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课 元曲三首,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学习目标】,1.了解元曲的基本知识,初步体会元曲的特点和语言特色;了解本课三首元曲的作者。 2.理解双调蟾宫曲叹世大量用典的旨意、创作技巧、语言特点;了解南吕四块玉别情中的抒情方式。 3.赏析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中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1)蟾宫( ) (2)银铮( ) (3)小觑( ) (4)南柯( ),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语言知识强化,(5)銮舆( ) (6)揪捽( ) (7)斛( ) (8)糨( ),chn zhn q k,lun zu h jin,二、识
2、记文中基础知识 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1)南柯一梦:_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_ (3)但有的差使无推故:_ (4)这差使不寻俗:_ (5)今日还乡故:_,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错点提醒:运用该成语,必须突出同一个人导致成败两种结果。,借指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是由同一个人造成的。,借故推辞。,不寻常。,故乡。,(6)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_ (7)耽几盏酒:_ (8)零支了米麦无重数:_ (9)见放着文书:_,根底,底细。,嗜好。,零借。,同“现”,现成的。,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2)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拂袖杨花雪。
3、 (3)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4)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2.课外名句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关汉卿大德歌春 (3)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5)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胡祗遹中吕阳春曲春景, 文本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 1.马致远(约1250约1321),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他是
4、“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在前期散曲作家中,他被誉为“元人第一”。今存散曲120多首,今人辑为东篱乐府。纵观他的散曲,大多是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作品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2.关汉卿(约12341300),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元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之一。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悼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
5、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是他的代表作。 3.睢景臣,字景贤,一作嘉贤,扬州(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元曲作家。曾撰有屈原投江、牡丹记、千里投人3部杂剧。散曲作品仅存套曲3首。他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散套,是元散曲作品中的名篇。,二、背景展示 1.元朝的统治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基础上的。元世祖统一中国后,奉行一种“民族四等级制”,将国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法律、政治、经济上规定了不同的待遇,以达到分化各民族团结的目的。大量的汉人知识分子没有用武之地,没有希望,只好悲观厌世,放纵自己,寄情于山水。马致远的双调蟾宫曲叹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2.关汉卿不屑进士,
6、长期活动于瓦肆勾栏之中,对民间语言和民间艺术非常熟悉。他常写离愁别绪及自然风景,作品风格质朴自然。在南吕四块玉别情中,作者真实地写出了送别时的心情感受,以此来消解心头的相思之苦。 3.“高祖还乡”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史记、汉书均有记载。作者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构思新奇,不落窠臼。,三、文体知识 散 曲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一般只有一支曲子,而套数则是由多支曲子组成。套数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之中至少两支曲子连贯而成,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由“般涉调”的8支曲
7、子组成,8支曲子分属于“哨遍”、“耍孩儿”、“煞”、“尾”4个曲牌;二是无论有多少支曲子,都必须一韵到底。 从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四、文化常识 汉高祖,刘邦死后的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止于清朝,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品读研析,课堂导语,元
8、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所以说,元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灿烂的花,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通读整体感知,下面的图表呈现的是课文中三首元曲的结构脉络,请根据理解将图中处填写完整。,答案,答案 为功名战乱不断 送别,答案,答案 驾到, 深读重点探究,(一)阅读双调蟾宫曲叹世,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如何通过“
