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组合滚动练(1)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1050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组合滚动练(1)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组合滚动练(1)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组合滚动练(1)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组合滚动练(1)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组合滚动练(1)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群星闪耀组合滚动练 1邓稼先同步延伸练延伸关注点: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在课文中, 我们学习到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现在, 我们来了解另一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2015 年 1 月 9 日 10 时,北京人民大会堂。89 岁的“2014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坐着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耀。这一刻,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1967 年 6 月 17 日 8 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于敏是一

2、个神秘人物,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直到 1999 年 9月 18 日,于敏才重回公众视野,作为 23 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代表发言。在这之前,因为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他隐姓埋名长达 28 年。1926 年 8 月 16 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1944 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于敏发现,因为是工学院,老师讲课更强调知识的运用,而他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1946 年,他转到物理系,将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 年,他本科毕业后考取研究生,两年后

3、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这期间,于敏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彭桓武称赞于敏是“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有位日本专家来中国访问,听了于敏关于核物理方面的报告后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于敏风趣地说:“在我这里,除了 ABC 外,基本是国产的!”日本专家赞叹:“你不愧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1961 年初,于敏奉命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研究。当时,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也要尽快进行。但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又是唯一没有留过学的。

4、他拼命学习,在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搜集国外相关信息,勤奋而艰难地进行探索。理论研究,离不开繁复的计算。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 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有 5%的时间用于氢弹设计。记忆力惊人的于敏领导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 年 9 月,于敏带领科技人员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继而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1967 年 6月 17 日早晨,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上空。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

5、炸成功!多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晤面,称赞他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 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当时,我国正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操劳过度的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1971 年 10 月,上级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又突然休克,幸亏妻子在2身边,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出院后,他又奔赴大西北。由于连年极度疲劳,1973 年,他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在急诊室输液时,他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

6、中,于敏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他说,他是个和平主义者。正因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在他家客厅的墙上高悬着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中国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如今,89 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 ,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摘自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作者:王建柱)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新年伊始,于敏荣获“2014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个喜讯使劳苦功高而长期隐姓埋名的于敏

7、重回公众视野,成了新闻人物。B于敏读大学时就痴迷高深的物理学,喜欢研究“纯粹”的物理学理论,这为他后来成为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是于敏与杨立明合著的原子核理论讲义 ,但由于所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于敏的著作未能公开发表。D从氢弹开始预先研究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个重大突破与于敏密不可分。E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对于敏极为推崇,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多年后,玻尔访华时,当面称赞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画线句的含义。(4 分)(1)于敏风趣地说:“在我这里,除了 ABC 外,基本是国产的!”_(2)

8、日本专家赞叹:“你不愧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_3于敏进行热核武器原理研究面临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概述。(3 分)_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解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对所写人物、所叙事件、所说道理等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题思路:首先,我们一定要细心品读文章,弄清文章的大意。其次,我们要分清这篇文章以写什么为主。如果以写事为主,要弄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事件的主要人物;如果以写人为主,要大致了解写了哪些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个怎样的人,他(她)有哪些主要表现,通过这些表现可以反映出他(她)

9、怎样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如果以写景状物为主,则要了解写了哪些景和哪些物,这些景、物与别处的景、物有什么不同等。最后,要以“准确、清楚、简洁”为原则,对其进行概括归纳。答题模式:“谁干什么”和“什么怎么样” 。前者一般适用于概括写事和写人的文章,后者一般适用于写景的文章。34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于敏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_非连文本课外拓展练艺术大家吴冠中【人物简介】吴冠中,1919 年生于江苏宜兴。1947 年考取公费留学,在巴黎进修油画。1950 年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底特律博物馆、巴黎塞纽齐博物馆等处举办个人画展

10、数十次。后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巴黎市金勋章,入选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已出版画集和文集近百种。2003 年被中国文联授予金彩奖,2006 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头衔。2010 年 6 月 25 日病逝。终生探索中西艺术结合之路,兼作油画与水墨画。【人物语录】1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2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3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4无论绘画、文学,我都

11、不愿就别家的规范,不入其腔。作/(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人物故事】 11983 年,吴冠中来到石塘,为这里的石屋、礁岩、大海、渔船激动不已,跪在地上一口气画了 3 个多小时,连吃饭都忘了。后来又一连画了 10 天,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石塘,期间创作了石塘 补网等优秀作品。21991 年,吴冠中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毁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31993 年, “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邀请吴冠中担任评委会主任。吴冠中给大赛题词:“自家真情,勿效东施。 ”42006 年,吴冠中将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长江及水墨画江村 石榴3

12、 幅作品无偿捐赠给国家,并永久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两年后,他又将个人 113 幅,当时价值约 6 600 万新元的画作捐给新加坡美术馆。 【人物评价】2010 年 7 月 7 日, “吴冠中精神”公众恳谈会在中国美术馆报告厅举行。以下是恳谈会上部分代表的发言: 袁运甫(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先生是一个努力、勤奋地进行艺术实践的普通艺术家。他常常开玩笑说自己是“布衣艺术家” 。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画家,他几乎没有任何个人物质上的要求。有一次我和他到了乌镇,没住旅馆,而是住了大车店。吴先生说在这种环境里更能体会做人的感受,能画很多速写,可以了解普通人的生活。朱清生(北京大学教授):吴先生当年就意识

