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诗词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61246 上传时间:2024-12-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3 诗词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题13 诗词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题13 诗词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题13 诗词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题13 诗词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3 诗词鉴赏 (23-24八年级上广西贺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2、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答案】1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2B【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依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可知,描绘的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其中“东篱”象征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悠然”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出了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惬意,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依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可知,这是写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美好,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的景象。作者借

3、助飞鸟的来去自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的赞美和向往。据此,可以概括为:这是诗人描写了一个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能力。B.“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表述有误,“心远地自偏”是指只要我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这表明,作者觉得“地自偏”的原因是自己主动追求高雅的情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故选B。(23-24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A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B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描写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C“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再加“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D结尾两句借用典故,抒写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忘身报国之情。4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的诗句。【答案】3A 4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暮色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成紫色。【解析】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诗歌鉴赏。A.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述有误;故选A。4本题考查诗文描绘的画面。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

5、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思是: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示例:号角连天,秋风阵阵,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23-24八年级上河南洛阳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5这首诗的前两联以“国破”二字起笔,紧扣“ ”字,由远及近地描写景物,写出了长安城 的景象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伤感之情。6陶渊明饮酒其

6、五中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与本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写到了鸟。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5 望 荒草丛生,破败不堪 6陶渊明借鸟表达了回归大自然,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杜甫借鸟表达了忧国伤时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这是目之所及之景;可见前两联围绕“望”字展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因“国破”而“草木深”,繁华的城内如今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表现了长安城

7、肃杀荒芜(凄凉破败)的景象特点;诗人寓情于景,睹物伤感,诗人忧国伤时, 悲从中来,表现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痛。据此作答即可。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诗人借助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来表达自己融入自然、回归田园,与山林为伍的悠闲自得的心情以及对生活无所求的怡然心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这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

8、怅恨离别的情感。(23-24八年级上广西贵港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赤 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借与周瑜大败曹操之地赤壁相同的地名,寓吊古之意。B第二句显示出诗人对前朝古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考。C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两句诗是记叙,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诗发议论、抒感慨。D后两句诗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8“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诗人的假设,这样假设有何用意?【答案】7D 8作者用这样的假设感慨周郎的取胜得益于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而生不逢时、无从施展才华的无

9、奈。【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D.有误,后两句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并没有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而是通过假设“东风不与周郎便”,即如果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赤壁之战的结果可能会改变,从而暗指历史的变迁往往取决于一些偶然因素。这种写法并不是直接叙述历史事实,而是通过假设来抒发感慨;故选D。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诗人通过假设“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这种假设的用意在于,通过改变历史的关键事件,来思考历史的走向和个人的命运。诗人感慨周瑜的取胜得益于机遇,而自己却空有抱负,生

10、不逢时,无从施展才华。通过对历史的假设,诗人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23-24八年级上湖北鄂州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甲】使至塞上 【乙】战城南王维杨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幡旗如鸟翼,甲冑似鱼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9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B颔联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一种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C尾联是实

11、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的频繁。D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10这两首诗的颈联(第三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些景色的特点。【答案】9D 10甲诗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乙诗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理解与赏析。D.使至塞上不是五言绝句,是五言律诗,“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表述错误;故选D。10本题考查诗歌分析。根据【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知,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

12、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河流,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

13、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地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根据【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可知,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冻水寒伤马”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 ,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 。“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23-24八年级上湖北十堰期末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长安九日诗【隋】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乙】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1下列对两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的思乡之情和亡国之恨,都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之中。B甲诗后两句言所想之境,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C乙诗颔联描绘了四种意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D乙诗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2甲乙两诗均提到“故乡”,请分别说说“故乡菊”和“故乡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

15、感。【答案】11D 12【甲】诗:“故乡菊”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乙】诗:抒发了作者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D.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并未是“直接抒发”;故选D。1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情感。【甲】诗最后两句句意为: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作者并未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询问家里篱下的菊花,今天开了几枝?却暗含着对家乡无尽的思念。这是间接抒情的手法。“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

16、流露出亡国的隐痛。【乙】诗最后两句句意为: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23-24八年级上河北张家口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乙】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

