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失街亭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943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 失街亭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12课 失街亭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12课 失街亭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12课 失街亭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12课 失街亭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2课失街亭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情节内容。2.掌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3.分析马谡、诸葛亮的形象特征,认识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司马懿()鲧禹()掎角()马谡() 张郃() 隳()辎重() 旌旗() 杀戮()熟谙()答案ynjshhuzjnln(2)多音字裨咽答案b/pyn/y/y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2)(3) (4)答案(1)撤兵/撒播(2)辎重/锱铢(3)杀戮/戳穿(4)城垣/盘桓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倍道而行:_(2)置之死地而后生:_(3)按兵不动:_(4)徒有虚名:_答案(1)用加倍的速度进军

2、。(2)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3)使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4)空有某种名声,指名不副实。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你的行动一定要和大家的保持一致,不能总与大家倍道而行。()(2)落后两球的险恶形势,反而激发起了队员们的斗志,他们在补时阶段连进三球,反败为胜,真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3)事情来得那么突然,我们都惊慌失措,唯有他按兵不动,静观其变。()(4)电视广告要坚持实事求是,绝不能让徒有虚名的所谓“名牌产品”去欺骗

3、消费者。()答案(1)。应为“背道而驰”(2)(3)(4)2辨词填空(1)冲要要道“冲要”指处于全国的或某一个地区的重要道路的会合点,因而形势重要;重要的职位。“要道”指重要的道路或重要的道理、方法。徐州地处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叉点,是个十分_的地方。京沪高铁是一条交通_,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答案冲要要道(2)干系关系“干系”指牵涉到责任或能引起纠纷的关系。“关系”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贪污案开庭在即,涉案众官员惶恐不安,怕脱不了_。纳尔科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表示,进入前沿市场的时候需要做一种战略的承诺,要处理好客户_,还要确定好政府的伙

4、伴。答案干系关系三、名言警句课外名句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志魏书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3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三国演义4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生平不见史传。据一些片段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著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剧本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等。二、背景展示失街亭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在此之前,马谡为诸葛亮连出两条妙计。其一是

5、“平蛮”之策,且劝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所以才有“七擒孟获”的故事,为蜀国稳定了大后方。其二是离间之计。在此次出兵之前,魏国重用司马懿,诸葛亮为此发愁,马谡巧用魏国内部矛盾,派人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言司马懿要造反,结果司马懿被解职还乡,所以蜀军长驱直入。当时诸葛亮以为马谡“亦当世之英才也”。后魏国无奈,又起用司马懿,才有了街亭之战。三、文学知识演义演义是一种以一定的历史事迹为背景,以史书及传说的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它与历史有着本质的区别。历史要求客观真实,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不能带有史学家的个人主观情感。演义是文学,要求所写的故事和人物要形象

6、生动感人,因而在一定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使故事更曲折生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深刻,往往带有作家的主观情感;是作家进行必要的集中概括、适当的想象和虚构的产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下面是本文的结构脉络导图,请阅读课文后将处填写完整。答案马谡布阵马谡兵败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答:_答案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首先写马谡立军令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且需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山上。

7、然后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则布置退兵。最后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全文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2作者是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答:_答案(1)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首先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其次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之间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2)围绕这些矛盾展开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

8、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课文中描写了马谡的三次“笑”,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答:_答案作者突出地描写了马谡的三次“笑”:(1)一“笑”孔明“多心”“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在他看来,诸葛亮严密的部署是多余的,诸葛亮也是庸人自扰。(2)二“笑”王平无能当王

9、平给他指出屯兵当道的合理性及屯兵山寨的弊端时,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他对王平的态度轻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表现出他盲目乐观、轻敌自信、目空一切的性格特征。(3)三“笑”司马懿胆怯当司马懿亲自夜间巡哨街亭,马谡在山上见了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骄横自大已达可悲的地步。4“挥泪斩马谡”这一情节是如何展现诸葛亮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征?答:_答案(1)主要是通过孔明的“三哭”来展现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一哭“挥泪”。马谡跟随自己征战多年,出生入死,又“义同兄弟”,情如手足,今番生离死别,以子相托,不禁悲从中来。这是伤心之泪。二哭“流涕”。面对蒋琬求情,孔明岂