13、到一个问题,他 1947 年到巴黎,学到“巴黎画派”精华时,正好是西方艺术发展到顶峰以后,经过自我革命,出现了变化和自我突破。吴先生把这一特点带到中国,他要把东西方艺术结合起来他也完成了这个工作。因此我们在讨论吴冠中精神在艺术史上贡献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在吴先生的画上,你看4不出他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融合成一种精彩的、统一的整体存在。赵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先生的艺术和艺术市场,近年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可以称之为“吴冠中现象” 。 “吴冠中现象”究竟是什么?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现象,而且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新发展新推进。从这个情况看,我讲两方面:一是吴先生是改革开放后

14、一位_的艺术家;二是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很好地展现中国艺术的新发展的面貌。这在新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尤其是美术交流上,很有特点和代表性。在市场方面的影响并不直接表现为价格,我觉得 80 年代以来吴先生的艺术影响力推动了收藏趋势和价值观念的变化。5吴冠中擅长的艺术领域有哪些?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3 分)_6综合以上材料,请你分点简要阐述“吴冠中精神”的内涵。(5 分)_7结合“人物评价”中赵立发言的语境,联系“人物简介”中的文字,用一句话补充赵立有关“吴冠中现象”要讲的第一方面的意思。(3 分)_文言晒场课内检测练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15、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文学常识填空。(4 分)孙权劝学一文的作者是_,_(朝代)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的_是我国第一部_通史。2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2 分)_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4)及鲁肃过寻阳( )4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2)士别三日,即更刮

16、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5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4 分)(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充满希望的一句话是:_(2 分)(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2 分)5_文言晒场课外延伸练师旷问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 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 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 乎?”平公曰:“善哉!”(选自刘向说苑)注 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昧行:摸黑走路。

17、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1)问于师旷( ) (2)安敢戏君乎( )(3)臣闻之( ) (4)恐已暮矣( )7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 ,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3 分)_8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3 分)_9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2 分)_10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2 分)_诗香撷瓣鉴赏提升练临江仙明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注 杨慎(14881559),文学

18、家。世宗时,为经筵讲官,以议“大礼”事获罪,谪戍云南永昌。投荒三十余年,死于戍所。这首临江仙是杨慎为自己的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写的开场词。11词里的“白发渔樵”有哪些特征?寄托了词人怎样的人生理想?(4 分)_612有人认为“空”是本词的词眼,结合词句说说它成立的理由。(4 分)_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黏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

19、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1语段节选自_(作者)的小说_ 。(2 分)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分析。(4 分)_7详解详析现代文延伸拓展练1解析 BE A 项,于敏 1999 年已经“重回公众视野” ;C 项, “于敏的著作未能公开发表”说法过于绝对,文中说“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 ;D 项,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用时两年零八个月,氢弹研究已提

20、前开始。2(1)于敏并不因为自己没有出国留学而感到自卑,而是在日本专家面前不卑不亢,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2)日本专家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高度赞赏于敏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一号”说明于敏在科学界出类拔萃,首屈一指。3国内熟悉原子能理论的人很少,缺少充分交流探讨的氛围。中国遭受重重封锁,不利于搜集国外相关信息。设备落后而且严重不足。4目标专一,心无旁骛。青年时代就明确了奋斗方向,始终如一地努力追求。不顾病痛,忘我工作。身患重病,却不辞劳苦,四处奔波,过度操劳,以致多次休克。淡泊宁静,虚怀若谷。他是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却不居功自傲,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由

21、于保密的原因,他长期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核武器研发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89 岁的高龄,却还担任单位的重要“顾问” ,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建言献策。5绘画(油画和水墨画)和文学两个领域。6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注重精神和心灵生活;努力勤奋,务求精品;兼收并蓄,融汇东西;发自真情,拒绝模仿。7. 登上国际艺术舞台(有较大国际影响力)古诗文素养提升练1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2(示例)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3(1)当道,当权 (2)粗略地阅读(3)推托 (4)到,等到4(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士别三日,就要用另外的眼光看待,兄长怎么知

22、晓事情这么晚呢!5(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与吕蒙结友。说明了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6(1)向 (2)怎么 (3)听说 (4)晚了,迟了7 “暮”指时间晚,迟了。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8将“暮”理解为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9达到了劝说的目的。从“平公曰:善哉! ”可以看出。10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生学习,终身受益。)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

23、: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11远离尘嚣,看惯争斗;为人淡泊;博学旷达。寄托着词人鄙夷世俗的是非成败、淡看荣辱得失的人生理想。812词人追溯历史,认为英雄再叱咤风云,也会如浪花般随历史消失,终为一场“空” ,山河依旧。英雄长眠后,其生前的是非成败不过是人们助酒的谈资罢了,依旧是一场“空” 。名著巡礼素养积累练1老舍 骆驼祥子2示例: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有自己的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无情的社会现实最终将他变成了麻木、狡猾、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