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满分 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共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 中 水 景城市景观中不可无水。即使不傍河海,亦无湖泊,或虽有河湖,但某些大的建筑物与公众共享空间却离那些自然水域颇远,那么,以人工力量来营造小规模的水景便成为必要的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庭院乃至园林的布局中极少有喷泉的设置,是由中国与西洋不同的文化心理所决定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仅是诗,也是理。中国的地势总体而言是朝东倾斜,因此在经济、文化一贯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人们认为水的存在常态一是“泻”
2、 ,一是“平” 。而中国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都强调顺应事理天意,故而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存在着大量咏赞瀑布与平湖的文句,以水的自然泻落与若镜映物为美:“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 , “庐山秀出南斗旁影落明湖青黛光”等等。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此为大景;“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这是小景。总之绝少歌咏赞叹水的上喷蹿跳。以北京为例,紫禁城那么堂皇富丽的庞大建筑群,景点繁多,花样迭出,可是却无一处喷泉。而在西洋,哪怕是规模要小得多的皇宫里,也总会有不止一处的喷泉设置。此非不能也,而是不爱也。我们都知道乾隆在位时,宫中的西洋供奉曾为他在圆明园中设计过有“大水法”的
3、西洋楼景点,李翰祥拍火烧圆明园时还搭出了大堂的布景,展示那一喷泉齐溅的景观。其实我们并不能找到自乾隆到慈禧特别喜欢那喷泉的文献资料,圆明园的“大水法”只不过是中国统治者偶尔容忍一点西洋“淫巧奇技”的小例子罢了,喷泉始终未能进入中国园景文化的主流。没有喷泉的中国园林,顺应“水往低处流”的自然属性,却也创造出了种种至美的佳境。红楼梦所描写的大观园,以沁芳闸为核心的水景布局,基本上概括出了中国人对水的审美心态。随着审美情趣的丰富,城市人造景观中对人工喷泉的营造成了越来越热门的事情。以北京而论,虽未必有昔日圆明园那么集中、复杂的喷泉组出现,但节日期间天安门广场的喷泉,北京游乐园的“水幕电影” ,一些公
4、众共享空间的音乐喷泉,以及各大饭店宾馆内外的大大小小的形态各异的喷泉,已然构成了一派新的“城中水景” 。喷泉不仅润泽着城市空气,可以与现代化的建筑物整合为一种美妙的景观,而且,这种偏“逆水性而嬉弄之”的浪漫情怀,激发出人们一种昂扬的创新精神。然而,目前一些建筑物内外的喷泉,有一种赶时髦甚至是盲目“西化”的倾向,或者是“为喷泉而喷泉” ,又全然道不出之所以那样“嬉水”的美学动机。其实,如果建筑物整体是民族风格的,那么,在以水布景时,无妨仍取中国古典式的“泻”与“平”的造境法。即使是西洋人以洋美学追求为主体的设计,有时也很会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汲取精华,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果在宏阔的公众共享空间
5、中对水的运用,主要不是使其上扬,而是用沿着墙面流泻与营造出大面积水池的方式,就会很有点“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节选自刘心武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1. 下列关于“城中水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城中水景”包括在离自然水域颇远的某些大型建筑物和公众共享空间内外以人工力量营造的小规模水景。B. “城中水景”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形态各异、 “上喷蹿跳”的喷泉,也可以是具有“水往低处流”自然属性的瀑布。C. “城中水景”能润泽城市空气、与现代化的建筑物整合为一种美妙景观,对城市来说,它是一种很必要的景观。D. 在营造“城中水景”时,中国古典式“泻”与“平”的造境法也会被西洋人在主体
6、设计中出奇地运用。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的文化心理,使人们认为水的存在常态是“泻”和“平” ,所以,中国古典建筑的庭院乃至园林的布局中大多没有喷泉的设置。B. 红楼梦大观园中以沁芳闸为核心的水景布局,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人顺从和适应水的自然属性的传统审美心态。C. 人工喷泉偏“逆水性而嬉弄之”的浪漫情怀能激发人们昂扬的创新精神已成共识,这种共识导致城市人造景观中对喷泉的营造越来越热。D. “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能在宏阔的公众共享空间通过让水沿着墙面流泻与营造出大面积水池的方式来表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文化与道家
7、文化都强调顺应事理天意,因此人们以水的自然泻落与若镜映物为美。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有关水的文句,很多都是咏赞瀑布和平湖的。B. “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表现了水“泻”的常态, “庐山秀出南斗旁影落明湖青黛光”表现了水“平”的常态。C. 道不出喷泉“嬉水”的美学动机,为赶时髦而盲目设置喷泉,倒不如采用中国古典式的造境法,或许还能营造出“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D. 紫禁城庞大的建筑群无一处喷泉,而规模要小得多的西洋皇宫里,总会有不止一处的喷泉设置,这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闭关自守缺乏文化交流的状态。【答案】1. C 2. C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
8、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C.“能润泽城市空气美妙景观”说的是“喷泉”的作用,不是“城中水景”的作用。【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原因分析有误。 “已成共识”的说法与原文末段第 1句内容相矛盾。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
9、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闭关自守缺乏文化交流的状态”有误,应为“表现了当时中西文化心理的差异” 。当时还是有文化交流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满分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迟子建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绿色的软绵绵的喜欢吊在杨树枝上的毛毛虫,爱在菜园中飞来飞去的有着漂亮外壳的花大姐
10、,以及在树缝中养尊处优的肥美的白色虫子,都曾带给我许多的乐趣。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小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 ;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滋味想着啄木鸟喜欢吃的东西,一定甘美异常。至于在路上和田匍匐着的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这时候我注意的是飞鸟,是流云,是高耸入云百年老树,是湖泊中的野雁,是森林里的白雪地上奔逃的兔
11、子。虫子就像尘埃一样,被这些事物给深深地掩埋了。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如今我写着以上的文字,想要描述它时,又仿佛看见了它那矫健身的影虽然说它是那般的小;又仿佛听见了它被摔下来时那山呼海啸般的声音虽然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声音出现。去年在故乡,正月初一,我从弟弟家过完除夕回到自己的家。推开家门,见陈设还是过去的陈设,杜鹃依然如往日一样怒放着,而窗外的雪山几草滩也一如既往地沐浴着冬日清冷的阳光,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我孤独地站在屋子的窗前,久久不肯离开。我想让目光与那些流云做伴,因为
