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90738 上传时间:2021-08-29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2021- -20222022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 第第1课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1、背景:、背景: (1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井田制走向瓦解;社会生产力得到很 大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区域崩溃;社会处于大变革 时期。 (3 3)阶级因素:)阶级因素: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 4)思想因素:

2、)思想因素:私学的出现,使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平民百姓也能够 接受教育。 2、诸子百家: (1).诸子:指各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2).百家:泛称形容诸子之多,有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农等家。 3、百家争鸣 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驳难,互相论辩的学术局面; 士对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4、百家争鸣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5 5、实质、实质 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 1、孔子、孔子 (1) 、内

3、容: 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 反对苛政、以德治民 崇尚礼治、克己复礼(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有教无类,首创私学 (2)、影响: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 2、孟子、孟子 (1)内容: 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仁不等于仁政 仁政和民贵君轻论朴素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不等于民主思想 3 3、荀子、荀子 性恶论。 礼乐教化 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二、道家和法家二、道家和法家 1 1、老子、老子 (1)以“道”为万物的本原 (2)“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3)辩证法思想

4、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恒也。 2、庄子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认为放弃贵贱、 大小、 生死、 荣辱、 等差别等级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韩非子、韩非子 法家集大成者 (1)性恶论 (2)法、术、势相结合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三、墨家 1 1、墨子:、墨子: 主张兼爱、尚贤、非攻、尚力 “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没有差别的爱。 “尚贤”:尊重由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倡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2、墨子的立场: 墨

5、子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中国古代三种治国思想中国古代三种治国思想】 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良好的效 果。 在动荡结束之初,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生产遭到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而治。 当国家稳定之后,儒家路线最为适宜。 我国封建统治者往往采用“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在整个封建社会, 墨家一直不受统治者重视, 但民间的 “济世除暴” “四海之内皆兄弟” 等侠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儒家精神的影响。 ) 第第 2 课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一) 、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一)

6、、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1、背景: (1)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3)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作用: (1)积极: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 70 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对恢对恢 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2)消极: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消极: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 政治上:诸侯王势力膨胀,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极大威胁。 经济上:自由放任政策,导致

7、土地兼并严重;不法商人与诸侯王或地方官吏相勾结,或 经营盐铁,或冶铜铸钱,大量侵吞国家资产,垄断了国家经济命脉。 社会生活上:官商在生活上竞相奢侈,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日益恶化。 民族关系上:匈奴边患严重。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1、背景(从“无为”到“又为”)、背景(从“无为”到“又为”) (1)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和改造,整合出一套为重要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把神权、君 权、父权、父权贯穿起来,形成了新的入学体系。(由先

8、秦儒学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 治。) 思想:思想: a.a.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学说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学说 目的:目的:加强君权。 他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百姓必须服从天子的统治;但天子必 须按天意行事,如违背天意,上天就会降灾予以警告和惩罚。 作用:作用:即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维护了君主统治;同时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 爱护百姓,施行仁政。 b.b.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目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董仲舒指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治国要道。要维护政治上

9、的大一统,必须实行思想上的 大一统。以思想上的统一达到政治上的统一。因此,他提出凡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 家学术都应罢黜。 作用: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 流。 c.c.提出了“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提出了“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 目的: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作用: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但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注重气 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特点: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家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

10、披上神学外衣; 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 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举孝廉 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设五经“博士”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 136 年, 汉武帝正式规定 诗 书 礼 易 春秋为“五经”。同时设立博士讲授五经。 (3)兴办太学 在中央兴办太学,由博士传授五经,使儒家官方化和制度化,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4、根本目的:维护专制集权的统治秩序。 5、影响: (1)积极: 思想:确立了儒

11、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大一统。 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消极: 文化专制,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 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第第 3 3 课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一、三教合一 1 1、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盛行,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盛行,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在国家的大分裂时期,儒家思想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加上 儒学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在佛道的冲击下,儒学出现危机。 (魏晋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由于社会动荡,

