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1单元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7721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1单元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1单元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1单元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1单元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1单元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诲(hu)女 莒父 (J f) (n) (yu)彫(dio)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诲女知之乎(“女” ,通“汝”)(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 ,通“蚀”)(3)无欲速,无见小利(“无” ,通“毋” ,不要)(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 ,通“凋” ,衰落)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过 君 子 之 过 也 (犯 错 误 , 动 词 )过 犹 不 及 (超 过 、 越 过 , 动 词 )愿 枉 车 骑 过 之 (拜 访 , 动 词 ) )(2)知 诲 汝 知 之 乎 (懂 得 、明 白

2、 , 动 词 )知 之 为 知 之 , 不 知 为 不 知 (懂 得 , 了 解 , 动 词 )是 知 也 (聪 明 , 形 容 词 )君 子 一 言 以 为 知 (通 “智 ”, 智 慧 , 名 词 ) )(3)信人 而 无 信 , 不 知 其 可 也 (信 用 、诚 信 , 名 词 )烟 涛 微 茫 信 难 求 (实 在 、确 实 , 副 词 )忌 不 自 信 (相 信 , 动 词 )今 行 而 无 信 , 则 秦 未 可 亲 也 (信 物 、凭 证 ,名 词 )低 眉 信 手 续 续 弹 (任 意 、随 意 , 副 词 )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古义

3、:这样以后今义:承接连词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形容词用作动词,严格要求)(3)欲速则不达(形容词用作动词,快速完成)(4)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动用法,使足够、充足)(5)小人之过也必文(名词作动词,掩饰)(6)则远怨矣(使动用法,使远离)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译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判断句)译文: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错误啊!(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宾语前置)译文: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

4、4)其何以行之哉?(宾语前置)译文:它靠什么行走呢?(5)于斯三者何先?(宾语前置)译文:在这三项先去掉什么呢?(6)子夏为莒父宰,问政。(省略句)译文: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整体感知本课所录选文集中反映了孔子的生存大智慧和他的很多观点,诸如: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并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无知;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地改正错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以诚信为本,取信于人;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节操,经得起各种考验;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等观点,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立身处世。文脉梳理知 之 为

5、 知 之 ,不 知 为 不 知 (1 6节 ):处 世 诚 实 , 知 错 就 改(7节 ):严 于 律 己 , 宽 以 待 人(8节 ):戒 急 进 , 戒 贪 欲(9 10节 ):立 身 、为 政 、信 用 为 先(11 12节 ):见 微 知 著 , 勤 奋 惜 时 先 贤 智 慧文本层析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意思是说,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生存智慧。它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知,要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知识。2文章中“子贡问政”一段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政治观点?【答案】 “子贡

6、问政”一段,孔子对政治概括了“足食” “足兵” “民信”三条,其中“民信”居首要位置, “足食”次之, “足兵”最下,这种排列表现了孔子取信于民的重要的政治思想。其实,正是这种以“信”为首, “足兵”最下的思想,才使得当时争霸的诸侯没有一个采用孔子的施政方针。3请谈谈你对下列几个句子的理解。(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答案】 这句话是说,人能光大道德的含义,而道德不能扩大人的心智。即强调人对“道”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应该主动地去实施仁道、道德之事,不要坐等别人对自己实施仁德之事。(2)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事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多问几个“怎么办

7、” 。因为只有深忧远虑的人,才能真正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答案】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孔子以此为喻,说明了“烈火见真金” “路遥知马力” “国乱识忠臣” “士穷显节义”的深刻内涵。4.文中对诚信问题的论述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答案】 文章一开始就对诚信的问题展开了叙述,以“知”与“不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只有明白“知”与“不知”的区别才算真正的智慧;紧接着就如何对待过错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同时比较了君子之过与小人之过的区别,这是诚信的重要内容。这几部分的阐述,表明了孔子对诚信的基本观点。1.子 曰 :