12、它们行踪飘忽,时有时无,与我迷离的心态正吻合。后来是一个电话让我把目光又转向室内。接过电话,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
13、,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子。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
14、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乱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
15、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史。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的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2014 年 3月 2日文汇报笔会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六段
16、开头写小虫子“爬起来姿态万千” , “跳着多姿多彩的舞蹈” ,突出了它在地面上的爬行是“那么地得心应手” ,与后来向着“呈直角的佛龛爬”时的艰难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下文对小虫子的赞美作了铺垫。B. 在进军佛龛的过程中,这只小虫子不断地受挫,文章前后多次写到了它从高处栽下来的情景;尤其是爬得最高的那一次,它摔得特别重, “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来” 。作者这样细致描写,意在突出小虫子知难而进,屡败屡战的顽强品质。C. 小虫子受了香气的吸引努力地试图爬上佛龛,这几乎是昆虫的本能行为,在我眼里却成了“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在“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的高尚行为;这小虫子也成了“一个伟大的战士”甚至
17、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这真切地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崇敬之情。D. 最后,这只虫子死在佛龛下的角落里,触角已残破不堪,可是,在这“心情最灰暗的时刻”,当我凝神着它“依然那么明亮”的黑壳,仿佛看到了一盏灯,为我的心“送来一缕明媚的光”,让我精神为之一振。5. 文章第六段中两次出现了“我以为”这一短语,试结合所在语境谈谈它们在表达上的共同点及作用。6. 文章第三段作者写道, “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 。可以说,这只黑色的虫子引起了我多方面的思索。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D 5. 两个“我以为”之后紧接着的都是转折意味的句子,表明 “我”的认识在不断地转变,我原先的认
18、识其实都是一种误解。其共同作用是先抑后扬,有效地突出了这只虫子表现的非同一般以及我内心无比惊诧的情绪。 6. (1)小虫子的无畏、顽强与执著,让我看到了曾经为我所鄙视的小生灵的可敬与伟大,我对它充满钦佩与敬意。 (2)小虫子的英勇表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命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活力与潜力,让我为之振奋。 (3) (参考第四段“迷离” ,第五段“茫然”等词语) ;小虫子对光明对梦想的追求,让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压力,苦闷彷徨的我感到惭愧,促我警醒。【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死去的虫子的“黑色的” “光明” ,确实令我振
19、奋;可是,所谓的“心情最灰暗的时刻”(第三段) ,却并不是我面对死去的虫子时的心态,是当初小虫子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我看到了光明。故选 D。【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文章第六段中两次出现了“我以为”这一短语,试结合所在语境谈谈它们在表达上的共同点及作用。 ”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把握其表达特点能力。答题时,先在文中找出词语所在的位置,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把握其表达特点和作用。通读第六段,本段第一次出现“我以为”这一短语是: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再次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
20、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这次“我以为”是虫子似乎在闻到香气后好奇,想去一谈究竟,就“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 ,当虫子到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 , “我以为”虫子会就此收兵,望难却步。 “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 。第二次在虫子第二次跌下佛龛, “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 。第一次虫子跌下是刚一上去,我认为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子” ,但是这只虫子却“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 。这次虫子“比上次爬得高些” ,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
21、脚朝天地挣乱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 ,这时“我以为”虫子在接受教训,离开, “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 。两个“我以为”之后都是“我”对虫子行为的猜测,且我对虫子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第一个认为虫子会知难而退,离开。第二认为虫子在被跌了两次后,会接受教训而离去。随后用了两个“谁料”来进行转折。说明虫子都没有离开。所以这两个“我以为”先抑后扬,有效地突出了这只虫子表现的非同一般以及我内心无比惊诧的情绪。【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文章第三段作者写道, 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 。可以说,这只黑色的虫子引起了我多方面的思索。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22、和主旨,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能力。问题的关键是“这只黑色的虫子引起了我多方面的思索”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小虫子引起作者哪些思索,考生可以开放谈自己的感想。但是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想认识,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题时可以结合文本中“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与我迷离的心态正吻合” “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 “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 “巍然站在了佛