12、统治阶级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人 民寻求精神寄托,佛教轮回说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僧尼可以逃避赋役,佛教吸收儒家文化 逐渐本土化。) 2 2、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取佛教、道教理论。、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取佛教、道教理论。 3 3、唐朝时期,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唐朝时期,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中期 以后,韩愈等人提出复兴儒学。 (儒学虽受冲击,但其正统地位没有改变,新文化运动时动摇了其正统地位)(儒学虽受冲击,但其正统地位没有改变,新文化运动时

13、动摇了其正统地位) 二、程朱理学二、程朱理学 1、含义 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 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2、代表人物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朱熹。 3、主要思想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把天理和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 大。” (3)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 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只有深刻的探究万物才能明道德 之善。 格物:解除事务;致知:获得知识。探究事务的原理法则而总

14、结为理性知识。 4、地位: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朱熹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即四书章 句集注,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并且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三、陆王心学三、陆王心学 1、含义: 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陆王心学强调, 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即明白做人的 道理丙努力实行。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心学的开创者 (1)陆九渊陆九渊与朱熹多次进行学术辩论,最著名的是 1175 年的鹅湖之会。 (2)内容: 认识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认识论:“心”是宇宙万物的

15、本原,“心即理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 理”理” 方法论:发明本心。方法论:发明本心。 因为“理”在“心”中,所以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达到天 理,反对“格物致知”,他批判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繁琐,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 日常处直接体悟理。修养的方法就是向内用力,读书只是印证“此心之良,人所固有。” 2、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守仁(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致良知: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但容易被 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四、理学

16、的历史作用四、理学的历史作用 1、积极 (1)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 响。 (2)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意识。 (3)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 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4)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立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 (1)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其所宣扬的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 (3)“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4)等级观念,重男轻

17、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 3、启示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相同点 (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3)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4)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 序。 (5)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 2、不同点 (1)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

18、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 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 (2)认识论:程朱理学主张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心学主张 人天生就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3)方法论: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第第 4 4 课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一、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 1、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工商业者的实力增强,社会 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 2、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

19、在矛盾空前尖锐。 3、思想上: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 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 4、阶级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级队伍扩大,他们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 展商品经济。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二、李贽的离经叛道 1、代表作: 焚书藏书 2、思想主张 (1)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权威。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 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 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求。 (3)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 (4)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20、 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新的自然本性,反对孔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5)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重视小说、戏 曲的地位。 3、评价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他将矛头直指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具有鲜明的叛逆 色彩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但其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但其并 未提出鲜明的进步主张未提出鲜明的进步主张, 因此其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存在着不可避 免的局限性。 三、三、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 2、思想主张 (1)政治主

21、张: 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主张限制君权,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天子之所示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 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协力合作的关系。(君与臣,共 曳木之人。) (2)经济思想: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3、影响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四、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代表作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2、思想主

22、张 (1)政治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具有早期民主 启蒙思想主张) 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 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亡国”指某姓王朝的灭亡; “亡天下”指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严重破坏。整个民族的沦亡。 (2)经世致用 批判宋明理学,力倡务实作风;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 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3、影响: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

23、河。 五、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五、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代表作 船山遗书 2、思想主张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他还 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六、评价 1、积极性: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巨 大影响。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有利于思想解放,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2、局限性: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仍然没有跳出传统 儒家的思想范畴。对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有限。 第第5 5课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

24、学派)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概念: 智者学派是公元前 5 世纪前 4 世纪古希腊城邦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 他们以雅典 为中心, 周游希腊各地, 对青年进行修辞、 辩论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 教授参政治国、 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反对者称其为“诡辩学派”。 (2)背景: A、经济基础:希腊工商业得到发展希腊工商业得到发展,海外贸易频繁,奴隶制经济繁荣。 B、政治基础: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把雅典民 主推向鼎盛俄伯利克里生活在约公元前 495前 429). C、社会基础: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平民地位提高,越

