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三)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7993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三)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三)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三)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三)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三)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三)语文试题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福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国人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 同。从现有资料看,中国人的福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并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尚书洪范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 五曰考终命。后人关于福的观念,基本上是在五福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福文化的内涵主要有衣食、长寿、平安、多子孙、修德、和谐等。

2、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正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有着至远至深的影响,对儒家的福文化考察可以看出中国福文化的本质。周代福文化是儒家福文化的源头。周人认为上天是福祉的赐予者,天子和诸侯谨慎修德,通过祭祀和民众的呼声将天子之 德上达于天,上天就会赐予百姓福祉但周人又认为,上天赐予福祉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周人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思想。周人认为福主要表现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人们的精神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儒家福文化在继承周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 观念的基础上,将忠君、孝道等联系起来。礼记.祭统贤者之祭也,

3、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以看出,儒家在福文化内涵中增加了顺、备的含义。儒家认为只要做到上顺于天,外顺于君王,内顺于 父母,就会受到福的眷佑,就会一顺百顺。同时,福与顺又是在儒家定义的“亲亲尊尊” 等级秩序框架内得到实现的。民间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各种民俗中都有表现。民间福文化大多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表达着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民间福文化主要有:一是丰收.民以食为天,对丰收的渴望和丰收后喜悦的表达是民间福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如诗经中小雅楚茨云:“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二是婚恋。婚恋是普通百姓生活 中的重大事件,也成为人们借以表达幸

4、福感的一种形式。周礼记载昏仪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些流程虽然烦琐,但无不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的美好祝 福。三是节日仪式。民间福文化还体现在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节日中,如春节、中秋节、除夕等。中国人对福字的钟爱是民间福文化在民俗中的最典型的表现。福字被广泛应 用,甚至成为一种精神追求象征。春节贴福字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 往和期盼。除了正贴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倒贴,表示福气已到、幸福已到的习俗。由于中囯人对福字的偏爱,福字成为一种书法形式,并走向了艺术化。后人编集的百福图千福图集中了福字的各种书法形式,是福字艺术的集大成,这种现象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福

5、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根脉。(摘编自李庚香、刘承中华传统福文化及其新时代价值)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中华福文化始于周代,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和大众文化。B. 周代福文化的内涵是上天赐予福祉且有条件、长寿、多子嗣等,而儒家福文化的内涵则演变为忠君、孝道。C. 民间福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对丰收的渴望和丰收后喜悦的表达,此外还表现在婚 礼、节日仪式中。D. 相较于其他传统文化,福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据着主导地位,是中华文化的根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6、项是( )A. 文章阐释懦家福文化和民间福文化的内涵,总体上是分别按照纵向和横向思路展开论证的。B. 文章认为儒家在福文化内涵中增加了顺和备的含义,并引用礼记.祭统之语加 以佐证。C. 文章以春节中国人正贴或倒贴福字的做法为事实依据,表明福字巳成为一种精神 追求象征。D.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儒家福文化和民俗中的福文化的有机联系和巨大差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平安是福的观念体现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求,而多子多福的观念则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繁衍的電视及宗法制对中国人幸福观的影响。B. 我国出现了世界文字史上绝无仅有的百福图千福图,主要是因为汉字中有象

7、形、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形成了书法艺术。C.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福的理解包括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古人注重修身的幸福观有利于保证幸福生活的正当性,至今仍有现实意义D. 福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向往和理想,福文化是一个活的文化体系,人们对幸福生活 的追求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

8、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A项“中华福文化始于周代”分析错误,原文为“从现有资料看,中国人的福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并 具有丰富的内涵”“从现有资料看”这个限制语去掉后就绝对了;B项,“而儒家福文化的内涵则演变为忠君、孝道”分析错误,原文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儒家福文化在继承周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观念的基础上,将忠君、孝道等联系起 来”“联系起来”不等于演变成。D项,“占据主导地位”分析错误,儒家文化是主流,福文化只是儒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故选C。【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

9、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分析错误,文章未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以突出儒家福文化和民俗中的福文化的有机联系和巨大差异,只是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福文化的特征内涵等。故选D。【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B项,强加因果,“主要是因为汉字中有象形等字体,形成了书法艺术”分析错误,首先象形不是字体

