庄公是心知肚明,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制佗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为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理解。她求“制”不得而反过来又求“京”,这一切都在庄公意料之

18、中,由此可见,姜氏的计划篡权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可见,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首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间,也丝毫没有缓解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就位到共叔段外逃,共经历二十二年,这漫长的岁月,突出表现了庄公蓄谋已久,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觉察不出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全都被蒙在鼓里,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符合规定时,庄公却说:“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无奈”地说了句“多行不义”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层帷幕。似乎表明这件事

19、情的发生,是很自然的,也就是说共叔段是自杀,而非他杀。这样,庄公企图逃避杀其弟弟共叔段的罪责也就得逞了,可见庄公是既狠毒又狡猾。,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权力欲望的沟壑是永远填不满的,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己”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己有,封地扩展到廪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甚至说出“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这样

20、的话来激他,他都不为所动,这说明庄公的深藏不露,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等到共叔段做好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作内应的时间之后,才“可矣”。公子吕伐京后,共叔段逃到鄢,庄公亲率军攻鄢,终于使共叔段彻底垮台,对于姜氏当然也不放过,把她放逐到城颍,且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怨恨之深溢于言表,再也用不着掩盖了。,和郑庄公的极端冷酷相此,共叔段则表现为极度狂热,这种狂热,既表现了攫取权力的野心,也表现了施展权术的低能,共叔段的步步逼近,实际上都是在步步落入庄公为他设下的陷阱,争权夺利,可以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狂热,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封建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因此,这一对亲兄

21、弟,犹如一根毒藤上结出的一双恶果,其胚胎并没什么大的区别,不过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失败者而已。 姜氏和共叔段母子两人的密谋及活动,在文章中并没有作正面描写,只是通过简要的记叙和郑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样写文章,不仅使文字显得十分简洁,而且突出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姜氏、共叔段的密谋活动,郑庄公了如指掌;而姜氏、共叔段对郑庄公的险恶用心及严密布置却毫无所知。妙在似明实暗,似暗实明。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郑庄公这个奸雄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笔者认为,文章接下来叙述“遂为母子如初”这一段更为精彩。“遂为母子如初”这句话文字虽浅显,就字面来看不难理解。王

22、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第12页,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2版)译作“从此作妈妈作儿子还和当初一样”。令人深思的是,“初”字所涵盖的时间区域相当宽泛,这个“当初”到底是指何时呢?清朝李绍嵩在其编订的新订批注左传快读中说道:“传凡言初者,因此年之事而推其所由始也。”(新订批注左传快读卷一隐公)也就是说,凡是发生在叙述事情之前的事,都可用“初”字来表述其发生时间。由此,我们从郑伯克段于鄢可以知道,庄公与姜氏虽为母子,但关系一直是很不正常的。她母子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关系状态。“母子如初”到底是指称庄公与姜氏哪一时间段的关系状态?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这都让人琢磨不透。庄公因为姜氏十分宠爱共叔

23、段乃至纵容共叔段谋反,并充当其偷袭郑国的内应而发誓断绝母子关系,并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显然,庄公与姜氏之间后期的关系是极不正常的。,不过,大凡读过郑伯克段于鄢的人,也许都会这么认为,郑伯克段于鄢深刻揭露了郑庄公及其母、弟极端自私、残忍、为权力而骨肉相残的阶级本质,客观地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及伦理道德的沦丧。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他阴险、虚伪、狡诈。 然而,看过左传全文,尤其是仔细分析了其中有关郑庄公的描写,又使人不得不认为,如此给郑庄公下断语,太片面,太武断了。左传从鲁隐公元年记起到庄公去世,22年中,他的事迹在左传中是有许多记载的。他是这段时间内左传记载的最活跃的一个人

