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指导三大策略:高考增分第三招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8543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二轮指导三大策略:高考增分第三招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指导三大策略:高考增分第三招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指导三大策略:高考增分第三招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指导三大策略:高考增分第三招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指导三大策略:高考增分第三招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增分第三招 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策略一 熟练掌握“设计论题并论证说明”类设问的答题技巧解读1.题型分析此类题主要的命题特点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设计论题或者问题(如提出议题,修改观点或改写、续写等),并阐述你设计的论题或说明这样做的理由。2.基本方法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答题的要求,再根据要求下笔作答。这类题的答题要求与方法一般为:(1)提出你的论题或设计。(2)阐述你的论题或论证你的设计理由。(3)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说明。(4)论述时要求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逻辑严密,实际上是确保说明的观点是必然的、可靠的、无懈可击的。(5)论述时要求表述清楚。这里既包括高考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

2、的要求,又包括对史实概括的合理性,也包括对事实阐释、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当然还包括逻辑上的一致性和思维的连贯性。例证1.(2016 课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3、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一定的生产方式要求有一定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与之相适应,生产方式的革命必定伴随着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革命。交通运输一旦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会反过来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据马克思资本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策略二 熟练掌握“提供观点探讨论证”类设问的答题技巧解读 1.题型分析(1)回答观点型开放性试题常常需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方面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要求以宏观和开

4、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2)观点型开放性试题往往提出观点,要求论证,必须论从史出。试题渗透开放探究理念,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论证历史问题。2.设问方式(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作出判断并加以论证。(3)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理由。3.答题模板第一步: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并可以充分论证的观点。第二步:挑选史实。从所学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第三步:表

5、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表述成文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要素:(1)揭示真相。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2)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练。(3)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例证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欧洲人认为,15 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

6、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这种动因在学界逐渐成为普遍的认识。材料二 后来,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他们认为,11 世纪开始,西方人对东方的香料、丝绸及各种工艺品需求大增,而东方人却对西方的商品不感兴趣。西方靠输出贵金属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几百年间都是如此。15 世纪,威尼斯商人经奥斯曼土耳其每年运往西欧的胡椒总量在 7501000 吨,价格一般要提高 810 倍。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人的不满,特别是热那亚人,他们要另辟蹊径,自己到东方去运来香料赚钱,为了与威尼斯竞争,他们的资本和人才流向葡萄牙和西班牙。摘编自王加丰关于地理大

7、发现的动因问题等运用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充分、准确运用材料及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 分)2.(2015 课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

8、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策略三 熟练掌握“提炼观点并论证说明”类设问的答题技巧解读1.题型分析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考生提炼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观点的合理性。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探究能力,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设问形式(1)阅读材料,你侧重于哪一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3)“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等,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

9、进行论证。3.答题模板第一步:明确设问要求,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分层、分点阅读,找出可概括的或隐含的关键语句。第二步: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第三步:选定观点,即从提炼出的多种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论证的观点。第四步:搜寻史实,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整理出可以论证该观点的重要史实。第五步:组织答案,表述成文,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有力。4.解答提炼观点型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观点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2)多角度论证。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

10、先材料后教材等顺序进行,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出思维的过程。(3)史论结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具体知识而乱发挥是不可取的。(4)语言通顺准确、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例证1.(2016 课标,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

11、,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 1300 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 12 年,经 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2.(2015 课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02008 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年份法

12、定假日天数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元旦 1 1 1 1春节 3 3 3 3劳动节 1 1 3 1国庆节 2 2 3 3星期日 1 1 1 1星期六 1 1 1清明节 1端午节 1中秋节 1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 分)策略四 熟练掌握“提取信息并阐释说明”类设问的答题技巧解读1.题型分析此类题主要的命题特点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取材料信息并进行分析或说明(说明信息的成因,对信息进行比较,等)。2.基本方法此类题首先要明确答题的要求再根据要求下笔作答。这类题的答题要求与方法一般为:(1)提取材料相关信息。(2)对提

