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对点训练含答案

微专题三自由组合定律的常规解题方法 对点训练 题组一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 1.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不抗锈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甲水稻(DdRr)与乙水稻杂交,其后代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3311,则乙水稻的基因型是() A.Ddrr或ddRr B.

3.2.1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对点训练含答案Tag内容描述:

1、微专题三自由组合定律的常规解题方法对点训练题组一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1.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不抗锈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甲水稻(DdRr)与乙水稻杂交,其后代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3311,则乙水稻的基因型是()A.Ddrr或ddRr B.DdRRC.ddRR D.DdRr答案A解析从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3311中可确定两种性状的比例,一种性状的后代性状比为31,另一种性状的后代性状比为11,已知甲水稻基因型为DdRr,则乙水稻的基因型为Ddrr或ddRr。2.父本的基因型为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则母本不可能是()A.Aabb B.。

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和自由组合定律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和自由组合定律 A 组 基础对点练 题组一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和自由组合定律 12019 河北正定中学月考下列有关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3、第2课时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对点训练题组一性别决定1.在正常情况下,下列有关X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女性体细胞内有两条X染色体B.男性体细胞内有一条X染色体C.X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D.女儿的X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父亲答案C解析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生物,雄性个体体细胞中除成对的常染色体外,还含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体细胞中除成对的常染色体外,还含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A、B正确;在体细胞中也存在X染色体,C错误;女儿的两条性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D正确。2.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发现的性反转。

4、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1课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运用概念】1.孟德尔用豌豆做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不必考虑的是()A.亲本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B.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D.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解析做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时,要求是纯合亲本杂交;两对相对性状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即两对相对性状各自有显隐性关系;以豌豆为实验材料,为避免自然条件下的自花传粉,要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的花粉;由于不管是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一样,故不需考虑显性亲本作。

5、第7课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按照孟德尔的理论,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AYRYr11BYRyr11CRr11DYRr211解析YYRr的个体产生配子时,Y、Y分离,R、r分离,Y与R(r)自由组合,所以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RYr11。答案A2下列有关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BF1能产生YR、Yr、yR、yr四种配子 C成对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不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是彼此独立的D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解析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发生自由组合的是不成对的遗传因子。答案A3孟德尔两。

6、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1课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学习目标1.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2.阐明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3.简述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过程,并说出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4.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一、2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过程与结果P黄色圆粒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2.分析(1)性状的显隐性(2)相对性状的分离比3.结论:豌豆粒色和粒形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例1下列有关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F1自交后,F2出现绿圆和黄皱两种新性状组合B.对每一对性状进行分析,分离比。

7、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1课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对点训练题组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孟德尔通过做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他选用纯合黄色圆粒豌豆种子和纯合绿色皱粒豌豆种子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种子全为黄色圆粒。F1自交得到F2,F2种子有4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其比例为9331。有关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中黄色和绿色、圆粒和皱粒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B.F2出现了不同于亲本的性状组合C.F2黄色皱粒种子中纯合子占D.F2中杂合黄色圆粒种子占答案C解析根据两对相对性状的。

标签 > 3.2.1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对点训练含答案[编号:17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