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战国策·菁华》-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三)2020中考语文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93364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5 《战国策·菁华》-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三)2020中考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专题05 《战国策·菁华》-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三)2020中考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专题05 《战国策·菁华》-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三)2020中考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专题05 《战国策·菁华》-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三)2020中考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专题05 《战国策·菁华》-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三)2020中考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5 战国策菁华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作者并非一人,成

2、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战国策用于编辑战国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罗根泽疑出于蒯通。这些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

3、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

4、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写作特色1人物刻画生动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

5、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2善于讽喻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诫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网3语言风格独特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

6、、“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历史评价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

7、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网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史记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于战国策的史料。但战国策许多记载并不可靠,司马迁在苏秦传后曰“世言苏秦多异,异时

8、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一)冯谖客孟尝君齐人有冯谖(xun)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1,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2。居有顷,倚柱弹其剑3,歌曰:“长铗(ji)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4。孟尝君曰:“食(s)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9、5。”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w)之,以为贪而不知足6。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7,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kui),能为(wi)文收责(zhi)于薛者乎8?”冯谖署曰:“能9。”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10。”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ku)于忧,而性懧(nu)愚11,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12。先生不羞13,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10、”于是约车治装14,载券契15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16?”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17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18。券遍合,起19,矫(jio)命,以责赐诸民20。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21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22,衣冠而见之,曰:“责(zhi)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23,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24。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25,因而贾利之26。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

11、义也。”孟尝君不悦27,曰:“诺,先生休矣28!”后期年29,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30。”孟尝君就国31于薛,未至百里32,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33。孟尝君顾34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j)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40,封书,谢41孟尝君曰:“寡人不祥42,被于宗庙之祟43,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44;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45!”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46。”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xin)介47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注释】

12、1属:嘱托,请托。2左右:指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以:因为。贱:贱视,看不起。形容词作动词用。之:他,代冯谖。也:用在表原因的介宾短语之后,表句读上的停顿。食(s):给吃。“食”后省宾语“之”(他)。3居:停留,这里有“经过”的意思。有顷:不久。弹(tn):用指头敲击。4以告:把冯谖弹剑唱歌的事报告孟尝君。5车客:能乘车的食客,孟尝君将门客分为三等:上客食鱼、乘车;中客食鱼;下客食菜。6恶:讨厌。以为:以之为。7出记:出通告,出文告。8“谁习”二句:计会,今指会计。习:熟悉。计会:会计工作。为文:给我。文,孟尝君自称其名。责,通“债”。薛,孟尝君的领地,今山东枣庄市附近。9署曰“能”:签名于通告

13、上,并注曰“能”。10果:副词,果真,果然。负:对不起。之:他,代“客”(冯谖)。未尝:副词性结构,不曾。11“文倦”三句:倦于事,为国事劳碌。愦(ku)于忧,困于思虑而心中昏乱。懧(nu),同“懦”,怯弱。17寡有:少有,缺少。18合券:指核对债券(借据)、契约。19遍合:都核对过。起:站起来。20矫命:假托(孟尝君的)命令。以责赐诸民:把债款赐给(借债的)老百姓,意即不要偿还。以:用,把。21长驱:一直赶车快跑,中途不停留。22怪其疾:以其疾为怪。因为他回得这么快而感到奇怪。23窃:私自,谦词。计:考虑。24下陈:后列。25拊爱:即抚爱。子其民:视民如子,形容特别爱护百姓。26贾(g)利之

14、:以商人手段向百姓谋取暴利。27说:同“悦”,高兴。休矣:算了,罢了。28期(j)年:满一年。29齐王:齐渴王。先王:指齐宣王,滔王的父亲。30就国:到自己封地(薛)去住。31未至百里:距薛地还有一百里。32正日:整整一天。33顾:回头看。34梁:魏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王萄(即梁王)迁都大梁,国号曾一度称“梁”。35放:弃,免。于:给机会。36虚上位:空出最高的职位(宰相)。37故相:过去的宰相。38反:同“返”。39赍:拿东西送人。文车:雕刻或绘画着花纹的车。驷:四匹马拉的车,与“乘”同义。服剑:佩剑。40谢:道歉。41不祥:不善、不好。42被于宗庙之祟:受到祖宗神灵的处罚。43不足为

