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32545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下册第三单元 家国之思9 鱼我所欲也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学生回答)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

2、案。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宫室之美/ 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通假字】“辟”同“避” ,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辩”同“辨” ,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得”同“德” ,感恩、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 ,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 ,先前、从前。例:乡为身

3、死而不受。【一词多义】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 ,感恩、感激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 “欤” ,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 应该做到“舍生取 义” 。中心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 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 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4、同理,生命和正 义的价值也不同,正 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 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3概括本文的意思。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 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 选择。目标导学三:探究文本论证思路,把握文本论证方法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 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 “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

5、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 ,是因为人皆有 “欲生不为苟得, 恶死有所不辟 ”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 实上, “义”超过了“生” ,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 恶之心,人人皆有, 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 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 组排比句, 对 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 ”收束全文,照 应开头。3列举本

6、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明确:(1)比喻论证。用比 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3)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 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 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 应该时时 反省自己才行。目标导学四:品味文本语言艺术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 贴切的比喻,恰当地

7、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 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 也宁死不食,从而 证明了“义 ”重于“生” ,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 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 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 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抒发感悟结合我们上课导入的问题,学了本篇文章之后,

8、你将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抉择呢?明确: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 时候,我 们的抉择 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因一时喜 恶做出荒诞的选择。三、板书设计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论证方法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得出结论:舍生取义举例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不辩礼义受万钟对比论证可取之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反复的诵读训练中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同时,注重文本对比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分析,强化学生对古文议论文的认知。而对文章内容的解读,更加让学生们懂得了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不足之处本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点深奥,教学时容易让学生陷入枯燥乏味的困境,注意力容易分散,因而课堂容易形成“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另外,文章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没有趣味性衔接,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宜在其中引入趣味话题,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