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 年 北 京 师 大 附 中 上 学 期 高 中 二 年 级 期 中 考试语 文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2、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I 卷(选择题)评卷人 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璞玉浑金(p) 昏聩无能(ku) 鞭辟入里(p) 弱不禁风(jn)B 汗流浃背(ji) 凤冠霞帔(pi) 纷至沓来(t) 咄咄逼人(du)C 藏污纳垢(gu) 既往不咎(ji) 繁文缛节(r) 屏气凝神(bng)D 病入膏肓(hung)膘肥
3、体壮( bio) 嘉言懿行( y) 惨绝人寰(hun)2选出字形全对的一项( )A 兵慌马乱 焕然一新 大有稗益 草菅人命B 出奇制胜 不刊之论 出人头地 别出心才C 人所不齿 不计其数 从长计议 大声疾呼D 惩前毖后 张灯结采 不明一文 充耳不闻3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 判若鸿沟 理曲词穷 明察暗访 追本朔源B 迄今为止 迫不及待 茕茕孑立 巧立明目C 鸠占鹊巢 水乳交溶 舍生取义 手屈一指D 沁人心脾 各司其职 前车之鉴 如丧考妣4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开门揖盗 如法炮(po)制 乔装打扮 山清水秀B 披肝沥胆 望风披靡(m) 拾人牙慧 惹是生非C 开宗明义
4、 寥(lio)若晨星 无耻滥言 勠力同心D 开源截流 味同嚼(jio )蜡 色厉内忍 贸然从事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 20 世纪 30 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B 德国作家契诃夫与法国作家莫泊桑、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 变色龙等。C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D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 7 篇,外
5、篇15 篇,杂篇 11 篇。 逍遥游为庄子内篇的首篇,其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6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犹蒙矜育 怜惜B 聊乘化以归尽 变化C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远D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勉7下面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圣朝以孝治天下 云无心以出岫B 俨骖騑于上路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 天柱高而北辰远 门虽设而常关D 识盈虚之有数 知来者之可追8下面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B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C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D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9下列各选项中的句式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6、A 都督阎公之雅望B 而刘夙婴疾病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C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屈贾谊于长沙 则刘病日笃眄庭柯以怡颜 雄州雾列襟三江而带五湖 园日涉以成趣或棹孤舟 悦亲戚之情话谨拜表以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A /B /C /D / 1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世人都非议他,他却不因此而沮丧B 朝菌不知晦朔 朝菌不知道一年的时间变化C 酌贪泉而觉爽 喝下贪泉的水,却仍觉得心境清爽D 善万物之得时 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12对下列句子中的典故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7、A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鲤”指孔子的儿子孔鲤, “鲤对”指接受父亲的教诲。B 光照临川之笔 “临川之笔”指王安石,他曾任临川内史。C 非谢家之宝树 谢家宝树指谢玄,他曾回答谢安的问题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D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结草”的故事出自左传 ,魏武子爱妾的父亲在战场上结草绊倒了恩人魏颗,后世用结草来指报恩。13下列诗句与情节、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曹操煮酒论英雄B “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 王允巧设连环计C “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 ” 吕奉先辕门射戟D “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 ”
8、徐庶官渡逢败绩14以下关于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布原为丁原义子,却在李肃以赤兔马及黄金珠宝劝降之际倒戈相向,亲手杀死丁原并转而投靠董卓,可见吕布为见利忘义之徒。B 曹操将金银美女以及赤兔马赠与关羽,然而关羽拒绝金银美女,独留赤兔以待与刘备相见之期,可见关羽武功高强、骄傲自大。C 刘玄德三顾茅庐欲请求诸葛亮赐教,两人相见后,诸葛亮坦诚相待与其论三分天下,遂出山效劳,可见刘备仁爱待人、礼贤下士。D 曹操为报父仇亲讨徐州陶谦,刘备救之,后陶谦三让徐州于刘备以报其恩,可见陶谦知恩图报、任人唯贤。15下列关于三国演义的情节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被绑至白门楼后,吕布恳请刘备为
9、他向曹操求情,刘备摇头,并劝曹操杀掉吕布,吕布大骂刘备忘恩负义。B 为招揽徐庶,曹操派人接徐母至许都,徐母亲自写信召徐庶来许都,徐庶无奈,含泪辞别刘备。C 蔡夫人与蔡瑁密谋于襄阳杀刘备,幸有伊籍告密,刘备才能以如厕为借口,从西门逃脱。D 夏侯惇进攻新野,诸葛亮初次用兵,众将心中怀疑,所幸张飞等人信任他,诸葛亮的命令才可执行。第 II 卷(非选择题)评卷人 得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
10、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立,残杀大臣
11、,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 ,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
12、 ;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 “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 ,实在并不过分。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13、。可以说,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 ,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材料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
14、下的表现而已。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权臣架空、威逼皇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
15、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子归入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 ,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子”行列。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 “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
16、蜀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化。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谋” ,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失色了。(取材于赵凤杰中曹操人物形象分
17、析 )材料三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虚伪和混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可是,帝王有没有嫡长子,有没有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嫡长子,嫡长子是不是具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智商和能力,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嫡长子继承制来自宗法制。更重要的是,帝王视天下为一家一姓之私产,奉行一种“老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观念,而这种保证子孙坐享其成的制度又往往促成了子孙的腐败和无能。至于华夷之辨,有人认为,汉人建立的王朝代表正统。按照这种标准,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正统。但历史上少
18、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以为自己是“夷” ,因为所谓“华夷之辨” ,常常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看的,血缘、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只要继承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就是正统。事实上,汉族从来也没有“纯”过,汉族本是华夏众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在历史上,只要使用汉字,奉儒家学说为正宗,遵循礼教。在中华大地上实行了有效的统治,那就会被认为是正统。更何况,在有些文人那里,所谓“正统”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 三国演义评点者毛宗岗曾说,要读懂三国演义 , “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 。所谓“闰运” ,指的是不正常的时世、乱世,如闰月之于正常的年份。毛宗岗说蜀汉是正统,是三国中唯一合法的政权,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