10、,同时百福图千福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福字的偏爱。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不仅有利于人们认识和研究大气环境质量,还可为有 效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课

11、题组对全国42个主要城市2001 2010年的曰空气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冬季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秋、春次之,夏季污染最低。这种季节变化规律,表现出我国以煤烟和二次扬尘为主的大气污染特征,也与天气气候条件以及局地因素的季节变化有关。冬季降水偏少,气候干燥,植被干枯,西北风强劲,易引发起沙、扬尘天气;另外冬季,尤其是早晚,容易出现逆温层,抑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同时冬季为采暖期,燃料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故量大,更加剧了大气污染。春季是沙尘暴频发的季节,多发生于西北的沙尘暴借强劲的西北风可长距离输送影响中国的不少城市,有时会席卷大半个中国,沙尘加大了空气中的含尘量,从而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然

12、而,夏秋两季降水增多,湿度增大,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大(相对于春、冬两季),而且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层热力对流旺盛,逆温出现的几率小,空气的扩散条件好,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空气质量无疑相对较好。(摘编自调查报告中国空气污染指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材料二注: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L。材料三近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阶段性成果,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汇聚全国2000多名一线专家参与的联合攻关项目,如同给大气污染状况作了一个“全身CT”,使人们对雾霾的来龙去脉,看得更为清晰D对病根全面检查和诊断的结果,表明前几年的药方是对症的。最新攻关研究成果

13、使得各地各部门有信心持续照方抓药、标本兼治,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路子继续走下去。不过,大气污染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治环境污染的沉疴,不能指望药到病除,过程中 必然会有曲折和反复例如,去年秋冬季,由于区域气象条件较差、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等因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PM2.5浓度同比不降反升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很严峻。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蓝天保卫战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这是绝不可取的

14、做法。如果不能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定力,动摇、松劲、开口子,以牺牲蓝天白云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将来付出的代价必定是“难以承受之重”。治理污染要动真碰硬,也要依靠科学,不能蛮干。对大气重污染病因的精细分析,为下一步精准治理提供了依据。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三大攻坚战之一,必须打好打赢。(摘编自坚定信心,打赢蓝天保卫战,人民日报2019年3月28日) 材料四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高敬)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2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35. 8%;全年优良天数比率79. 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2.2%,21日,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环境状况和

15、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受国务院委托,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作报告,介绍了上述情况。李干杰说,去年我国空气质量继续改善,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同时,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秋冬季重污染依然多发。此外,他指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日趋复杂,空气质量大幅改善难度加大。(摘编自2018年我国有12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人民网2019年4月21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阳辐射强烈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能得到有效地抑制,这使空气质量呈现出了相对较好的状况。B. 经过努力,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果,但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治理难度很大,也

16、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C. 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信念不能动摇,哪怕当前国际形势严峻,经济发展困难,也不能越过生态保护的红线D. 去年我国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全国有1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空气污染治理前景值得期待。5.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材料二中变动率及季均值这两项,我们能够了解到AQI的波动幅度及周期性波动规律。B. 根据材料二可知,两年的AQI的季节变化特征均表现出冬季高、夏季低、春秋居中的特点。C. 由于冬季干燥易引发沙尘天气,天冷供暖又导致燃煤量激增,这使得AQI值达到一年中的顶峰。D. 空气质量指数能描述空气质量状况,越大说明

17、空气质量情况越好,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就越小。6. 围绕“污染防治”,以上三则文字材料所呈现内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从文体特征角度,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A 5. D 6. 第一问:材料一,分析我国大气污染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材料三,从污染防治的成果、现状等论述要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观点;材料四,报道2018年我国有12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第二问:三则材料文体不同。材料一是调查报告,通过对调查情况的分析为“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材料 三是时评,针对新闻事件发表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看法;材料四是消息,对新近出现的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 情况进行报道。【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

18、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A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能得到有效抑制”理解错误,太绝对,太阳辐射强时,近地面层热力对流旺盛,空气的扩散条件 好,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从而使空气质量呈现出相对较好的状况。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

