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戊戌变法 第4课 戊戌政变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99986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戊戌变法 第4课 戊戌政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戊戌变法 第4课 戊戌政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戊戌变法 第4课 戊戌政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戊戌变法 第4课 戊戌政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戊戌变法 第4课 戊戌政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4课戊戌政变目标导航1.了解百日维新期间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重点)2.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3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难点)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2交锋举措(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解除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政抵制。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游说列强支持落空。3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2、。思维点拨1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交锋中新势力处在弱势。2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以密谕。(2)谭嗣同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2过程(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2)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3)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百日维新”宣告失败。历史认识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

4、坷的。3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易错提醒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而不是袁世凯的告密。袁世凯告密加快了戊戌政变的进程及斗争的激烈程度。史论要旨1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给沉闷的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客观

5、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2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知识图示主题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性质和意义史料一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惑乱人心!”史料二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

6、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史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史料解读说明变法者急于求成,没有正确认识到变法的困难。说明维新派的维新活动和流血牺牲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指出戊戌变法是一场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肯定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7、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强求变法的“速度”“全变”, 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提示影响: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尝试: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等。(3)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提示评价: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1

8、)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2戊戌变法的性质 (1)从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的,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政治运动。 (2)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

9、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要求光绪帝仿效日本、俄国的改革进行变法,从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3戊戌变法的意义(1)爱国性: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2)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3)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

10、宣传变祖宗之法,乃至掀起百日维新,这些使民众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思想,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1光绪帝诏令:“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从本质上表明光绪帝()A主张变法图强,建立资产阶级立宪政治B杂糅中西学精华,创造新儒学体系C维护封建根本,与守旧派根本利益一致D崇尚经世致用,主张兼容中西答案C解析由“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可知,光绪帝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体系,与顽固派根本诉求一致,故本题选C;A错误;B、D并非本质性内容。2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

11、的客观原因是()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维新派的软弱妥协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D帝国主义的破坏答案C3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19世纪(中期),

12、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在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美杰里本特利新全

13、球史(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些改革。(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日本的改革能够成功。答案(1)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等。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可知应为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第(2)问,第一小问灵感的表现,由“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得出经济工业化

14、、军事近代化;第二小问原因,由“在日本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得出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改革;从国际环境分析,可知在东亚地区列强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中国身上,日本改革环境相对宽松等。课时训练基础达标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答案B解析戊戌变法触及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2189

15、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材料表明()A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B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反对C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D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答案C解析材料中御史杨崇伊的上书大肆诋毁维新派,恳请慈禧太后训政,这实质上反映了封建顽固势力对戊戌变法运动的破坏,故选C项。3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C维新变

16、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直接说明老百姓并不认同维新派的民主宪政思想,故选B项。4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B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答案B解析材料内容“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

17、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表明维新变法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故B正确。5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可知,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造成的,故A项正确。6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

18、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A B C D答案C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

19、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变法中的失误之处。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

20、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出现分歧。8“易服”是戊戌变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在其奏议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及“易服”。他认为“王者改制,必易服色”。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种近乎形式主义的看法背后,却有其深刻的道理。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决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而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从服饰上映衬出来的是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仍以“易服”为例,当时戊戌变

21、法已进入攻坚阶段,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已呈白热化状态。改革有很多工作要做,维新派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变法大业更离不开强大的社会群众基础做后盾。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且不说从审美角度上看,当时的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就是从更换服装的费用上来说,很多家庭也是一时难以负担的,所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1)据材料一,分析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易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服”受到抵制的原因及影响。(3)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评价维新变法的这一措施。答案(1)原因:受传统礼仪制度的影响;服饰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改革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原因:维新派缺乏对国情的了解;贸然实施、操之过急;国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维新派威望降低,变法措施得不到群众支持。(3)评价:移风易俗顺应社会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但这一变法措施的推行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历史影响、服饰变革的意义、改革需要等方面概括。第(2)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变革方式的可接受程度、国人观念等方面分析;“影响”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维新派社会认可度的角度分析。第(3)问,注意评价的角度是社会史观,结合材料信息,从正反两方面予以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