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七 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学生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95769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七 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七 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七 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学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七 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学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七 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学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准培优专练培优点十七 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35,4分)表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典例2(2019年江苏卷,18,3分)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2、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一、选择题1“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宜言中这段话( )A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C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D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 B 1847年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科

3、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 宣告了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D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工人阶级建立理想制度的第一次尝试 3法国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说,巴黎公社成为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材料表明( )A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 B公社革命后共和派的势力大增C公社革命客观上推动了共和制进程 D公社成就彰显马克思主义价值4图5是一幅苏联海报。列宁身旁左右是农民和工人,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在他背后,是一轮

4、初升的太阳。海报的主题可能是庆祝( )A苏维埃政权巩固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C农业集体化完成 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51918年,俄国召开了酝酿已久的立宪会议。参加会议的3600多万人有900万人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党,2100多万人选择了社会革命党。列宁说,“把全部政权交给立宪会议,同样是和凶恶的资产阶级妥协”。于是,人民委员会解散了立宪会议。这主要反映了( )A苏维埃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B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C布尔什维克党未得到群众支持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6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 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有

5、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7 表119131932年沙俄、苏联经济数据表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社会制度的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B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D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81928年1月一个苏联农民给农民报写信诉说:“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但是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

6、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应当给农民自由,让他们发展,让他们发家致富。”材料主要反映出( )A固定粮食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B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C列宁新经济政策得到继续执行 D苏维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91928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79人,技术人员505人。到1932年,前者增加到1910人,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后者则增加到10655人,与1928年同比增加了20多倍。据此可知( )A全球劳务实现自由流动 B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C美国极力转移过剩产能 D苏联经济体制快速转型10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

7、农业改革(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11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俄罗斯有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有人认为是“黄金时代”,有人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有人认为是“隐含新危机的时代”。由此可见,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 )A代表了俄罗斯社会共同的认知 B随着认识角度的拓展日趋全面C有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 D缺少对俄罗斯历史的整体认识12对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二、材料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8、题。材料一 1921年底,苏俄使者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会见了孙中山。马林介绍了新经济政策的情况。孙中山评价到“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相对于中国国民党而言,消除了对苏俄的恐惧感,从而在寻求西方资本主义支持失败后,转而投入了苏俄的怀抱,走上了联俄的道路。 摘编自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角度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

9、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二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马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革命形势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

10、策实施的必要性。 (3)据材料三,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综合材料二、三,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给你带来的启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9为某学者在研究世界近代史时制作的思维导图 从图中提取信息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

11、性,B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答案】A典例2【解析】根据材料“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C项符合题意。新旧理论杂糅相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并不能预知未来,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答案】C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解析】根据材料“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工业发展推动了工人走向革命联合,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是工人由分散状态走向革命联合

12、,排除A项;同理,排除B项;“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与材料“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相左,排除D项。【答案】C2【解析】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和实践基础,故选A项;第一国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排除B项;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排除D项。【答案】A3【解析】“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表明巴黎公社革命客观上推动了

13、共和制的进程,故选C项;“巴黎公社成为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说明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并没有带来社会恐怖,排除A项;材料表明巴黎公社革命客观上推动了共和制的进程,没有提及共和派势力大增,排除B项;巴黎公社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此公社成就无法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排除D项。【答案】C4【解析】“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在他背后,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比喻无产阶级政权的正式建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宁时期苏联没有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排除B项;根据所学“农业集体化完成”是在斯大林时期,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本质是用商品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图中所表达的是社会主义

14、的诞生,排除D项。【答案】A5【解析】根据材料“把全部政权交给立宪会议,同样是和凶恶的资产阶级妥协解散了立宪会议”,表明俄国拒绝与资产阶级妥协,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政权的建设问题,故B项错误;布尔什维克党未得到群众支持,与“3600多万人有900万人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党”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8年”,结合所学,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之时,故D项错误。【答案】A6【解析】由材料“1919年”可知,这是苏俄采取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俄国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2/3是这些人解决的,体现了战

15、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D项;“背口袋”活动盛行有助于暂时填补了市场的缺失,没有反映出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排除A项;“背口袋”活动盛行有助于暂时填补了市场的缺失,没有反映出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排除B项;“背口袋”活动盛行有助于暂时填补了市场的缺失,没有反映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排除C项。【答案】D7【解析】“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探索是新经济政策,从表格中定位1920年、1925年两个年份,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钢、粮食产量都大幅度提升,故选B项;沙俄到苏俄、苏联的社会制度转型,定位1913年、1920年,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钢、粮食产量都处于下降状态,排除A项;高度集中

16、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体制,定位1928年、1932年,可以看出粮食产量都处于下降状态,排除C项;苏俄是1917年1922年,表格中缺乏足够的数据说明苏俄是否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排除D项。【答案】B8【解析】根据题干提及的时间点1928年,可知处于斯大林统治时期,再结合“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可以判断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农庄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固定粮食税属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1928年的时候,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废除,排除C项;通过题干中“农民非常愿意

17、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可以推知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但这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D项。【答案】B9【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该时期,大量的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被邀请到苏联,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支持,这恰好说明“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这一论断,故选B项;题干反映了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技术人员来到苏联,但不能说明当时世界实现了劳务的自由流动,排除A项;题干只是反映了外国专家来苏联的情况,不能推出美国转移过剩产能,排除C项;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没有实现其经济体制的转型,排除D项。【答案】B10

18、【解析】据材料“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可知玉米种植面积达到最大时,玉米的产量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不结合当时苏联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恶化,故选C项;依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依所学,苏联因不顾苏联气候条件,造成玉米欠收,因此并非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排除B项;依所学,赫鲁晓夫并未突破原有的斯大林经济体制,排除D项。【答案】C11【解析】据材料“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黄金时代,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隐含新危机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后期经济滑坡,因此是经济停滞时期,但与美国争霸中处于攻势地位,因此为“黄金时

19、代”,因此对于勃列日涅夫改革认识更加全面,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勃列日涅夫的多种认识,而非共同认识,排除A项;材料主要围绕不同角度谈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认识,而非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评价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围绕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分析,而非对于俄罗斯历史的认识,排除D项。【答案】B12【解析】由材料中漫画内容“改革”、“多党制、私有化”等内容,结合史实判断可知漫画反映了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改革导致苏联全面解体,故选D项;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没有缓解苏联的政治经济危机,导致苏联解体,排除A项;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确

20、立了世界军事霸权,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答案】D13 【解析】(1)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得出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原则一致;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三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实现国共合作。 (2)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得出没有形成完整系统性的政策,据材料二“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得出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有不同认识;第二小问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

21、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 (3)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三“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得出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据材料三“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得出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模式,改革最终失败;第二小问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答案】(1)认识: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原则一致。影响:推动了三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实现。 (2)原因: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

22、的不同认识。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 (3)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未能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启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14【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两次世界大战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借鉴等,其次,根据选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从两次世界大战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可提取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借鉴可提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

23、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 论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阐述:一战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其中新经济政策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因素,是一次成功的探索;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做法,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由此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相互学习,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阐述:一战中,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由此,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逐渐被美苏实力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所取代。综上所述,两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不同程度推动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政治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