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检测(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阅读题(4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谈谈“情景交融”任中杰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昳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
2、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 ”,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 ,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3、善状目前之景 ,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这大概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上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 白) 写
4、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 胡应麟语) 又如 :“耆卿 (柳永)融情入景,故淡远; 方回( 贺铸)融景入情 ,故秾丽。”( 周济语)如此等等。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惟意”( 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 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有删节)1 下列有关 “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 ,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
5、,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D.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 ,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解析 D 项,情景交融是创造诗歌意境的手段与方式 ,诗篇立意决定的是情景交融创作出的意境。答案 D2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 触
6、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增强诗歌的美感。解析 B 项,“都必须经过 ”在原文中并未出现。原文说是“基本途径之一”。答案 B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 的理想艺术境界。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 ,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也各呈异彩,各有千秋。C.司空曙的两
7、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D.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解析 D 项,“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不是胡应麟和王夫之的观点。答案 D二、课内文本阅读(15 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45 题。(8 分,每小题 4 分)夜归鹿门歌唐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4 诗中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参考答案 这
8、首诗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依次写来,真实地抒写了隐逸的情趣。诗人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深入浅出地点染出来,表现出与世无争(避世)、恬淡而孤独寂寞的心境(情绪) 。5 全诗前两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试作简析。参考答案 主要运用对比与比衬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诗人清高隐逸的情趣。首联闻钟争渡,安静与喧嚣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颔联农人归家 ,“我”回鹿门,殊途展现不同心境,两两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67 题。(7 分)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9、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6“积雨空林烟火迟”中的“迟”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3 分)参考答案 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7 在这首诗中 ,诗人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4 分)参考答案 在这首七律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和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种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三、课外文本阅读(16 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第 89 题。(8 分,每小题 4 分)长
10、 相 思渔 父宋王质山青青,水青青,两岸萧萧芦荻林。水深村又深。 风泠泠,露泠泠,一叶扁舟深处横。垂杨鸥不惊。长相思( 其二)宋陆游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钟。8 王质词中描写的渔父形象,与柳宗元诗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的渔父形象,是否相同?请做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渔父形象,在古代是比较凄苦的。柳宗元笔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钓翁,显得孤寂、无助;而王质词中描写的渔父形象 ,给人一种闲适之感,与柳诗中的形象不同。王质十分注意绘摹渔父生活的环境:山清水秀,芦荻飞飘 ,垂杨袅袅婀娜,鸥鹭悠然自得。轻轻风吹,微微露润
11、,一叶扁舟,任其横卧。那渔父,小憩于如此清幽之境,何其悠闲自得,又多么怡然惬意!这里的渔翁,无人生之烦恼,无生活之忧虑,何其自适,令人艳羡不已!9 有人说,陆游与王质同吟一首长相思,却一样潇洒两样情。请对陆游词的“情”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陆游笔下的渔父就是词人自己:烟雨蒙蒙之中,一叶扁舟飘然而至,眼前是桥如垂虹,水似苍穹,顺着江风,掉转桥头,但见房舍参差、渔市喧嚣。而傍晚时分,暮钟传来,余韵悠悠陆游像一个无所事事的闲者,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享美山、美水,他似乎真的超然物外,醉情山水了,这似与一直想有所作为的思想不相一致。其实,词人青壮年时确实抱负不凡,晚年虽仍想有为,且身体健壮,但不再受朝
12、廷重用,于是故作潇洒中仍不免流露出一丝苦涩、半点忧愁,那是壮志未酬的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这样,王质与陆游,同吟一首长相思,却一样潇洒两样情。(二)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第 1011 题。(8 分,每小题 4 分)雨 雪 曲南朝陈江总 雨雪隔榆溪 ,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江总(519 594):南朝陈文学家 ,字总持,济阳考城( 今河南兰考 )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0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
13、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11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 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 这样写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 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表达题(80 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我市家电市场促销氛围意兴阑珊,促成这个氛围的是卖场主打“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再一个就是“低价促销”。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
14、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需因人而异。既不能投鼠忌器,甘心做了井底之蛙;也不能盲目跟风,唯留学是出路。环境保护部部长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一些干部简直就是鼠目寸光,仍然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这种真挚隐于字里行间,所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一切才那么富有灵气,文字才那么珠圆玉润。在世界各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从史前时代至今,与食物有关的故事成为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篇章。A. B.C. D.解析 意兴阑珊:形容一个人兴致将尽的样子。句 望文生义。出人意表: 出人意料。句使用正确。投鼠
15、忌器: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句 不合语境,这里可改为“畏首畏尾”。鼠目寸光:形容眼光短,见识浅。句使用正确。珠圆玉润: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润滑,比喻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句使用正确。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句褒贬不当。答案 C13 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A.目前国际粮价依然面临不确定性 ,决定粮价持续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供应下调是否反映在价格中,二是价格上涨对市场需求的抑制是否发挥作用。B.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不仅南方城市近几年经常在暴风雨中变成“水城”,北方城市也常常因遭遇暴雨而陷入混乱,表明城市应对危机
16、的措施和能力都有待提升。C.懂喝茶、喝葡萄酒的人都知道,茶、酒入口后不要马上咽下去,而是要在口里含一会儿,漱一漱,目的就是为了让它和尽可能多的味蕾充分接触。D.全省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活动 ,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能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使企业在岗职工获得至少一次本岗位职业技能提升机会。解析 A 项,一面对两面,前面是 “上涨”,后面是“是否”。B 项,搭配不当,“ 措施”不能和“提升”搭配。C 项,成分赘余,“目的”与“ 为了”重复。答案 D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 。 , 。
17、, 。 ,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次优选择”。 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 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 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政府、市场和社会 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了首选 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 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A. B.C. D.解析 总说,先说“市场”, 说“ 政府”“社会”,承接“政府”谈“制度建设”,进一步解释,由“ 制度”转折。答案 C1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18、 个字。(5 分)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 ,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寻找句子之间的前后联系,处的内容应根据后面“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得出,处的内容应根据后面“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得出,处的内容则是后面“是因为在”与“ 被称为假根”的过渡句。参考答案 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固定植
19、株的位置之所以称其为假根16 把下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注意与原诗意境相合。(6 分)(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3 分)(2)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3 分)答案示例 (1)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 ,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霜的飞翔,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2)翻过了一座座山,渡过了一条条河,千山万水就这样从眼前走过。此刻 ,他正“身向榆关那畔行” 。累了,倦了,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于是部队安营扎寨。夜幕中放眼望去,万千烛火透过军帐的缝隙悠悠地
20、照出来,景色煞是壮观。五、写作(60 分)17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 3 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有明显提高。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要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 从表面上来看,虽然是三则不同的事例材料,但最后一句话是对三则材料的总结概括:“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就是说,三则材料都是说人才成长规律的,但三则材料有三个不同的角度、三个不同的侧面,也就是人才成长的三个规律。因此,整个材料是围绕“人才成长的规律”这一主题来组织的,三则材料分别从“人才成长需要自由空间”“ 人才成长需要好奇心和探索”和“人才成长需要自信心” 三个角度来解析人才成长之路。作文立意可由此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