23、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 “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子。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乱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 “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 “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下来” “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
24、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摔了下来” “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 “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史”等信息,说说黑色虫子引起了“我”哪些思考,并结合相关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注意答出引起“我”哪些思索之后,一定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做到言之有据。(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满分 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
25、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
26、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
27、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 “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
28、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 年 5月 6日人民日报 )7.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
29、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 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 “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居民主体责任。D.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
30、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9.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 D 8. AE 9. 民众方面。增强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意识,提高垃圾分类的实践水平。增强民众投放垃圾的责任意识;政府方面。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配套衔接工作,提高其运行效率;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全民参与,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政府还应该做好分类收集与运输的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
31、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 项, “主要原因”错,从原文中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来看,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仅仅是原因之一。故选 D。【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 项, “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属臆测,从文中信息无法推出这一点。C 项, “应当落实居民主体责任”错,由材料二第三段“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 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
32、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可知, “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D 项, “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错,原文是“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措施” ,选项变“未然”为已然。故选 AE。【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同时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材料一第二节“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
33、完全没有效果” ,表明民众对投放垃圾的责任意识不强,由此提取的方法是,要增强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水平。材料二第一节“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表明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配套衔接工作,提高其运行效率,这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 ,表明政府的主导,全民要参与。 “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能总结出政府还应该最好分类收集与运输的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
34、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二、古诗文阅读(共 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共 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
35、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
36、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 ”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场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
37、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注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吏部东铨是差遣,有实际职责。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 谢:谢罪B. 上由是嘉之 嘉:器重C. 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简:挑选D. 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 薄:单薄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8、)A.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B.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C.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D.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寇准年少有才且诚实。他通晓春秋三传,19 岁就考中进士;有人建议他面见太宗时不妨虚报年龄,以免被太宗认为年少而除去功名。寇准却认为欺君不妥。B. 寇准为官耿直执着。与皇帝谈论国事意见不合,使得皇帝非常生气而要离开,寇准牵扯皇帝衣服不让离去,直到有了决断