9、咏史”来表达“叹世”的目的的?,答案,答案 “叹世”本是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本曲却无一字言及当世,而是通过“咏史”来达到“叹世”的目的。“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本是历史上极为壮丽的一页,却被说成是瞬息幻无的南柯一梦;韩信虽屡建奇功却不能因世而立身,蒯通劝韩信之言亦近似疯话。看来功业无用,世道无常,人生如梦,其牢骚之态跃然纸上,这种借古吟今的曲笔,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二)阅读南吕四块玉别情,回答下列问题: 2.这支曲子所写的主人公的情感特点是怎样的?请具体分析。,答案 说“相思”只“一点”,似乎不多,但又不知几时能“绝”,强调了别情缠绵的一面,比强调别情沉重更合乎情理。,答案,3.“凭阑拂袖
10、杨花雪”一句有什么作用?,答案 (1)点明季节为暮春,此时节最容易动人离愁,或许还有暗示别时情景的作用; (2)点明女主人公是独自凭阑,而且怅惘许久,以至杨花飞满衣襟,须时时“拂袖”。,答案,(三)阅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回答下列问题: 4.本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地出场,却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答案 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先扬的写法,目的是营造戏剧性的效果。车驾来到之前,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都忙得不可开交。从这忙乱的场面中,猜想来的人一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用三支曲子写仪仗车队威武盛大的场面,豪华威严的气派,这就肯定了来的人是个非凡的人物。这样
11、写一是为下文刘邦出场蓄势;二是为“我”气愤、怒骂、揭底做铺垫,增强了讽刺效果。,答案,必备知识,诗歌表现手法之抑扬手法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诗人常常采用抑扬的表现手法,把要贬抑的对象和要褒扬的对象同时写出,而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抑扬手法按形式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扬”,即褒扬、抬高。“抑”,即按下、贬低。诗人想褒扬某一物或人时,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以造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欲抑先扬。这种表现手法是为了更好地贬低某一人或物,先将其进行褒扬、抬高,然后笔锋一转将其按下,从而达
12、到讽刺、贬斥的效果。 (2)欲扬先抑。这种表现手法与欲抑先扬正好相反。是为了褒扬某一人或物,先将其加以贬低、按下,然后再陡然一转,加以褒扬、抬高,使其更加高大,从而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5.结合本曲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刘邦和“我”的性格特点。,答案 刘邦:出身低贱、好酒闲散、借债不还的无赖形象。 “我”: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是普通农民的典型。,答案, 延读思维拓展,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中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却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答案 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而这个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
13、的农民,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所以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经他这么一“理解”,这支威风凛凛的皇家仪仗队,就变成了耍把戏的队伍,使人读来忍俊不禁。但是掩卷深思,又感到合乎情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扭歪了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和鞭挞。,答案,多读厚积, 读技法 勤练笔,讽刺手法 辛辣而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一曲的艺术风格。作者通过一个农民的口吻,写出了衣锦还乡的刘邦是一个敲诈勒索、胡作非为的流氓无赖,剥下了罩在他身上的华丽高贵的衮服。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辛辣的讽刺。,【技巧点拨】
14、(1)漫画法:夸张是漫画的特点,漫画式的讽刺手法的特点也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2)对比法: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3)托物法: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4)反说法: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顶,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 讽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灵活,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讽刺揶揄,
15、或正颜厉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迁移运用】 仿照例句,运用讽刺手法,再造两个句子。 例句: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改变什么,都得完全听从人的摆布。,答案,答案 (示例)空调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却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温度。 电灯总以为可以照亮全世界,却只能照亮狭小的空间。, 读素材 善积累,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和项羽两个历史人物,历来引发众多读者的争议,探究造成他们不同命运的原因,真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刘邦和项羽也就成为高考作文中常用的素材,考生们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不同的话题。,【运用示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
