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创新讲义(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7200 上传时间:2019-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创新讲义(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版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创新讲义(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版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创新讲义(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版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创新讲义(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2知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所带来的影响。3探究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2)政府的政策推动。2.表现(1)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衣:鸦片战争后“洋布” “洋装”进入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五花八门,有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社会习俗: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2)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沿袭下来。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20 世纪 5070 年代(1)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3)人们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水平较低。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2)食:到 1987 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

3、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 “菜篮子工程” 。(3)住:城市高楼鳞次栉比,农民纷纷建新房。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安居工程”。(4)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点拨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但是变化多局限于大城市,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思考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

4、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 年 4 月 15 日)据材料分析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点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日益改善,但到改革开放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后,在 20 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点拨 数字法巧记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2)两个原因:中国历史的巨变;西方文明的冲击。(3)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4)四项内容:衣

5、、食、住、习俗。主题一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鸦片战争后(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2)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2新中国成立以来(1)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人们获得了自由和平等的地位。(2)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

6、活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3)国家政策的影响,如统购统销政策、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 婚姻法等。(4)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史料印证材料一 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辛亥革命四川军政府取缔编结发辫告示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旧习,该材料说明政府政策会影响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二 受西方民主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

7、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思考:据材料二分析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提示: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 “身份”的界线也开始趋于模糊。 张岂之中国历史对点巩固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外来文化的传入 B政治生活的影响 C社会经济的影响 D传统观念的继承解析:选 D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因素不包括 D 项。主题二 中国近代

8、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在地域、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2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了时代变革。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史料印证材料一 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然元之窃据,不过数十年

9、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贻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材料一以“断发易服”为中心进行论述,将发辫视为异族统治和民族压迫的重要标治,并将发辫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百日维新的失败即被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 ”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法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材料二 “凡事任意供僭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 “衣服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

10、会心态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严昌洪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思考:据材料一、二分析,生活方式的变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生活方式的变迁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对点巩固2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解析:选 B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属于中国传

11、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这是新式婚姻的体现。因此应选 B 项。题组一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1863 年 3 月 7 日, 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解析:选 C 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故 C 项正确;A、B 、D 三项材料中无体现,排除。2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A中山装 B列宁装C长袍 D

12、马褂解析:选 A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故选 A 项。320 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 ”该诗主要反映了( )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解析:选 B 根据“20 世纪初 ”“新制初更阳历年” “三民对五权” ,再联系影响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可知 B 项符合题意。41912 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 辫) ,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

13、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 B 剪发(辫)前拍照留念,既反映了对辫子的留恋,也反映了顺应潮流剪发的心态。故选 B 项。5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解析:选 B 民国初年婚姻自由只是在风气比较开化的大城市、通商口岸实行,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仍很保守,故 B

14、项不正确。题组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6服装作为一种独特的物质文化载体,不仅折射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而且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从图一到图二的服饰变化本质上是( )图 1 20 世纪 70 年代 图 2 20 世纪 90 年代A社会政治观念的变化B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C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D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解析:选 B 20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 90 年代在社会政治观念、社会意识形态上,我国一直保持社会主义思想不变,A 、C 两项错误;服饰的变化体现出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其本质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B 项正确;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是服饰变化的直

15、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D 项错误。7社会各阶层的饮食和服饰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一时期的饮食、服饰能反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想等。以下衣、食信息对应反映的经济状况或社会思想不正确的是( )A长袍马褂/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B中山装/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C粮票/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匮乏D购物券/改革开放后商品丰富解析:选 A 长袍马褂是传统中国的象征,不能体现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故选 A 项。8现在社会上“帅呆了,酷毙了” “粉丝” “菜鸟” “骨灰级”等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语言,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B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C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D市场意识带来的影响解析:选 C 新词汇的产生是由于社会上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而新事物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故 C 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教版 > 必修2 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