15、:不值得顾念帮助。44不足:不值得。为:帮助,卫护。顾:顾念。姑:姑且,暂且。反国:返回齐国国都临淄。反,同“返”。统:统率,治理。万人:指全国人民。¥网45.愿:希望。请:指向齐王请求。祭器:宗庙里用于祭祀祖先的器皿。立宗庙于薛:孟尝君与齐王同族,故请求分给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将来齐即不便夺毁其国,如果有他国来侵,齐亦不能不相救。这是冯谖为孟尝君所定的安身之计,为“三窟”之一。46纤介:细微。【译文】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

16、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说:“好吧。”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按照门下的食客那样对待。”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办事人都笑话他,并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按照门下坐车的客人一样对待。”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这以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

17、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答道“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后来孟尝君出了一个通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在通告上)签名,写道:“我能。”孟尝君看了感到奇怪,说:“这(签名的)是谁呀?”左右办事人说:“就是唱那长剑啊,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着说:“客人果真有才能啊,我对不起他,以前不曾接见他。”便特意把冯谖请来接见他,向他道歉说:“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简慢)为

18、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说:“愿意(替您)做这件事。”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网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穿戴整齐来接见他,说:“借款收齐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呀?”答道:“收完了。”问:“用它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所缺少的,我

19、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是怎么回事?”答道:“现在您有个小小的薛,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作我的臣子。”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见到

20、了。”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仅能避免死亡。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呀。请让我替您再凿两个洞穴。”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往西到梁国去游说。(冯谖)对梁惠王说:“齐国把它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来,诸侯国中首先迎接他的,就会国富兵强。”于是梁惠王把相位空出来,让原来的相做上将军,派遣使者带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到齐国,提醒孟尝君说:“一千金,是很厚重的聘礼,(出动)一百辆车,是显赫的使节。齐国该听说这情况了。”魏国的使者往返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都是(由于)冯谖的计谋啊。【赏析】齐孟尝君、赵平原君、

21、魏信陵君与楚春申君,各养士数千,号为四公子。冯谖“贫乏不能自存”,故“请人对孟尝君说,愿意寄食门下。”孟尝君问来人:“他有什么爱好?他有什么特长?”来人故意说都没有,实为试探以礼贤下士著称的孟尝君。孟尝君“笑而受之,日诺。”虽然他有些轻视,但仍慷慨收罗。接着,冯谖又进行了第二步试探,他弹剑铗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连鱼都吃不上!孟尝君听到后,吩咐和门下食鱼的门客同等对待。但此后冯谖一次比一次升级,又提出了出门坐车,供养家口的要求,但孟尝君都满足了他。尽管如此,左右以孟尝君轻视他而“食以草具”、“皆笑之”、“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左右人平庸无知,只会看主人眼色行事和以势利量人,原是常见的

22、人情世态。孟尝君虽无先见之明,却宽容大度,为他后来地位失而复得起了巨大作用。冯谖三番五次的试探,藏才不露,装愚守拙,为其以后大有作为埋下伏笔。 接下来的“收债于薛”使冯谖的才能得到了施展的机会。当孟尝君出文征求一个熟悉会计业务的人时,一向装作“无好、无能”的冯谖毅然自荐,令读者大吃一惊,也今孟尝君深感愧疚:“我亏待了他,还不曾接见过他。”继而公开道歉:“以前我把先生得罪了。”这一突变情节,展示出冯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士为知己者效力的气度。孟尝君的深深自责、公开赔罪,并委以重任,又使他仍不失大家风范。下文冯谖署记、矫命焚券、市义复命使冯谖的才华尽露无遗,他在全部核查诸民借据之后,假托奉孟尝君之