8、“由 , 诲 女 知 之 乎 ? 知 之 为 知 之 ,孔 子 说 :“仲 由 , (我 )教 你 的 你 懂 了 吗 ? 懂 就 是 懂 ,不 知 为 不 知 , 是 知 也 。”不 懂 就 是 不 懂 , 这 就 是 聪 明 。”诲 :教 导 。女 :通 “汝 ”。是知 也 :这 就 是 聪 明 。是 , 代 )Error!2.子 曰 :“不 曰 如 之 何 , 如 之 何 者 , 吾 末 如 之 何 也 已 矣 ! ”孔 子 说 :“不 念 叨 怎 么 办 , 怎 么 办 的 人 , 我 拿 他 没 办 法 了 ! ”如 之 何 :如 何 , 固 定结 构 , 对 怎 么 办 。3.子

9、曰 :“过 而 不 改 , 是 谓 过 矣 ! ”孔 子 说 :“犯 了 错 误 而 不 改 正 , 这 就 是 错 误 啊 ! ”4.子 贡 曰 :“君 子 之 过 也 , 如 日 月 之 食 焉 :过 也 ,子 贡 说 :“君 子 所 犯 的 过 错 , 就 好 比 日 蚀 月 蚀 :这 种 过 错 ,人 皆 见 之 ;更 也 , 人 皆 仰 之 。”人 们 都 看 见 了 ;改 正 了 , 人 们 都 敬 慕 他 。”君 子 之 过也 :过 , 动 )Error!5.子 夏 曰 :“小 人 之 过 也 必 文 。”子 夏 说 :“人 格 卑 下 的 人 犯 了 错 , 一 定 会 加 以

10、 掩 饰 。”也 :助 词 , 用 在 句 中表 停 顿 。文 :掩 饰 。6.子 曰 :“人 能 弘 道 , 非 道 弘 人 。”孔 子 说 :“人 能 够 光 大 道 义 , 而 不 是 道 义 能 够 弘 扬 人 。”7.子 曰 :“躬 自 厚 而 薄 责 于 人 , 则 远孔 子 说 :“严 于 要 求 自 己 而 少 要 求 别 人 , 就 可 以 远 离怨 矣 ! ”别 人 的 怨 恨 了 ! ”躬 自 :自 身 、自 己 。远 :形 容词 使 动 用 法 , 使 远 离 。8.子 夏 为 莒 父 宰 , 问子 夏 做 了 鲁 国 莒 父 这 座 城 邑 的 长 官 , (向 孔

11、子 )请 教 施 政政 。子 曰 :“无 欲 速 , 无方 面 的 问 题 。孔 子 说 :“(做 事 情 )不 要 贪 快 , 不 要 计 较 (贪见 小 利 。 欲 速 则 不 达 , 见 小 利 则求 )小 的 利 益 。(做 事 情 )贪 快 就 达 不 到 目 的 , 贪 求 小 利 就大 事 不 成 。”成 就 不 了 大 事 。”莒 父 (Jf):鲁 国 城 名 , 在 今 山 东 莒 县 附近 。宰 :城 邑 的 长 官 。无 :通 “毋 ”, 不 要 。9.子 曰 : “人 而 无 信 , 不 知 其 可 也 。孔 子 说 :“做 人 如 果 没 有 信 用 , (我 )不

12、知 道 (他 )靠 什 么 去 行 走 。大 车 无 , 小 车 无(就 像 )大 车 没 有 车 辕 和 横 木 衔 接 的 木 销 子 , 小 车 没 有 车 杠, 其 何 以 行 之 哉 ? ”前 端 与 横 木 相 衔 接 的 销 钉 , 它 靠 什 么 行 走 呢 ? ”(n):古 代 大 )Error!Error!10.子 贡 问 政 。子 曰 :“足 食 ,子 贡 请 教 施 政 方 面 的 问 题 。孔 子 说 :“使 粮 食 充 足 ,足 兵 , 民 信 之 矣 。”使 武 器 装 备 充 足 , 百 姓 就 会 信 任 政 府 了 。”足 食 :使 粮 食充 足 。足 ,

