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4.5 欧姆定律 (第2课时)》课件(共43张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6975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4.5 欧姆定律 (第2课时)》课件(共43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华东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4.5 欧姆定律 (第2课时)》课件(共43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华东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4.5 欧姆定律 (第2课时)》课件(共43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华东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4.5 欧姆定律 (第2课时)》课件(共43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华东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4.5 欧姆定律 (第2课时)》课件(共43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串联电路,串 联 电 路,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 成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定义:,特点:,电流路径唯一,开关位置任意。,提出问题,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有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1)电流是由大到小的,电流每经过一个小灯泡,就消耗一部分电能,回到负极时就小了。,(2)小灯泡一样亮,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应该相同。,(3)电流有时大有时小。如大灯泡较亮,它需要的电流大,小灯泡暗,需要的电流就小,好像与用电器有关。,(4)靠近电源正负极的地方应大些。应该与电源位置有关。,C,L1,L2,L1,L2,如图所示,分别测出A、B、C三点的电流,然后进行比较,检

2、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 。,都相等,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用电压表分别L1,L2和电源两端的电压,结论:U = U1 + U2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R = R1 + R2 +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_,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_,所以几个导体串 联后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串联导体的电阻都_。,通过推算可以得出:,和,长度,大,I = I1 = I2 = 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U = U1 + U2 +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R = R1 + R2 + 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

3、之和,一、串联电路特点,电流,电压,电阻,并联电路,并 联 电 路,定义:,特点:,把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断开干路,整个电路形成开路; 断开一条支路,不影响别的支路。,提出问题,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两个小灯泡组成的并联电路,干路和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1)和串联时一样,相等。,(2)干路电流分配给两条支路,两支路的电流和和应等于干路电流。,(3)如果灯泡不一样,两支路电流的和会超过干路电流。,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用电池、导线、一个开关、两个灯泡组成并联电路。然后在干路的A点接入电流表,测出A点的电流;再在两条支路上分别接入电流表。测出两条支路上的B点、C点的电

4、流。,甲 测量干路A点电流,乙 测量支路B点电流,丙 测量支路C点电流,L1,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1、支路2、干路的电流大小,最后比较它们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与各支路中的电流的关系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用电压表分别L1,L2和电源两端的电压,结论:U = U1 = U2 电源电压等于各部分支路两端的电压,L1,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1/R并1/R1+1/R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_,把几个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_ ,所以几个导体串 联后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串联导体的电阻都_

5、。,通过推算可以得出:,和,横截面积,小,1电阻的串联 (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串 R1 + R2 (2)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R串联后总电阻为R串nR。 (3)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大。 2电阻的并联 (1)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2)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R并联后总电阻为R并 R/n。 (3)几个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要小,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1、有两根粗细不同的导线,已知粗段与细段的横截面积之比为2:1,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当电流通过时,流

6、过粗段导线的电流,与流过细段导线的电流之间的关系是( )A、I1I2 B、I1=I2 C、I1 Id C、IaIb D、 IdIc,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a,b,d,c,B,3、某导体的两端的电压为220伏特时,测得它的电流为0.2安,它的导体的电阻为_。当它的电流为0.5安时,它的电阻为_。当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0时,导体的电阻为_,通过的电流为_。,1100,1100,1100,0 ,运用比例关系解决有关问题: 4.两个电阻的比值R1:R2=1:4,串联后接在10V的电源上,则R1两端的电压为_V,并联后接在同一电源上,已知干路中的电流为1A,则通过R1的电流为_.,2,0.8A,小结: 画出

7、电路图,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分配关系解题,5.两个定值电阻之比R1:R2=2:3,将它们并联接在一个电源上,通过他们的电流之比为_,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为_,若将它们串联接在一个电源上,通过他们的电流之比为_,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为_,,3:2,1:1,1:1,2:3,6、灯泡的电阻为6,需要4V的电压,现有6V的电源,需要_一只_的电阻。,串联,3,7、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引起的电表示数变化问题: 如图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 向右移动电压表V1的示数 _,电压表V2的示数 _,电流表的示数_,V2,变小,变大,变小,8.如图所示电路,当滑片 向右滑动时,各表示数 的变化是:A_ V1_,V2_,

8、R2,减小,变大,减小,提高题: 1、如图,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R1 = 10 , R2 = 15 ,求:1)当S断开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各为多少?2)当S闭合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各为多少?,2、如图,当滑片向左移 动时,电表的示数将 ( ) A. V1变 V2变大 B. V1变大 V2变小 C. V1不变 V2变大 D. V1不变 V2变小大,R2,V2,V1,B,3、如图,电源电压是12V保持不变, R 1=R3=4,R2= 6,试求, (1)当S1、S2断开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 数各为多少?(2)当 S1、S2闭合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各为多少?,R1,V1,4、如图,电源

9、电压为6V不变,灯L1的电阻为12 ,灯L2的 电阻为9 , 灯L3的电阻为18 求:2)开关S1、S2同时断开和闭合时,电流之比是多少?,解:当S1、S2都断开时,L2断路,L1、L3串联,即I1 = I2 = I3,U 6V 6V I= = = =0.2AR1+R3 12 +18 30 ,当S1、S2都闭合时,L1被短路,L2、L3 并联,U = U2 = U3,R2 R3 9 X 18 R = = = 6 R1+ R2 9 + 18 U 6V I = = = 1AR 6 ,即,电流比是: I断 0.2A 1= = I合 1A 5,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B两端的电压是6V,灯L1的电阻

10、是8,通过的电流是0.2 A,求: (1)通过灯L2的电流 (2)灯L1两端的电压; (3)灯L2两端的电压和灯L2的电阻。,6、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是5欧姆,干路中的电流强度I是0.5安培,电阻R2两端的电压是2伏特。 求:(1)通过R1的电流强度; (2)通过R2的电流强度; (3)R2的电阻值。,7、如图所示,R1,R2,R3是3个阻值均为30欧姆的电阻,电源电压为9伏,当S1断开,S2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_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_,R1,R3,A,S1,R2,0.3A,0.9A,S2,8、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R1 = R2 = R3 = 20 ,当S1、S

11、2都断开, 电流表示数是0.3A,求: 1)电源电压 2)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是多少?,9、如图,电源电压为6V不变,灯L1的电阻为12 ,灯L2的电阻为9 ,灯L3的电阻为18. 求:1)开关S1、S2同时断开和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多少?2)开关S1、S2同时断开和闭合时,电流之比是多少?,二、串联分压,并联分流问题(比值),1/R=1/R1+1/R2,1、串联分压,欧姆定律:I1U1 / R1 I2= U2 / R2 根据串联电流特点:I1I2 得:,串联电路中,电阻越大,分得的电压越大。 若R1 R2, 则U1 U2 若R1 = R2, 则U1 = U2 若R1 R2,

12、则U1 R2, 则I1 I2,并联电路的分流规律:,R1,R2,U,I1,I2,I,例4:,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8A;开关S断开后,电流表的示数改变了0.5A,则R1,R2的阻值之比为_,R1,分析: 根据并联电路分流公式,R1:R2I 2:I1,5 : 3,R1、R2两只电阻并联,已知R1:R2 = 4 : 3, 那么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U1 : U2 = _, 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I1 : I2 = _。,练习4、,3 : 4,1 : 1,练习5:,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R2=2:3。则S闭合时,甲、乙两电压表示数之比U甲:U乙与S断开时甲、乙两电流表示数之比I甲:I乙分别是 ( ),A. 3:2 , 1:1 B. 2:3 , 3:2 C. 2:3 , 2:3 D. 3:2 , 2:3,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科学 > 华师大版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