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蜀相,杜甫,蜀 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辅佐刘禅继位天下计:雄才大略老臣心:忠心报国,三件大事,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杜甫(712770)字_,自称_。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是我国古代诗
2、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_”。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_。,知人论世,子美,少陵野老,诗史,诗圣,杜工部集,沉郁顿挫,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知人论世,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知人论世,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
3、恨,正所以自恨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英雄?,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提问:如果改为“蜀相祠堂今安在,锦官城外草木深”,好不好?为什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提问: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此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把它们各自换成“尽”和“皆”,好不好?,“尽”、“空”春意盎然、赏心悦目,寄寓,寂寞和感伤,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空好音,无人聆听,情景交融,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丞相祠堂何
5、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蜀 相,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起,承,转,合,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
6、诗的精华所在。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 2、起承转合,笔路清晰,结构严谨3、以动衬静 4、借古抒怀,书 愤,陆 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 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
7、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许国丹心,至死不渝,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自主鉴赏,看诗题 看注释 看诗眼,看背景(论世) 看诗人
8、(知人) 看典故 看手法,解 题,书:写 愤:愤懑,悲愤,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论世)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
9、”字。“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时诗人才36岁。,对首联的“世事艰”与颔联的“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该如何理解?,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除了这首诗,陆
10、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
11、权者应该吸取的。,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愤,“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主 旨,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
12、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鉴赏要点:,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拟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 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3、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诗人认命不认命?,知人论世,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乍
14、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接下去写借酒浇愁: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
15、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释】 1.案:放食器的小几。 2.蹀躞(dixi):小步走路的样子。垂羽翼:失意丧气的样子。 3.孤且直:孤寒而又正直。,使诗人吃不下、坐不着、拔剑击柱、叹息不已的,不正是因为自己有才不能为国家效力,有翼不能在蓝天奋飞吗?结句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作了不平之鸣,写得情横古今,感慨淋漓。在封建门阀等级制度的桎梏下,或因身世寒微,或因为人正直。曾使多少圣贤、志士困顿终身,壮志难酬。“弃官”以下六句,尽力发挥想象,以还家的乐趣陪衬出行路多艰,仕途多险。,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