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目标,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下设六部。 (2)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 ,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3)特点: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4)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尚书省,封驳审议,2.演变 (1)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
2、设“ ”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军政归枢密院掌管,分割宰相军权;财政归三司掌管,分割宰相财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 ,统辖六部。,中书门下,图解历史,中书省,(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二、选官制度 1.西周:贵族世袭的“ ”制。 2.战国:军功爵制度。 3.汉武帝:实行 和征辟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4.东汉末年:朝廷采用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 5.魏晋南北朝: 的高低成为选官的标准,南朝时走向末路。,世卿世禄,察举制,家世门第,6.隋唐:科举制 (1)原因:士族没落,依据门
3、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来历:隋炀帝时设 ,以试策取士。 (3)完善: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4)发展:北宋,更为重视,导致选官过冗过滥;明清,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5)评价: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 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进士科,官僚体制,图解历史,史论要旨,(2)选官制的演变,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尚。,三、监察
4、与谏议 1.监察制度 (1)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 秦朝的 掌管监察。 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明清在中央,既设有 ,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御史大夫,都察院,2.谏议制度 (1)原因: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 就负责谏议和封驳。 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 。 明清时期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门下省,谏院,3.评价 (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 ,谏
5、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集权,思维点拨,易错提醒,(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 (2)监察制度的作用: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谏议的纠偏作用只发生在开明皇帝身上。换言之,皇帝的意愿决定着谏议的命运。谏议制度与民主无涉,它是一种有别于官僚政治的“士治”,就是说,它是文人学子中的精英以其道德操守所发挥的影响。,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思考 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作的?有何特点? 答案 (1)中书省草拟政令,上承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
6、、刑、工六部具体负责执行。 (2)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主题一 君主专制的演进,探究点1 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史料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答案,探究点2 宋朝中枢机构 史料 “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权。”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宋史职官志,答案,
7、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中央官职设置的特点。 答案 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具有相对独立性。两汉时期,汉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史论总结,主题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
8、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史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思考 (1)从史料一可以看出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你认为这种选官制度会带来哪些问题? 答案 主要标准:品德和才能。 问题:缺乏明确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容易被权势家族控制,致使官员的办事效率低下,官场腐败,统治基础狭窄,不利于政局稳定。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答案 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唐王朝繁荣和强盛的重要
9、制度保障。,答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积极影响 (1)变化趋势 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史论总结,(2)积极影响 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树立起了中央权威,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
10、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制度化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唐初宰相多是兼职宰相即使是三省首长也各有本省日常事务。各种身份的宰相们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这种安排的主要目的是 A.挖掘官员潜力 B.控制官员数量 C.预防宰相专权 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解析,1,2,3,4,5,解析 由材料可知,唐初宰相多为兼职宰相,各有本务。宰相集体议政和理务于本司,职责分明,可以预防宰相专权。故选C项。,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
11、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解析 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1,2,3,4,5,答案,解析,解析 抓住题干“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无关项; B、D两项具有一定片面性。,3.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主要将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答案,解析,1,2,3,4,5,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
12、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答案,解析,1,2,3,4,5,解析 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
13、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2,3,4,5,(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案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解析 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答案,1,2,3,4,5,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答案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解析 联系教材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答案,1,2,3,4,5,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