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鲁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

上传人:还** 文档编号:79485 上传时间:2019-08-16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2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鲁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2019年秋鲁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2019年秋鲁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2019年秋鲁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2019年秋鲁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2019 年 8 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较强,在不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作者在文中的经历,学生也经常会遇到。教学中应抓住复述故事这条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再创新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生命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生活哲理。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快速复述的方法,能再创新的故事情节。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重点语句含义。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2、激

2、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培养再创故事情节的能力,体会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文是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文章,学生对初中语文课充满期待。富有好奇心,第一课又是指导学生如何战胜困难最好的教材。因此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本课的关键所在。【课前准备】幻灯片投影字词作

3、者简介语句揣摩练习。【教具准备】课文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2(钢琴曲水边的阿蒂莲娜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你走得好好的,一条恶狗突然追来;你正兴高采烈地爬山,一块石头突然落了下来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什么样的考验?你当时是怎样解决困难的?(同学发言)同学们,生活中的突发考验随时都有,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它,相信你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先生是怎样面对那突如其来的考验的。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积累名言警句、

4、成语格言、精彩片段。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本文讲了什么故事,你受那些启发?(师: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次经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要求学生划出记叙的六要素。(师板书并讲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 (2)生交流六要素:( 师明确: 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人物:我 ,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很久没爬悬崖了经过:我爬上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结合六要素再看课文,复述故事(生复述)2、合作

5、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3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明确: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 “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看见了。 ”我说。

6、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讨论:文章蕴含着什么生活哲理?(用原文回答)(师明确: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齐读中心句。五、课堂

7、总结。学生总结六、布置作业。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你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 ,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 ()本文作者 ,国家 ,选自 、给加点的字注音。头晕目眩( )啜( )泣、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告诫教导(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把文章分为三部分,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生发言)找生朗读第一段,讨论:4()记叙的顺序?(师强调并板书:顺叙 倒叙 插叙 讲解辨认区分的方法。 )(明确:倒叙 ) ()开头一段的作用。(明确:强调这次经历的不同寻常,自然的引出下文。 )

8、()为什么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明确:并非真的感觉到了,而是为了说明那次经历的不同寻常,使我终生难忘。 ) 速读第二部分,讨论 :()为什么“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这表现了“我”哪方面的性格?(明确:八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训诫我不要冒险。胆小怯懦。 ) ()找出描写“我”心理、动作、语言的语句,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明确:心惊肉跳, “我”会滑倒摔死。 (心理) ;全身颤抖,几乎晕倒。 (动作) ;“慢着” “我没法” 。 (语言) ()文中景物描写有哪些?有什么作用?(明确:例:“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上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 ”(突出悬崖的危险和高不可攀)再如:“暮

9、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 (烘托我害怕的心理,突出战胜困难的难度。 )()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从哪些方面看出?(明确: 和蔼 沉稳 教育方法得当)2、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 、 “冷汗直冒” 、 “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 、 “吓得几乎要晕倒” 、 “软弱地哀求” 、 “头晕目眩” 、 “啜泣” 、 “恐惧和疲乏” 、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

10、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 。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 ,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5明确: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

11、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拓展延伸。齐读第三部分,讨论:文章主旨句在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明确:生活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对待,一定会战而胜之。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

12、人生之路的困境。 (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四、课堂总结。本文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朴实,我们要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深入体会文章揭示的深刻道理,学会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五、布置作业。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写出来,在班里出一期专栏。【教学后记】生命 生命【教材分析】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初一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学中有得。 6【教学目标】知识与

13、能力目标初步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目标 1、2【教学难点】目标 3【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粗懂不难,如果粗枝大叶,以为都懂,以为三个事说的意思 差不多,三点思考说的也差不多功多,那就会浅尝辄止,要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或关键词,从而抓住中心,抓住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课前准备】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14、,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生命这个主题是人生的最永恒的主题,关于生命已经有好多古今中外的作家写过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杏林子这个真正体会过生命的人写的生命的畅想曲。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看课前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 ,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借助注释和辞典,读一读,写一写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 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理解解决一些问题,首先应当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因此请学生听读课文。听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

15、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问题: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可以用简洁的话概括)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7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下面我们就对文章的一些精彩内容进行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加以更深的理解。自读讨论: 本文共写了几个事例?作者从中分别感悟出什么?明确:三个事例飞蛾求生 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

16、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瓜子抗争 那一股足以惊天憾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 聆听心跳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作者对生命有着怎样的理解?理解一: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理解二: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理解三: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3)探究问题:分四人小组讨论分析 “我”为什么忍不住放了那骚扰着“我”的小飞蛾? 小瓜苗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面列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之类的小生命? 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那强烈的生之欲望令内涵。作者震惊、敬佩。

17、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短,只要它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它就拥有了巨大生命力。 由物到人,逐步揭示主旨。小小的生命尚且能够顽强生活,人就更应该珍惜生命,勇敢坚强。 参见前文中的三种思考。(4) 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事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5) 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可讨论自己所熟知的名人名言)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8六、布置作业。将自已的认识写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 生命 生命作者 ,本名 , 作家。2填空,补成一句话。(1)一只( )不停地在( )飞来飞去,骚扰着