19、” 。可是,刘备是否景帝的后裔,谁也说不清楚。毛宗岗认为:曹魏是“窃国之贼” ,而且曹魏没有统一中国: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西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 ,是一丘之貉, “亦不得为正统” 。不但西晋不是正统,东晋也不是正统,因为“东晋偏安” , “愈不得以正统归之” 。他甚至认为, “炀帝无道而唐代之,蹈魏、晋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 。至于宋朝, “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取得天下之正亦不能如汉也” 。总之,按照毛宗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朝代是正统,真正合格的只有汉朝和刘备的蜀汉。可见,毛宗岗的正统概念也是一片混乱。
20、他指责魏和东晋是“偏安” ,指责宋的版图不广,却不知蜀汉更是偏安的一朝。(取材于张国风曹操的“正”与“反” )16 “材料一 ”中出现的下列词语,音形义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颦蹙(c) 惶恐无计 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荡,十分放得开。B 鞭笞(ch) 鹤唳鸡群 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C 擅行(shn) 阴谋诡计 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D 蛮横(hng) 屠戮百姓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17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B 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C 三国演
21、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D 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18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 ,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要。B 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果。C 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关。D 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 “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19下列对“材料三”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袍:古代帝王袍服。 “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后来“黄袍”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
22、。B 帝室之胄:胄,从由从月,本义为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子孙。 “帝室之胄”即帝王的子孙。C 以臣弑君:弑,从杀,式声,古代专指臣杀君,贬义词。 “以臣弑君”即以臣子的身份谋杀自己的君王。D 华夷: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是文明中心,称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20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 ”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
23、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
24、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这样
25、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
26、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27、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夸。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略有删改)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B 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
28、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C 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 ,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D 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 “自然 ”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E. 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2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23文中引用陶渊明的饮酒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评卷人 得分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
29、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 ”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
30、宜矣。 ”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 ”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 ”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 ”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 ”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 ”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 ”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虢
31、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 ”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 )(注)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进:提拔B 谓先寤所以存亡 寤:明白C 御谢曰:“臣之言过也。 ” 谢:推辞D 御以块自易 易:替换2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B 吾被服而立 枕御膝而卧C 若
32、吾生者,何以食为 为禽兽食D 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御以块自易2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闻之,世不绝贤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B 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C 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 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 (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D 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虢君骄纵, (一边)亲自四处讨伐, (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28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评卷人 得分四、句子默写29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_,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33、)_,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倚南窗以寄傲,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农人告余以春及,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木欣欣以向荣,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_,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人杰地灵,_。 (王勃滕王阁序 )(8)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9)闾阎扑地,_;_, 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10)_,彩彻区明。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11)鹏之徙于南冥也,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周逍遥游 )(1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