13、)Error!子 贡 曰 :“必 不 得 已 而 去 ,子 贡 说 :“(如 果 )迫 不 得 已 一 定 要 去 掉 (一 项 ), (那 么 )于 斯 三 者 何 先 ? ” 曰 : “去在 这 三 项 先 去 掉 什 么 呢 ? ”孔 子 说 :“先 去 掉 (充 足 的 )兵 。”武 器 装 备 。”而 :连 词 , 表 修 饰 。何 先 :“先 何 ”的 倒 装 , 先 (去 掉 )什 么 。 子 贡 曰 :“必 不 得 已 而 去 ,子 贡 说 :“(如 果 )迫 不 得 已 一 定 还 要 去 掉 (一 项 ), (那 么 )于 斯 二 者 何 先 ? ”曰 :“ 去对 于 剩

14、下 的 两 项 先 去 掉 什 么 呢 ? ”(孔 子 )说 :“先 去 掉 (充 足 的 )食 。自 古 皆 有 死 , 民 无 信粮 食 。自 古 以 来 人 都 是 要 死 的 , (但 假 如 )人 民 不 信 任 政 府 ,不 立 。”(那 政 府 就 )不 可 能 站 得 住 脚 了 。”民 无 信 不 立 :省 略 句 ,“民 无 信 (政 )不 立 ”。11.子 曰 :“岁 寒 , 然 后 知 松 柏 之 后孔 子 说 :“时 令 到 了 寒 冷 的 时 候 , 才 知 道 松 柏 树 是 最 后彫 也 。”衰 落 的 。”之 :助 词 , 用 在 主 谓 之 间 , 取 消

15、句子 独 立 性 。彫 , 通 “凋 ”, 衰 落 。12.子 在 川 上 曰 :“逝 者 如 斯 夫 , 不孔 子 在 河 边 上 说 :“逝 去 的 时 间 像 这 流 水 , 昼 夜 不舍 昼 夜 ! ”停 地 流 淌 ! ”斯 :这 , 指 流 水 。夫 :句 末 语 气 词 , 不 译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导学号:33852010】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由,诲女知之乎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解析】 A 项, “彫”通“凋” ;C 项, “女”通 “汝” ;D 项, “食”通“蚀” 。【答案】 B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所给

16、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A吾末如之何也已矣B小人之过也必文C更也,人皆仰之D如日月之食焉【解析】 B 项与例句同,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C 项,之:代词,他;D 项,结构助词,的。【答案】 B3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则远怨矣”的“远”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33852011】A博我以文,约我以礼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C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D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解析】 D 项为名词的活用,例句及其余项为形容词活用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 “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C知

17、而不争,不可谓忠D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解析】 B 项, “而” ,假设连词,如果;其余各项均是转折连词,作“却”讲。【答案】 B5名句名篇填空。(1)子曰:“岁寒, _。 ”子在川上曰:“_,_!”(2)人能弘道,_。_,则远怨矣!欲速则不达,_。(3)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_,_” 。【答案】 (1)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2)非道弘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导学号:33852012】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

18、马将必佚。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 ,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19、。 ”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 颜回)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C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D岂足多哉 多:称赞【解析】 B 项,巧:擅长。【答案】 B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 马力尽矣/ 然而/犹乃求马不已B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 /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C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 马力尽

20、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D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 历险致远/马力尽矣/ 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解析】 “今东野毕之御也”一句中,语气词“也”一般位于句末,因此可以排除 A、B 两项;“升马执辔衔体正矣”表达的意思是 “早晨给马装上辔头套上车,马嚼子和身体还很端正” ,因此最好断开, “马力尽矣然而”中“矣”一般用作句末语气词,应停顿, “然而”表转折,应断在前面,排除 C项。【答案】 D8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D颜

21、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解析】 A 项,陈述的中心重点。B、C 两项是鲁定公认为“善”的原因,D 项只是交代情况。【答案】 A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解析】 A 项, “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 有误,应该是听了掌管畜牧的官员的汇报,