17、令。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此诗是诗人客居四川第五个年头所写。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梁甫吟:亦作“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用乐府旧体写边塞战争,意象新奇,设色鲜明,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B甲诗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C乙诗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从时间上驰骋遐思,下句从空间上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D甲诗意境苍凉,格调悲

18、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乙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融自然景观、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14甲、乙两诗最后两句在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答案】13C 14相同点:都是运用典故来抒发爱国之情。不同点:甲诗引用黄金台的故事,表现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乙诗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表达了诗人空怀济世之心,却苦无报国之路的慨叹。【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C错在“上句从时间上驰聘遐思,下句从空间上开拓视野”。正确理解是: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故选C。14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甲诗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9、,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黄金台”是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的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玉龙”唐人用以称剑。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只为报答君王的恩遇,握着宝剑奋力厮杀,视死如归。抒发将士们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乙诗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借用了“梁甫吟”的典故,来历是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由此可知,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都是运用典故

20、,情感上都抒发了爱国之情。(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南湖早春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释】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 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血洗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返照:阳光倒影。不道:不是

21、说。15小雅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B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C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D全诗紧扣“早春”着笔,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16小雅请你思考南湖早春和钱塘湖春行的尾联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答案】15B 16钱塘湖春行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南湖早春以乐景衬哀情,写南湖早春的美景,反衬诗

22、人遭贬后衰病不堪,无心赏景的郁闷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展现的是早春花朵渐开渐盛,小草刚刚萌发还未没过马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表述有误;故选B。16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情感分析。南湖早春尾联“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意为: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渐渐的体弱多病我的兴致也减少了。诗人“减心情”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年年衰病”,但更主要的还是政治上遭遇挫折,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国势衰微,朝政黑暗,而诗人既无救国良策,也无谏

23、言之径,无能为力,心中沉痛。按常理,此情应以萧条冷落之景来表达。但诗人一反常例,采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着力描绘春景的无限美好,借以衬托被贬的哀伤之情、对国势衰微的沉痛。春景越美,愤懑愈深,悲伤愈切。钱塘湖春行的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句,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直接表达对钱塘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和游玩的开心,余兴未阑。而南湖早春尾联,诗人用反衬手法,以南不直言眼前之景不美或无心欣赏,而推脱说“年年衰病减心情”,通过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对国家的衰势的担忧,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哀伤的心情。(23

24、-24八年级上北京房山期末)阅读渔家傲武陵春,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注:拟准备、打算。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17下面对渔家傲武陵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告诉我们,词人仿佛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表明历经千辛万苦的词人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B“殷勤问我归何处”中“殷勤”的意思是“情意恳切”

25、。天帝的询问让孤苦的词人感到了温暖。C“学诗谩有惊人句”中“谩”是“空、徒然”的意思。此句写出了词人历经磨难、人到暮年写不出惊人词句的无奈。D“物是人非事事休”中“物是人非”的意思是“景物依旧,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点出了词人愁苦的原因。“休”是“完结”的意思,表明词人的情绪低落到极点。18上面两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都表达了词人内心的 。武陵春中“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写出了词人情感的波动,感人至深,体现了李清照词一贯的婉约风格。渔家傲借助 营造了一个理想中的世界。读渔家傲,仿佛能看到九万里的高空有大鹏鸟振翅高飞,能听到李清照的大声疾呼“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读者能深切感受

26、到词人对 的追求。渔家傲在李清照作品中别具一格,体现出 风格。【答案】17A 18 悲伤苦闷 仙境 自由和美好生活 豪放【解析】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理解不正确。“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梦魂仿佛回天庭。写的是由人间来到天庭,而非“仿佛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故选A。1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渔家傲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从上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

27、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下片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此人把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用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武陵春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

28、,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根据上述分析,可知:(1)填“悲伤苦闷”;(2)填“仙境”;(3)填“自由和美好生活”;(4)填“豪放”。(23-24八年级上浙江湖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甲】南湖早春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乙】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

