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4课件:5 苏轼词两首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6876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43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控指导】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4课件:5 苏轼词两首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测控指导】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4课件:5 苏轼词两首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测控指导】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4课件:5 苏轼词两首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测控指导】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4课件:5 苏轼词两首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测控指导】高中语文(福建)人教版必修4课件:5 苏轼词两首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 苏轼词两首,在我国古代文人中,苏轼是独特的一位。他思想上力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文学上诗文俱工,众体兼擅;仕途上满腹才华却怀才不遇,一生屡遭贬谪却豁达大度。他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影响深远,意义非凡。,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都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时年46岁。在此之前三年,即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又加上好友相救,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词人游赤鼻矶(非赤壁

2、大战处)时所作,时年苏轼已被贬黄州两年,词作抒发了功业未就的感慨。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在定风波一词的小序中也有比较详细的说明。该词记叙的只是出游途中遇雨一件小事,但从中表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历经坎坷后的旷达之情。,新课助读,自主梳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章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坛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

3、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绘画上,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其前驱是范仲淹。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一批诗人打破传统的词风,以“豪放”评词写诗。到了南宋时期,文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2.识通假 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解多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活用 大江东去(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樯橹灰飞烟灭(灰/烟,名词作状语,

4、像灰一样/像烟一样),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分古今,6.明句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倒装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倒装句),新课助读,自主梳理,7.积名句 (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2015课标全国高考)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014辽宁高考)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013广东高考、2011福建高考)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5、晴。(苏轼定风波)(2013江西高考) (5)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011天津高考)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2011安徽高考),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点评:开篇即大气包举,笼罩全篇。这里的“大江”,既是眼前实景,又蕴含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反映出作者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息的碌碌凡夫!无穷的兴亡之叹,高唱入云。面对着滚滚长江,你会思考:英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你会感觉到英雄的渺小和无

6、奈,即使像周瑜这样的英雄,和长江相比,也会令人觉得微不足道。所以你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历史长河中,才能获得价值。,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点评:“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那穿空的石壁、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都似乎是在向后代显示当时的威烈,诉说着当年“英雄人物”所建立的辉煌业绩。这三句,有仰视之所见,有俯视之所得;有远景,有近景;有色彩,有涛声。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的声势

7、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点评:这是词的结尾两句,也是词的点睛之笔,是直接表露苏轼情感的语句。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如梦”正好照应开头的“浪淘尽”,风流人物业已“浪淘尽”,荣辱成败也都随之东流,沮丧不必,功业难久,江山依旧,人生短暂。“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有壮志难酬的惆怅,有年华易逝、功业无成的悲慨,但也更多地包含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与豪放。,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4

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点评: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在何处胜过后者?其中道理用一个“轻”字点明,耐人咀嚼。“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而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点评:“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

9、萧瑟处”,即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作者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作者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作者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换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山,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也正因如此,作者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体现出的情感。 提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作者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

10、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定风波一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提示:这几句词不只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概括,更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为风吹雨落的声音,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

11、,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就都化为虚无。这反映了作者不因物而悲喜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写景、咏史、抒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作者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悲慨之情。尽管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但格调是豪放的。词由“江水”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全词由两条线索交织

12、而成:一条明线,即对壮丽山河和英雄人物的热情礼赞;一条暗线,即对人生和历史的深沉思考。词中用了大量篇幅来写赤壁的景色,勾勒古战场景象。仰观山石,参差错乱,犹如剑峰直穿云天;俯瞰江面,汹涌澎湃的怒涛,拍击着陡峭的江岸;惊涛回卷,激起千堆浪花、万叠雪峰。寥寥数笔便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江水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一振。,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这一切让人依稀感受到那古老年代风云变幻的壮怀激烈,自然也反衬出作者年近半百,功业无成、漂泊憔悴的悲怆。但苏轼就是苏轼,他能从江月中悟沧桑,从古今中看成败,从兴衰中论得失,终成就其旷达人生。,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

