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20 分)鲍竹溪先生传袁 枚乾隆乙未,余过真州,同年沈椒园廉使以所撰同老会序示余。同老者,六老人同庚,为会以聊昆季之欢也。会主为鲍竹溪先生,余心钦迟之,未由修士相见礼。今岁乙卯矣,余小住邗江,先生之子志道以先生行状乞传。余不禁谡然敛袂而起,曰:“有是哉!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 其奚辞?”先生讳宜瑗,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棠樾村人。世为望族,幼习四字书 ,听人讲解,憬然夙悟。侍母疾,穷昼夜不出。塾师疑其惮于勤,诇知其故,乃异目视之。亡何,生母不
2、禄,太公与继妣在堂,家贫甚。先生出贾于外,岁终必冲风雪归,具甘旨为堂上欢。晚年,子志道善经纪,家业渐裕,先生益得行其志。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赴之若嗜欲之切于身。先是,宋元鼎革间,族祖宗岩、寿孙路遇贼劫,父子争死,贼义而两释之。又有名邦灿者,亦以孝称。村故有二坊:曰慈孝,曰孝子。岁久倾夷,先生葺治如初。里中大母堨 ,畜水溉田,亦渐淤圮,先生并无升种在焉,而亦为之疏滞、宣流,岁以大稔。常曰:“为善最乐,安得仿古人置书院以育人才,置义田以赡宗族乎?”先生卒时年六十五。恭人郑氏未笄来归,值先生未得志时,拔钗市谷,勤针黹以养尊章 ,安行仁义。送子读书,必以一师,曰:“吾欲其教之专也。 ”先生子二,女一,
3、以子志道贵,与恭人同受诰赠如其官。论者谓志道才流经通,为上游所器重,故能恢宏其声光,而不知皆先生之积善贻谋有以基之也。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可谓大行不加之君子矣。(有删节)注 旧史官:作者的谦称。堨():拦水的土堰。尊章:对公婆的敬称。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塾师疑其惮于勤 惮:敬畏B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 裨:益处C岁以大稔 稔:成熟D恭人郑氏未笄来归 归:出嫁解析:选 A 惮:害怕,畏惧。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对鲍竹溪怀有敬仰之情,多年前想见鲍竹溪却没能够见到,现在鲍竹溪的儿子来请他给父
4、亲作传,作者感到很惊讶。B鲍竹溪自幼聪慧,听人讲解书本知识,很快就能领悟。因勤于读书而日夜闭门不出,老师了解情况后对他另眼相看。C鲍竹溪生母去世后,家中非常贫困。于是,他就到外地做生意,但每到年终总要回家,置办美味的食物,让长辈高兴。D鲍竹溪的妻子变卖自己的首饰买粮食,靠做针线活挣钱奉养公婆,她勤劳贤惠,有仁义之心,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解析:选 B 鲍竹溪昼夜不出门不是为了勤于读书,而是为了服侍生病的母亲。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其奚辞?译文: (2)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译文: 解析:(1)奋:竭力,尽力。永:使
5、长存。奚辞:推辞什么呢?(2)训词:教导的话。勖:勉励。毖:慎,告诫。参考答案:(1)我将尽力秉笔直书来使先生永垂不朽,我怎么会推辞呢?(2)听说鲍志道已经生活富足了,可是鲍竹溪先生仍然像当初一样节俭,还常常用教导的话勉励、告诫他。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的品格特点。(4 分)答: 解析:“注重孝道”对应“侍母疾,穷昼夜不出” 。 “乐善好施(急人所急)”对应“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赴之若嗜欲之切于身” “为善最乐,安得仿古人置书院以育人才,置义田以瞻宗族乎” 。 “崇尚节俭”对应“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 。参考答案:注重孝道;乐善好施(急人所急);崇尚节俭。(每点 1 分,答全
6、得满分)参考译文:乾隆乙未年间,我经过真州,同榜中举的沈椒园廉使把他写的同老会序给我看。同老,说的是六个老人同岁,大家聚在一起来聊聊兄弟欢聚之情。聚会的主持人是鲍竹溪先生,我内心十分钦佩他,只是未能置备士相见的礼物。今年是乙卯年,我在邗江暂住,鲍先生的儿子鲍志道把先生的行状(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为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给我,请求我为先生作传。我不禁肃然,恭敬地整理衣冠起身,说:“有这样的事情!二十年前我想见的人,未能见到;今天因为结交了他的儿子能看到先生的事略,这是不见先生如同见先生一样。我将尽力秉笔直书来使先生永垂不朽,我怎