19、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D项,“越大说明空气质量情况越好,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就越小”分析错误,根据分析应为“越大说明空气质量情况越差,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就越大”。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围绕“污染防治”,以上三则文字材料所呈现的内容是不同的。材料一是调查报告,通过对调查情况的分析为“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分析我国大气污染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冬季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秋、春次之,夏季污染最低;材料三是时评,针对新闻

20、事件发表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看法。从污染防治的成果、现状等论述要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观点,调查结果充分说明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很严峻。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蓝天保卫战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材料四是消息,对新近出现的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情况进行报道。报道2018年我国有12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指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日趋复杂,空气质量大幅改善难度加大。三则材料由于文体不同,所以呈现的内容各具特点。【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

21、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半壶水孔立文夕阳染红了整个大漠。一只狼,一只披着细碎残阳的瘦狼,跌跌撞撞地闯入了陆归林眼前这雄奇魂丽的画卷。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这个两端有铁环、铁扣的军用腰带,可攻可防。狼

22、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这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我要杀了它。”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这狼和他打起了游击战。几个回合下来,陆归林已是精疲力竭他走,它就走;他停,它也停。而且距离总是三四十米。夜色来临,他找了个斜坡,对着那只狼,枕着交织的双手,仰面半躺着。狼也停下 来,蜷在地上。漠野苍茫,四周静寂。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误入了这茫茫沙漠。漫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他太累了,累得全身像散了

23、架,两腿如灌了铅。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一觉醒来,他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了前方狼的眼睛。狼的眼晴正一闪一闪的,这让他睡意全无。新的一天来临,陆归林又开始了沙漠上的舞蹈。指北针留在了军车的驾驶室里,陆归林只能靠太阳判定方位,他的目标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沙海滚动着热浪。狼,也已经被饥饿和干渴折磨得摇摇晃晃。陆归林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水壶,他要再听一下水的声音,水的声音就是生命的声音。昨天发现自己迷路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壶里的水,那时壶里的水只剩下现在这半壶。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当

24、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喝水的决心。他拧开水壶的盖子,手有些抖,干裂的嘴唇也抖动起来。当他把壶口放到唇边时,他看到了那狼。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一个半埋在沙丘里残缺的动物骨架出现在他的视野。他把这个白花花的东西拽出来,扯下一块扇形的骨头,铺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这个骨头的凹处。可是水落在上面连湿都没湿一下,就不见了。倒,再倒骨头上终于出现了一汪清水,那一汪清水就像镶在少女项间的一枚珍珠,光彩夺目,绚烂动人。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他喝

25、掉了壶里所剩无几的水。水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沙漠中划过一声尖锐有力的嚎叫,狼高昂着头,像获得了新生一般。狼对着他持续地嚎叫,然后竟独自蹒跚而去。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陆归林读懂了狼的语言。他跟在了狼的后面,机械地跟着。它走,他就走;它停,他也停。而且距离的把握,也是三十米左右的样子。傍晚将至,当他跟着那狼费尽全力爬上一个硕大的沙坡时,奇迹出现了映入眼帘的是迷人眼的绿色,久违了的绿色!在绿色与绿色之间,是银光闪闪的水面。一条河横亘于草地之间,河的那一端,是林带,是庄稼地,是村庄绿洲,这就是孕育生命的绿洲。陆归林踉踉跄跄地奔到河边,疯了一般,他捧起那清凉甘冽的水,大口大口地喝

26、起 来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 再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1期)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半壶水”为题,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同时,这半壶水又串联起主要情节,成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B. 小说的心理描写言简意深,“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既是对他放弃除狼计划的解释,也暗示了他想通过老狼带自己走出沙漠。C. 小说以补充叙述的方式,交代了陆归林独肖陷身沙漠并与老狼对峙的原因,既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惑,也使得情节

27、更显严谨、完整。D. 茫茫大漠是陆归林与老狼的相遇地,他们以此为背景演绎了一波三折的人狼之战,小说于惊心动魄的叙述中,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8. 小说中的陆归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作品阐述理由。【答案】7. B 8. 坚韧勇敢。误入沙漠,途中遇狼,归途迷路,面对一系列的现实困境,陆归林忍受着酷热、风沙和疲惫,具有顽强的求生欲望。沉着机敏。困难面前,陆归林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表现得冷静沉着。没有指北针,他就依靠太阳判断方位。途中遇狼时,他先是谨慎防御,再以水为诱饵设计解围。善良仁慈。在极度干渴、生死攸关之际,他本可以借助半壶水除掉老狼,但在关键时刻又