25、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质和能言善辩;个人主义情绪 不断高涨,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D、思想基础:人文主义的准备自然哲学 公元前 7前 5 世纪中期,古希腊出现了一批自然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的 泰勒斯提出 “水是万物的本源” , 冲破了宗教神灵的束缚, 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表明了人们由关注“神”转向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表明了人们由关注“神”转向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到公元前 5 世纪中叶,古希腊先哲 们由物质世界转向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特别强调人的价值。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3)智者学派的主张 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反

26、对迷信,强调自由; (4)性质 智者运动是一场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形成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代表人物 普罗泰格拉普罗泰格拉 思想观点: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 否定 “神意决定一切” 的传统观念,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认为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个人的感觉为转移。 (6)评价 A、 积极性: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对希腊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B、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把人的感知 作为一切真理的标准,否定了客观真理

27、的存在,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二、“美德即知识”二、“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约前 469前 399)“有思想里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背景: A、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忽视道德; B、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C、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主张 A、倡导“有思想里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 城邦制度。 B、“美德即知识” 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苏格拉底一方面发现 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也发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价值。 C、“认识你自己” 行

28、善出于有知识,作恶出于无知识;善始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 已有的美德。 影响影响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柏拉图(约前 427前 347) 代表作:理想国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他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 每个人明确分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 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前 384前 322) 强调在

29、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鼓励人们进行独立理性思考,“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创建了严密的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人物”; 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第6 6课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一、文艺复兴 1、含义: 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是 1417 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 文化所发起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 然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在 16 世纪进入全盛。 2、背景 (1)经济基础: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2)阶级基础

30、:资产阶级初步形成。追求现世的享乐和财富 (3)文化传统:保留了古希腊罗马丰富的文化遗产 (4)人才优势: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 (5)思想上:教会神学禁锢人们的思想。 3、性质 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4 4、核心:人文主义、核心:人文主义 (1)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要内容是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反 对天主教神权和专制主义;提倡现世生活和享受,反对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提倡知识和 理性,反对愚昧主义。 (2)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虽然信仰宗教,但他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 会的腐败,提涨追求自由、

31、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知识、理性 和可续。 (3)总之:人文主义就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5、成就 (1)文学三杰:但丁、比特拉克、薄伽丘 但丁神曲,恩格斯称他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 人。” 比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 之父。” 薄伽丘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 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艺术领域:美术三杰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强调艺术要歌颂人的美及人的丰富思想感情。 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6

32、、扩展:16 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代表: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代表作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使文艺 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 拉伯雷,法国,代表作巨人传 塞万提斯,西班牙,代表作堂吉诃德 7、影响 积极: (1)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2)政治上:推动了反封建斗争的高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思想上: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觉醒。 (4)艺术上:推动了文学艺术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消极: (1)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膨胀和社会混乱 (2)把资产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3

33、)文艺复兴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注意: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注意: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 二、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含义 宗教改革是 16-17 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 发动的一场反对罗马教会的政治 运动。 2、实质 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的掩饰下发动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 统治的政治思想运动。 3、形式 采用神学异端的形式。 资产阶级斗争的形式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历史文化传统等。 最初阶段带有宗 教色彩,是因为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力量强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新兴资产阶级力 量比较弱小。 宗教改革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但他们用人文主义宗教观

34、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4、宗教改革的原因 (1)经济上: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根本原因 (2)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形成,民族意识增强,专制君主兴起。 (3)思想上: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4)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 (5)导火线:1517 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卷。 5、马丁路德的的宗教改革 (1)序幕:1517 年马丁路德在当地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 的序幕。 (2)思想: (1)因信称义。 (2)简化宗教仪式。 (3)圣经是人们的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4)世俗统治权应当