7、么会推辞呢?”先生名宜瑗,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县棠樾村人。世代为望族,幼年学习四字书 ,听人讲解,很快就能领悟。服侍母亲疾病期间,日夜闭门不出。私塾先生怀疑他害怕勤奋,了解他的原因后,就对他另眼相看了。不久,生母去世了,太公和继母健在,家里很贫困。先生出门做生意,年终一定冒着风雪回家,置办美味的食物,让长辈高兴。先生晚年,儿子鲍志道善于经营,家中产业渐渐丰裕,先生也就能够更好地随自己的意志行事。凡是对同乡亲戚有好处的事,前往做起来就好像是对自己特别有好处一样。开始,宋元改朝换代期间,宗族的祖先宗岩、寿孙在路上遭遇强盗抢劫,父子俩争着去死,盗贼因为他们义气而把两人都释放了。又有一个名字叫作邦灿
8、的,也以孝顺著称。村子里以前有两座牌坊:慈孝坊、孝子坊。年代久远而倾覆了,先生将它们修葺如初。家乡有一堵大水坝,靠它蓄水灌溉农田,也渐渐淤塞倒塌了,先生并没有在这里种植作物,却也为它疏导阻滞,泄放水流,每年都大丰收。常说:“做好事最快乐,如何才能学习古人设置书院来培养人才,购置义田来赡养宗族呢?”先生终时六十五岁。恭人(旧时代命妇封号)郑氏不到十五岁嫁到府上,正值先生不得志的时候,变卖自己的首饰换取口粮,勤劳地做针线活儿奉养公婆,安静地做仁义之事。送子读书,一定选择一位老师,说:“我想要他教得专心。 ”先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鲍志道地位尊贵,与恭人一起接受皇帝追赠的封号以同样的官职。评论
9、的人说鲍志道才智横溢穷经通典,被朝廷所器重,所以能扩大他的声誉和光荣,却不知道这都是鲍竹溪的积善和教导打下的基础。听说鲍志道已经生活富足了,可是鲍竹溪先生仍然像当初一样节俭,还常常用教导的话勉励、告诫他。先生可说是品德高尚不能超过的君子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20 分)孙君小传清秦湘业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故滑稽
10、,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余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
11、。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迨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 ,晚年之作曰簏中草 。早年之作皆不如中年之工,惜乎其胥付灰烬有若重厄之者。然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 季:排行最后B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耗:消息C予权浙江运使 权:谋划D迨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解析:选 C 权:权摄,暂代官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孙君年少时聪慧过人,仰慕赵艮甫的诗才并仿效他的诗,水平与赵诗不相上下。B孙君的
12、堂叔爱惜孙君的才华,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对他的管束也很严格。C孙君为作者抄录的闽游草中的诗,写景言情中流露出对杜甫、苏轼的轻慢。D在孙君离世以后还有人搜集他的诗作并付梓流传,作者认为这是非常幸运的。解析:选 C “对杜甫、苏轼的轻慢”错, “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中的“颉颃”指不相上下,可相抗衡。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译文: (2)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译文: 参考答案:(1)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得分点:高才,1 分;句式“高才生以诗赋有闻
