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逍遥游(节选)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466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 逍遥游(节选)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8课 逍遥游(节选)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8课 逍遥游(节选)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8课 逍遥游(节选)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18课 逍遥游(节选)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8课逍遥游(节选)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2.抓住文眼句,领悟庄子“逍遥游”的含义;赏析作品想象奇谲、寓理于寓的艺术特点。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北冥()(2)抟扶摇()(3)坳堂() (4)夭阏()(5)蜩() (6)蟪蛄()(7)舂粮() (8)泠然()答案(1)mn(2)tun(3)o(4)(5)tio (6)hu (7)chn(8)l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2)志怪者也:_(3)野马也,尘埃也:_(4)莫之夭阏者:_(5)穷发之北有冥海者:_(6)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7)泠然善也:_答案(1)旋转而

2、上的暴风(2)记载奇异的事情(3)传说山野中如野马般奔腾的雾气(4)阻挡,遏制(5)不毛之地。指极北的地方(6)急切追求的样子(7)轻快的样子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_(2)三餐而反:_(3)小知不及大知:_(4)此小大之辩也:_(5)而御六气之辩:_(6)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_(7)旬有五日而后反:_(8)北冥有鱼:_答案(1)通“耶”,疑问助词(2)通“返”,返回(3)通“智”,智慧(4)通“辨”,区别(5)通“变”,变化(6)通“能”,能耐(7)通“又”(8)通“溟”,海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怒而飞古义:_今义:愤怒,形容气势很盛。(2)腹犹果然古义:_今

3、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3)小年不及大年古义:_今义:农历十二月为29天的年份;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鱼鲜等产量少的年份。(4)众人匹之古义:_今义:大家,许多人。(5)穷发之北古义:_今义:头发。答案(1)奋力。(2)饱足的样子。(3)寿命短的。(4)一般人。(5)毛,草木。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穷(2)名(3)息(4)志(5)为(6)之(7)且(8)以答案(1)尽,止/不得志/穷尽(2)名词,名字/动词,取名,命名/动词,出名,闻名/名词,名声(3)名词,气息,指六月风/名词,气息(4

4、)动词,记载,记录/名词,志向/动词,记住/动词,做标记(5)动词,作为,当作/动词,叫作/语气助词,表反问,呢(6)代词,这/结构助词,的/动词,到,到去/代词,他(7)副词,将要/连词,而且(8)介词,把/介词,凭借/介词,用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水击三千里:_(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_(3)不过数仞而下:_(4)齐谐者,志怪者也:_(5)怒而飞:_(6)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_(7)彼于致福者:_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名词用作动词,向南飞(3)名词用作动词,落下,降落(4)形容词用作名词,奇异的事情(5)形容词用作动词,奋力,这里指鼓起翅膀(6)

5、动词的使动用法,合,使满意;征,使信任(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名词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1)名词用作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2)名词用作状语。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苏轼赤壁赋)(3)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4)名词的意动用法。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6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齐谐者,志怪者也:_(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_(3)奚以知其然也:_(4)莫之夭阏者:_(5)彼且奚适也:_(6)之二虫又何知:_(7)彼且恶乎待哉:_(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9)翱翔蓬蒿之间:_(10)去以六月息者也:_答

6、案(1)判断句(2)判断句(3)宾语前置句(4)宾语前置句(5)宾语前置句(6)宾语前置句(7)宾语前置句(8)状语后置句(9)状语后置句,省略句(10)状语后置句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齐谐者,志怪者也。译文:_(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文:_(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译文:_答案(1)齐谐这部书,是记载奇异的事情的书。(2)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3)一般人跟他相比,不也很可悲吗!三、名言警句课内名句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

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又称南华经)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门人和后学所作。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二、背景展示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

8、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三、文化常识1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朔:农历每月第一日。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课堂导语一部庄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庄子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是一颗

9、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的月亮的树。下面是逍遥游的结构思维导图,请阅读课文后将处填写完整。答案人宋荣子列子犹有所待境至人神人圣人逍遥1课文中一共有三处“笑”:蜩与学鸠笑之,斥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阅读相关部分,回答:(1)他们笑的对象各是什么?答:_答案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2)他们为何而笑?答:_答案蜩与学鸠认为大鹏高飞要做太多的准备,不够逍遥。斥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飞翔的极致,不理解大鹏的举动。宋荣子认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命不凡,却不知自己的优势仅仅只存在于某一方面。(3)

10、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又是怎样的?答:_答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全部是否定的。作者认为蜩与学鸠嗤笑鹏其实是“小知不及大知”,斥则目光短浅,不知鲲鹏之志。至于宋荣子,作者则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2作者为了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了哪些例子?答:_答案作者举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小年”,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是“大年”,而“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更是“大年”的例子。还举了彭祖长寿,寿命短促者无法想象彭祖的年龄是如何之长的例子。3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是用哪些方法来说明哲理的?请举例说明。答:_答案(1)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

