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5050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2.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内容索引,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采取 的政策。 (3)作用 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与民休息,思维点拨,“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2.汉武帝的“积极有为” (1

2、)背景 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潜伏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 ,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需要。,中央集权,1.教材P8“历史纵横”反映了汉初实行的治国理论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提示 (1)治国理论:“无为而治”。 (2)目的: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的秩序。,学习思考,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的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道家,3.结果: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被 采纳并付诸实行。,2.内容,春秋大一统,君权神

3、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汉武帝,误区警示 1.董仲舒的新儒学并非是对先秦儒学的全面否定,而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2.道家最早阐述“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神为中心,将天神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具有神权迷信色彩。,2.在教材P9“资料回放”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其目的和实质是什么?,提示 (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目的: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实质:是一种思想专制,为国家统一服务。,3.如何理解“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提示 “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给封建皇权

4、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天人感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限制君权的作用。,学习思考,提示,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政治方面 汉武帝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汉武帝兴办 ,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 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家,太学,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统,4.汉武帝兴办太学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提示 使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结合在一起,成为

5、以后中国古代教育的最大特点。,学习思考,5.观察下面一组文物图片,从中反映出汉代教育哪些信息?这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汉代熹平石经 “五经”书影,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提示 (1)信息: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在教育方面,推广儒学教育,“五经”成为学校的教科书。 (2)影响: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新儒学思想的内容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

6、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教你读史 史料中划线部分是关键信息,主张用儒家思想来教化民众,实现思想“大一统”。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提出的哪些思想主张?,答案,答案 政治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思想上统一。,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春秋繁露 教你读史 主张阐述了天人关系,指出:天子受命于天;要求老百姓要服从君命;主张君主要顺应天意。 问题思考 (2)史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

7、求?,答案,答案 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要求: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顺应天意,服从天命。,2.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 它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和延续统一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答案 巩固了大一统,加强了君主专制,抑制了土地兼并,稳定了统治秩序。,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形成看:新儒学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融合儒家、阴阳五行家、道家和法家等各家思想为一体。 (2)从内容

8、看: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外儒内法,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从特色看:以神权限制王权,带有神学倾向。 (4)从目的看: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 (5)从实质看:儒学独尊,思想专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史论总结,记知识纲要,课堂小结,背核心术语 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9、;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汉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C.道家理论的发展完善 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答案,解析 汉初经济困难,需要恢复经济,所以汉高祖刘邦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但面临着王国问题的威胁,所以要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是出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选B项。,解析,1,2,3,4,5,解析

10、 本题关键信息“天子受命于天”及“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指出一切源自天,并且强调君臣关系,因而选C项。,2.“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 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 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 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 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答案,解析,1,2,3,4,5,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

11、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无道,天就会降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答案,解析,解析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天就会降下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1,2,3,4,5,4.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下列表述符合董仲舒新儒学基本特点的是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具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继承了荀子的“天人感应”观 A.

12、 B. C. D.,答案,解析,1,2,3,4,5,解析 符合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以带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符合题意; 体现了董仲舒新儒学在内容上的特点; 说法错误,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与“天人感应”观不同。,1,2,3,4,5,5.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解析,解析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学习的榜样,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故选D项。,1,2,3,4,5,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教版 > 必修3 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