23、命,把债全部赐还百姓。他的不凡举动使文势再生波澜,也表现了他重视民本的远见卓识和临机大胆决断的性格。在复命中他认为孟尝君珍宝珠玉,狗马玩好、美人婢妾都不缺少,只缺仁义爱民,故矫命焚券,买回民心。他不仅为孟尝君的统治奠定了雄厚基础,取得了人民的支持,又抓住了孟尝君的口实把柄:“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胆大心细,果断而讲策略,但孟尝君“不悦”、“先生休矣”则暴露了他有些鼠目寸光、狭隘浅见。 接下来冯谖“经营三窟”,帮助孟尝君恢复并巩固了相位。一窟是孟尝君罢相到薛,百姓扶老携幼,“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他终于理解了冯谖市义的行为,并深受其益。二窟是冯谖西游于梁,说服梁王三遣使者以千金百乘聘孟

24、尝君为相,为抬高孟尝君的威信而虚张声势,给齐王以危机感,从而达到了重新用盂尝君的目的。这里又表现了冯谖善于利用齐王和梁王之间的矛盾,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三窟是梁王重聘求贤,齐王谢罪并重新起用孟尝君,在此,冯谖满意地说:“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深算远谋的谋士形象鲜然立见。此时的孟尝君对冯谖的态度也由“不悦”“休矣”的不信任转变为言听计从,并深为冯谖的才能所折服。 本文的特色是通过变化的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冯谖的藏才不露,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与孟尝君的轻视、重视、存疑和折服互为衬托对比,情节也是波澜重生,引人入胜。在写作上,本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戏剧冲突、有细节描绘,初具传记

25、的特征,开后世史书“列传”的先河。 1 写作特点一、运用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开头从反面写冯谖被人认为是个无能的人,初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受到“食以草具”的待遇。他三次弹铗而歌,再三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反映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凡的气概。这时的冯谖,是所谓“才美不外见”。到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署曰:能”,孟尝君对他,由最初的“贱之”变为“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一道曲折。冯谖在薛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和回齐复命的情况,反映他有胆有识,处事果敢迅速,为“能”字住入了具体内容。但当孟尝君知道冯谖如何收债、如何为

26、他“市义”时,心里却“不悦”了。这又是一道曲折。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就国于薛”时,才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因而由衷称赞冯谖。这又是一道曲折。在孟尝君陶醉于“市义”所取得的成就时,冯谖却提醒他“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了足够的条件。这又是一道曲折。通过上述曲折的情节,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出冯谖的政治识见和长于计谋的才能。文中的细节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如冯谖去薛收债时,先问孟尝君“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答以“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来这一回答是冯谖早已预料到的。他焚券市义,与孟尝君的要求毫不相关,但在

27、回齐复命时,他抓住孟尝君的这句话,分析孟尝君家所寡有者是义。这样,为孟尝君“市义”,既合乎逻辑,又符合孟尝君“视吾家所寡有者”的要求,在孟尝君尚未认识到“市义”的作用时,也无法责备他。这也表现出冯谖这个策士的智慧和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特点。 二、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如对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的左右由无所爱憎到“皆笑之”,以至“皆恶之”,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两相对照,反映出孟尝君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势利、无知,而“弹铗而歌”本身,又是冯谖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待遇的不平之鸣。又如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孟尝君反而“不悦”。两相对照,反映出

28、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又如孟尝君对冯谖,由最初的“笑而受之”,到“怪之”,到“请而见之”,到“不悦”,到称赞,到最后的完全信赖,前后对照,不仅反映出孟尝君了解、认识冯谖的曲折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冯谖的聪明才智,随着事态的发展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冯谖这个策士的形象显得完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网(二)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1新用事2,秦急3攻之。赵氏求救于齐4。齐曰:“必5以长安君6为质7,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8谏9。太后明10谓左右11:“有复言12令13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14!”左师15触龙言16愿见17太后。太后盛气18而揖19之。入20而徐趋21,至而自谢22,曰