13、美鉴赏,写寻常事、非常理的定风波 途中偶遇小雨,本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作者却写出了如此清新隽永的佳篇。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足显作者才思之敏捷、思维之活跃。 作者仕途蹉跎,终至身陷囹圄,贬官黄州,躬耕东坡,政治上、生活上都经历了不少风险与磨难。阅历既广,心胸便阔。这首词就是借助这样一件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来抒写他此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的。作者此时对人生社会已经彻悟,看待世相有一种冷静的态度,因此雨不怕,晴不喜,超越宠辱得失,任凭风雨肆虐,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信仰,“一蓑烟雨任平生”。只有抱着这样的生活态度,才会履险如夷,坦然自若,无视一切艰难险阻,才会感到“也无风雨也

14、无晴”。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饰,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致东坡 子瞻!过去,在我的心中,你是诗词文赋,是翰墨丹青;是能烹制出一碗香喷喷的东坡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谈笑风生的居士;是泛舟于赤壁,享受清风明月,戴峨冠,着宽袍,飘然若仙的神人呀 如今,我更近地读你,才读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洒脱背后,是“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旷达豪放之中,又蕴含了“九死南荒”的心酸人的多少眼泪!,美文品读,素材积累,你“亦奋厉有当世之志”,渴望“补天”,你发出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

15、唐”的呼唤似乎还回响在密州的上空。徐州抗洪,浚治西湖你的“补天”之才谁又能否认?可你的耿直,你“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令你失去了太多太多世俗的荣耀与幸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我们是该憎恶你的政敌呢,还是该感谢他们无意中造就了一代文豪? 你也有幽怨。你的抱负,你的野性,你的才华,使你成了缥缈的孤鸿“高处不胜寒”。读你的空漠,更读你空漠里挥之不去的孤高。“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人要怎样修炼,才能达到你这样的境界呀,子瞻!,美文品读,素材积累,你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不是的,不是的!九百多年前,你就已在常州溘然而逝,可你的诗非梦,词非梦,

16、你的一切都不会“如春梦了无痕”的。它们是那么深那么亲切地植入了多少人的心田啊。虽然有朝云用她的红巾翠袖为你拭英雄泪,可是,当我枕着你的诗词入睡,仍“梦随风万里”,梦接近千年与你“携手折残红”的,还会是当年那个女子吗? 子瞻,其实你又何须女子的安慰?在赤壁赋里,我已看到了你从对功名与生命短暂的迷惘里走出的身影“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面对万顷长江、清风明月,你胸中已是一片空阔般了悟。你也让无数后人了悟:要享受生命,使生命与整个自然、整个宇宙结为一体,从而得到“无尽”,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子瞻,你的生命个体渺小有如沧海一粟,却让我最深切地读懂了泰戈尔的一句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

17、叶之静美。”你漂泊的一生,不就如同你的诗吗?“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品读提示这篇文章以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为题,观点鲜明地表达了对苏轼的喜爱之情,文章又以此句结尾,首尾相扣,前后照应。文中广泛的引用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苏轼诗词了解与掌握的程度,彰显了作者的才华,而且引用恰到好处,准确地表现了苏轼的文采,即作者“不厌倦”的理由。,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苏轼的一生,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敬佩。他的才华,他的遭遇,他的旷达,他的风格,都是后人言说不尽的话题。苏轼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个哲理: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厄运,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

18、,更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有关苏轼的材料可以用在诸如人生、厄运、乐观、旷达等立意的作文中。,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吗?是那个“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行者吗?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词人吗?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无辜的贬谪后,他忘却了所有的失意,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杭州写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他总是那样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去品味那一江流水,去欣赏那一轮明月,去豁达大度地拥抱自己坎坷而又自信的人生

19、。,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苏轼的超然旷达绝不是无原则的圆滑包容。宋神宗时,因自己的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他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一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之后他又因“乌台诗案”被一贬再贬,由黄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无论被贬何处,在为人上,他都在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他都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

20、豁达的心态、积极向上的追求,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一个整体。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美文品读,素材积累,世人赞赏苏轼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这一人生境界在定风波中表现得酣畅淋漓。途中遇雨,触动了他敏感的心灵。仕途多舛,宦海沉浮,与眼前这场猝不及防的山雨何其相似,苏轼一样等闲视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眼前虽然风狂雨骤,电闪雷鸣,但不过是历史的一瞬,人生的插曲。乐观、积极、达观、超脱、笑对人生,这似乎就是苏轼暗示给我们的画外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