11、寓言把“有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等。(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关于庄子的思想,人们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的主张是消极避世的,也有人认为他的思想是积极有益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答:_答案(观点一)我认为庄子的思想是消极避世的。从逍遥游中可知,他竭力逃避现实,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想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完全忘掉自己,在精神幻觉中消除形骸的“我”,在精神上和天地合一,与万物同体,完全解脱尘世间的利害、得失、

12、毁誉、是非,精神上得到绝对自由,进入逍遥游的境界。这种所谓的“逍遥”是超出我们物质形体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在社会现实中行不通。人们如果以此为追求的目标,只会消极处世,悲观厌世。(观点二)我认为庄子的思想是积极有益的。庄子提倡“逍遥”,不过是希望通过个人内心道德的修持来达到一种内在逍遥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境界可以使人不受外界风雨及个人形体的束缚,无所待而游于无穷。他鼓励人们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不随世迁的独立风骨。他的思想中蕴含着催人奋进、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能够引导人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以独立的人格寻求人生的不同答案。因此,他的思想是积极有益的。设喻说理本文运用了设喻说理的表达方

13、式。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而且比较婉曲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技巧点拨设喻说理有多种形式,按表达功能分,讽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1)进谏性讽喻。多为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提供施政建议,或

14、委婉匡正时弊所使用。如邹忌讽齐王纳谏。(2)启迪性讽喻。它提示一种生活哲理,或激发人们某种信念;或暗示一种生活流向,或概括一种有益的人生经验。如庄子秋水。 (3)寓理性讽喻。即以一个故事作为喻体,比说某一种道理,或将其化入整个论说之中。如柳宗元的寓言小品蝂传。按结构分,又可以分为独立性讽喻和非独立性讽喻两种。(1)独立性讽喻。指的是那些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的文章。如齐人有一妻一妾。(2)非独立性讽喻。指的是那些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的讽喻故事。如上面提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迁移运用请用设喻手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说理文字。答:_答案(示例)探求真知就如同喝茶,我们泡

15、茶的时候,第一遍淡洌,第二遍沉香,第三遍爽口宜人。为什么第三遍才最爽口宜人?因为前两遍冲去了茶叶上的蜡质和灰尘,第三遍才泡出了茶叶的真醇之味。我们探求真知也是如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越过感情布下的迷雾,抛去感情亲疏的羁绊,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路,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一、课本素材点击文本做人要有大格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运用示例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

16、知其几千里也。”巨鲲大鹏,有着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此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其实,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大同小异,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生活才有了不同的色彩。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

17、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二、课外素材专家学者齐聚蒙城参观庄子祠,感受道家思想文化2016年5月15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庄子思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观了蒙城县庄子祠。此次前来参观的专家学者均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哲学家以及庄子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受邀参加“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暨第一届学术交流会”,在会议中,专家们围绕庄子的行迹与思想研究、庄子思想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庄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等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庄子以忘我的境界谈天地之大美,给我们以深切感受,他提倡的天地万物,他的寓言、植物、动物、小草都是有灵性的,与我们人类都身处一个大千世界,通过参观庄子祠,心里也得到了净化,

18、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有一种精神慰藉,也是一种滋补品。”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崔景明深有感触地说。选材感言儒学主要讲“人与人”的关系,佛学讲“人与神”的关系,而道学主要讲“人与物”的关系。发达国家正是坚持研究人与物的哲学,而取得了许多科技发明。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道家提供了最完美最深刻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的基本一致。”庄子贫穷而追求身心自由,超越了金钱与物质。时下,我们应该学习庄子反对封建等级、追求清静无为的精神,无为实际上是“无违”,即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

19、的局限。在“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

20、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

21、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与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庄子持竿不顾。”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

22、。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两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

23、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

24、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

25、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读后启悟这篇文章避开扣题行文、正面说教的模式,只以警示性标题启发读者发挥联想、想象而自悟自择: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思想宝库里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从而含蓄地告诉人们: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

26、,人格扭曲,道德沦丧,人文精神失落,当我们在滚滚红尘中,当我们在罪恶与良知的碰撞中,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找回失落的精神,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论语经典章节赏析之十八微子篇微子包括1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等。这一篇中有如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1名句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27、”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注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执舆:执辔(拉着马缰绳)驾车。以:与。辟:通“避”。耰:音yu,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并把土耙平。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译文长沮、桀溺二人并排耕作,孔子从他们那儿经过,派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长沮说:“那个赶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说:“是鲁国那个孔丘吗?”答道:“是的。”长沮便说:“那么,他该是知道渡口的。”又

28、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答道:“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答道:“对。”桀溺说:“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乱不安,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说完继续平土覆盖种子,干个不停。子路回来,把这些话报告给孔子。孔子怅然叹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赏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

29、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2名句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注:音dio,一种除草用的农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意

30、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或孔子。说子路或孔子手脚不勤,五谷不分。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第一种说法更合理。黍:音sh,黏小米。食:音s,使吃。译文子路跟随孔子,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地上除起草来。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

31、:“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他。等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赏析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俸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荷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