34、,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庄周逍遥游 )(13)_,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_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庄周逍遥游 )(1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_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李密陈情表 )(15)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 (李密陈情表 )评卷人 得分五、名著阅读30鲁迅先生曾说三国演义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相关情节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评卷人 得分六、话题作文31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700 字左右的议论文。2018-2019 学 年
35、北 京 师 大 附 中 上 学 期 高 中 二 年 级 期 中 考试语 文 答 案1 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注意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同时一定要关注音调。A 项,璞玉,p;B 项,汗流浃背,ji;C 项,繁文缛节, r。故选 D。2 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靠学生平时对双音节词语和成语的积累。同时,可结合字词的意义来判定字形是否正确。这个题侧重考查形近字的区分,关注偏旁意义是区分形近字最好的方法。A 项,兵荒马
36、乱,大有裨益;B 项,别出心裁;D 项,张灯结彩,不名一文。故选 C。3 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靠学生平时对双音节词语和成语的积累。同时,可结合字词的意义来判定字形是否正确。这个题侧重考查形近字的区分,关注偏旁意义是区分形近字最好的方法。A 项,理屈词穷,追本溯源;B 项,巧立名目;C 项,水乳交融,首屈一指。故选 D。4 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注意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同时,可结合字词的意义来判定字形是否正确。
37、A 项,如法炮( po)制;C 项,无耻谰言;D 项,开源节流,色厉内荏。故选 B。5 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中外文学常识的能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B 项,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故选 B。6 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熟练记忆,还可以用代入法,看哪个义项代入原文更符合语境。B 项,化,造化,指自然。故选 B。7 D【解析】【详解】
3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C。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A 项,介词,用/连词,表修饰;B 项,介词,在/介词,对;C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 项,主谓之间无意义。故选 D。8 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侧重对古今异义词的考查。解答时,要确定古文中双音节词语的每个语素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语境进行筛选。也可用代入法排除。A 项, “希冀”为“ 希望”之意,
39、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B 项, “逢迎”古义为“迎接远客”, 今义为“到处奉承” ;C 项, “至于”古义为“到” , 今义指另提一件事; D 项, “果然”古义为“吃饱的样子”,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料相符。故选 A。9 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选要明确四类文言特殊句式,然后根据语法结构去判断。例句,宾语前置句, “以奚”,为什么;A 项,定语后置句,有名望的都督阎公;B 项,被动句,被疾病缠绕; C 项,宾语前置, “为胡”,为什么, “ 之何”,到哪里去;D 项,状语后置句,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故选 C。10 D【解析】【详
40、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侧重判断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时,应从这个字所在句子的语法功能来判断活用类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喜悦, 使 听到;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像雾一样,每天;意动用法,以为带, 以 为悦;名词作动词,划桨,向南飞。故选 D。11 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B 项, “晦”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为农历每月初一,这句话译为“朝菌不知道月末和月初”。故选 B。1
41、2 B【解析】【详解】诗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B 项,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故选 B。13 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了解。解答此题,要求对名著本身有较深的阅读印象,并且要尽可能多的熟悉对作品的相关分析与鉴赏。答题时,要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确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
42、要细节。D 项, “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是许攸转投到曹操门下之后后人的评论。许攸是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感叹袁绍的不足为谋,更加上同为谋士审配的谗言加害,于是转投到曹操的门下。袁绍失去了一员最得力的谋士,后人有诗叹曰: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故选 D。14 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对名著本身有较深的阅读印象,并且要尽可能多的熟悉对作品的相关分析与鉴赏。答题时,要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确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B 项,曹操将金银美女以
43、及赤兔马赠与关羽,然而关羽拒绝金银美女,独留赤兔以待与刘备相见之期,表现的是他对刘备的忠诚,突现出了他不为金钱美女、高官厚禄所动的情操。故选 B。15 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对名著本身有较深的阅读印象,并且要尽可能多的熟悉对作品的相关分析与鉴赏。答题时,要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确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A 项,正确情节为:被绑至白门楼后,吕布求刘备为他在曹操面前说情,刘备点头示意。吕布对曹操表示降服,曹操问刘备如何,刘备以吕布认丁原、董卓为义父而又杀之,劝曹操杀吕布,吕布大骂刘备,曹操下令将吕布勒死,然后枭
44、首。B 项,正确情节为:曹操利用徐庶至孝的特点,派人取徐母至许都。又由程昱诈称与徐庶结为兄弟,仿徐母笔迹去信召徐庶。徐庶无奈,含泪向刘备辞行。D 项,正确情节为:众将都未见诸葛亮用兵,心中怀疑,张飞等人也不信任诸葛亮。故选 C。16 B 17 C 18 D 19 C 20 (1) 三国演义 的“贬曹”倾向既是作者罗贯中自身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的反映,也是他对广大民众“尊刘贬曹”心理顺应的结果。(2)民间的“贬曹”倾向源于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而奸诈残忍的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3)封建正统观念中“嫡长子继承制”的继位标准也使得人们对于曹操的“窃
45、国”行为大为不齿。【解析】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字形、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字形知识及对成语的积累进行分析判断,要熟练运用相关技巧,并结和语境进行辨析。A 项,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荡,放得开,收得拢;B 项,鞭笞 ch,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 ,鹤立鸡群;D 项,横(hng ) 。故选 B。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回到原文,找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与选项进行对比分析。C 项, “民众的思想倾向”中的曹操形象不一定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一致。故选 C。18试题分
46、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 项,本文只是陈述“反曹”的历史成因,但这并不代表作者同意“反曹”的思想倾向。故选 D。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C 项,以偏概全, “弑”在封建时代指“臣杀君、子杀父母” 。故选 C。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一定要结合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划分层次进行概括,绝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结合材料,找到每一段的论述中心,提取关键句,由此可知, “贬曹”的原因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