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2)(含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7053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2)(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2)(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2)(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2)(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2)(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一、基础知识(8 分,每小题 2分)1.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题识 调济 默契 发泄 丰富多采B.洗练 清圆 褐绿 干躁 叫嚣呐喊C.绵密 疏朗 迢远 精髓 拨木转石D.譬如 羡妒 颦蹙 归宿 词藻典故2.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B.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C.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D.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

2、家病。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像少年的孟浩然,对于一部襄阳耆旧传 ,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B.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C.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甚至“不材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B.“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 “ 木”就是“ 树” , “ 木叶”也就是“ 树

3、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C.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D.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二、课内阅读(24 分,每小题 3分)(一)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

4、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需要,适配诗心的产物。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谈中国诗5.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B.中国古代诗歌以篇幅短小见长,在阅读时都只需要两三分钟。C.“言有尽而意无穷” ,就是说诗歌语言要讲究含蓄,要耐人寻味。D.外国诗人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

5、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6.由上面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外国诗歌创作在押韵上没有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严格的限制。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C.中国古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特别追求形式美,在声韵、遣词、造句上往往精雕细刻。D.外国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 木” 字的更

6、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 木叶 ”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7、)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 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 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吴均青溪小姑歌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 木叶”与“ 落木 ”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 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

8、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说“木叶” 7.“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 “ 普遍的性格”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普遍的性格”指的是什么?8.请简要分析“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的原因。9.文中引曹植美女篇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三)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量不多,有他的同时人作见证,杜甫讲过的:“ 吾怜孟浩然赋诗虽不多,往往凌鲍谢。 ”质不多,前人似乎也早已见到。苏轼曾经批评他:“ 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

9、料。 ”这话诚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所承认的,是说尽了孟浩然,但也要看“才”字如何解释。 “ 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孟浩然诗中质高的有是有些,数量总是太少。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式的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论前者,质和量当然都不如杜甫,论后者,至少在量上不如王维。甚至“ 不材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

10、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在最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我们得到一如张洎从画像所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得到了像,便可以忘

11、言,得到了“ 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这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 诗如其人”或“ 人就是诗”的另一解释。孟浩然10.孟浩然的诗,为什么“量不多,质也不多”?11.苏轼曾经批评孟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 ”闻一多是否同意这一观点?闻一多的观点是什么?12.“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 ,其中的“ 孟浩然的诗” “ 诗的孟浩然”二者的特点是什么?三、课外阅读(16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316题。 (12 分,每题 3分)(一)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

12、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读清人顾复初的“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

13、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 壮游 三吏 三别 北征 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

14、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

15、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

16、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13.从文中看, “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 30个字)14.从文章第四段看,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15.(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

17、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 三吏 三别 北征 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17.下面两首词,都以“梅”为歌咏对象,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大不相同。请结合作品,探究其思想情

18、感的区别。 (4 分)(二)卜算子咏梅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一九六一年十二月。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四、语言运用(分)18.请你向张老师推荐一本书,说明推荐理由。要求不超过 60字。 (2005 年高考天津卷第 24题)19.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2005 年高考广东卷第 23题)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

19、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20.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刻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品行。下边是中国两所著名大学的校训: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请仿照上述示例,为下面几处大学拟制校训,要求:采用对偶形式。体现学校专业特点。 (任选两处即可)某师范大学: , 。某医科大学: , 。某地质大学: , 。五、作文(40 分)21.题目:与 的对话要求:空白处可任意填写。如:时间、未来、上帝,还可填奶奶、妈妈、老师、同学,也可填余秋雨、鲁迅、司马迁、杜甫,等等。写一篇 800字以