29、:“老臣病足23,曾24不能疾25走,不得26见27久矣,窃28自恕29,而恐太后玉体30之有所郄31也,故愿望见32太后。”太后曰:“老妇恃33辇34而行。”曰:“日35食饮得无36衰37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38殊39不欲食,乃自强步40,日41三四里,少42益43耆44食,和45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46少解47。左师公48曰:老臣贱息49舒祺50,最少51,不肖52,而臣衰,窃爱怜53之,愿令54得55补黑衣56之数,以卫王宫。没57死以58闻59!”太后曰:“敬60诺61。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62及63未填沟壑64而托之。”太后曰:“丈夫6

30、5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66于67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68!”对曰:“老臣窃以为69媪70之爱燕后71贤于72长安君。曰:“君73过74矣,不若长安君之甚75。”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76,则为77之计78深远79。媪之送燕后也,持80其踵81为之82泣,念悲83其远84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85思也,祭祀必86祝之87,祝曰:必勿使88反89。岂非计久长90有子孙91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92以前,至于赵之为赵93,赵王之子孙侯94,其继95有在者96乎?”曰:“无有。”曰“微独97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98其近者祸及身9

31、9,岂人主100之子孙则101必不善哉?位102尊103而104无功,奉105厚而无劳106,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107长安君之位,而封108之以膏腴109之地,而不及今110令111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112,长安君何以113自托114于赵?老臣以115媪为116长安君计短117也。故以为其爱不若118燕后。太后曰:“诺119。恣120君之所使之12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122百乘123,质与齐,齐兵乃出。 &网子义124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125,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注释】1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2新用事:刚刚掌权

32、。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3急:加紧。4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于:向,介词。5必:一定。以为:把作为。6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7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8强(qing):竭力,极力。9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10明:明白地。11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19揖:应为“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胥:通“须”,等待。20入:进入殿内。21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趋:小步快走。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触龙因年老

33、病足,不能快走,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22自谢:主动请罪。谢:道歉。23病足:脚有毛病。病:有病,动词。24曾:竟,副词。25疾:快。26不得:不能。27见:指拜见太后。28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29自恕:原谅自己。恕:宽恕,原谅。30玉体:贵体,敬词。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31郄(x):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有所郄:有什么毛病。32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33恃(sh):依靠,凭借。34辇(nin):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

34、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35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36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37衰:减少。38今者:近来。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39殊:很,特别,副词。46色:脸色,指赵太后的怒色。47少解:稍微不和缓了些。48公:对人的尊称。49贱息:卑贱的儿子。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息:儿子。50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51少(sho):年幼。52不肖(xio):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53怜:怜爱。文言里的“爱”

35、和“怜”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54令:让(他)。“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55得:能够。56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农”借代卫士。以:来,连词。57没(m):冒昧。没死:冒着死罪。58以:连词,来。59闻:使上级知道,使动用法。这里可译为“请求”。60敬:表示客气的副词。61诺:表示答应的意思。敬诺:意为“答应”,是应答之词。几何:多少。62愿:希望。63及:趁。64填沟壑(he):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壑:山沟。托之:把他托付给(您)。65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66甚:厉害,形容词。67于:比,介词。68异甚:特别厉害。69以

36、为:认为。70媪(o):刘老年妇女的尊称,同今之“老太太”。71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72贤于:胜过。73君:您,对人的尊称。74过:错。75之甚:那样厉害。76子:这里泛指子女。77为:替,介词。78计:打算,考虑。79深远:长远,作动词“计”的补语。80.持:握持。&网81踵(zhng):脚后跟。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82为之:为她。泣:小声哭。83念悲:惦念并伤心。84远:远去,形容词用如动词。85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词。86必:一定,副词。87祝之:为她祈祷。祝:向神祈祷。88使:让(她)。89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

37、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90计久长:打算得长远。91有子孙:(希望燕后)有子孙。92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今三世: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现在第一代是赵孝成王,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亲赵惠文王,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赵武灵王。“三世以前”当指他的曾祖父赵肃侯(前349前326)。93赵之为赵: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前“赵”指赵氏家族。后“赵”指赵国。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状语。为:成为,建立,动词。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烈侯山晋国一个大夫变为诸侯,正式建立赵国。94侯者:被封为

