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1053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5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9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9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9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9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一、(2018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 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烛光相

2、射飞纵横”指的是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诗人下笔纵横飞舞,气势磅礴,并非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 ,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答: 答案 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 ,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酒”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第一个“酒”表现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势挥洒的

3、心境;第二个“酒”表现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情态。白话诗歌胸中有宏伟的作战韬略,却报国无门,空有不凡之志。举起酒杯如同举起战旗鼓槌,拿起笔好似拿起刀槊,笔势奔放急骤,如银河倾泻从天而落。端溪石砚中磨出浓浓墨汁,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下笔纵横飞舞,气势磅礴。顷刻收卷再端起酒杯畅饮,就像看见万里战场上,烽烟尘土终于平静。二、(2017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 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

4、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答案 BE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第三句中的“衔枚” ,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此处形容人人肃静。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不恰切。E.“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

5、官来完成” ,理解错误。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拜托同人,此处应是诗人自谦之语,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答: 答案 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句子的能力。首先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 ,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这样就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反衬考场的寂静、庄严,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

6、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思,为朝廷得添新人而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白话诗歌贡院里摆放着紫案,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广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奋笔疾书,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分等授官叙爵,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弱多病心神已耗尽,超群的英才全靠诸公来识别辨明。三、(2016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 ,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 ,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

7、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 ,一洗万古凡马空。注 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 分)答: 答案 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第一问, “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写出了曹霸所画玉花骢的神奇雄俊,与众不同。第二

8、问,可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 “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 ,由此可见曹霸画马时首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 分)答: 答案 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通读诗作,可从其他画工画马不成功及真马的神采不易捕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

9、析。开头两句写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已被众多画师都描摹过,但各个不同,没有一个画得逼真。可见此马不是一般画工能画出来的,突出画此马的难度。接着两句写玉花骢牵至阊阖宫的赤色台阶前,昂首卓立,神气轩昂。可见此马神采非凡,要画出来的确不易。白话诗歌开元时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那天玉花骢被牵到殿前红色台阶下,昂首站立宫门给人万里生风之感。皇上命令你展开白绢作画,你匠心独运、苦心构思。片刻间九天真龙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专题内容唐宋诗词为考查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内容主题,评价思想感情,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形式客观题(四选一题型)

10、 、主观简答题,分值分别为 3 分、6 分。独立命题或与表达技巧综合命题。趋势分析2020 年,全国卷题型仍是主观简答题和客观题(四选一)。作品相对浅易,理解难度适中。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是考查重点,而且命题越来越综合、灵活、开放。题组 1 整体理解1.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小题。沉醉东风渔父元白朴黄芦岸白 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选用“黄” “白” “绿” “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父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B小令中的渔父虽然没

11、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C “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父,因为渔父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D诗人通过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情怀。答案 C解析 C “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对“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的准确理解应是:渔父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白话诗歌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浮萍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鲜艳的红蓼渲染着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他们就是那些点缀在秋江上

12、自由自在的鸥鹭。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古风( 其十)李白齐 有 倜 傥 生 ,鲁 连 特 高 妙 。明 月 出 海 底 ,一 朝 开 光 曜 。却 秦 振 英 声 ,后 世 仰 末 照 。意 轻 千 金 赠 ,顾 向 平 原 笑 。吾 亦 澹 荡 人 ,拂 衣 可 同 调 。注 鲁连:鲁仲连 ,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典故,鲁仲连助赵退秦,赵国重臣平原君赵胜以千金相赠,鲁仲连笑拒,辞别而去,终生不复见。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 ”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B “后世

13、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 “同调” ,内容显豁,感情深挚。答案 B解析 B “末照”指余辉, “后世仰末照”指的是后世的人们依旧敬仰他的功绩。白话诗歌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他用雄辩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

14、、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水村闲望俞紫芝 画 桡 两 两 枕 汀 沙 ,隔 岸 烟 芜 一 望 赊 。翡 翠 闲 居 眠 藕 叶 ,鹭 鸶 别 业 在 芦 花 。溪 云 淡 淡 迷 渔 屋 ,野 旆 翩 翩 露 酒 家 。可 惜 一 绷 真 水 墨 ,无 人 写 得 寄 京 华 。注 俞紫芝:字秀老 ,金华人。官场失意后,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赊:语气词。绷:布幅。下列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蒙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B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上,跳跃变化大,给