35、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 6、加尔文宗教改革 主张“信仰得救”,人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信仰耶稣而直接 与上帝沟通。提出“先定论”。 7、宗教改革影响 (1)政治上: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加强了君主权力,促进了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形 成。 (2)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 (3)思想上: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 裁。发展了人文主义。 (4)局限性:本质上仍然具有浓厚的反科学、反理性的色彩。 注:注: (1)宗教改革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精神,文艺复兴启迪了知识阶层的人文精神,宗 教改革直接

36、激发了普通大众的人文思想。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 第第 7 7 课课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1、含义 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指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于黑暗之中的 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启蒙运动指 17-18 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对专制王权、 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2、背景 (1)经济基础:17、18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2)政治基础:专制王权和宗教神学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新兴资产阶 级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3)思想基础: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们的思想

37、观念得到很大解放,为进一步的 反专制斗争创造了思想条件。 (4 4)科学基础: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科学基础: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 3、性质: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4、核心:理性主义 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运用人自己的智力 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 5、内容:(理性、自由、平等、科学) 提倡理性,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去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 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6、概况: (1)17 世纪时,早期启蒙思想起

38、源于英国。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资产阶级强 大。 (2)18 世纪中叶,在法国达到高潮,涌向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 中心。 原因:法国是专制制度的最高典型,社会矛盾尖锐,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教权势力顽固而疯狂。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阻碍。 (3)18 世纪中后期,扩展到欧美其他国家。 7、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2)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们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并促进了浪漫主义。 二

39、、早期的启蒙思想二、早期的启蒙思想英国的启蒙运动英国的启蒙运动 1、霍布斯(1588-1679) 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 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 最早最早 提出社会契约学说提出社会契约学说。但他并不反对君主专制。 2、洛克(1632-1704) 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 人民有权更换或推翻胡作非为的国王及其政府; 赞成君主立宪 较早提出分权学说,主张国家立法、行政、外交权分属议会和君主。较早提出分权学说,主张国家立法、行政、外交权分属议会和君主。 三、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三、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 1、伏尔泰、伏尔泰(1694-1

40、778)自由平等 (1)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2)主要思想: 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和幸福的权 力。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说天主教会是“迷信的恶魔和狂躁的九头蛇”;罗马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号召人 们起来摧毁它。 主张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特点: 抨击天主教会和教皇,但主张信仰上帝;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英国式的君主立宪。 2、 孟德斯鸠孟德斯鸠(1689-1755)三权分立 (1)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2)主要思想: 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主张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

41、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应当属于 议会,司法权属于法院;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反对君主专制。 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们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3)特点: 明确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的三权分立,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 (4)影响: “三权分立”学说,为资产阶级设计了一个依法治国的方案,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和法律 的理论基础。美国的独立宣言、1787 年宪法和法国的人权宣言都吸取了它 关于分权和法治的一些政治主张。 3 3、卢梭、卢梭(1712-1788)社会契约论 (1)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2)主要思想: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思想,人生而自由,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2、政府和官吏 是人民委任的。 “社会契约论”,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统治者违反民意, 人民就有权撤换或推翻他。 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大致奠定了他的政治学说的观点,直接论述了社会 不平等的根源是出自财产的私有制, 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这表明了他小资产阶级的 观点。 (3)特点: 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重视公共意志。卢梭是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 民主主义者。 4 4、狄德罗、狄德罗(1713-1784) (1)代表作:主编百科全书,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 (2)主要思想:反对专制迷信,倡导唯物主义,倡导自然权利,

43、坚持国家起源于社会契 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 四、启蒙运动的扩展四、启蒙运动的扩展 1、扩展 18 世纪中后期,启蒙运动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涌现出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 得到进一步发展。 2、代表人物:德意志哲学家康德 (1)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主要思想: 认为启蒙运动的和兴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他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人要自由的同时也要自律。 【西方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西方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 1、古希腊时期:关注人和人类社会,主张以人为中心,否定神的意志和权威。 2、文艺复兴时期:批判