13、者” ,1 分;类,1 分;“弗之善” ,1 分;大意 1 分)(2)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都死去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得分点:兵燹,1 分;亲故,1 分;僦,1 分;句式“僦屋城隅” ,1 分;大意 1 分)8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4 分)答: 解析:通读全文可知,第一段涉及孙君年少时的性格,第二段涉及孙君中年的性格,考生可从这两段中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尤厌弃举子业” “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 “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等语,可概括出“心高气傲、率性而为” ;根据第二段“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 “
14、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等语,可概括出“甘于平庸、不复抱负” 。参考答案:年少时心高气傲,率性而为(倔强任性);(2 分)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2 分)参考译文:孙君名叫慧良,自号纳琴,世代居住在无锡县,无锡县分出了金匮县后,孙君就成了金匮县人。他的父亲孙尔纯生了三个儿子,孙君是其中最小的。孙君年幼的时候聪明过人,读书一目十行,对汉、魏以来诗学源流无不探讨并且有所得。那时吴江人赵艮甫流落无锡居住,凭着诗歌在当时颇有声名。孙君私下仰慕他,仿效他作诗,几乎和赵艮甫不相上下,赵艮甫也视孙君为忘年之交。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他尤其厌恶、嫌弃科举应试之
15、业。所以二十四岁时才到学校学习,对参加科举乡试也不迫切。由于孙君言语诙谐,喜欢戏弄别人,人们畏惧他的口才,不敢亲近他。于是他感慨叹息,外出游历,到福建投靠堂叔文靖公。文靖公爱惜他的才华,多多地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却严格约束他,不任用他做事。孙君感到失意,闷闷不乐,最终回到故里。后来游历汴、燕等地,凭着记室官的身份成为地方大官的幕僚。然而薪金一到手就用完,孙君还是像原来一样贫穷。道光末年,我曾经在京城碰到他,随即他就告别离开,再没听到他的消息,他的家人也很少有他的音信。同治四年九月,孙君忽然带着妻子从海上归来。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都死去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同治五年春
16、天,我暂时代理浙江运使之职,于是请孙君到杭州游玩。见他形体容貌憔悴,精神衰落,志向丧失,诗歌之气也渐渐萎靡不振,不再有旧时的精到之功。这年秋天,我为母亲守丧辞掉了官职。孙君不想投靠其他人,也返回了无锡。从此不再出来做事,生活更加穷困,无所依赖。过了五年,孙君亡故,享年六十八岁。我的年龄比孙君小十几岁,二十岁的时候听说了他的名声,用空白的册页向他求诗,孙君为我抄录了几十首闽游草中的诗。他的诗,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往往和杜甫、苏轼不相上下,行书楷书也有苏体之法。我把它藏在竹箱里几十年,在祸乱中丢失。等到孙君去世后寻求他的遗稿,无法再找到。我的朋友华翼纶,是孙君的外甥,他近来才寻找到孙君的两首诗,一首
17、叫作余生草 ,一首晚年的作品叫作簏中草 。孙君早年的诗作都不如中年之作精致,可惜(中年之诗作)全被焚为灰烬,就像遭受重大灾难的人一样。然而自古以来诗人湮没无闻有什么边界呢?孙君有好外甥搜集整理自己的诗歌,将要交付刊印,使它们永久流传,难道不是大幸吗?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20 分)唐子畏墓志并铭明祝允明子畏死,余为歌诗,往哭之恸。将葬,其弟子重请为铭。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子畏性绝颖利,度越千士。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日四海惊称之。子畏不然,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不或友一人,余访之再,亦不答。一旦,以二章投余,余亦报以诗