13、取的信息进行说明(说明信息的成因,对信息进行比较,等)。(3)说明要合理,符合材料和史实,说明成因要充分,对比要找可比点。(4)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实际上是确保说明的观点是必然的、可靠的、无懈可击的。(5)逻辑严密,所谓逻辑严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前后内容在逻辑上是一致的。第二,根据史实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必然的,别人对此没有异议,“史”与“论”紧密结合。(6)表述清楚,这里既包括高考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又包括对史实概括的合理性,也包括对事实阐释、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当然还包括逻辑上的一致性和思维的连贯性。例证1.(2016 课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以来,在

14、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 1898 年至 1910 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 30 余个商埠。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 分)2.(2013 课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 1、图 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 分)“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一)1.(2018 湖南衡阳高三三模)读图,完成下列要求。据曹广伟世界经济秩序的历史变迁制作从上图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15、。(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 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现代学者中,许倬云先生曾运用社会分层理论,从上、中、下三层关系纵论中国历朝政治统治的得失,别具只眼,异峰突出。仅举其标题或可略窥大意: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汉代政治权力的基础中层的坚凝;东汉的缺失上层与中层的断裂;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这是切入政治体制架构的内部观察,将中国历史细化的理路,其中特别重视中层的作用,认为凡是具有坚凝的“中层”,并能起上下转合作用的,一般治理国家都比较成功。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评析材料

16、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12 分)“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二)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793 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 590 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 110 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

17、求: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左图为宣统二年(1910 年)广东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发给一位名叫崔志楠的学生的文凭。文凭上记载了她教育、历史、国文、算学、图画、地理、家政、音乐、手艺等 13 门功课的毕业考试分数。图 1 中国最早的文凭图 2 20 世纪 50 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北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进行比较说明。(12 分)“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三)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现代性代表着事物唯一的最后状态,即在一些西方社会中

18、所看到的那种事物状态,是每个人都应模仿的,这样就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引自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材料二 以上观点是西方学者对“现代性(即现代化)”的经典性定义。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即“靠持续的、理性的、资本主义方式的企业活动来追求利润并且是不断再生的利润”。他还认为,“理性”或“理性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的“独特性”,是现代西方文化所特有的现象,在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还从未有过”。因此,宗奉韦伯理论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家认定,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如果要搞现代化,就只能效仿“西方模式”。换言之,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是普遍适用的。引自何顺果著世界史:以文明

19、演进为线索(北京大学出版社)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拟论题,简要评价材料中的观点。(12 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451967 年世界大事年表1945 年 旧金山会议上建立联合国1947 年 国务卿马歇尔宣布美国对欧洲重建予以援助的计划;中国内战19481949 年 美国在苏联封锁西柏林期间对该城市空运给养1949 年 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49 年 美国和西欧建立北约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1953 年 朝鲜战争显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新政策;中国参战1953 年 斯大林之死开启苏联和东欧历史的新时代;中国的工业建设续表19451967 年世界大事年表1

20、956 年 波兰和匈牙利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起义并以失败告终1957 年 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1957 年 “大跃进”;其后中国发生大饥荒1958 年 法国建立第五共和国,戴高乐任总统1962 年 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结束;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19661967 年 “文化大革命”在全中国范围内导致混乱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上述世界大事件进行探讨。(说明:可以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加以阐述;也可以对上述世界大事件提出评价、修改、补充或否定意见;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四)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21、料 19 世纪初,普鲁士首相施泰因称:“我们无需去摧毁所有的老传统,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合乎时代精神的改造。我们不仅反对那些民主的空想家,而且也反对那些诸侯专横权利的捍卫者。从现状中,我们能发展起这样一种局势,它既不会砸毁一切,又能超出原有结构的气氛不断上演新的剧目。” 摘编自丁平探析普鲁士面临危亡而改革强国的促成因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传承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 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

22、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 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1425 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

23、定为南或为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然而,按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遗漏”的情况。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摘编自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任选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 分)答案精解精析策略一 熟练掌握“设计论题并论证说明”类设问的答题技巧例证1.答案 (略)解