22、证实颜回判断正确后,通过深入的对话改变了对颜回的认识。C 项, “他同造父一样”有误,这里是说他不能像造父那样“不穷其马力” 。D项, “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有误,应该是孔子分析了颜回有这方面的认识能力。【答案】 B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译文: (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译文: 【答案】 (1)定公听说这件事后,离开坐席站了起来,派人召颜回回来。(2)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贫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参考译文】鲁定公问颜回说:“您也听说东野毕很擅长驾驭车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尽管是很擅长呀。虽然如此,他的马

23、肯定会不听使唤,不受约束。 ”鲁定公脸上有不高兴的神色,对他旁边的人说:“君子原来也会言语不实。 ”颜回退下。此后过了三天,掌管畜牧的官员来说:“东野毕的马不听使唤,驾车时,外边的两匹马拉着中间的两匹马就进了马厩。 ”定公听说这件事后,离开坐席站了起来,派人召颜回回来。颜回来了之后,定公说:“前些日子我问您东野毕驭马的事情,而您说擅长尽管擅长,他的马肯定会不听使唤,不受约束 ,不知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颜回回答说:“我是从政事上知道这件事的。古时帝舜擅长掌管命令百姓,造父擅长驭马。舜不耗尽百姓的力量,造父也不使他的马精疲力竭。这样舜没有不受约束、不服命令的百姓,造父没有不听使唤的马匹。现今东野

24、毕驭马,早晨给马装上辔头套上车,马嚼子和身体还很端正;驰骋一段,相当于早朝结束了;又走过了一段很艰难且很长的路,马已经精疲力竭了,然而仍然不让马休息。我由此而知。 ”定公说:“不错,的确像您说的那样。您的话,含意很深刻呀,能不能再稍微深入一些谈一谈?”颜回说:“我听说,鸟被逼入绝境就会乱啄,兽走投无路就会争抢夺取,百姓被逼急了就会起来造反,马被逼到穷尽时就会不听使唤。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贫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 ”鲁定公听了心里很高兴,于是就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回答说:“颜回之所以是颜回,就是由于他有这样的颖悟和智慧。难道还用得着赞赏吗!”三、语言表达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

25、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导学号:33852013】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_: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称奇的是_,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 pH 值发生了变化 ,_,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整个语段介绍花青素对花的颜色的决定作用。第一空是对前面一句原因的揭示,也是对其后花青素在不同溶液中呈现不同颜色

26、的总括;第二空是对其后三种情况的总括;第三空和前后内容形成顺承关系,可以判断第三空应填花青素的变化。【答案】 (示例) 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四、课内阅读阅读课文 811 则,完成 1217 题。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无见小利 见:看见B欲速则不达 达:达到C逝者如斯夫 逝者:往者,过去的D不知其可也 可:可以,行得通【解析】 A 项,见:计较。【答案】 A13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人能弘道 B过而不改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无欲速,无见小利【解析】 D 项, “无”通“毋” 。【答案】 D14下列加

27、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问:考察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信任C必不得已而去 去:离开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立:富足【解析】 A 项, “问” ,请教;C 项, “去” ,去掉; D 项, “立” ,立足,引申为“存在” 。【答案】 B15下列句式与“其何以行之哉”相同的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B贤哉,回也C他人之贤者,丘陵也D不吾知也【解析】 A 项,状语后置;B 项,主谓倒置;C 项,判断句;D 项与例句是宾语前置。【答案】 D16下列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为政者维系自己的统治必不可少的德行。B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应该看该国是不是百姓富足,军队是不是强盛,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C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只要能够设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最终战胜贫苦,抵御外来的侵略。D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解析】 C 项,原文中无此意。【答案】 C17翻译下面的句子。(1)无欲速,无见小利。译文: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译文: 【答案】 (1)(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 (贪求) 小的利益。(2)时令到了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衰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先秦诸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