10、是铁石心肠,但法不容情。想你马谡“坑陷吾军”,毁我大事,不杀不足以稳军心,不杀不足以明法纪!你犯的是死罪,我也救不了你。这是无奈之泪。三是“大哭不已”。想起先帝遗言果真应验,因自己一时麻痹,不仅误了国事,还害了马谡性命。这是悔恨之泪。(2)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表现了诸葛亮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街亭之失,究竟是谁的责任?答:_答案(观点一)街亭之失,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使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谡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果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军的方向发展。(观点二)街亭之

11、失,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认“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观点三)两方都有过。诸葛亮明知马谡可能出现纰漏,千叮万嘱,还派众将扶持,这说明他知道可能失利,却还冒险让马谡前往。而马谡之错更显而易见,所以二人都有错,诸葛亮错在冒险,马谡错在死搬教条、狂妄自大。对比手法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将孔明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作对比;将王平的正确建议与马谡的刚愎自用作对比;以马谡的三“笑”与孔明的三“哭”作对比等。通过这些对比,更鲜明地凸显

12、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比手法是指把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让人们在比较中得以鉴别的一种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技巧点拨运用对比手法写人的两种情况:一是通过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突出人物的变化;二是通过两个人的对比,突出一个人的特点。无论是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还是两个人对比,都要注意通过具体事例的叙述来进行。可以在一个方面如外貌、动作、语言、爱好、性格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以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对比。迁移运用请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一个人物形象,写一个150字左右的片段。答:_答案(示例)在我

13、家附近有一只垃圾桶,垃圾桶很臭,但是不管严寒酷暑都会有一个清洁工来打扫。有一次,清洁工还是像平常一样来扫地,接着走过来一个年轻小伙,身穿西装,系着领带,他手中拿着一块面包,他吃完面包后把包装纸随手一扔扔在了地上。然后清洁工弯下腰去捡,哪知小伙之后拿出纸巾擦了擦嘴巴,随手把纸巾也往地上扔,这一扔却扔到了清洁工的头上,然后视而不见地走了。可是清洁工没有半句怨言,继续扫地。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严格执法不徇私情马谡骄横失街亭,罪不容恕,咎由自取;诸葛亮秉公斩马谡,赏罚分明,法不容情。事后诸葛亮自贬三级,勇于承担责任,既惩罚了自己,又警示了他人。运用示例狂妄自大者终自取灭亡。面对狂妄自大、固执己见而痛失

14、街亭的马谡,诸葛亮陷入两难。他与马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情与法的较量中,诸葛亮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抉择。他最终没有因私情而网开一面,他摒弃了众人的说情,挥泪斩了马谡,昭示了军法的威力。事后又反躬自省,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诸葛丞相此举,令多少掌权者、执政者汗颜自愧。当是与非、情与理冲突的时候,也正是拷问一个人灵魂的时候。天理昭昭,法网恢恢,法情之间一杆秤,是非曲直后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多少人从历史中读懂了处世之道。二、课外素材杨秀峰亲情面前不徇私情1950年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接到有关部门反映:自己胞弟杨碧桐之子杨书琴参加革命后,曾于19

15、47年在冀东叛变投敌,并带着敌人杀害我地方干部。此时,杨碧桐已经去世多年,而杨书琴是他唯一的儿子。接到消息的杨秀峰没有犹豫,立即派人到冀东协同司法部门进行调查。不久,案情查明,杨书琴被当时的迁安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并呈报河北省人民法院。“时任省法院院长的杜佩珊接到案卷后,感到有些为难,立即到省政府向杨秀峰请示。”耄耋之年的财政部离休干部、时任杨秀峰秘书的赵秀山老人回忆说。杨秀峰看了迁安县人民法院的审讯笔录和揭发材料,严肃地说:“杨书琴虽然是我侄子,但他犯了反革命杀人罪,应当处以死刑。不能考虑到是我的亲属,就徇私枉法那样做,我们就成了人民的罪人。俗话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我是共产党员!