18、,劝其少加弘舒,久乃大契。然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其父德广,贾业而士行,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子畏不得违父旨。父没,即墐户绝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 讨拟议,只求合时义。戊午,试应天府,录为第一人。己未,往会试。时傍郡有富子,亦已举于乡,师慕子畏,载与俱北。既入试,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并连子畏,同讯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辩,与同罚,黜掾于浙藩。或劝少贬,子畏大笑,竟不行。放浪形迹,翩翩远游。其学务穷研造化,出入天人之间,将为一家学,未及成章而没。其于应世文字、诗歌不甚措,意谓后世知不在是,见我一斑已矣。奇趣时发,或寄于画,下笔辄追唐宋名匠。既复
19、为人请乞,烦杂不休,遂亦不及精谛,不以一时毁誉重轻为趣舍。子畏粪土财货,或饮其惠,讳且矫,乐其菑,更下之石,亦其得祸之由也。气化英灵,大略数百岁一发钟于人,子畏得之,一旦已矣,此其痛宜如何置?有过人之杰,人不歆而更毁;有高世之才,世不用而更摈,此其冤宜如何已?唐氏世吴人,居吴趋里。子畏母丘氏以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日生子畏,岁舍庚寅,名之曰寅,初字伯虎,更子畏。卒嘉靖癸未十二月二日,得年五十四。子畏罹祸后,归心佛氏,自号六如。治圃舍北桃花坞,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有删改)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余访之再 再:两次B同讯于廷 讯:受审问C讳且矫,乐其
20、菑 菑:通“灾”D人不歆而更毁 歆:追求解析:选 D 歆:羡慕。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子畏参加科举考试,主要是出于父亲的教导,在发生了科场案之后便远离科场。B很多人向唐子畏求画,他便来不及精心构思,也不在意别人的一时毁誉。C作者认为唐子畏是几百年一遇的才子,却不能为世所用,对其遭遇充满深切的同情。D作者在唐子畏去世之后,写诗深情悼念,又因为唐子畏弟弟的请求,才写了这篇墓志铭。解析:选 D “又因为唐子畏弟弟的请求,才写了这篇墓志铭”错误,从文章第一段末尾可以看出,即使没有唐子畏弟弟的请求,作者也会写这篇墓志铭。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1、(10 分)(1)时傍郡有富子,亦已举于乡,师慕子畏,载与俱北。译文: (2)治圃舍北桃花坞,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译文: 参考答案:(1)当时邻郡有一个富家子,也已经在乡试中中了举人,仰慕唐子畏,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用车辆载着唐子畏和他一起北行。(关键词“举” “师慕” “北”各 1 分,句子大意 2 分)(2)在房舍北边的桃花坞修了园子,每天在其中畅饮,客人来了就一同饮酒,离开了也不过问,醉了就躺下睡觉。(关键词“治” “去”各 1 分,状语后置 1 分,句子大意 2 分)12唐子畏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 分)答: 解析:此题问的是唐子畏是个什么样的
22、人,答题的落脚点就应该在唐子畏的性格、能力(才华)、品格等方面。考生要逐段提取概括他的行为事迹,从中提炼出答案要点。第一段没有提及唐子畏的行为事迹。第二段提到他天生聪颖,才华出众,然而一心仰慕古之豪杰,对科举之事很是不屑。第三段提到他由于父亲的缘故而去考取功名,在发生了科场案后不留恋功名,欣然远行。第四段提到他作画不在意别人的一时毁誉,看轻财物。最后一段提到他日日饮酒的潇洒不羁。从这些内容中分点概括出答案即可。参考答案:才华出众,一心慕古,不恋名利,潇洒不羁。(4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唐子畏去世了,我写了挽诗,前往吊唁哭得非常悲痛。将要下葬的时候,他的弟弟唐子重请
23、求我写一篇墓志铭。唐子畏,是我发自内心结交的朋友,即使没有唐子重的请求,我也会写这篇墓志铭的。唐子畏天生非常聪明,气度超过许多读书人。世上所说的聪明人,几岁就能写科举应试之文,童年中科举,一日之内四海皆惊,人人都称赞他。唐子畏不是这样,他幼年读书,不认识家门外的街道,内心志向高远,有一日能行千里的气象。他不喜结交任何人,我曾经拜访过他两次,他也不回访(我)。后来有一天,他送我两首诗,我也用诗回复他,并勉励他稍加扩展胸怀,时间长了我俩在感情上非常投合。然而他一心仰慕古之豪杰,一点儿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他的父亲唐德广,以经商为业却有士人的德行,想要依靠唐子畏光耀门楣,要求他参加科举考试,唐子畏不