28、放过了老狼。 9. 示例一:不能删去,理由:情节有突转。狼带领陆归林走出沙漠,来到绿洲,却被另一群人围捕而逃回沙漠,情节的反转使故事 再起波澜,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主题更深刻结尾一段能引发读者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 考,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反思;若删去,小说主题更多停留在知恩图报或善有善报上。更具艺术性。人围捕狼的情景,与上文陆归林与狼相互信赖、依存的伙伴关系形成鲜明对比,耐人寻味,也引发读者对老狼命运的 想象与思考。示例二:可以删去。理由:删去后小说情节仍然完整。陆归林喝水的细节,与主体情节相照应,可为小说作结。相反,最后一段 写走出沙漠的人们追赶狼,这在小说中缺乏交代,显得突兀。删去后

29、小说主题更集中。小说主要写陆归林 和老狼从紧张对峙到相依相存,表现出人和动物的和谐共处,而结尾一段写人与狼的紧张关系,就会冲淡这一主题。删去后在审美效果上使人愉悦。皆大欢喜的结局,能让读者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表现对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暗示了他想通过狼带自己走出沙漠”分析错误,此时的他并不知后来被狼带到了绿洲,这一说法于文无据。故选B。【8题详解】本

30、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误入沙漠,途中遇狼,归途迷路,面对一系列的现实困境,陆归林忍受着酷热、风沙和疲惫,具有顽强的求生欲望。可见其勇敢坚韧。如:“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困难面前,陆归林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表现得冷静沉着。没有指北针,他就依靠太阳判断方位。途中遇狼时,他先是谨慎防御,再

31、以水为诱饵设计解围。可见其沉着机敏。如:“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在极度干渴、生死攸关之际,他本可以借助半壶水除掉老狼,但在关键时刻又放过了老狼。可见其善良仁慈。如:“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9题详解】此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小说最后一段,狼把陆归林

32、带到了绿洲,使他获得了新生,却遭到了另一群人的追杀,追回沙漠。根据全文的理解,判断结尾段能否删除,并说明理由。两种回答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不能删除。理由:(1)从情节发展来看,这一结局使情节突转。狼带领陆归林走出沙漠,来到绿洲,却被另一群人围捕而逃回沙漠,情节的反转使故事再起波澜,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2)从表现主题来看,使主题更深刻,结尾一段能引发读者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考,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反思;若删去,小说主题更多停留在知恩图报或善有善报上。(3)从表达技巧来看,这一结尾更具艺术性。人围捕狼的情景,与上文陆归林与狼相互信赖、依存的伙伴关系形成鲜明对比,耐人寻味,也引发读

33、者对老狼命运的 想象与思考。如果回答可以删除,只要理由充足也行。【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

34、心理的主要内涵是:富于凝聚力。富于同化力。爱好自然,追求光明。主静,爱好和平。中庸、稳重。一统性。知足。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 “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二、古代诗文

35、阅读(34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官,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 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 文章典实,常称曰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 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神龙初,再迁绐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

36、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嫁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戳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表。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可以羁麼属之,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 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 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雋路由是历年不通。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

37、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广非敢求 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深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 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溢曰文。(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戳致伤和气 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B.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戳/致伤和气 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C.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 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D.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

38、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 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车驾,天子的代称。古代对帝王的称呼很丰富,尊称有陛下、圣驾、圣上、天子、寡人等。B.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之后,在9月22、23或24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一样长。C. 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类似说法有“扛表D. 华夏,汉族先民或中原地K的古称,后泛指中华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则称蛮、 夷、戎、狄。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

