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8790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3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语七上教 案渠三中语文备课组执教者: 七上语文第 01 课. 春. 教案设计者:戴志红 审稿: 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 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导入新课 课文中这一幅 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

2、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 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 ,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 绘春 春风图风唱春 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3、 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 动的活力和生 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 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 ,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 “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

4、,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 “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

5、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

6、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 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体验与反思 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

7、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 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 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 “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作业 我看秋天 ,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七上语文第 02 课. 济南的冬天. 教案设计者:王功辉 审稿:2016 级语文组教学目标

8、: 1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具体活动的描写技巧。 2在阅读中分析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和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景中真情。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细致观察的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一草一木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阅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审美情感细致观察,热爱自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曾经在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期间,他曾经写过两篇文章,分别是济南的秋天和济南的冬天 。在济南的秋天这篇文章里他曾这样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

9、全赐给了济南” 。瑞士是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被称为世界花园,夏日美景宜人,西湖山水更是名闻天下,作者却说济南的冬天足以和夏天的瑞士,春天的西湖想媲美,究竟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魅力让作者如此不遗余力的赞美它,热爱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体味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美景。 二 整体感知 1介绍文学常识 多媒体展示作者情况: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创作。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 ,话剧龙须沟 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本文写与到年间,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2指点学生有感情的分段朗

10、读课文 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3把握全文结构 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 写了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温晴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出的这一特点?具体是怎样应用的? 对比手法。用北平对比济南,突出无风声的特点;用伦敦对比济南,突出响晴的特点;用热带对比济南,突出无毒日,温和的特点。 接下来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描写济南冬天的呢? 济南的山和济南的水。 作者写了哪些情形下的山,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舒适的特点;薄雪覆盖下的山,小.太秀气的特点;城外远山,小水墨画的特点。 济南的水有哪些特点? 温,绿,清 4结合课文结构分析本文的写景顺序 扣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里往外,由山到水描写景物。作

11、者以自己的感受通过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扣紧“温晴”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全景,济南冬天的山,济南冬天的水。在写山景时,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再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最后写城外远山,在对山山水水的描写中充分体现了“温晴”的特点。 三 合作探究 1赏析下面这段话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写山水之前,用拟人的手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的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总体的印象。文章紧扣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既表现济南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而且其中一睡一晒一醒更烘托出一种舒适温

12、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体会文中这几个字的妙用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 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十分传神的照应了“暖和安适的睡着” 3章描写山水冬景之美的段落中划出你最喜爱的句子,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你喜爱它的原因。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4出示课件,展示济南冬天山水之美的图片,并配以适当文字描述,引导学生立体体会济南冬天之美 四 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问题,学生回答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暖和( ) 宽敞( ) 地毯( ) 狭窄( ) 髻( ) 水藻( ) 2解释加点词语在下列句中的意思 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慈善的冬天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

13、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 那些小山太秀气 五 小结本课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语言优美生动,准确传神。 六 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描述今年潍坊的第一场雪。 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 03 课. 雨的四季. 教案设计者:杨梅 审稿:2016 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2、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教学难点: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开课导语:有

14、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以及雨的美。 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并伴着它默读课文,酝酿一下情感。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放音乐)明确:1、更有韵律美2、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目标达成: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又

15、叫美文,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本文,我想恐怕非美字不可。读完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很喜欢雨的,他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通过四幅雨景图表现了自己对雨深深的喜爱。在这四幅图画中我最喜欢第一幅春雨图。我想请同学们先和我一块来欣赏欣赏它。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春雨图”部分。 (配乐,小评,一语带过)问: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明确:不是,是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问:所以这一段最后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

16、变了姿容。 ”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凭生活经验谈)交流结果: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所以不仅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喜爱它、感谢它。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春的雨”和“雨的春” 。问:那么,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明确: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问: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哪些亮点?(也就是怎么写的)说出你的理由(好在哪里) 。 (学生思考、发言)点悟: 树:“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

17、?影响。为什么?“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花: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

18、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下面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再带我们走进作者营造的美妙意境,让我们共同沉浸其中吧(音乐起)小结:多美的文字啊!透过这美的文字我们更感受到了雨的春季那美的意境。在作者笔下没有生命的树生机盎然,没有情感的花意态娇羞,没有声音的成长沙沙作响,没有味道的空气四溢芳香。这种美源自自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秀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雨的春季。雨的春季被作者饱含温情乃至热情的情感化、人格化了,一支神来之笔借春雨点染了整个春天,一支升花之笔借春天写活了万物。美丽的春天被作者用美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通过分析“写了什么”“怎么写

19、的” “好在哪里”领会了“春雨图”的语言美、意境美,下面请大家也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夏雨图” 。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简单点评:热烈粗犷)实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以上种种事物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下面让我们学习这种方法也来写一种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好,只要能语言优美、描写形象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学生写,读3-5 个,略评)总结:今天,我们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好在哪里入手,分析了前两幅图,课后请大家继续分析后两幅雨景图,继续领会作者笔下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教学反思:七上语文第 04 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设计者:杨雪芹 审稿:2016 级语文组教学目标: 知识与

20、能力: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 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

21、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 ,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

22、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2、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研读诗歌 ()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

23、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

24、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

25、概。 、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朗读 、研习诗歌内容: 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整体把握: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

26、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日生残夜” “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

27、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 研读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 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 教学流程: 一.文学常识介绍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体裁:七言绝句 送别诗 二.释题 人物、事件、距离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28、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 3.景物的特点 杨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 (事件) 5 小结: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与明月) 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四、拓展 1.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如: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五.学生小结 六.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二】

