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4课件:表达交流4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6890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X 页数:8 大小:25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控指导】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4课件:表达交流4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测控指导】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4课件:表达交流4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测控指导】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4课件:表达交流4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测控指导】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4课件:表达交流4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测控指导】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4课件:表达交流4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表达交流,技法点拨,范文赏析,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说理论证要辩证,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从事物的两方面进行辩证分析,或一分为二地认识事物,或从比较异同思索,或从侧面与全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思考,都有助于全面认识并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的特征,进而提出准确全面的观点或理由。 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学习好的议论文,要认真研究这些文章是怎样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一般情况下,对议论中心进行辩证分析,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技法

2、点拨,范文赏析,1.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3.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 进行辩证分析,是议论文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在议论时,只有辩证地看待问题,才能使所议论的问题深刻、全面、客观

3、、有理,使议论有较强的说服力。,技法点拨,范文赏析,题目: 有人说:世界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界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技法点拨,范文赏析,例文: 人与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站在喧嚣的历史舞台上,聆听先代哲人的足音。同是华夏文坛上的巨人,陶潜、屈子、李白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究竟后人应沿着何人的路前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和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渊明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

4、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虽然为中国无数文人所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技法点拨,范文赏析,我放弃了归隐之路。 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屈子之路虽壮,却承受不了沧桑重荷。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然而李

5、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流放夜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技法点拨,范文赏析,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渊明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陶渊明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志趣的表现;屈子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个性的张扬;而李白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乐观的写照! 我将沿着李白的路往前走,无论路上有多少荆棘,我坚信,只要一直在走,脚下总会有一条康庄大道! 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路,我将沿着李白的路,技法点拨,范文赏析,剖析:杰出的人开辟出路,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了路的冠名权:归隐属于陶渊明之路,死节属于屈原之路,达观属于李白之路。也许一切路都被他们创造了,一切人生模式都被他们代表了。后人似乎只有“沿着”的份,于是本文的立意就在于“选择”了。这是本文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就是在对陶渊明、屈子、李白所代表的三条路的褒贬之中完成了自己的选择和对“人与路”的诠释。既然“典刑在夙昔”(正气歌),那么作者在表达上就大量地引用陶渊明、屈子、李白诗文里的话,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能够旁征博引,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