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三 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9224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三 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三 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三 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三 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三 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思想、文化、政治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影响。2掌握孝文帝迁都洛阳,使洛阳成为北方乃至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等史实,认识孝文帝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3归纳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理解孝文帝改革在中国民族史上的重要意义。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原因(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2)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3)犁和牛耕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得到推广。2表现政府收入大增。3作用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使北魏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二、繁盛的洛阳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

2、城和宫殿。2表现(1)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2)规模很大, “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3)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4)专设四通市以方便外商,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三、北方民族大融合1原因(1)鲜卑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通婚杂居,相互融合。(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2表现(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3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主题一 孝文帝改革的实质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

3、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 ;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与恩格斯的叙述最吻合的中国古代变法是什么变法运动?变法的前期和后期有何不同?这次变法运动的实质是什么?对该民族发展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同:前期主要是制度的更新,后期主要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实质:少数民族封建化。影响: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主题二 北魏汉化政策的影响材料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4、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方安可不重?洛阳伽蓝记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提示:风俗改革: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等。评价: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与封建化进程;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一、全面评价孝文帝改革1特点(1)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

5、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2作用(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2)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3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对点练1吴宗国所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

6、性B北魏因改革成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解析:选 D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分析选项,A、C 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 项与史实不符;D 项符合题意。二、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及趋势1表现(1)从少数民族来看,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而且在生活方式上都趋向于汉化,甚至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征。(2)对于汉族来说,吸取了新鲜血液,加速了发展,丰富了经济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壮大。2趋势(1)从直接的民族取向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

7、汉化的过程。(2)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3)从社会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对点练2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 ( )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解析:选 C “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故选 C。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例题 (江苏高考)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

8、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9、。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孝文帝迁都、变革社会风俗、改革官制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由“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 “胡乐、胡舞”等体现了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第(2) 问,由“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 “统治者的主动政策” “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知民族融合的方式多样;由“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知,此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由“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可知,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融合、经济、政治等角度作答。答案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

10、度(改官制) ;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一、选择题1孝文帝改革后, “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社会生产获得发展商业获得较大发展丝织业比较发达A BC D解析:选 A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成果表现在生产、财政、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因此选 A。2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其改革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 )A

11、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D颁布均田令解析:选 D 均田制使农民有了一定数量的土地,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 D。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选 B 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 B 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4 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 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 ( )A孝文帝改革后鲜

12、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解析:选 C 货币流通代替一度出现的实物交易,体现了商业的恢复和发展。5如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鲜卑人乐俑A尊儒崇经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C学穿汉服 D学说汉话解析:选 B 抓住图片的中心内容 “乐俑” ,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是学习汉族礼乐制度,就知应选 B 项。6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大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其基本出发点是 ( )A尽快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B加快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C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D平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解析:选

13、C 孝文帝与汉族通婚,实质是政治联姻,其基本的出发点是把汉族和鲜卑族的利益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巩固统治。故 C 项正确。7(公元 499 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 )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 “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 )A人的传统观念 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C洛阳的地理环境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解析:选 A 由材料信息“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说明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变法的实施。故本题正确选项为 A。B、C、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8 “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

14、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 )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北方胡汉各族民众支持改革A BC D解析:选 C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中 “兼济万民,重拾农桑”等信息可知,孝文帝改革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正确;依据材料中“人心归化” ,可知孝文帝改革努力向先进的中原封建文化靠拢,正确。与史实不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C。二、非选择题9在古代改革中,往往会涉及土地制度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 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

15、不粥”(“粥”同“鬻” ,音 y)的原则。所谓“阡陌” ,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 ,横者称“陌” 。 “封疆”是指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材料二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国有土地还授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凡成丁男子( 年十五至七十)则从国有土地中授给露田(只准种庄稼,不准栽树之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此即所谓“正田” 。如果需要休耕,则加倍授露田,称之为“倍田” 。摘编自田雨谈北魏均田制的内容与性质(1)根据材料一,回答商鞅变法对土地制度所作的改革。(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均田制的施行所发挥的进步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

16、均田制在土地所有权方面改革的不同点和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的相同影响。解析:第(1)问,要突出土地制度在改革前后的变化。第(2)问,要注意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第(3) 问,第一小问要侧重答出改革是否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第二小问要答出两次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型。答案:(1)开阡陌废封疆,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的土地私有制。(2)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不同点:商鞅变法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而北魏均田制并没有改变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分配的土地仍属于国家所有,农民

17、只有使用权。影响:两者都促进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10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 ,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 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承认南朝自愧不如。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

18、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的信息可以得出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第二小问可以从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

19、一可知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第二小问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第三小问同意的理由可围绕汉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回答,不同意的理由可以从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方面回答。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原因: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民版 >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