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电子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电子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 32 原子模型的提出原子模型的提出 学习目标 1.知道阴极射线的组成,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2.了解汤姆生发现电子的研究方 法及蕴含的科学思想.3.了解 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4.知道卢瑟福 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5.
3.1原子核结构 学案2020年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Tag内容描述:
1、31 电子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电子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 32 原子模型的提出原子模型的提出 学习目标 1.知道阴极射线的组成,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2.了解汤姆生发现电子的研究方 法及蕴含的科学思想.3.了解 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4.知道卢瑟福 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5.知道原子和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 原子的组成及带电情况 一、阴极射线 电子的发现 导学探究 1.在图。
2、第3节玻尔的原子模型 目标定位1.知道玻尔原子理论基本假设的主要内容.2.了解能级、跃迁、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等概念.3.能用玻尔原子理论简单解释氢原子发光问题 一、玻尔的原子模型 1定态 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2跃迁假设 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即hE2。
3、 一、对 粒子散射实验及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解 1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 粒子穿过金箔后,绝大多数 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 少数 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 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 90 ,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2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 都集中在原子核内,电子绕核旋转 【例 1】 (多选)关于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第第 4 节节 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结构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结构 目标定位 1.知道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了解巴尔末公式及里德伯常量.2.理解玻尔理论 对氢原子光谱规律的解释 一、氢原子光谱 1氢原子光谱的特点: (1)从红外区到紫外区呈现多条具有确定波长的谱线; (2)从长波到短波,HH等谱线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2巴尔末公式:1 R 1 22 1 n2 (n3,4,5,)其中 R 。
5、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学科素养与目标要求 物理观念:1.知道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2.了解 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现象和结论.3.知道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和意义. 科学思维:1.领会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实验的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2.利 用动力学观点与方法分析 粒子运动情形与轨迹.3.利用能量观点分析计算库仑力对 粒子做 功情况. 一、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汤姆孙。
6、 一、对核反应方程及类型的理解 1核反应方程的比较 名称 核反应方程 时间 其他 衰 变 衰变 238 92U 234 90Th 4 2He 1896 年 贝克勒尔 衰变 234 90Th 234 91Pa 0 1e 人 工 转 变 正电子 27 13Al 4 2He 30 15P 1 0n 30 15P 30 14Si 0 1e 1934 年 约里奥 居里夫妇 发现质 子 14 。
7、第一节第一节 走进原子核走进原子核 学科素养与目标要求 物理观念:1.了解什么是放射性和天然放射现象.2.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体会理论和实验的重要性. 一、放射性的发现 1.1896 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某些物质具有放射性. 2.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自发地 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3.。
8、4原子核的结合能 学科素养与目标要求 物理观念:1.理解原子核的结合能概念.2.知道质量亏损的概念,了解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科学思维:学会根据质能方程进行核能的计算. 一、原子核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曲线 1.结合能: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或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吸收的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 2.比结合能:把原子核的结合能E除以核子数A,即称为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比结合能越大,核就越稳定. 3.比。
9、第2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目标定位1.了解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2.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一、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1): 图1 2实验方法 用由放射源发射的粒子束轰击金箔,利用荧光屏接收,探测通过金箔后的粒子分布情况 3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有极少数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原路弹回,粒子被。
10、42 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的衰变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天然放射现象.2.知道三种射线的特性.3.知道 衰变及两种衰变的规律,能熟练写出衰变方程.4.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的速度,知道半衰期的 统计意义 一、天然放射现象和三种射线 导学探究 11896 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放射性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即天然放射 现象是否所有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有。
11、1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 学科素养与目标要求 物理观念:1.了解质子、中子的发现.2.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理解核子、同位素的概念.3.知道核力的性质. 科学思维:1.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2.了解核反应的概念,会书写核反应方程. 一、质子、中子的发现 1.质子的发现 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氢原子核即质子,并且证实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12、第第 2 节节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目标定位 1.知道什么是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天然放射现象,能记住三种射线的特性.2. 知道什么是原子核的衰变及衰变实质.3.理解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学会利用半衰期解决相关问 题 一、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 11896 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某些物质具有放射性 2物质放出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物质能自发地放 出。
13、41 原子核结构探秘原子核结构探秘 学习目标 1.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2.知道原子核的组成,会正确书写原子核的符号.3. 掌握核反应方程的特点,会书写核反应方程 一、原子核的组成 导学探究 1919 年,卢瑟福用 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如图 1 所示为 粒子轰击 氮原子核示意图 图 1 (1)人们用 粒子轰击多种原子核,都打出了质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数都。
14、第第 1 节节 原子核结构原子核结构 目标定位 1.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2.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理解核子、 同位素的概念.3. 了解核反应的概念,会书写核反应方程 一、质子和中子的发现 1质子的发现 2中子的发现 二、原子核的组成 1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统称为核子 2原子核的符号:A ZX,其中 X 为元素符号,A 表示原子核的质量数,Z 表示核电荷数 3基本关系:核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