24、物。,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评价任何作品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要从文学创作的实际出发,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作出科学的评价。左传严格地说算不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具有较强文学意味的历史著作。而对于郑庄公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更要以历史的、科学的、公正的态度,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出发,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样才能给其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本着这一原则,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在左传的全部描写中郑庄公是怎样一个人,然后再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看人们对郑庄公的评价是否公允。,首先,在左传的有关描写中,郑庄公是尊王崇礼的。他的一些作为在当时王权日趋衰落的形势下是很受时人称许的。其次,

25、郑庄公具备了当时作为一个出色政治家所必须具有的良好素质,但却一直也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更加说明了王权意识、道德观念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第三,郑庄公虽然尊王崇礼,但并不因循守旧。他的某些行为体现了人们对于王道和礼仪制度的新认识。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郑庄公所活跃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由宗法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宗法制度崩溃、伦理道德沦丧,各种礼仪制度及社会风俗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弑父杀兄、盗母偷婶、背信弃义,统治阶层中的一些腐朽荒淫者真是无所不为。基于以上事实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克段于鄢”事件上,人们对庄公的评价是失之偏颇的。诚

26、然,庄公对段的确是费了些心思,耍了点手腕,但如上分析那是势之所迫。(有删改),微思考,两篇文章的角度有何共同之处?,答案 第一篇文章对郑伯克段于鄢做了一个简单的解读,重点强调其中蕴含的处事道理,关键时刻要做到挺身而出,努力捍卫自身权利,毕竟“多行不义必自毙”。第二篇文章对郑伯克段于鄢的情节、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在对郑庄公的分析中,文章从另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正名,认为郑庄公的形象特点里固然有他的城府和阴险,但同时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成熟和谋略。对我们了解郑庄公这一人物形象,提供了一个角度。,微写作,你如何评价郑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答案 (示例)传统观点都认为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

27、猾,奸诈虚伪。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郑庄公的苦衷,母亲的偏心、弟弟的不敬都促使了郑庄公最终的选择。所以这个人物,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固然对母亲胞弟阴险狠毒,但同时也有自己的满腹委屈和心酸苦楚。而他的做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是他政治上成熟有谋略的表现。,文本读写联动,【素材点击】 姜氏何厌之有!多行不义必自毙。,【角度运用】 知足;自律。,【精彩运用】 常言道:贪心不足蛇吞象。在名利面前,要保持一个冷静的心态。贪婪是一片无底的沼泽地,它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草,草地上盛开着鲜花,鲜花上停留着蝴蝶,鸟儿在草地上空鸣叫。殊不知,美景下面是无尽的淤泥,张着贪婪的大口,等待你的进入。共

28、叔段是个贪婪狂妄、愚昧无知的人物。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发动叛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落得个流亡的可悲下场。,衬托手法,【课文借鉴】 衬托手法的运用,使本课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以共叔段的贪婪狂妄和愚昧无知,衬托郑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聩和随心所欲,映衬郑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以祭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郑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以颍考叔的“纯孝”反衬郑庄公的不孝与虚伪。,【运用点拨】 衬托手法,是指以一些次要事物或人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或人物的写作方法。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衬托包括

29、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好(坏)上加好(坏),反衬就是截然不同,也可以叫作对比衬托。常见的衬托手法有: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花的形象。 (2)以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心情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即时训练】 用衬托手法写一个作文片段,记人记物均可,300字左右。,答案 (示例)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

30、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需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

31、了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文本精准导练,解析 施:推广,即推己及人。,1,2,3,4,5,6,7,8,9,1.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 B.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通“赐”,赐予 C.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施行 D.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事:侍奉,解析 A项“辟”通“避”。 C项“阙”通“掘”。 D项“大”通“太”。,1,2,3,4,5,6,7,8,9,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姜氏欲之,焉辟害 B.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D.谓之京城大叔,解析 A项均为介词,在。 B项连词,并且/副词,将要。

32、 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他,代指共叔段。 D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用来。,1,2,3,4,5,6,7,8,9,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遂寘姜氏于城颍 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若属皆且为所虏,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解析 C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他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1,2,3,4,5,6,7,8,9,4.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公入而赋 B.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C.庄公寤生,惊姜氏 D.其后名之曰褒禅,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