16、”说罢,亲笔在案卷上写下“批准”二字。“杨老真的是大义灭亲呐。”60多年后的今天,谈起杨秀峰当年亲自下令枪毙亲侄子的事,赵秀山老人仍敬佩不已。选材感言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人情味,但讲原则应作为有人情的前提。人情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原则。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在亲情面前都能像杨秀峰那样坚持原则,不向私情妥协,人民的利益才会得到更大的保障,我们的干群关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谁晓鹤氅不胜寒潘绮红一片清冷冷的月光落在三国时的蜀道上,落在蜀水中,千百盏孔明灯在清冷冷的水上仿佛是诸葛先生的魂魄飘悠悠。归去来兮!叶间黄鹂的挽歌凝在锦官城上空,八百里蜀地百姓的心被揪起来了。田园将芜胡不归啊!先生,你的鹤氅可胜今夜的霜

17、寒?惊才绝伦的先生,温文儒雅的先生,满腹经纶的先生,我的魂魄被一声声莺啼牵到你隐居的隆中田间,你一心所系的巴山蜀水间。你身披的雪白鹤氅,是运筹帷幄者从容大度的象征;你手中轻摇的羽扇,是决胜于千里之外者自信不凡的号令。周公瑾配得上“羽扇纶巾”这一称号?是苏学士看走了眼吧。你羽扇一摇,东风招之即来,曹军挥之则去。满江号称无懈可击的连环船一夜间烟焰冲天,没有你不会有此辉煌战绩。容我化作长风拉起你的鹤氅,拂动你志得意满的微笑啊,先生。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是你,辅主成就三国鼎立之势的是你,两朝开济匡扶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的也是你。今朝蜀地月光下,仿佛有你披着雪白的鹤氅在烛光下审批文书的身影,秋风中仿佛有你对幼主

18、怒其不争的绵绵长叹。我可以化作一支流着蜡泪的烛吗?让你秉烛夜游。不是仙鹤的闲游,是去视察将士们是否经得起霜冻,粮仓里的贮粮是否足够来月之资。然而你单薄的鹤氅,经得起隆冬的飞霜吗?卧龙若非潜行,一旦一飞冲天,经行于世,即与社稷、忧患结缘。有时我为你生一份怅惆,一份惋惜,如果当初你不是有感于刘备不能复汉室匡大道而发出的一番隆中对,大概就不会事必躬亲,鞠躬尽瘁,到后来经历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的坎坷曲折了。先生,在第六次出师祁山,殁于军中时,你可曾像那在你面前黯然失色的周公瑾悲叹“既生瑜,何生亮”一样,慨叹“既生亮,何生懿”呢?不,能够志存高远、义忠汉室的先生,心胸当然广阔,肚量更可撑船。你只会叹息误用

19、马谡,只会遗憾失街亭。可是红巾翠袖,谁揾英雄泪?我的先生啊,卧龙一出即预示其悲剧命运,不能附有大智之主,最后惨淡经营,英雄泪谁人晓?正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少陵言,信然!先生啊,你的鹤氅可耐得住今夜的霜寒?读后启悟读罢此文,掩卷长思,诸葛先生温文尔雅、指挥若定的形象犹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作者撷取赤壁之战、夜批文书、视察军营、六出祁山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件,以对谈的方式娓娓道来,把主体感受融入其中,这样充分自由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孔明的鹤氅是孔明形象的象征,作者不惜笔墨抒写,氅即人,

20、人即氅,物人一体,形象更具感染力。长句、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与全文表达的绵长、深厚、沉郁的情感相吻合,读来意味隽永。左传名句赏析(12)1名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释义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赏析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民生”一词的最早出处。公元前597年,郑国附晋,楚庄王攻郑,围城三月,郑国投降。晋国派军队率兵救郑,渡过黄河后,听到郑国已经依附楚国的消息,遂驻军不前。对于进攻还是退兵,晋军内部意见不统一。栾武子先引楚先君训导国民的话,“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说明楚国居安思危、上下一心,不可与楚国结怨;后又引楚国君“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箴言,以驳斥“楚师骤胜

21、而骄”的言论。但遗憾的是,栾武子的意见未被采纳。楚国趁机突袭晋军,取得胜利。“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还被东晋陶渊明的劝农诗引用。东汉张衡应间一文也用反诘语气表达了类似观点:“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此外,民间谚语还有“流多少汗,吃多少饭”的通俗说法。2名句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释义尚书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赏析春秋时期,晋国帮助郑国解决了被宋、齐等国联合围攻的困境,郑国于是敬献给晋国许多贵重的贺礼以表答谢。晋悼公将部分礼物赏给功臣魏绛,没想到魏绛用这句话一口拒绝,他规劝晋悼公不要因此而生懈怠之心。这里魏绛所言之“书”指尚书,可见居安思危的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早已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