24、能够违背父亲的意思。父亲去世之后,就闭门杜绝所有的交往,也不寻求当时的知名人物指点,拿出先前所研究的毛氏诗,和所谓四书,反复演绎探求斟酌推敲,只求能够合于当时考试的要求。戊午年,到应天府参加科考,被录取为第一名。己未年,去京城参加会试。当时邻郡有一个富家子,也已经在乡试中中了举人,仰慕唐子畏,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用车辆载着唐子畏和他一起北行。入场考试之后,有一个人仇视这个富家子,向朝廷举报,说他与主管人员有私交,一并牵连了唐子畏,一起在朝廷上受审问。富家子已经承认了,唐子畏也不再辩解,和他一起被惩罚,贬为浙藩的属官。有人劝他稍微放下姿态去求情,唐子畏大笑,最终没有去求情。从此放浪形骸,欣然远行
25、。唐子畏做学问,一定深入研究自然万物,出入于天人之间,将要成为一家独特的学问,却还没有来得及写成文章就去世了。他对于那些迎合世事的文字、诗歌不常写作,认为后世的人理解自己也不在于这些东西,它们只不过能表现出自己的一小部分罢了。时常生出些特别的情致,有时寄托在绘画上面,一下笔,就直追唐宋时代的名家。后来(画)又被他人讨要,烦扰错杂没完没了,于是又来不及精心构思,不因为一时的赞美批评重视轻视而决定画还是不画。唐子畏看轻财物,有的人享受他带来的利益,隐瞒事实甚至故意撒谎,乐于看到他遭逢灾祸,甚至落井下石,这也是他得祸的原因。自然灵气变为人杰,大概数百年才有一次聚集于人之身,唐子畏得到了,却也只是暂时
26、的,这样的悲伤应该如何安置呢?有过人的才智,人们不仰慕他却要毁灭他;有超出世人的才华,世人不举用他却抛弃他,这样的冤情应该怎样结束呢?唐氏世代是吴地的人,居住在吴地的趋里。唐子畏母亲丘氏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这一天生下唐子畏,这一年是庚寅年,给他取名叫寅,开始的时候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卒于嘉靖癸未年十二月二日,享年五十四。唐子畏遭遇灾祸之后,归心佛家,自号六如。在房舍北边的桃花坞修了园子,每天在其中畅饮,客人来了就一同饮酒,离开了也不过问,醉了就躺下睡觉。仿真综合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20 分)诲侄等书元 稹告仑等: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汝等心志未立,
27、冠岁行登,能不自惧?吾不能远谕他人,汝独不见吾兄之奉家法乎?吾家世俭贫,先人遗训常恐置产怠子孙,故家无樵苏之地 ,尔所详也。吾窃见吾兄,自二十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间半是乞丐羁游,以相给足。然而吾生三十二年矣,知衣食之所自,始东都为御史时。吾常自思,尚不省受吾兄正色之训,而况于鞭笞诘责乎?吾尚有血诚,将告于汝:吾幼乏岐嶷 ,十岁知方,严毅之训不闻,师友之资尽废。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及今
28、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复,下未能减亲戚之饥寒,抱衅终身,偷活今日。故李密云:“生愿为人兄,得奉养之日长。 ”吾每念此言,无不雨涕。汝等又见吾自为御史来,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吾此意虽吾兄弟未忍及此,盖以往岁忝职谏官,不忍小见,妄干朝听,谪弃河南,泣血西归,生死无告。不幸余命不殒,重戴冠缨,常誓效死君前,扬名后代,殁有以谢先人于地下耳。呜呼!及其时而不思,既思之而不及,尚何言哉?今汝等父母天地,兄弟成行,不于此时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其曰人耶?汝等出入游从,亦宜切慎。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不曾于喧哗纵观,汝信之乎?吾终鲜姊妹,陆氏诸生,念之倍汝。汝
29、因便录此书寄之,庶其自发。千万努力,无弃斯须。稹付仑、郑等。(选自元稹集 ,有删改)注 樵苏之地:指薄田。岐嶷:形容幼年聪慧。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 登:达到B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 窘:穷困C吾幼乏岐嶷,十岁知方 方:正直D吾终鲜姊妹 鲜:缺少解析:选 C 方:道理。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冠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故称二十岁为冠岁。B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延续到清朝。C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废除。被推