15、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酒旗飘飘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人不禁想画一幅 水村闲望画,表明他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答案 D解析 D尾联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的情怀 ,并没有官场失意的愤懑。白话诗歌画船三三两两静泊沙滩,隔岸烟雾笼罩,衰草迷蒙。翡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酒家依稀可见。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题组 2 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 题。弈棋二首呈任公渐( 其一)黄庭坚偶无公事客休时,席

16、上谈兵校两棋。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 化枯枝。湘东一目 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注 蜩甲: 庄子中有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湘东一目:南史载,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此处喻指弈者处于不利之局。围棋只有一“眼” ,而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标题中的 “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的内容。B “碧落 ”指天空,这和白居易长恨歌 “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C “尚可持 ”与“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

17、形势。D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状态,而没有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答案 C解析 C “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错, “尚可持”即尚且可以与之对峙,并没有明显扭转不利形势的意思。(2)颔联、颈联写出了弈棋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答案 弈棋者的形象:心思缜密、神情专注、意志坚定。作者把弈棋者的心思比作“蛛丝” ,足见弈棋者心思缜密;以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写弈棋者神情专注;用梁湘东王萧绎一目失明的典故写弈棋者在处于不利局势的情形下的努力,突出弈棋者的意志坚定。解析 解答本题,需先搞清颔联、颈联的大致意思。通读全诗不难看出,颔联写弈棋者心细如发、一动不动关注着棋

18、局,颈联写弈棋者处境不利,但仍在坚持,据此即可总结人物形象。分析时注意结合写作手法。白话诗歌偶尔闲暇没有公事去做,就与休息的宾客在席上铺开棋谱,摆开阵势,下棋搏杀。对弈者冥思潜想,心思就好像天空之中随风飘荡的蛛丝那样细微;他专心致志,就像那佝偻丈人承蜩一样,意志集中,达到了忘我的境地。看那下棋的人已经处于不利的局势了,但他仍然精心运筹,仍不服输,希望能够通过努力而下出一个和局。谁说我们很是爱惜光阴?你看我们下棋都下到了连夜阑更尽、星沉月堕都不曾知道的境地。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 题。卜算子 朱敦儒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鸥鹭苦难亲,矰缴 忧相逼。云海茫

19、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注 靖康元年十一月 ,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本词作于此时。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以物喻人” ,借旅雁来写自己,是这首词的最大特色。B次句的 “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借指如风雨骤来的战争。C下片第一句,承接上句“寒汀立” ,写旅雁下到寒汀后,未获同类的同情,有鸥鹭难亲之苦。D失群的孤雁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如李清照的 “雁过也,正伤心” 。答案 D解析 D李清照该词句中的“雁”并非“孤雁” 。(2)本词中的“ 旅雁”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创作背景,试分析词人通过“旅雁”

20、的形象,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答: 答案 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答出三点即可)画面: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人们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前途渺茫,无所寄托;亲人失散,哭声不断。(答出三点即可)解析 题干中“旅雁”的特点其实就是其形象,可从词中“群相失” “饥渴辛勤” “苦难亲” “忧相逼” “无处归” “谁听哀鸣急”等概括。至于画面,可先在理解本词以物喻人手法的基础上,结合句意进行合理想象,然后组织即可。白话诗歌远行的大雁向南飞翔,风雨中与雁群失散。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于清冷的河中小洲。沙鸥和白鹭苦于难以亲近,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茫茫云海中找

21、不到归宿,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 题。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诗的三、四句,写山色苍翠、空明的特点,人行在山中,置身于一片翠绿的山色中,似乎感觉到细雾湿衣的凉意。B王维的诗描绘了白石粼粼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鲜明,富于诗情画意,营造了萧索孤寂的氛围。C王勃诗的一、二句写自己羁旅他乡,悲愁至极,眼前的长江似是因自己的悲苦而停滞不前。诗人把悲情注入长江,使长江人格化。D王勃诗的第一句,既

22、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 “悲已滞” ,化动为静,衬托诗人内心始终难解难平的悲伤。答案 B解析 B “营造了萧索孤寂的氛围”错误,整个景色欢快明丽,没有萧索孤寂的氛围。(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二者有何不同?答: 答案 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静态的,王勃山中的“黄叶”是动态的;王维山中的“红叶”体现的是一种闲适之情,王勃山中的“黄叶”体现的是悲伤之情。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题目是要求答出不同之处。分析诗歌内容,比较二者可知,王维的诗中, “红叶”是静态的,诗句意境优美,诗人是悠闲自得的。王勃的诗中, “黄叶”是动态的,意境凄凉,诗人是伤感的。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白话诗歌王维山中荆溪