24、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式论述题,解答前一定要认真审题,严格按试题要求作答。首先选定一个合适的论题,所选论题必须符合材料的主题,并且要观点鲜明、语言专业。然后用史实论证所选论题,史实的选取要有针对性,能够充分证明所选论题;同时注意不要单纯罗列史实,要体现出逻辑推理过程,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2.答案 论题:火车、轮船的发明推动英国近代社会确立。论述:火车、轮船等高效运输工具的出现,带动了冶铁、采矿、工业制造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还密切了英国城乡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扩大了英国国内及国际市场,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世界工厂的世界市场。间接壮大了英国工业资产阶

25、级的力量,推动了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完善。火车、轮船运输业的发展,还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推动平等意识的形成。总结: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解析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火车、轮船的发明密切了英国城乡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完善,还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推动平等意识的形成。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即可。策略二 熟练掌握“提供观点探讨论证”类设问的答题技巧例证1.答案 材料一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西欧各国需求东方商品、黄

26、金,而土耳其阻隔了东西方商路。这一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全面。首先,中世纪以来,西方靠输出贵金属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造成黄金短缺,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迫切需求去东方寻金。其次,传统商路和巨额利润被威尼斯商人垄断,迫使欧洲其他国家,特别是热那亚商人渴望开辟新航路。此外,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传播基督教,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等也是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原因。材料一的观点,是站在西欧殖民主义者立场上,为了渲染土耳其人反基督教文明的暴行,夸大了土耳其人的野蛮。综上,并非单因土耳其阻隔了传统商路才有地理大发现。关于地理大发现原因的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证研究的丰富多样,而有所修正和补充。评分建议第一步:概括

27、材料观点,2 分。三个层次:准确、全面 2 分,较准确、不全面 1 分,其他 0 分。第二步:表明自己的观点,1 分。两个层次:表明 1 分,未表明 0 分。第三步:论证自己的观点,5 分。四个层次:充分、准确运用材料及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分;较充分运用材料,有史实和史论结合,3 分;未充分运用材料,有一定史实,但不准确,1 分;未充分运用材料,无史实,笼统论述及其他,0 分。第四步:剖析材料观点,2 分。三个层次:准确、全面 2 分,较准确、不全面 1 分,其他 0 分。第五步:总结提炼,2 分。三个层次:准确、全面 2 分,较准确、不全面 1 分,其他 0 分。评分说明:本题侧重

28、考查“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中“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是指不盲从既有的历史观点,在新材料、新情境下,对于权威的历史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要体现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解析 首先要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其次对材料一的观点进行表态,再回看材料一,其观点是站在西欧殖民主义者立场上,为了渲染土耳其人反基督教文明的暴行,夸大了土耳其人的野蛮,最后综合材料一、二可知并非土耳其阻隔了传统商路才有地理大发现,关于地理大发现原因的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证研究的丰富多样,而有所修正和补充。2.答案 评分说明:论证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一等(129

29、分)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二等(85 分)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三等(40 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解析 此题属于开放型试题。注意准确提取材料信息,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说明。注意要观点明确,史论

30、结合,逻辑严密。策略三 熟练掌握“提炼观点并论证说明”类设问的答题技巧例证1.答案 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解答时可以根据题目设问要求,灵活作答。解答时,首先应阅读图文材料,从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或中西文化交流等角度提炼观点。再依据选定的观点,迁移相关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论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答

31、案 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 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 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 解题时首先找到角度,然后看变化趋势。从法定假日总体数量看,从少到多;从结构看,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题,它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

32、平与政治体制、政治理念与思想的影响。策略四 熟练掌握“提取信息并阐释说明”类设问的答题技巧例证1.答案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 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 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 分)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阅读图文材料,任意提取一个信息,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说明。可从清末自开商埠趋势角度提取信息,可从区域分布角度提取信息,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角度论证说明。如从

33、所给的地图材料“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中可以提取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这一信息,分析论证时要紧紧围绕所提取的信息,不偏离主题,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2.答案 评分标准及示例:必须是在解读并比较材料基础上得出的正确信息,并能予以说明,罗列无关史实无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自由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地区分布、名称变化等视角。在说明变迁的原因时,语言

34、一定要精练,一针见血地指出导致变迁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可。“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一)1.答案 论题:世界经济秩序与中国经济变化存在联动关系。(2 分)论证: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扩张与暴力掠夺,中国凭借强大的传统经济坚持朝贡贸易体制并处于优势地位;工业革命后,英国逐渐主导了世界自由贸易秩序,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与洋务企业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大危机期间,世界经济秩序发生剧烈冲突和动荡剧变,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进入两个市场对立时期,中国立足于本国国情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20 世纪