44、教会禁欲观和对人的束缚,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对幸福 的追求和人性解放。 3、宗教改革时期:反对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崇尚精神的自由和得救的自主。 4、启蒙运动时期: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 利益构建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古希腊时期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时间 前 5 世纪 14-16 世纪 16 世纪 17-18 世纪 中心 古希腊 意大利 德意志 法国 批 判 对 象 宗教神说 教会神学思想 罗马天主教会 封建专制体制 形式 教授知识 著书立说 复兴古典文化 宗教异端 公开批判 核心 关注人、 以人为中心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理

45、性主义 领域 学术、政治 文学、艺术 宗教 广泛涉及 对 人 文 精神 的理解 强调人的尊 严 和价值;反 对 迷信,强调 自由 肯定人的价值和 尊严, 提倡人性, 反对神性,反对 宗教 神学反对教 会宣扬的禁欲主 义, 倡导人性和个性 解放。 提倡信仰自由 , 反对教皇权威 反对宗教特权, 也提倡人的个 性解放 把反封建反 神学的斗争 推进到反封建 专制。 第第 8 8 课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一、四大发明 1 1、造纸术、造纸术 (1)纸之前的书写材料:殷商时期,人们把文字契刻在龟甲、牛骨上,或镌刻在青铜器 上。春秋时盛行竹木简牍,并开始使用丝帛。简牍笨

46、重,丝帛昂贵,不能适应文化教育的 迅速发展。 (2)发明:为了满足社会对书写材料的需求,中国西汉早期已经发明植物纤维纸。目前目前 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天水放马摊出土的纸质地图。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天水放马摊出土的纸质地图。 (3)改进: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105105 年)年),用便宜易得的原料(树皮、麻头等) 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魏晋南北朝时期,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 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唐宋时期,造纸 产地迅速增多。 (4)外传:两汉之交,造纸术传入朝鲜半岛,随后传至日本、越南、柬埔寨等地。8 世

47、纪(751 年),唐朝与阿拉伯军队交战(怛罗斯之战),唐军被俘士兵中有造纸工匠,造 纸术遂传至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13 世纪以后,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 中世纪使用的羊皮纸和牛皮纸。 (5)影响: 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 2、指南针、指南针 (1)发明:在战国时期出现“司南”战国时期出现“司南”。此后,出现指南鱼等。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工 磁体的指南针。最迟在 10 世纪的北宋时期指南针用于航海北宋时期指南针用于航海。 (2)外传:在 13 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

48、3)意义: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意义: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3 3、火药、火药 (1)发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已经提到“火药”二字。唐代道士在炼制丹药时偶 然发明了火药。最早关于炼制火药方法的记载见于唐初医药家孙思邈的孙真人丹经, 称作“硫磺伏火法”。 (2)使用: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处于军事上的需要广泛使用火药。宋朝处于军事上的需要广泛使用火药。 (3)外传:12、13 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14 世纪初,由阿拉伯传到欧洲。 (4 4)意义: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

49、胜封建骑士阶层)意义: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骑士阶层 创造了条件。创造了条件。 4 4、印刷术、印刷术 (1 1)雕版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 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 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人 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2 2)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11 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泥活字既经济又 便捷,是印刷业的一次大革新。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元代王

50、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并发明了能够转动的排字盘。 明代中期,铜活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较多的应用。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清代的古今图书 集成 (3)外传:中国的雕版印刷术由波斯传到欧洲。波斯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中唯一非经阿拉伯人传播的 一项)。14 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木板雕印的吃牌、圣像和课本。1450 年前后,德国受中国 活字印刷的影响而发明了金属活字。 (4 4)影响: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影响: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注意:活字印刷术发明后,雕版印刷术更加成熟,并没有被完全取代。注意:活字印刷术发明后,雕版印刷术更加成熟,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教版 > 必修3 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