30、举者需明习经学。D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娱民众的艺人,而“伶官”和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解析:选 D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其本质和倡优是同类,没有区别。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译文: (2)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译文: 参考答案:(1)我被贬官外放刚刚开始,再见到你们的时间难以预期,我简略地把所想到的心思,留给你们作为教诲。(得分点:“谪窜” ,贬官外放,1 分;“期” ,预期,1 分;“所怀” ,所想的心思,1分;“贻” ,留给,1 分;句意通顺 1 分)(2)效
31、命职守从无躲避灾祸的念头,遇到情况就有舍弃生命的心志,你们还知道吗?(得分点:“效职” ,效命职守,1 分;“致命” ,舍弃生命,1 分;“志” ,心志,1 分;“尚乎” ,还吗,1 分;句意通顺 1 分)4元稹对侄辈主要有哪些教诲?请简要概括。(4 分)答: 解析:答题区域主要位于第 1 段、第 2 段、第 3 段、第 5 段,可归纳为“惜时” “学习(读书)” “家庭教诲” “为官” “交际”五个方面。参考答案:爱惜光阴,遵守家训,读书进取,忠于职守,谨慎交际。(每点 1 分,答出四点即可)参考译文:告仑侄等:我被贬官外放刚刚开始,再见到你们的时间难以预期,我简略地把所想到的心思,留给你们
32、作为教诲。你们的志向还没有确立,却将要满二十岁而成年了,你们能不自己警惧吗?我不能远以其他人作比,你们难道没见我兄长是如何奉行家法的吗?我们家世代贫困节俭,先辈传下遗训,常怕广置家产会使子孙懒惰,所以家里没有薄田可种,这是你们清楚地知道的。我私下看到我的兄长,二十年以来,以最低的俸禄来维持穷困至极的家庭生活,其中一半要靠奔波在外,向人乞求,来供给家用的不足。然而我生来已经三十二岁了,懂得衣食的来源,是开始于我在东都洛阳任东台监察御史时。我常常自思,我还不能懂得接受兄长严肃的教训,更何况是用鞭笞惩罚,用恶语责问呢?我还有肺腑之言,将告诉你们:我自幼缺乏聪慧的见识,十岁时才懂得道理,父亲严厉刚毅的
33、训导无由听闻,师友的帮助一概没有。记得刚开始读书时,母亲的一句教诲令我感叹,从此就立志于学业。那时还在凤翔,常常向齐仓曹家去借书,徒步拿着书卷,到姐夫陆翰那里拜师求教,那是我辛勤忙碌读书的开始。像这样到了十五岁时,我考中了明经科举,于是就捧着先人的旧书,在西窗下研读深思,几乎足不出户,专心苦学。像这样十年,之后才勉强做了一介小官,略有了一点名气。到现在想起这些,上不能像乌鸦反哺一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下不能减少亲戚的饥寒之苦,抱憾终身,苟且偷生到了今日。所以李密说:“生来希望做人的兄长,得以长期奉养长辈。 ”我每想到这句话,莫不泪如雨下。你们又看到我自从做了御史以来,效命职守从无躲避灾祸的念头
34、,遇到情况就有舍弃生命的心志,你们还知道吗?我的这些想法,即使我们兄弟之间也不忍心谈及,因为往年我愧任谏官之职时,忍不住个人的小小意见,胡乱干涉朝廷的听闻,在河南洛阳遭到贬谪,我泣血洒泪西归,生与死无法向人诉说。不幸的是我残余的性命尚能保全,重新担任了官职,常常誓言要效力献身于君前,播扬名声于后代,待死后就可以在地下告慰祖先了。唉!到那时而想不到这一切,已经想到而又来不及了,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现在你们父母健在,兄弟成行,不在这时候刻苦钻研诗书,以求得荣宗显达,那还算是人吗?那还可以叫人吗?你们与人交往,也应该非常谨慎。我生长在京城,交往的朋友不少,可是我不曾知道歌楼伎馆的所在,不曾在喧哗的闹市
35、里放纵观览,你们相信这些吗?我少有姐妹,姐夫陆家的各位外甥,我牵挂他们要超过你们。你们趁便抄录这封信寄给他们,希望他们自强奋发。你们千万努力,不要抛弃片刻时间。元稹写付于仑、郑等。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20 分)遁石先生传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悉取其先世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遗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 。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