23、潺湲流过,水中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稀稀落落。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王勃山中我悲叹久留异地,眼前长江似因我的悲愁而迟滞不前;远隔万里,内心盼望把家还。况且正赶上秋风晚间吹起,山山岭岭都只见黄叶飘零。题组 3 鉴赏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 题。东马塍 朱淑真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注 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图,第一句从视觉上用虚笔勾画了东马塍碧草如茵、沟塍纵横的迷人风光。B “芊芊

24、”“穿”等的使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软红的春光照耀下芳草竞绿、繁花争俏、溪水轻唱的美丽景色。C诗歌第三句通过写蚕事的“忙” 、农事的“急” ,巧妙地烘托出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D诗歌把农事安置于芳香浓郁的水彩画里,使诗不局限于咏景抒情,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以食为天”的农民们的勤劳。答案 A解析 A “虚笔”错误,第一句是实写。(2)第二句中的“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答: 答案 “暗”字意为“默默地” “悄悄地” ,用拟人手法将“活水”人格化,描绘了渠中之水静静地穿过碧绿芳草和满目繁花流入田间,默默地润泽农作物的景象,极富画面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解析 解答本题,

25、先指出“暗”字的含义及其手法,再描绘所呈现的画面,最后指出诗句蕴含的情感。白话诗歌东马塍绿草茂盛,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人们从早到晚忙着蚕事和农事,也不知道春色为谁而如此美丽。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 题。雨后赠斯远赵蕃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已是霜凝更雨湿”表明是在降霜、下雨时分,交代了时令、环境,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婉的基调。B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紧承首联,具体展示

26、了早春景象,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复苏的梅花已悄然开放。C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 “穷日日”与“遍村村”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寻春的执着和发现新春之难。D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两句呼应题目,写诗人振作起来,等待朋友斯远新诗寄到,让自己一洗昏沉之态。答案 D解析 A “凄婉的基调”错,诗歌中体现着生机和希望 。B. “复苏的梅花已悄然开放”错,由原诗“定有”可知,梅花悄然开放只是作者的猜测。C.“从空间角度,写出了”错,应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写出了” 。(2)有人评价“ 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 ,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 诗情:虽然还看不到一点点

27、痕迹,但春天正在悄悄来临,让人在寒霜冷雨中感到暖意。哲理:磨难中有希望,寂灭中有新生。新事物萌生之初,需要人们细心观察。兴衰荣枯,生机永恒。(意思对即可)解析 根据题目“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可知,要依次分析“诗情”和“哲理” 。 “诗情”指句中蕴含的情致,春天在一天天来临,只是悄无声息,让人在寒霜冷雨中感觉到暖意。 “哲理”可升华到普遍道理, “春天”是新事物的象征。新生事物的初生阶段,特征不明显,需要人们细心观察。但新事物总是会出现并成长的,即使环境艰难,在困难中总可以看到希望。白话诗歌正是春寒料峭、霜华凝结、寒雨交加的时候,春天虽然慢慢来临,但却悄无声息,无处可见。不要伤感草色仍黄,没有生

28、机,一定还有一些梅花正在悄然绽放。只要天天到各个村落去细细寻访,定会在梅树梢头发现新春的消息。从今天开始我要擦亮自己患病的双眼,等待着朋友你的诗作来一洗我昏昏沉沉的颓态。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种柳戏题 柳宗元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 ,惭无惠化传。注 该诗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思人树: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载,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所栽的甘棠树,还作诗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在后世的诗词中,常用“思人树”赞美官员有惠政。(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题”即以题诗为消遣。本诗诗人借

29、种柳为题,寄托心志。B前两联诗人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展开描写,使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处。C颈联诗人以坚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他坚信今天的举动将利国利民。D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和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答案 D解析 D “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错,尾联是诗人因自己任地方官未能为百姓更好地谋福利而惭愧。(2)本诗首联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风格。答: 答案 本诗首联“别具一格” ,体现在以下方面:首联两句十个字,连用四个“柳”字,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诙谐有趣,富有节奏感,能使读者感到非常新颖、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 诗句风格应从表现手法、语言特色