20、上的文章,尽可能写得有文采。答案与解析研读1.D 此题考查汉字的字形。A 项, “丰富多采”中的“采”应写作“彩” ;B 项, “干躁”中的“躁”应写作“燥” ;C 项, “拨木转石”中的“拨”应写作“拔” 。2.A A项是借代,以“伊皋”代指出仕思想,以“巢由”代指隐居意思。其余为比喻。3.B A.主客倒置,应为“我们简直不能想像一部襄阳耆旧传 ,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C.连词误用, “和”应改为“或” ,表示两者中间任何一种都“ 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另外,与“无论”照应,也只能用“或” 。D.关联词“ 就”误用,与“只有”相搭配的应是“才” 。4.B A.“

21、多病故人疏”后的逗号应在后引号的外面。,C“采菊东篱下”前面的冒号应为逗号。D.“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中的“作”上应用引号,表示强调。5.B 原文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这是就“ 平均”数而言,并不是如 B 项所说 “在阅读时都只需要两三分钟” 。6.D 本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中外诗歌的对比,写中国诗歌的特点,并没有“ 外国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的意思。7.解析:“性格”是与人有关的名词。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透露出第二问的解题信息。答案:“普遍的性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普遍的性格”指的是:透着微黄、干燥而不

22、湿润。8.解析:解题时要联系语境:“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答案:微黄的叶子窸窣飘零,似让人听见离人的叹息,想起游子的漂泊。9.解析:解题时注意曹植美女篇与“ 落叶”相关,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与“ 黄叶”相关。答案:引他们的诗是为了把“落叶”同“ 黄叶”作比较,突出“ 木叶”的特点:透着微黄的飘零和干燥之感,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10.解析思路:“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 ”

23、透露出解题信息。答案: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所以,他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 。11.思路解析:解题时注意相关的阅读语区:“但也要看 才字如何解释。 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 ”答案:闻一多对苏轼的看法,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闻一多认为,关键在于“才”字如何解释,如果“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 。孟浩然的诗的质不够高,重在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12.思路解析:解题时要筛选出关键信息,如“ 淡到

24、看不见诗” “ 诗纵是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 “风神散朗的姿态” 。答案:“孟浩然的诗”的特点是“淡” ,并不是刻意为诗,他的诗“ 纵是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 。 “诗的孟浩然”的特点是:如其诗一般,随意,恬静, “ 风神散朗” , “ 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13.思路解析:第三段中“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提供了解题信息。答案: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14.思路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提取要点:“ 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 愈苦寒的杜工部” “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

25、的二律悖反” 。答案:(1)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2)杜甫的苦寒人生;(3)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15.思路解析:(1)解题时,要从原文中寻找对立面,如“昔日茅屋”的对立面是“ 今日杜甫草堂公园” , “杜甫人生低谷”的对立面是“创作高峰” 。 (2)可以采用比较法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比如“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 ,去掉了对立面,那么, “ 文章憎命达”的内涵就会削弱。答案:(1)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26、;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 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16.思路解析:A.文章列举“壮游 三吏 三别北征 秋兴八首 ,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了说明“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并不是“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C.“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 三吏 三别 北征 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在此文中找不到相关的信息。E、原文为“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

27、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并不是“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 。答案:B.D17.思路解析:探究作品的思想情感,要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要注意作品的写作技法均为托物言志,要注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陆词, “寂寞开无主” “更著风和雨”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词,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答案:陆游咏梅抒发的情感是,在受到排挤与打击之下的孤独愁苦和对美好品格的坚守。 “黄昏” “更著风和雨” “群芳妒” ,写环境的恶劣,诗人受到的排挤和打击;“ 寂寞开无主” ,显报国无门;“独自愁” ,显孤独愁苦;“

28、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表现其对美好品格的坚守。毛泽东的咏梅抒发的情感是,面对巨大的困难,充满大无畏的精神、必胜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 “风雨” “飞雪” “悬崖百丈冰” ,显困难巨大,环境恶劣;“ 犹有花枝俏” ,显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显示必胜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18.思路解析:解题时首先要确定自己熟悉且喜爱的书,然后紧扣“推荐理由”四字组织语言。不能忘记另外两条解题要求:“向张老师推荐” “不超过 60字” 。答案示例:张老师,由薛智主编的青年论辩说服训练教程这本书很好。它知识实用,选例精当,训练方法科学,语言生动有趣