35、70 年代以来,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8 分,答出 4 点即可)结论: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动,中国实行了相应的对策。(2 分)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从图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可以从中外经济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经济之间的关系等角度论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2.答案 材料说明政治统治跟社会分层密不可分,尤其是社会中层,直接影响国家治理是否成功。(2 分)不赞成此观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能够与时俱进调整统治政策,从而巩固封建

3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而不在于社会“中层”是否稳固,明清时期(1368 年到鸦片战争前),虽中层与下层断裂,但统治者能调整统治政策,如内阁、军机处的设立,赋役制度的改革,边疆地区的治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治的相对稳定确保国家治理成功。(10 分)或赞成此观点:秦代二世而亡、东汉朝政的混乱、明清由盛转衰都跟“中层”凝聚力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而西汉的强盛跟察举制的实行有很大关系,而唐代科举制的推行,宋代科举制的扩大和养士政策无疑扩大了“中层”的力量,维护了政治的稳定,实现了国家治理的成功。(10 分)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炼观点:政治稳定跟社会分层密不可分,尤其是

37、社会中层,直接影响国家治理是否成功。(2)判断表态:或赞成或反对或兼而有之或自己提出观点。(3)用典型史实论证观点。“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二)1.答案 示例 1:论题: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18 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展开,取得辉煌成果,工业化和近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表面上的繁荣盛世,由于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闭目塞听,愚昧无知,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示例 2:论题:中英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中国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经济上固守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上故步自封,盲目自大,对外政策保守。英国建立资

38、本主义制度,经济上进入工业文明,思想上自由主义发展,英国提出的开放口岸通商、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等反映了其具有扩张和掠夺的外交特征。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中国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乾隆帝站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封建统治的立场上断然拒绝,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外交政策的碰撞。显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劣势。解析 首先,提取论题,材料反映了马戛尔尼访华,带来了先进的工业品作为礼品,并提出了一系列通商的要求,遭到乾隆帝的拒绝。这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的腐朽、傲慢和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因此可从中国、英国或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等角度提出论题,如中英两国外交政

39、策的碰撞。其次,结合 18 世纪时中国和英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说明,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论述加以总结,升华论题。2.答案 信息一:图 1 反映了清末新式学堂建立和近代教育的发展。说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工业兴起并发展;随着西学不断传入,洋务教育和维新思潮的冲击,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办新式学校。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转型。信息二:图 2 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新教育(或专业培训和扫盲教育)的发展。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到全国人口的绝大

40、多数,各类专业人才缺乏;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府确立了建立人民教育的方针,把工农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扫盲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培养了大批各类专业人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解析 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反过来社会发展又会推动教育的发展进步。在作答时,注意先提取材料中信息,再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比较说明。“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三)1.答案 答题思路:(1)材料中的观点现代化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和西方特有的“理性文化”。西方社会现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状态。西方的现代化模

41、式是普遍适用的。(2)答题步骤解释“现代化”的含义。现代化的核心(包括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列举事实说明材料中的观点遇到了严重挑战。二战后日本的崛起;东亚“四小龙”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瞩目成就;等等。深入分析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儒家文化在东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儒家文化在东亚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东亚在现代化事业中创造了高于西方的发展速度,这说明儒家文化肯定包含着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因此,就不能说儒家文化或者传统文化与所谓的“现代化”是根本对立的,也就否定了西方“现代化”的“独特性”。这说明现代化道路是多样的,并非只有西方一种

42、模式。比较西欧最早启动现代化而东方文明古国向工业文明过渡较晚的原因。从两者封建化的时间、成熟稳定程度、旧制度瓦解的彻底性和新制度建立的困难程度等方面说明:西方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现代化;东方国家在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厚积淀,决定了其迈向现代化的蹒跚步履。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论题“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实现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评分细则(本题满分 12 分)本题采用分层次评分方法,分三等:一等 912 分,二等 58 分,三等 04 分。一等标准论题体现观点准确,2 分。解释现代化核心内容要点全面准确,2 分。列举史实正确,2 分。能够分析发掘出史实中隐含的信息(原因、影响、