30、等方向入手。首联用了四个“柳” ,照应诗题,此为结构上的妙处。语言方面自然诙谐风趣,节奏上富有韵律美,令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白话诗歌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种柳柳江边。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当地的掌故又添一件;随着时间流逝,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浓绿的柳阴当会覆盖大地,耸立的树干将要耸入蓝天。到那时,人们见到树也许会引起对我的怀念,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题组 4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 ,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 静滩声转,白马江 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

31、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 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以欢娱双亲。黄牛峡:位于今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白马江:在蜀州东北十里处。(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了的现实。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

32、怅然。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 “各”字收束全诗, “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答案 C解析 C 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 。(2)这首诗的颈联除虚实结合外,还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 以静衬动,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寓情于景, “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诗人将因友人离去而顿生的孤寂伤感寄寓其中。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友人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 “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

33、度描写当时的离别之景。解析 除虚实结合外,还运用了视听结合、以静衬动、寓情于景等手法。“滩声转”为听觉, “树影稀”为视觉,手法为视听结合。上联有“静”字、“声”字,故手法为以静衬动。上下联均为写景句,故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再结合内容谈表现手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可。白话诗歌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的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

34、稀疏。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只怕是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 题。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 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注 西湖:指颍州 (今安徽阜阳) 西北颍河、清河等交汇处的天然湖泊。(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第一句有总摄全篇、点明题旨、直抒赞美之情的作用,也表明全词是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用舟动景换的方法来展现西湖美景的。B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 “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趁手,所以舟只能缓慢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也才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

35、春色。C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描写了由湖心到堤岸、由近到远的画面, “隐隐”句从听觉的角度刻画了西湖欢乐的情调。D全词描绘了春日西湖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游人笙歌声不断、水面光滑如琉璃、小船在春波上缓慢移动的清丽活泼之景。答案 B解析 B “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趁手”错误, “短棹”意指船小,体现的是词人悠闲的状态。(2)词的下阕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答: 答案 下阕主要使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春色的秀丽。下阕一、二句写西湖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光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

36、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 。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美感。抒发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游玩西湖的愉悦之情。(若分析比喻亦可)解析 通读该词,大致翻译下阕内容,然后分析手法,再结合内容谈该手法对景物特点、抒发人物心情的作用即可。白话诗歌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船儿前进,湖面上的水鸟被惊起,正掠过湖岸飞去。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 题。中吕 满庭芳山中杂兴(其二 )张可久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故园老树

37、应无恙?梦绕沧浪,伴赤松 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 。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注 赤松:指赤松子 ,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何郎:何逊,南朝梁诗人,喜爱梅花,日夕吟咏其下。(1)下面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风波” ,本指江河湖海上的风浪,这里指作者经历过的人世间的是非纠葛。B “急 ”字和“顿”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想摆脱利锁名缰的急迫心情。C “故园 ”两句,写作者对故乡日思夜想,连做梦都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D古代诗歌以“山中”为题的大多写隐居生活或托以归隐之思,本曲亦如此。答案 C解析 C “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不正确,这里的“沧浪”并非实指,而是借屈原渔父中“沧浪

38、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句,代指自己向往的隐居生活。(2)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全曲分析。答: 答案 想象。曲中多处借想象描绘隐居情景,如“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 ,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渴望。用典。曲中多处运用前人事例,如“伴赤松”与“赋寒梅”两句,借张良、何逊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对避世隐居生活的向往。以景结情。末尾三句,描绘了一种清幽之境,蕴含了向往之意,闲适之情。解析 由注释可知, “伴赤松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两句运用了典故,表现的是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故园老树应无恙”中的“应”为“应该”之意,可见是虚景,其中蕴含故园之思

39、, “梦绕沧浪” ,则有隐逸之向往。末尾二句写景,故为以景结情,清幽之景中蕴含闲适之情。诗歌鉴赏此曲以“山中杂兴”为题,寄托归隐之思。开头三句,作者写自己经过了几场人海风波,下定决心,摆脱利锁名缰。一个“急”字,一个“顿”字,充分表达了作者急欲摆脱利锁名缰、归隐故园的情怀。 “故园老树应无恙”是作者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思物乃在寄情,透露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梦绕沧浪”是对前面表达的归隐之意的补足。随后两句,作者化用典故,以张良、何逊的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归隐和返回故里之心。而“溪桥上”三句,突然转入一种清幽境界。其中“东风”二句化用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句,蕴含了向往之意,闲适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唐