29、。19.思路解析:两个分句均由比喻领起,两个比喻的本体具有相对或相反的关系,语意连贯。答案示例: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然难以下咽,却是对症下药;奉承的蜜语犹如含有毒药的琼浆,虽然香甜可口,却是慢性中毒。20、思路解析:校训应切合学校的特点,语言应简练而有意蕴,还要采用对偶的手法。答案示例: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医科大学: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地质大学:亲和大地,拥抱真理21.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解答此类作文题,要注意:第一,认真审题。 “与 的对话” ,是一个偏正结构,主语应是作者;不宜在文章中另外设置两个对话体,比如“ 小草”与“ 春风”的对话。行文中要能体现“ 对话

30、” ,例如,“与自己的对话” ,属于自言自语,不能算“对话” 。第二,精心补题。题目不能补得太大,例如, “ 自然”就很泛,而“ 外公”则便于把握,便于形成文章的“聚光点” 。补题要便于调动自己的写作激情,有些学生酷爱三毛的作品,一提及三毛,就有许多话涌上心头,那就不妨补上“ 三毛” 。补题要便于调动生活积累、思想积累、语言积累。例文:与历史的对话人类社会步履蹒跚地走到了今天,又将走向未来。可我们还是不知道人类还要走多久才能到达他们的完美的天堂。鉴往昔而知未来,回顾历史,太多的疑惑等着历史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不禁长叹一声道:历史老人,人类在杀戮和战争中前行,文明在背叛与争夺中传承,为什么会

31、这样啊?忽然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孩子,我就是历史老人。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是有私心的。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都如此,阿洛忒斯和雅典娜都会助纣为虐,冷眼旁观悲情的特洛伊;更何况是芸芸众生呢?大和民族会为本民族的空间而“圣战” ,视人命为草芥;日耳曼民族会为他们的“ 尊严” 而疯狂,睹血泪而不顾。尘世蒙蔽了他们的双眼,功利泯灭了他们的良知;人心难以捉摸,难道拿破仑会对欧洲的满目疮夷装聋作哑?难道法西斯会对世界的天翻地覆拍手大笑?可当法兰西的帝国宏图展现在拿破仑面前,当三分天下的憧憬似乎不再是遥远的事;他们真的这么做了,因为人性之私。我抓了抓脑袋,对历史说:是啊,强大的罗

32、马帝国要经历血雨腥风的洗礼,稍显和平的文明必须出现在战争和杀戮的考验之后。人类以自摧自残的支票,来支付每一次的进步,购买那可望可及的未来。行动太愚蠢,代价太昂贵。可有人还如此乐意,如此大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什么同为大地母亲的子女,同样在追求一个美好灿烂的未来,有人却不以前车之鉴为警,竟欲重蹈覆辙呢?历史长叹一声,对我说:最可恶者非真小人而是假君子;今天在月夜下他们亵渎神灵、屠杀生灵,明天在阳光下他们又充当慈善的传道士伸出绿色的橄榄枝,可鹰终究不会吃草的。最无耻者是那不肯为历史道歉、不愿向未来负责的人,总也比不上日耳曼民族中那跪下的忏悔人。犹太人的死魂灵已被感动,华夏人的尊严却一次次被伤害。两种差别只因少了一样东西人性之爱。我对历史说,历史的进步与文明的传承被人之私心羁绊束缚,历史的飞跃与文明的辉煌需人之爱心源源不断。历史说,愿佛光普照众生。我说,愿爱的种子撒遍全球。【点评】 此文补题时注意调动自己的写作激情,因而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此文句式整散结合,语言比较典雅,有意蕴。例如, “人类在杀戮和战争中前行,文明在背叛与争夺中传承” , “犹太人的死魂灵己被感动,华夏人的尊严却一次次被伤害” ,语言有文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和语言的功力。材料丰富、典型,中心明确,文章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