29、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诗人被贬谪为江州司马。19【乙】诗中“乱花渐欲”描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准确而生动地把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甲】诗中“ ”的描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20【甲】【乙】两诗都描绘了江南明媚的早春景色,但从尾联来看,写作手法有明显差异,请你结合诗意分析两首诗尾联的主要手法及情感。【答案】19“乱点碎红山”(“乱点碎红山杏发”也可以) 20南湖早春采用了以乐写哀(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六句描绘了清新美丽的春景,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芳都展现了春意的盎然,诗人借此反衬自己被贬的哀伤之情,春景愈美,愤懑愈深,悲伤愈切。钱塘湖春行尾联采用了直抒胸

30、臆的手法,“最爱”“行不足”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早春西湖明媚风光的由衷喜爱之情,莺燕新来、花草向荣,都显示出春天的蓬勃生机,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神怡,自然余兴未阑。【解析】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诗中“乱点碎红山杏发”,意思是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时令尚早,大地刚刚苏醒,山杏初发,花开得不多,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故谓“碎红”,“乱点”则一下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与【乙】诗中“乱花渐欲”有异曲同工之妙。20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南湖早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

31、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钱塘湖春行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是: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最爱”一词直接写出了诗人对湖东沙堤的喜爱,属于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村居(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1展开想象,用生动优美的文字描绘第一、二两句所展示的画面。2请结合三、

32、四两句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答案】1示例: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 2示例一: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牛背之上,寒鸦伫立,悠闲自在。大小相映,动静相衬。表现出大自然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流露出诗人村居生活的恬静闲适。示例二: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牛背之上,寒鸦伫立,悠闲自在。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可见,诗歌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作答此类题目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发挥合理的想象,用自己

33、的语言描绘画面。示例: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槿花稀疏,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三、四句的意思是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后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艺术表现手法。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带”与“两两”用语质朴自然,写出了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鸦的自然无猜,神态毕现,以形传神动静相衬。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

34、但作者使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全诗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23-24八年级上湖南长沙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岳州晚景唐张籍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注】岳州:古代地名,即今湖南岳阳市。长沙:唐代行政区,亦称“潭州”,地域包括今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南、益阳、娄底等地。九月未成衣:反用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意,意思是天冷却没有加衣服。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选取了“寒鸦”“旅雁”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B颔联对仗

35、工整,“水光”对“霞彩”,“浮日去”对“映江飞”,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一般都要对仗工整。C颈联中“洲白芦花吐”写芦花开放,使小洲看上去是白的。这种改变语序的表达形式在古代诗歌中 较常见,例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D尾联写天气潮湿,诗人因尚未加衣感觉天冷,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因岳州天气感觉不适。4请赏析颔联中“去”和“飞”两字的妙处。【答案】3D 4夕阳的光辉映照在水面上,飞翔的霞光在江面上闪耀。夕阳是静态的,“去”字描绘出洞庭湖波光晃荡,夕阳映照在水面随水波荡漾的情景;霞彩是静态的,“飞”字一方面写出空中晚霞疾逝,另一方面写出江水的流动。这两个字化静为动,给画面注入了一种动态美。安谧美

36、好中带一些萧瑟冷清,为尾联抒发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做铺垫。【解析】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因岳州天气感觉不适”表述有误,尾联写天冷未加衣,而古时裁衣、授衣多是家妇所为,由此可知,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故选D。4本题考查炼字。颔联“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意思:岳州晚景是乌鸦聚集在树上,秋季的天空中传来归雁的鸣叫声。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为尾联抒发对家人的思念奠定了感情基调。写岳阳之景,当然离不开水,于是作者的视线从空中向下移动,承第一句“晚”字写湖中和江面之景。“水光”和“霞彩”都是静态的,“去”字描绘出洞庭湖波光晃荡,日将落而未落时浮在水面上的情景;“飞”字一方面见出

37、晚霞疾逝,一方面见出江水的流动。本句运用了静中有动的手法,这两个字给画面注入了一种动态的美,突出了晚景的特色。(23-24八年级上山东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人东归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注释】汉阳渡:长江渡口。郢门山:地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荒废的军垒黄叶落满,伴送友人飘然离开这荒凉的塞关,开篇即点题。B颔联写傍晚强劲的秋风吹拂着汉阳渡口,清晨冉冉升起的太阳照着郢门高山。C颈联用设问的手法,遥想了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境遇,表现了对友人