43、联系等),3 分。比较东西方现代化角度多元、准确,逻辑清晰,3 分。二等标准标题不准确精炼,1 分。现代化理解片面有误,1 分。史实缺乏针对性且有误,1 分。分析发掘的隐含信息思路不清楚,12 分。论证逻辑性不严密,12 分。三等标准:04 分(略)。解析 通过归纳材料,可总结出材料观点,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自拟论题,评价材料观点即可。2.答案 示例 1论题:朝鲜战争使冷战扩大到亚洲。阐释:二战结束后形成两极格局,美国为争夺霸权采取了 “冷战”政策。朝鲜战争是美国为保持在东亚的反共优势而介入的战争,显示了美国在亚洲对共产主义进行遏制的新政策。新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抗美援朝。新中国的参战迫使美国

44、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新中国、朝鲜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遏制行动,包括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使得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示例 2论题: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快速发展。阐释:二战结束后,中国在 19461949 年发生了内战,内战的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受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鼓舞,1962 年阿尔及利亚反抗法国的战争结束,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表明二战以来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发展。示例 3论题:该年表忽略了一些重大事件。理由:19501953 年应增加西欧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一事。1951 年

45、西欧六国签订煤钢共同体条约,成立煤钢共同体并实现煤钢联营,这是当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推动了之后西欧六国为建立新的共同贸易市场而建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因此,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与大事年表中 1957 年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有重要的历史关联,是欧洲一体化的开端,故应在大事年表中增加这一事件。示例 4论题:该年表具有个人的主观偏见。理由:该年表主要介绍美、苏、中、法等几个大国以及与这几个大国相关的事件,带有明显的大国主义倾向,忽视了规模较小的国家发生的大事。例如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该年表无法完全体现“世界性”。该年表列举的大

46、事,主要涉及政治领域,而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科技领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但未被作为大事而记录,带有明显的个人偏见。解析 可以将表格中的历史事件分门别类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如国际方面,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冷战的扩大;中国方面,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等。调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合理解读。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四)1.答案 示例一:论题: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制度传承与变革相结合的典范。(3 分)论述:英国是一个传统的君主制国家。大宪章签订后,英国议会雏形产生。此时,王权明显凌驾于议会之上。“光荣革命”后,国王和议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等法律,限制王权;随着内

47、阁制度的完善,国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确立。君主制、议会制等传统得以继承,但国王与议会权力对比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8 分)因此,可以说,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制度传承与变革相结合的典范。(1 分)示例二:论题:罗斯福新政兼有传承与变革的双重色彩。(3 分)论述:1929 年,从美国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为化解美国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新政期间,罗斯福通过议会立法,出台一系列法律,以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民主制度,属于原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范畴;新政期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和推行的措施,开启了国家对经济大规模干预的先河,这是应对危机的重大变革。(8 分)因此,罗斯福新政体现了“

48、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兼有传承与变革的双重色彩。(1 分)示例三:论题: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是对洛克思想的传承与变革。(3 分)论述:洛克是英国启蒙思想家,他认为国家权力由行政权、外交权、立法权等构成,其中前两种权力属于国王,后一种权力属于立法机关,形成了早期的三权分立思想。孟德斯鸠在继承洛克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三权分立思想。(8 分)由此可见,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是对洛克分权思想的传承与变革。(1 分)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施泰因强调无需摧毁传统,应该对它们作合乎时代精神的改造。结合世界史知识,从对传统的继承和对传统的变革角度拟定论题,如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变革、经

49、济体制的传承与变革,进步思想的传承与变革等,结合相关史实阐述。注意论题明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2.答案 示例 1观点: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3 分)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也占绝对优势;从唐代后期到宋代,伴随着北方战乱、江南经济的发展,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明清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依然明显,导致南北分卷制度、分省定额取中制度相继出台。总之,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源在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平衡在科举考试上就体现为地域之争。(9 分)示例 2观点: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3 分)隋唐时期,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占据绝对优势,到了宋代,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由此导致科举取才的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