16、者却无奈自刎乌江,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二、课外素材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将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给观众朗读一遍。朗读者播出后,收视率和
17、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中、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
18、读者做到了这一点,它让观众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让人们在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中,喜欢上朗读,并促使人们重新拾起书本,再一次走进朗读世界。,【选材感言】 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是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读美文 会赏析,穿越宋词元曲的雨 李晓斌 又是江南的梅雨季节。 雨,常常在夜梦中如约而至。如约而至的还有细雨骑驴的书生。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满耳充
19、盈的是潺潺的雨声,雨点似的蛙鸣,假想中的抑扬顿挫的吟哦。,聆听帘外的雨声,打开古典词曲。雨,踩着平平仄仄的韵脚,清凌凌地来了。一袭雨意,沾湿了书生的诗稿。那飘洒在诗人梦中的雨是诗的精灵、诗的音韵。宗白华说:“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诗人眼里,雨就是多愁善感的诗。在汉语的语境里,有关雨的词语都带着浓郁的诗情。什么烟雨、新雨、残雨、暗雨、疏雨、苦雨、喜雨、梧桐雨、杏花雨这些词儿只需轻轻一读,一股诗意、某种情感便油然而生。,雨是一个很女性化的词。在诗人笔下,雨总是和闺怨、闲愁连在一起。“萋萋芳草忆王孙雨打梨花深闭门”,芳草,梨花雨,深深的庭院,营造出孤苦、幽寂的意境。远方的心上人呵,
20、你可知道春闺中的寂寞与思念?雨,飘飘洒洒,忽来忽去;人,聚聚散散,庸庸碌碌。“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离人心中,雨声含恨,云影衔愁!“湛湛长空里,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零乱的雨丝纺织着零乱的愁绪,真是“沾襟比散丝”呵!然而,一个愁字,又怎能简单地写尽雨中的思念。寻寻觅觅的李清照低声吟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疏雨打梧桐,一点一滴,茕茕孑立、形单影只的她在细数雨声吗?诗人凄楚的心怀被冷雨淋湿了、淋透了!,异乡羁旅,宦海浮沉最怕听的是雨声。“檐头溜,窗外声,直响到天明。滴得人心碎,聒得人梦怎成?夜雨好无情,不道我愁人怕听。”客中闻雨,连思乡的梦儿也
21、被雨声搅了。这恼人的夜雨,无情有恨,陪伴着诗人彻夜失眠。 听雨,吟雨,一腔情愫让雨浇湿、稀释。闺怨,乡愁,风雨飘摇的凄苦与烦忧,人生的种种惆怅,都在蒙蒙的烟雨中飘忽、酝酿、消散。诚如一位作家所说:“我颇疑心中国人听雨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把痛苦化掉(诗化掉)的过程。”诗人听雨,听出了人生的况味,也诗化了如雨的凄楚。,雨,本无所谓忧乐,只是听雨的人儿心存烦忧呵。听雨的书生不只听出了忧愁,也听出了雨趣,又有多少人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肃杀秋色,荷败叶枯,本来很令人沮丧、消沉,饶有兴致的诗人却从雨打残荷中聆听了一阕美妙动听的音乐。“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那
22、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浔阳琵琶吗?“响琮铮滴碎瑶阶玉,细溟蒙润透纱窗绿”,珠圆玉滑的雨声是捻摸琴弦的轮指吗?“云影天光乍有无,老树扶疏,万柄高荷小西湖。听雨,听雨!”云翳荷塘,雨脚遽至,正在赏荷的诗人不觉得扫兴,反而高兴地捋须吟道:正好听雨,正好听雨!,因“乌台诗案”险些断送头颅的苏东坡即使在远贬黄州的险恶处境中,依然旷达超然。沙湖道中,突降豪雨,同行者狼狈不堪,他却泰然自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对屡遭坎坷、处变不惊的诗人来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又算得了什么呢?惶恐与窘迫又何济于事呢?不如在雨中漫步,迎风吟唱!人生又要经历多少风雨呵!,风雨行舟
23、,多少人视为畏途。诗人却在湍急的洪流中举杯歌吟:“篷窗风急雨丝丝,闷捻吟髭。淮阳西望路何之?鳞鸿至,把酒问篙师。”风雨飘摇的客船上,诗人是去与朋友相会,还是挂帆归乡?手持远方的来信,他全然没有异乡羁旅、风雨漂泊的愁苦与颓唐。人生就在路上,他向船夫问路,流露了似箭的归心。哦,“淮南淮北不尽的路程,一步步就是人生”。这是王亚平老师在我的毕业留言簿上的题词。我想诗人的心态庶几与此词句相近。,我写雨的时候,窗外正下着雨。窗外是九重天宾馆的施工工地,没有梧桐、芭蕉与荷叶。雨点打在新筑的水泥楼面上,噼里啪啦,一片炒豆子似的急响,溅起白蒙蒙的水雾。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你还能从檐雨的滴答中听出无穷的意味吗?古
24、典的雨已经现代了,本来属于诗的,已经不是诗了。诗意在消泯。又一个梅雨时节,我却在宋词元曲中寻雨。窗外是一个雨的世界,书上也是一个雨的世界。但愿能带着雨的憧憬,让日趋浮躁、枯燥的心灵寻得一个清凉湿润、烟雨迷蒙的梦境。 【读后启悟】 本文开篇简洁,直入主题。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旁征博引,引用大量的诗词。大量诗词的使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给文章增添了古朴典雅之美,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丰厚的古诗词文化底蕴。, 读国学 厚素养,孟子名句赏析 1.名句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尊重有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发挥所长,让那些有才能的人常伴左右,那么天下有才能的人都愿意为这个朝代效力。 赏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举贤才”的思想,把“尊贤”作为实现仁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认为“尊贤”是治国之本,是“仁政”的标志。他希望国君“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2.名句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赏析孟子的荣辱观是“仁则荣,不仁则辱”,它以仁与不仁为标杆,又包含了“尚仁义之态,养浩然之气”、“发政施仁,保民而王”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孟子荣辱观的研究有助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