40、诗,完成(1)(2) 题。感遇( 其三)陈子昂苍苍丁零 塞,今古缅 荒途。亭堠 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注 丁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曾属匈奴。缅:遥远。堠:指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写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B三、四句感叹“亭堠”的险峻后,又列举了士兵惨死沙场的景象。C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令匈奴人屈服的往事。D该五言古诗以沉郁悲壮之气贯穿其中,直抒胸臆,语言质朴劲健。答案 C解析 C “令匈奴人屈服”理解错误,此处是指

41、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2)诗歌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 答案 手法:本诗五、六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黄昏时分塞外古战场阴沉凄凉的景象: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渲染了古战场的悲凉气氛。作用:为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在塞外遭到了惨败的史实作铺垫。解析 五、六句为写景句,故手法为借景抒情。景象凄惨昏暗,渲染了悲凉氛围。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为下文作铺垫。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组织答案即可。白话诗歌乌沉沉的边塞,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在那里,可见者只有高耸的土堡,阵亡战士的枯骨。黄沙从南

42、方大漠中吹来,太阳向西方沉落。中国曾以三十万战士对付匈奴,至今只见到沙场上累累尸骸,而没有人怜惜这些塞上遗孤。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 题。郡斋即事 范仲淹三出专城 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注 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 48 岁。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即事”点明了诗歌的题材,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B首

43、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潇洒” ;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C颔联 “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者是直陈其事写自己因病疏远了歌舞美酒,心态淡然,后者是想借酒消愁,却因病断酒,更见愁苦。D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 “健” “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 “健”字写出诗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 “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答案 A解析 A “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错,即事诗常是借某事发表议论 ,抒发感慨;“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错,本诗中“半雨黄花” “一江明月”均为描写,尾联既是抒情,同时也是议论。(

44、2)诗歌尾联“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答: 答案 第一问:前一句直抒胸臆,后一句借典抒情,使用塞翁失马的典故,以塞翁自比。第二问:共同抒发了诗人不以荣辱沉浮萦怀的旷达胸襟和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和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等)。 “世间荣辱何须道” ,直接表达情感, “何须道”显示诗人不把荣辱名利放在心上的豁达胸襟;“塞上衰翁也自知” , “塞上衰翁”运用塞翁失马的典故显示自己不把贬谪放在心上的旷达。白话诗歌在我鬓发如丝的时候,第三

45、次外放出任郡守,我却在自己的书斋中潇洒生活胜过禅师。虽然近来因为身体多病慢慢疏远了歌舞美酒,但还有诗词不负这云山大好美景。我兴致高昂地在雨中赏菊,在月下秋江边流连忘返。这世间的荣辱有什么值得言说的呢?这个道理,连塞翁都知道,我岂会把进退放在心上?题组 5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 题。登雨花台魏禧 生平四十老柴荆 ,此日麻鞋拜故京。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剪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 雍容半旧卿。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注 魏禧:生于明末 ,明亡后,隐居翠微峰。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之墓。冠盖:官

46、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以反问的形式发出了激愤的责问,接着说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连明朝开国皇帝陵墓也难逃厄运。B颈联一个“新”字描绘出了异族入侵,田园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荒凉景象。C颈联中的“旧”字写出了前朝权贵摇身变成当朝新贵,前呼后拥、招摇过市的丑态。D尾联下句写诗人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他仿佛听到了从江上传来的猎猎风声。答案 D解析 D “诗人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 错,此处是说诗人心中悲愤,故听到风声、江水声也觉得那声音是悲痛的。 “他仿佛听到了从江上传来的猎猎风声”错,末句听到的风声为实写。(2)请结合全

47、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 答案 诗歌开头两句不仅点明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还流露出一股豪气;三、四两句情感突转直下,诗人心头升起怒火,发出了激愤的责问;五、六两句由愤怒转为憎恶怨恨;最后两句诗人的悲愤之情达到极点,风声、水声都被诗人的情绪感染上一层悲痛,全诗在悲风声中收束。解析 通读诗歌,理解其内容,再分层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本诗中诗人情感一联一转,结合诗歌内容,概括出每一联所蕴含的感情,中间加上必要的连缀转换词句即可。白话诗歌四十年来,我甘守贫困度残生。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一腔悲愤,可叹太祖之墓也被肆意践踏!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藉。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悲风猎猎,日夜吹江起呜声。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 题。荆卿里清袁枚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匕首无灵公莫恨,乱山终古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