29、 、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解题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 青衫泪 荐福碑 黄粱梦等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朗读 补充解释: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

30、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

31、次(四、五句) “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教学反思:七上语文第 05 课. 秋天的怀念. 教案设计者:赵诗琼 审稿:2016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教学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

32、强的品质。教学程序:一.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1、 以作家史铁生的三段话 导入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 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 C“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

33、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 提问:说出这样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2、 介绍史铁生生平、出示史铁生去世新闻二.范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1、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1) 你感受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忏悔、内疚、痛悔、思念(2)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三.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1、 看了文章你觉得那是怎样一个母亲?(出示ppt)这里有四幅画,在你心中母亲更符合哪幅画?谈谈你的理解,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作为依据。 (四幅画:分别是 深夜低吟的大海:山崖孤零的老树:溪涧匍匐的圆石:即将燃尽扑朔的炉火)(这是一个

34、开放性的问题:每幅图片中都有和母亲身上相通的气质,学生可以打开思路,根据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2、 小结:冰心曾经说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母亲用无私的爱守护鼓励受挫的儿子,燃尽生命最后一点油火,做儿子迷途上的指引的明灯。四、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1、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学生思考回答,小组讨论小结:作者曾经沉浸在自己命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仇恨生命、仇恨生活。他爱母亲,却忘却了如何去爱。人生有时就是如此,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 后悔的他惟有完成母亲希望他“好好

35、儿活”的遗愿,才是对母亲的报答。五、感受坚韧,读懂人生的磨难。(1)认识的史铁生,一个坚强的“好好儿活”的史铁生。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 什么这样描写?(2)小结:尼采曾说过: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他将死亡看作是回家,是恋人的分别,是安息。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一个超越了死亡的人,我们在这里祝愿他“回家快乐”!六、作业:(1 )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 、 病隙碎笔 等,写一篇读书报告(1000 字) 。(2 )给身在天国的史铁生或他的母亲写一封信,并写一句墓志铭。 (发放关于名人墓志铭的材料)附:名人墓志铭聂耳是

36、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 16 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 35 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 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

37、会发生。 ”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对任何一位画家的赞美,又有什么样的语言,能胜过出现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碑上的:“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精炼:“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 伏尔泰,这位哲学通信和史诗亨利五世的作者,顺理成章的在专门迎葬伟人的先贤祠里占了一“席” ,并受到这样的赞美:“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应当是自由的。 ”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38、” 古希腊大数学家刁藩都的墓志铭:“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他的一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 杰弗逊是和华盛顿、林肯齐名的美国三大伟人之一,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写的:“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39、 ”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 美国空军颁发紫心勋章给麦洛维奇,表扬他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后来他被发现是同性恋者,于是被解除军职。其墓志铭为:“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我杀害两个人给我一枚勋章,却因我爱一个人解除我的职务。 ” 普希金:“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 牛顿临终前曾说:“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 。然而,大异其趣的是,镌刻在这位英国大科学家的墓碑上的,却是:“死去的人们应该庆贺自己,因为人

40、类产生了这样伟大的装饰品。 ” 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曾长期工作和生活在美国。为了探究肆虐在非洲的黄热病病源,声誉日隆、功成名就的他,力排众议,毅然决定亲自深入疫区,终于殉职。在纽约乌兹德伦墓地上的他的铜板墓碑上,刻的是:“生于日本猪苗代,死于非洲哥尔多克斯,献身科学,为科学而生,为科学而死。 ” 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对自己遗骸、 “阴宅”的珍爱,似乎并不在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下,法老库孚墓碑上,有令人恐怖的咒语:“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 死神之冀将在他头上降临。 ”而莎士比亚的墓志铭,据说是他自己撰写的:“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将受亡

41、灵诅咒。 ”七、教学反思:七上语文第 06 课. 散步. 教案设计者: 审稿: 教学目标 1. 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及词义;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懂得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勾画重点. 3.感知文中蕴涵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 指导学生把握文本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在指导学生批注阅读中,

42、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由亲情话题导入。 二、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新字、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板书) 生字:嫩芽(nn) 拆散 ( chi )委屈 ( q ) 熬 ( o ) 分歧( q ) 水波粼粼( ln ) 多音字: 累 铺 解释词语: 信服:相信并佩服。 粼粼:形容水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委屈:受到不因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初步理解课文。 3

43、、 请学生表演朗读自己喜欢并认为读的好的句子。 三、 请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介绍课文内容。 1、 请学生表述你对课文内人物的理解:表达方式如: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板书) 2、 师生从不同角度表述并介绍课文内容。 (教师板书) 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品读课文。 1、 教师指导圈画美点。 2、 学生自由对课文美点品读。 3、 教师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问题: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顺序可以调换吗? “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 ”为什么是“熬”过了一个严冬? 发生分歧后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4、 师生共同探讨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44、深刻含义。 五、文本延伸 1、 请学生说说关于亲情的故事。 2、 动笔书写亲情。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后的三代 ,与课文相比哪一个故事更感动你?为什么? 八、教学反思:七上语文第 07 课. 散文诗两首. 教案设计者:杨梅 审稿:2016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

45、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 512 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 。 二、研读金

46、色花 1、走近作者 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 、 新月集 、 园丁集 、 吉檀迦利等。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初雪 ) 。 (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47、) (4)男女生朗读比赛,互相点评。 3、感知诗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读过诗后的整体感受,说出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用“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_小男孩(妈妈) ,从_看出。 ”句式说话。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 “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4、问题探讨: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 (2) “看着你工作” “你会嗅到花香” “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3

48、)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1) “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温馨和幸福。 (2)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责怪中透出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5、理性感悟 师: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