36、语矣。 ”赵先生愧谢之。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远近辐辏,县令亦遣人来邀筮。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令大衔之。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部使者至县,欲起翁。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 ”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使者悟,始释翁。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
37、世杰邑庠弟子员。而翁竟以足疾得免。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 ”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因自号遁石翁云。翁伟貌修髯,精究礼 易 ,著易微数千言。尝筮居秘图湖阴,遇“大有”之“震” ,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 ”至是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膺贡,来游南雍。大司成陈公一见,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命六堂之士咸师资之。俨忝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之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选自王阳明全集 ,有删节)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38、)( )A赵先生愧谢之 谢:道歉B令大衔之 衔:接受C有怨望之心 望:怨恨D俨忝与同舍 忝:愧,有愧于解析:选 B 衔:怀恨。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讳,旧时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用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面。作者在王与准的名字前加“讳” ,以表示对他的尊敬。B筮书,古代记载占卜方法的书。王与准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并利用空闲时间加以研究,替人占卜,连县令也多次派人请他去占卜。 C邑庠,文中是县学的代称。部使想任用王与准做官,王与准逃往深山,坠崖伤足,部使于是补录他的次子王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D弟子,文中指门徒、学生。王世杰凭
39、借他的名望和才学被举为贡生,他到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把他当成朋友,而没有把他放在学生之列。解析:选 B 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的是王与准的先辈。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译文: (2)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译文: 解析:注意关键字的翻译。(1)“或” “辄” “相” ;(2)“非” “遂” “栖遁” ,状语后置句。参考答案:(1)乡里的后辈有人想来跟从他学习,(与准先生)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不足以教授你们。 ”(2)我如果不是被石头碰伤,将不能实现避世隐居的想法,石头对我有
40、恩德,(我)不敢忘记它。8请简要概括王与准“遁世”的原因。(4 分)答: 解析:这是由果溯因的题目,读懂之后找准答题区间。两个要点在第 1 自然段,如“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 。两个要点通过 2、3 两个自然段的情节得出,焚书, “谈祸福” , “逃入四明山石室中”均表明其厌恶官场应酬之苦, “精究礼易 ”,信奉易经 ,对家族荣辱有准确预估。参考答案:父亲的影响;赵先生的教诲;应酬之苦;信奉易经之说。参考译文:老先生姓王,名与准,字公度,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彦达,有高洁的情操。祖父王性常任广东参议,因为忠诚为国殉难。朝廷嘉奖祖父的功德,录用彦