18、我(2) ( )在( )小憩(3) ( )令我震惊(4) ( )令我肃然起敬(5) ( )昂然挺立( )(6)我可以( )也可以( )(7) ( )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思考以下问题:(1)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2)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

19、 (3) “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 明确: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4) “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 ”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 “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

20、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9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1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围绕文章三种思考,联系生活,再举一两个事例。如:张海迪,高位截瘫,却矢志不移,自学成才;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凭着顽强意志和对音乐的挚爱,创作出命运交响曲 ;史蒂芬霍金,身残志坚,勇敢无畏地开发数学新领域。 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事物令你为其生命力赞叹不已? 学生自由发言。学了本文,你想对杏林子说些什么?又想对自说些什么?2以“由生命联想到”为范围,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感受;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四、课堂总结。学生自己总结五、布置作业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教学后

21、记】在山的那边【教材分析】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去追寻它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活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学情分析】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抓住这一共同点,使10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

22、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课前准备】准备:我的梦想。【教具准备】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检查预习情况(投影)1、 给

23、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隐秘 痴想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一瞬间(明确: 隐秘:隐蔽不外露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2、 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诵此诗(2 遍)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3 找同学起来朗读4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读准字音 普通话标准自然流畅,不读破句 有感情的朗读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小结: 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11四、深入感悟,鉴赏

24、创新。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六、布置作业。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 30 行。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2、解释词语: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1 “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

25、并锲而不舍的精神。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

26、“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12(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2)小结(师)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为题写一段话。(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

27、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六、课堂总结: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七、布置作业: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教学后记】生命的意义【教材分析】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渡过?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保尔作出了回答。文章是长篇小说节选,要注意小说的 要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生字词

28、语,了解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体会文章中“人,最宝贵的”一段文字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英雄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难点】理解、体会文章中“人,最宝贵的”一段文字的内涵。【学情分析】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还没有十分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钢铁是13怎样炼成的这样的名著接触不多,对革命战争的社会背景了解不是很清楚。【课前准备】学生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内容,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明确保尔的高大形象。【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钢琴曲秋日私语 )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渡过?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保尔作出了回答

29、。这个回答闪耀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辉,下面我们来学习本文。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积累名言警句、成语格言、精彩片段。检查听读情况:、本文节选自 作者 , 作家、给加点的字注音。 踱步 岔路、谷地铺满着如茵的绿草 (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怎样一本书?保尔是怎样一个人?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回答。2、保尔此时的心情怎样?(提示:保尔此时的心情是灰暗的、沉痛的、忧伤的。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教师指

30、导学生朗读,采用小组读、男女分读等形式。联系文中对环境的描写,揣摩下列句子,谈谈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他沿着小镇上冷冷清清的街道踱着步子(见教学用书)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见教学用书)四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4阅读文章第 7 段,讨论回答以下问题:读了本段你有哪些启发?那些感悟?(学生讨论,合理即可)六、课堂总结。学生自己总结七、布置作业。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眼中的保尔。【教学后记】童趣【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

31、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言词句。2、感悟“物外之趣” 。【学情分析】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课文只有二百多字,要仔细体会这种语体简洁的特点。【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词。【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

32、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15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听录音朗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检查生字童稚 藐小 鹤唳 云端 凹凸 土砾 沟壑 怡 然三、细

33、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组讨论,合作解决。(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5)果如鹤立云端。 (6)捉蛤蟆,鞭数十。 (7) 趋之别院。 (8)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9)以丛草为林 。 (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3、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4、。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16五、布置作业:1、完成“研讨和练习”二。2、写复述课文的提纲。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复述课文主要内容。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写了自已童年的生活。朗读课文思考全文 围绕什么来写的?写这篇课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物外之趣(2)请概括的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夏日戏蚊、草丛观战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1)这篇课文的主旨(中心)是

35、什么?物外之趣(2)请概括的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 ,惩治癞蛤蜞。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明确 “物外” ,指超出事物本身。 “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 。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

36、外之趣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投影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五、拓展延伸:1、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趋之别院” ,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17提示:(1) 、珍惜生命。 (2) 、处置有度。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六、布置作业:将学习本文你所受到的启发写成 300 字的短文。【教学后记】论语十则【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

37、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 、合作 探讨 、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 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 (学生回答)对,他就

38、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 (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 18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 ,慢读全文。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3、了解各章大意。A、 “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B、 “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C、 “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D、 “岁寒”章: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艰难。E、 “子贡问

39、”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于别人。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5、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6、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7、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注音、释义:说 信 愠 三省2、翻译句子: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指导学生运用“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 “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1)成

40、语类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2)格言警句类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 “学而”章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

41、怎样的人格呢?明确:“君子” ,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 ,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2) “温故”章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 “诲女”章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

42、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20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对

43、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5) “岁寒”章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这是借松 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1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 的句子,字数 500 字左右。五、布置作业:完成写作练习【教学后记】风筝【教材

44、分析】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色彩复杂的句子的含义,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21【学情分析】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

45、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 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 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

46、程中。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 ,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让学生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积累优美词语、精彩片段。注音:蜈蚣( ) 瑟( )缩解释:伶仃 憔悴 肃杀 诀别 嫌恶 苦心孤诣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22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鲁教版(五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