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5024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86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空坐标,主要线索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目标导航,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 。服饰都以中国自产棉

2、布、丝绸缝制,食物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2.鸦片战争后 (1)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 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沿袭传统,西方文化,衣,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 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住: 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洋装,中山装,旗袍,西餐,西方建筑,废止缠足,反清革命,废止缠足,(2)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 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 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在沿袭。,封闭,社会风俗,易混易错,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

3、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3.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传统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缠足陋俗至清朝时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1)背景: 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 (2)表现 社会风尚: 、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

4、凭 计划供应。,新中国,勤俭节约,票证,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 (1)背景:改革开放的实行,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2)表现,多样化,图解识记,知识点拨,安居工程,注重环保,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走向文明化、民主化。,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主题一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

5、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史料解读 表明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 说明社会生活方式的西化。,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提示,2.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

6、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史料解读 表明服饰单一化。 表明服饰多元化。,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提示 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提示,史论总结 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

7、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8、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主题二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史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史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史料解读 对表格左右内容进行比较,可以直观看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 说明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

9、,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指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提示 变化方面: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提示,2.社会运动的推动 史料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蓄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史料解读 史料中划

10、线句子分别从外交、工业、军事、外貌四个方面说明了断发易服的理由。,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提示 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提示,史论总结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

11、、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深化提升,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认识 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

12、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这反映了 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 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 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 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1,2,3,4,答案,解析,5,6,解析 根据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可知西方文明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

13、体现,排除。,1,2,3,4,5,6,2.(2016云南学业水平测试)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C.西方文明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时间“1912年3月”,可知引起材料中描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动,故A项正确。,答案,解析,3.(2017海淀期末)下图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画面能够明确、充分体现的是 A.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 B.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平等 C.社交

14、方式和社交礼仪的变化 D.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2,3,4,5,6,1,2,3,4,5,6,解析 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画面无法明确充分体现,故A项错误; 男女平等画面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 从图中无法看出社交方式和礼仪的变化,故C项错误; 女性走出家庭,集体聚会是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项正确。,4.近代以来,上海黄埔等繁华地段经营西装、洋服、时装等业的西装店共有140家。“风气所趋,人人好异”,服饰自成一派,称为“海派”。这一现象 A.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 B.说明上海居民普遍接受西方服饰 C.源于辛亥革命彻底批判传统文化 D.与上海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有关,答案

15、,解析,1,2,3,4,5,6,解析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和对外开放程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有利于西方服饰在上海地区的流行,故D项正确。,1,2,3,4,5,6,5.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歌谣反映了当时 A.传统旧俗遭否定 B.新旧事物的冲突 C.新旧事物的并存 D.社会转型的苦痛,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材料“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体现新旧事物的并存,故C

16、项正确。,6.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1,2,3,4,5,6,材料三 19世纪的后三十年

17、西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并用堆积的大蝴蝶结和褶裥来增加后部的丰满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胸部的丰满。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 张乃仁、杨蔼琪著译外国服装艺术史,1,2,3,4,5,6,(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答案,解析,答案 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解析 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中信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分析回答; 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政治上宗法等级观念及君主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的产物的影

18、响回答。,1,2,3,4,5,6,(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答案,解析,答案 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解析 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二中信息“不循规制”“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服饰的职业化和追求个性方面归纳,再具体分析原因。,1,2,3,4,5,6,(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解析,答案 特点:注重个性;崇尚美感等。 原因:工业革命影响;民主政体的确立与完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或人文主义等);女权运动兴起(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地位的提高)等。,解析 第一小问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材料三中信息“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分析回答; 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分析回答。,1,2,3,4,5,6,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教版 > 必修2 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