39、草表奏的重任。三教珠英依照徐坚等人的体例很快编写完成,徐坚也升任司封员外郎。B. 徐坚为人宽厚,敢于进谏。节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被皇上下令处死。徐 坚以有违月令为由,上表进谏,劝阻皇上。皇上最终接受劝谏,改变了决定。C. 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在姚州西贰河蛮归降后,向朝廷请求修筑城池、 征收重税,徐坚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提出反对建议,后来蛮人果然发生了叛乱。D. 徐坚主动避嫌,辞去要职。他的妻子是当时的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凭借这 一有利条件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并未受到牵连。13. 把文中両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

40、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2)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答案】10. D 11. A 12. D 13. (1)王方庆时常去向徐坚询问,徐坚一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细明了,王方庆很欣赏他。(2)但如今是酷夏季节,天道使(万物)生长,在这时公开杀戮,就违背了时令。【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陛下承受天命,中兴圣业,将弘扬伏羲、轩辕的风范,而光大史册的美名,

41、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呢!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将怎样训导后人? 句中, “诞膺灵命”指承受天命。“灵命”是前句的宾语,应与前句连在一起。排除AB两项。“非时行戮”指违背时令进行杀戮。“非时”是“行戮”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D项断句正确。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解说错误,寡人是帝王自己的谦称,不是尊称。故选A。【12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

42、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D项,“他并未受到牵连”分析错误,太绝对,原文为“竟免深累”,意思是徐坚竟没有被过深连累。故选D。【13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

43、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质问,询问;征,征引;深善之,很欣赏他。(2)朱夏,酷夏;明戮,公开杀戮;乖,违背。【点睛】文言文阅读筛选题的设误类型:一、对象错位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二、方法错位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

44、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三、概念错位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四、主旨错位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五、事件错位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

45、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六、关系错位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参考译文:徐坚,是西台舍人齐聃的儿子。年轻时好学,博览经史,品性宽厚德高望重。圣历年间,皇上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作为东都留守,引荐徐坚为判官,专意委托他起草表奏。王方庆爱好三礼之学,每当有了疑难之处,时常去询问徐坚,徐坚

46、必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细明了,王方庆很喜欢他。又赏识他 的文章典雅充实,曾称赞说徐坚是撰写诏令的最佳人选。”杨再思也说他是做凤阁舍人的材料,有这样的才识,是逃避不了的。”徐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人一同修撰三教珠英,众人依照徐坚等人的体例,很快撰修成书,(徐坚)升任司封员外郎。神龙初年,徐坚两次升任给事中.当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发武三思的不轨行为,反而被武三思诬陷,中宗立即命令杀韦月将。当时正值盛夏,徐坚上表说韦月将诬告善良正直的人,有意违背诏命,依据他的情状,的确应当严厉诛杀。但如今是酷夏季节,天道使万物生长,在这时公开杀戮,就违背了时令。谨依照月令): 夏行秋令,则会使低湿的地方发生水涝,庄稼

47、不能成熟。陛下承受天命,中兴圣业,将弘扬伏羲、轩辕的风范, 而光大史册的美名,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呢!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将怎样训导后人? 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允许等到秋分处决,以使陛下审慎用刑的规范,光照千载;又使陛下哀怜的仁惠,遍及四海。”中宗采纳了徐坚的表奏,便下令对韦月将处以杖刑,流放岭表。当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求派兵进击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投降归附以后,又请求筑城,加重征收他们的赋税。徐坚认为蛮夷生性粗陋,可以笼络统管他们,却不能使他们与华夏的制度相同,如果劳累军队长途跋涉,只会损失的多而获取的少,因此(徐坚)独自建议认为不便。睿宗不听从,令李知古调发剑南军队前

48、往筑城,准 备分置州县,李知古因此想要诛杀蛮夷中的豪强,抄没他们的子女作为奴婢蛮众恐惧,便杀了李知古,相继反叛,服劳役的人奔逃溃散,姚、雋道路由此多年不通。徐坚的妻子是侍中岑羲的妹妹,徐坚因与岑羲是近亲,坚决辞去机要职务,便改任太子詹事,他对人说:“我不敢求取高官,是为了躲避灾难。”等到岑羲被诛杀以后,徐坚竟没有被过深连累。徐坚通晓典故,前后修撰格 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一共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十七年去世,终年七十余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 保,谥号叫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三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