38、的牵挂。D全诗意境雄浑壮阔,虚实结合,设想奇特,结构前后呼应,浑然天成。6此诗写送别,“浩然离故关”一句确立了诗的基调。请结合尾联,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浩然”的?【答案】5B 6尾联意思是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诗人已改送别的伤感,写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表现出对再次重逢时的期盼与信念,体现了诗人的豁达与浩然之气。【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诗句。B.有误。颔联两句运用互文的手法,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两地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

39、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了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的辽阔雄奇的送别背景,但也更加烘托出离别之悲情。故选B。6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解答时,要根据对诗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具体诗句作答。“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采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本句写了当此送行之际,友人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依依惜别之情意。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悲凉之秋与友话别,本是伤心事,但诗中却没有浓重的悲伤气氛,体现了诗人的豁达与浩然之气。(23-24八年级上湖南怀化期

40、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咏风(唐)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肃肃”二字,既拟声,又状形,描摹出风势的疾驰之态。B颔联写诗人至山涧寻访,风为其驱散烟雾,让他望见人家,暗含对风的感激。C颈联“固”是“固然”之意,写风看似“无迹”,但实则“有形”。D本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所咏“凉风”,寄托了诗人所追求的品格与志向。8诗人笔下的风是“有情”的,风之“有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答案】7C 8吹散浊热,送来清爽;驱散烟雾,使人“寻”到涧底人家,辨“出”山间房屋;吹

41、动松涛,奏响自然之乐,给人以欢娱。【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意思是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固:本来。“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故选C。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该题要求赏析风之“有情”,应结合诗句分析,首联“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抓住关键词“加”,“加”是给予的意思,将风拟人化,凉风给予人清爽凉快。领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抓住“卷”,表明凉风为人做的事情,卷走了雾气,可见前两联写的是不论是深

42、沟还是浅壑,清风总会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清爽,这是“有情”的具体体现所在。颈联“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直接点出“有情”,“去来固无迹”是表明风无踪迹,“动息”即吹动停止,就是吹动停止没有踪迹,是不求回报的,这也是“有情”的具体体现所在。尾联“为君起松声”抓住“为君”二字,是表明在“日落山水静”的时候,为歇息的人们吹奏悦耳的松涛声,这也是表明“有情”之处。据此总结作答即可。(23-24八年级上江西吉安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螺川早发清王猷定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注螺川: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孤亭:这里指螺

43、山。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螺川风光,为后文写离情别意打下基础。B颔联中“梦”“星”既说明行舟时辰之早,又体现了诗人是在睡眼蒙眬中离别螺川的。C颈联承上联扩大视野,放眼天际水涯,写舟中近看的赣江秋晓。D这首诗融情人景,描景成画,意境清峭。10诗歌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9C 10诗歌尾联写船行之后,诗人回首眺望的情景,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对诗的内容理解和赏析。C.“写舟中近看的赣江秋晓”表述错误,应为“写舟中远望的赣江秋晓”,所以此选项有误。故选C。10本题考查对诗的内容理

44、解和情感赏析。根据尾联“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可知,本句写回头看到的螺山远景,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一座小小的孤亭,船越行越快,越显山小如孤亭,让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看似写景,实为抒情,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把离别之后的孤寂情感表现得更深沉。【点睛】参考译文: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后又安静下来。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露水打湿了白鸥的羽毛,水天一色,鸥驻雁飞,变成天边的一串青点。回首望去,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2

45、3-24八年级上山东菏泽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征【唐】杜甫春岸桃花水, 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释】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适远:到远方去。沾襟:意为浸湿衣襟,此处指伤心落泪。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和杜甫春望体裁相同,都属于五言律诗。本诗押韵工整,押的是“in”韵。B首联写美妙迷人的春景是为了反衬诗人此时内心深沉积郁的哀愁,是以乐景衬哀情。C颈联对仗工整,短短十个字,凝聚丰富的内容,给人很深的印象。D本诗和春望都写到诗人落泪,两次落泪的原因却完全不同,心境也完全不相同。12“百年歌自苦”,诗中写了哪些“苦”? 在“苦”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案】11D 12第一问: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征战)之苦;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第二问: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报国)的情怀。【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D.有误,两诗的心境、落泪原因有共通之处:国破家亡之恨。故选D。1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