41、达为官,而彦达为父亲之死悲痛,终身不入仕途。取出祖先留下的全部书籍交付给王与准说:“只是希望不要废弃了祖先家业罢了,并不希望你出去做官。 ”王与准闭门努力学习,读完了祖先留下的书籍。乡里的后辈有人想来跟从他学习,(与准先生)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不足以教授你们。 ”于是去跟从四明的赵先生学习易经 。赵先生惊奇于他的志向和节操,把同族的妹妹嫁给他为妻,并且鼓励他走上仕途。王与准说:“以前听了先生遁世无闷的教诲,与准请求终身实践这一教诲。 ”赵先生惭愧地向他道歉。与准祖先曾经从异人那里获得筮书,与准空闲的时候拿来研究占卜的方法,为别人占卜竟然没有不符合的。远近人们纷纷前来请他算卦,县
42、令也派人来邀请他去占卜。后来次数越来越多,有时每天会有两三回。与准对此厌烦痛苦,取出筮书当使者面焚毁了它说:“王与准不能当术士,终日在官府奔走,谈论祸福。 ”县令对此怀恨在心。与准于是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一年多不敢回家。当时朝廷督查有司访求朝廷遗漏的英才十分紧迫。部使者到县衙想起用与准。县令趁此进言说:“王与准因为他的祖父曾经为尽忠而死,朝廷待他们凉薄,于是父子立誓不出山做官,(对朝廷)有怨恨之心。 ”使者发怒,拘捕了与准的三个儿子,派人督促押解,进山寻找与准。与准听说后逃往深山,坠下山崖摔伤了脚。寻找的人抓住了他带出了大山。部使见与准受伤很严重,并且看他的言谈举止坦荡率直没有其他意图。与准也详
43、尽地谈了他焚毁筮书逃遁的原因。使者明白了这些,才释放了与准。部使看到与准的次子世杰很贤良,于是对与准说:“您不入仕途,最终恐怕要涉及犯罪,是不是能用儿子代您前行呢?”不得已,于是补录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而王与准最终凭脚病免去出仕。王与准对别人说:“我不是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只是我的命运很浅薄,况且祖宗的志向,也不忍心改变啊。 ”又说:“我如果不是被石头碰伤,将不能实现避世隐居的想法,石头对我有恩德,(我)不敢忘记它。 ”于是自号遁石翁。王与准体貌魁伟,长髯潇洒,精心研究礼 易 ,著有数千言的易微 。曾经居住在秘图湖南,遇“大有卦”之“震卦” ,对他的儿子说:“我们祖先兴盛到了极点就衰败了,现在
44、衰败到了极点就应该复兴了。然而一定要我日后再世才兴盛吗?复兴必定旺盛且持久。 ”在与准去世将近十年的时候,王世杰凭名儒宿学的身份荣膺贡生,来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一看见他,以朋友的礼节接待他,没有将他放在学生的行列里;命国子监的贡生都把他当老师对待。我愧与世杰同居一门,受世杰教益是最多的,而相知是最深的,于是能详尽地了解老先生谦虚的品德,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20 分)箫洞虚小传傅占衡今箫非箫也,盖古尺八,近予临川车衮,擅其巧,今世称洞虚子者是也。衮,戴湖村人,字龙文。幼涉学,凡艺近文史者皆工,而尤妙于竹。凡竹之属皆善,而最善者,窍尺八也。自言年七岁,弄俗
45、箫成声,辄恶其声。十岁时得吴市箫吹之,亦不厌己意。然好弥甚,至妨语食。剡刳刻镂,大变旧法。昼则操造水滨怪石旁,或入幽岫林樾苍蒨中。当月野霜庭,鸟睡虫醒之际,启塞抑按,未尝去手。一日,悟其法,起舞拍床,骂前人聋钝,不闻此妙矣。顷之,其乡人持一管万里外,遇解音客,购之万钱双绢。自是洞虚子箫闻天下。顾产僻左,足不到吴越歌舞场,客居十指不给。其后俗箫稍稍窃其粗似,丹碧之,名洞虚,乱吴市中,暴得直,而真洞虚子家,故贫自若也。时澹荡以酒人客高门雅士间,语次骂座,众欲殴之;已而闻箫声,满坐皆欢,又相与洗盏更酌,盖其为人如此。四方之知洞虚子者,至今莫知其何许人也。其箫表里濯治,得仪制之妙,无瑕声,无累气。饰以行草秀句,山水渔钓,宫观烟树,人物花鸟虫豸杂工,写描勒入神,而其独得之妙,在选竹。竹至千尺取十一,盖有柯亭、爨下遗识乎?啸咏之顷,辄以斤锯自随,园公林监或訾病之,好事者赏其僻,不问也。予尝得二焉:其一潇湘合流,八景分峙,隙间题咏,毫发可数;其一十八尊者图,李龙眠笔,苏子瞻赞,秦太虚记皆具。尝置酒倚琴而吹之,因谓:“子是艺,如北方佳人,绝世独立,余粉黛皆土耳。昔人品庾信月明孤吹,然非洞虚箫,宁称子山文乎?”衮大喜,遂别作一枝遗予。彤以一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