38、侯的人。侯:封侯,活用为动词。95继:活用为名词,继承人。96在者:在侯位的人。97微独:不仅,不但。微:不,否定副词。独:仅,副词。*网98此:这,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的这件事。99身:指“侯者”自身。远者及其子孙,“及”前竹略“祸”字。100人主:国君,诸侯。101则:就,连词。善:好。102位:地位。103尊:尊贵,高贵。104而:可是,转折连词。105奉:同“俸”,俸禄,相当现的工资待遇。106劳:功劳。107尊:使尊贵,形容词使动用法。108封:古代帝王或诸侯把土地分给子孙或臣下作为他的食邑或领地。109膏腴(y):比喻土地肥沃。膏:汕脂。腴:腹下的肥肉

39、。“以膏腴之地”是介词结构,在这里是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到“封之”之前作状语,按“以膏腴之地封之”翻译。110及今:趁现在(您在世)。111令:是“令(之)”的省略,让(他)。112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指赵太后去世。119诺: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对”。120恣:任凭。121使之:支使他,派遣他。前“之”,助词,不译;后“之”,代词,代长安君。122约车:套车。约:捆缚,套。123乘(shng):量词,古代一车上马叫“乘”。质于齐。质:作人质,名词活用为动词。124子义:赵国贤人。125犹:还。尊:用作名词。

40、指尊高的地位。【译文】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

41、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

42、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赏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

43、多。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

44、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触龙抓住契机,用旁敲侧击的激将法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这一招果然奏效,立即引发了太后的反驳“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千回百折,终于得到了他最想要太后说的一句话。此时,他才可以正八经地谈论他的爱子观了。他于是从容回顾往事曰“媳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极力夸赞太后爱燕后而为之“计久长”的明智之举,以反衬出她爱长安君的“计短”。由于触龙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指贵太后不该溺爱幼子,而是批评她还爱的不够,应像疼爱

45、燕后那样疼爱长安君,才算爱得深远,所以太后听着十分顺耳,在不知不觉中已完全接受了触龙彀中。一声爽朗的“然”,就说明她已经完全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至此,触龙的谏说已初见成效。他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剖析历代诸侯子孙未能继世为侯的教训,其原因就在于“位尊”、“奉厚”、“挟重器多”,却“无功”、“无劳”。并以此作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姐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青腆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且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真是既痛快淋漓而又字字力重千钧,揭穿了太后。始终顺着太后爱子的心理,从为长安君的根本利益着想出发,层层深人地启发引导,情离于理,理表与情,终于使太后深

46、受感动,心悦诚服,慷慨应“诺”。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态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馗尬。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 艺术特点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历史上的赵威后,据战国策齐四齐使使者问赵威后,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固执任性的老太太;而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她曾说过:“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这种重民轻君的话,不是一般人说得出来的。

47、正因她有政治才能,才得以“新用事”。但她作为母亲,也和常人一样,溺爱小儿子。不过,在触龙的劝谏下,凭着她的政治经验,很快地认识到,只有把“爱子”与“爱国”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爱子。于是她完个接受了触龙的意见。文章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她由拒谏到纳谏的转变过程。文章一开始就写她:“明谓左右,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摆出一副强横的面孔。但随着触龙劝谏的深人,她的情绪慢慢改变了。在表情上,由“盛气”而“色少解”,而“笑”;在语言上,先是冷冰冰的(如“恃辇而行”),再是说客气话(如“敬诺”),再是说心里话(如“妇人异甚”),再是被动应答(如“然”“无有”),最后说出“诺,恣君之所使之”,完全接受劝谏。赵太后的情绪是随着触龙的劝谏一步步地改变的。 触龙的形象也刻画得很生动。他与一般大臣只强调国家利益,不关心长安君利益,一味强谏不同;他既关心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