39、才离开。C. 寇准精通天数。淳化二年天大旱,寇准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于是对皇帝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案件。D. 寇准抗击契丹显出谋略。他通过分析及时训练、调遣军队进行防御,而且请得皇帝驾临澶州增加官兵士气,最后大败契丹军队。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2)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正赶上皇帝召集百官讨论国事,寇准极力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器重他。(2)真宗当初不知道这事,有一天,问到身边的人:“我好久没有见到寇
40、准,为什么?”【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 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D 项,薄:迫近。所以选 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可根据名词做主语和宾语来断句,还要注意文言虚词“者”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
41、能力层级为理解 B。【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 “精通天数”不正确,是借机说案而已。所以选 C。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1) “会” “陈” “益” ;(2) “初” “他日” “左右”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参考译文: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寇准年轻时才
42、智超群,精通左氏传 、 公羊传 、 谷梁传。十九岁时考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连续升职担任殿中丞、郓州通判。皇帝在学士院将他招来考试,授予寇准右正言、直史馆的职位,做为三司度支推官,转任盐铁判官。正赶上皇帝召集百官讨论国事,寇准极力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器重他。把他提升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兼任吏部东铨。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
43、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太宗请亲近的大臣询问时政失误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回答是天命。寇准回答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的征象,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 ”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见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 ”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
44、,于是皇上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自唐朝末年,蕃户就有居住在渭水以南的,温仲舒管理秦州时,把这些蕃户驱赶到渭水以北,构筑堡栅以限制他们往来。太宗看过奏章不高兴,说:“古代的羌戎少数民族尚且杂居在伊川、洛水,那些蕃夷人愿意流动难以安定,一旦有调集入侵发生,将要严重困扰我们关中了。”寇准进言:“唐朝宋璟不赏赐边地战功,最终导致开元时的太平。边疆大臣(想要)邀请(求取)战功而(以致)酿出祸患,很是值得警戒(警惕)啊。 ”皇帝于是任命寇准出使渭北,安抚蕃户,又调走了温仲舒到凤翔。真宗当上皇帝后,寇准升迁为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六年,调任兵部,为三
45、司使。当时合并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委派寇准裁定事务,于是任命六个判官分别掌控,繁琐简约才适度。景德元年,契丹族入境侵袭,放纵游动的骑兵侵袭深州和祁州一带,稍有点不利就退却,徘徊往来(好像)没有打仗的意思。寇准说:“这是轻侮我们啊!请朝廷训练军队,任命大将,挑选精悍的部队,据守要害的地方,防备敌人。 ”这一年冬天,契丹族果然大举入侵。寇准趁机请求皇帝到澶州去。同列的官员害怕起来,想要退兵。寇准阻止了他们,叫他们驾车侍候皇到澶州去。高琼指挥卫士让皇帝乘上车子前进,皇帝就渡过了黄河,坐临澶州的北城门楼上,远近的人们看见皇帝车上的伞盖,跳跃着欢呼,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契丹兵士相互看看,感到惊慌
46、害怕,连阵势都排不成了。敌方数千骑兵乘胜追至城下,皇帝诏令士兵迎击敌兵,斩杀擒获大半敌兵,敌军于是退去。天禧三年,真宗得了风疾,刘太后在内宫干预朝政,把寇准降为太常卿,管理相州,又调任安州,贬为道州司马。真宗当初不知道这事,有一天,问到身边的人:“我好久没有见到寇准,为什么?”左右没有人敢回答。真宗驾崩时也还是只相信寇准与李迪是可托付之人,被重视到这个地步。(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小题,共 5分)14.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归去来兮辞中“_,_”显示诗人醒悟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尚可把握。(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谴责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苛刻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
47、还挥霍无度的一句是:“_,_?”(3)天行健,_;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传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用之如泥沙 (5). 君子以自强不息【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悟” “已” “谏” “知” “之”“锱铢” “以” “息”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
48、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共 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水调歌头泛湘江南宋 张孝祥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49、。【注】此词作于词人遭谗言去职,从桂林北归途中。蝶梦:梦蝶,出自庄子 。水云乡:隐者居所,出自苏轼的诗歌。渠:通“遽” ,迅速。央:尽。15. 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吴山”二句承上抒发词人深藏内心的渴望舟行到潇湘的意愿。 “买得”三句进一层揭示此次北归,六月下湘江的机遇。B. “制荷衣”三句都是用了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制芰荷以为衣兮” “纫秋兰以为佩” “盍将把兮琼芳” 。这三句承上转下,而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作品,浮现在词人的脑海里,倾注到笔底下。C. “唤起”三句,以无比敬仰的心情赞颂屈原其人及作品的不朽价值。 “九歌”即屈原的九首祭神乐歌;“三闾”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才华横溢的贾生。D. 结尾“莫遣”二句把超越时空的思维意识回归到现实中清幽的自然画景,显示出乐趣迅速消失殆尽。16. 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