33、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B.沛公安在 C.君何患焉 D.姜氏何厌之有,解析 A项为判断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1,2,3,4,5,6,7,8,9,1,2,3,4,5,6,7,8,9,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译文:_ _ (2)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文:_ (3)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译文:_,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他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虽土地广大,也将崩溃。”,你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1,2,3,4,

34、5,6,7,8,9,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郑伯克段于鄢中,祭仲用来说明等共叔段势力变得强大将难以除掉的比喻句是“_,_?” (2)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认为多做不义之事一定会自取灭亡的一句话是“_”。,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多行不义必自毙,1,2,3,4,5,6,7,8,9,8.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出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个赞美亲情的排比句。注意上下语句要连贯。 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 ; 。,答案 (示例)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 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

35、目的地,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对于给学生减负,现在实际上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总拿教材开刀。_ _,就代表学生负担轻了,因此才会出现教材总是修修补补的问题。古诗文在学生教材中存在的意义,_,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古诗文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古诗文在教材中的比例不但不应该减少,反而应该增加。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只关注了减少生字的问题,_。,答案 (示例)许多人片面地认为教材薄了(许多人片面地认为教材内容少了) 绝不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几个生字 而

36、忽略了古诗文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解析 根据上下文,处应填“教材薄了”或“内容少了”之类的内容;两处在填内容时应互相比对,两处都谈到了“生字”、“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1,2,3,4,5,6,7,8,9,【对接高考】 一、留 解析考点: 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 答题路径: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二、补 解析考点: 文言文在一定的条件下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句

37、子成分,为使译文通顺,应在翻译时添加必要内容,将省略的句子成分适当补上。 答题路径: 一、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补出省略的主语。 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追日) 译为:(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 (2)补出省略的谓语。 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译为:环绕滁州城四周的都(是)山。,(3)补出省略的宾语。 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 (4)补出省略的量词。 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

38、、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5)补出省略的介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译为: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三、删 “删”就是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字、虚词删掉。主要有以下类型: (1)句首发语词(盖、夫),音节助词(之、者),起连接作用的“而”等,在白话文中没有词与之对应而删掉后又不影响文意的词;(2)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的词语;(3)偏义词中不表示意义的衬字。 答题路径: 例如: (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译为:我惟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 这两句中,“夫”字是语

39、气词,没有实际意义,“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到取独的作用。,【即时对练】 1.注意加颜色的词语,用“留”的方法翻译句子。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文:_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_ (3)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译文:_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译文:_,既没有叔伯,也没有兄弟,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直到很晚才有儿子。,后来刺史荣举荐我为优秀人才。,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瘦弱,便亲自抚养我。,只是因为刘氏已经是太阳接近西山的样子,气息奄奄,性命垂危,朝不保夕。,2.用“补”的方法翻译句子。 (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译文:

40、_ (2)公赐之食,食舍肉。 译文:_,(姜氏)请求京邑,(庄公答应了)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庄公赐给颍考叔食物,(颍考叔)吃的时候舍不得吃肉。,3.注意加颜色的词语,用“删”的方法翻译句子。 (1)无伤也,请辞于军。 译文:_ (2)今之称太尉大节者。 译文:_ (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译文:_ (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 (5)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译文:_,没有什么妨害,请让我到军中致辞。,今天称赞太尉高尚节操的人。,从前太守逵荐举我为孝廉。,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如此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奖赏。,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

41、句子。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

42、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43、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改),(1)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译文:_ _ (2)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译文:_ _,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像这样?,你难道不

44、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做宝贝。,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参考例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不久前搬家至河北相州内黄。武德末年,他担任太子洗马,看见太宗和隐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的处境担心,魏征镇定自如,缓缓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难。”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很高兴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像这样?”贞观三年,一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深谋远虑,对朝廷有很大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