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4 课内文言文阅读 (23-24八年级上重庆江津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加点词方法提示词义不以疾也联想成语
2、法奋笔疾书: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1) 略无阙处触类旁通法止有剩骨狼“止”通“只”。只有。(2) 哀转久绝课内迁移法千山鸟飞绝江雪这句话可理解为千山万岭不见鸟的踪影。(3) 属引凄异查阅词典选择义项法引:拉弓;延长;表达;牵引;引导;长度单位。(4) 2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下列对选文内容或文学常识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A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代表作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综合性地理著作。B文中描写春冬之水,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C文章按照先总后分的思路,先总体描写三峡的地势绵长、高峻,然后分别写了夏天、秋天和春冬
3、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D本文句式骈散结合,灵活多变,参差变化,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4世间最美好的感受,就是发现自己的心在笑。联系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郦道元、李白的愉快之感分别来自哪里?【链接材料】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节选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注释:群季:诸弟。惠连:谢惠连,南朝诗人,早慧。这里以惠连来称赞诸弟的文才。琼筵(yn):华美的宴席。羽觞(shng):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答案】1快 同“缺”,空缺 消失
4、 延长 2(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3C 4郦道元的愉悦之感来自春冬二季,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这些无不使作者趣味丛生,使其发出由衷的感叹;李白的愉快之感来自他与诸位堂弟在桃花园聚会,赋诗畅叙天伦之事。【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不以疾也”句意:没有那么快。联想成语法,奋笔疾书: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疾:快;(2)“略无阙处”句意: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触类旁通法,阙:同“缺”,空缺;(3)“哀转久绝”句意:悲哀婉
5、转,很久才消失。课内迁移法,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鸟的踪影。绝:消失;(4)“属引凄异”句意: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查阅词典选择义项法,引:延长。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1)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曦:太阳;(2)荣,茂盛;峻:高;良,甚,很。3本题考查队文章内容的理解。C.“然后分别写了夏天、秋天和春冬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有误,先写了夏天,再写了春冬之时,最后写秋天的景象;故选C。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由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知,水清,树荣,山高,草盛,使作者感受到了趣味良多,这是他愉悦之感的来源;由连接材料“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可知,文章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和众兄弟在春夜聚会、饮酒赋诗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快心情。据此可知,李白的愉快之感来自他与诸位堂弟在桃花园聚会,赋诗畅叙天伦之事。【点睛】参考译文:三峡: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
7、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链接材料】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
8、。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浓,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宴饮的惯例,罚酒三杯。(19-20八年级上重庆万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高峰入云( )(2)晓雾将歇( )(3)五色交辉( )(4)实是欲界之仙
9、都(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下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B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第二个“书”指书信。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是“仰视平视俯视”。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流露了作者对世人面对秀美山水却无动于衷的惋惜。8郦道元的三峡中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其中写到了“猿鸣”,而本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也
10、写到了“猿鸣”。两处“猿鸣”各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答案】5 耸入 消散 交相 指人间 6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7C 8本文写“猿鸣”是为了渲染山林清晨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流露出作者对山川之美的欣赏与热爱之情。而三峡写“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氖,突出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表现三峡秋季的凄婉美(肃杀凄清)。【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歇,消散;欲界,人间。6
11、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四时,四季;俱,都;颓,坠落;沉鳞,指潜游的鱼;竞,争着。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仰视平视俯视”有误,应是“仰视俯视平视”,故选C。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对比阅读,解答此类题需要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来分析。结合三峡内容可知,三峡秋天的特点是凄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出了猿叫声的凄凉,描写猿鸣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本文主要表现作者心情的愉悦,“晓雾将
12、歇,猿鸟乱鸣”写猿叫声此起彼伏,表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点睛】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23-24八年级上吉林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13、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本文作者苏轼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 ”之一。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怀民亦未寝 (4)庭下如积水空明 11文中用精炼的文字描绘了月下美景,运用了什么修辞?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12如何理解文中“闲人”一词的含义?13本文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谈谈你对这种复杂微妙的心境的理解。【答案】9 北宋 唐宋八大家 10 高兴 考虑,想到 睡觉 形容水的澄澈 11比喻,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 12围绕“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豁达乐
14、观的人”来回答并答出两点即可。 13围绕“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答出三点即可。【解析】9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
15、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欣:高兴。(2)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3)句意:张怀民也没有睡。寝:睡觉。(4)句意: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11本题考查意象的理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
16、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对欣赏月色的自得闲适之情;表面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这里也指“被贬之闲”。由于贬官谪居,作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而作者从小就有凌云壮志,但屡次被贬,他
17、何尝想做这样一个闲人呢?从中我们又可感受到作者的无奈,一种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总之,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表面上自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实际上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包含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的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的闲人的自慰罢了。1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
18、”,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之情。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
19、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23-24八年级上河南信阳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4解释下列加点词。(1)互相轩邈:(2)鸢飞戾天者: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
20、奔。(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16下列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地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领全篇。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17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14(1)向高处和远处伸展(2)至、到达 15(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
21、快,凶猛的巨浪就像飞奔的马。(2)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16D 17示例一:“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示例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1)句意: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2)句意: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戾:至、到达。1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急湍:湍急的江流。甚箭
22、:是省略句,完整的应是“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猛浪:凶猛的巨浪。若:像。奔:指飞奔的马。(2)柯:指树木的枝干。横柯:横斜的树枝。上蔽:指在上面遮蔽。犹:像。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话主要是借景抒情,通过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以及作者自己对山水的向往,而不是作者的所见所感直接烘托山水景物的魅力;故选D。1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作答时从文中任选一种手法来分析即可。如:文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几句,既有静态地描写水的清澈,能看到水底的游鱼细石,又
23、有动态地描写湍急的水流和凶猛的浪涛,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江水迅猛的特点;同时这里除了直接描写水的清澈,还通过描写水中的游鱼细石,侧面突出了水的清澈。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泉水声、鸟鸣声、蝉鸣声和猿叫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富春江两岸的生机与活力。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生机。如: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
24、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且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点睛】参考译文:风停,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儿向东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毫无障碍地看到。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也不停地啼叫着
25、。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23-24八年级上陕西西安期末)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
26、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委而去之( )(3)寡助之至( )(4)攻亲戚之所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三里之城”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已而之细柳军B居天下之广居C甚矣,汝之不惠D始此,跳往助之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是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的特色之一。试结合具体内容简单阐释。【答案】1 围 放弃 极点 同“叛”,背叛 2B 3示例: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
27、(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4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然后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句意:守城者弃城而逃走。委:放弃。句意: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句意:
28、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三里之城”意为: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之:助词,的。A.动词,到;B.助词,的;C.助词,主谓间取独;D.代词,代指愚公;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故:因此;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固:巩固;险:险要;威:威慑。4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结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作者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可知,接着作者列举战争事例,分别论证“天时不如地
29、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进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结合“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接着作者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进而论证想要“人和”就先“得道”的观点。据此可知,选文围绕“人和”这一论点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推理严密,极具说服力。可据此作答。【点睛】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30、,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
31、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23-24八年级上吉林松原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5这段文字是 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 所写。6请解释(甲)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1)环而攻之 (2)委
32、而去之 (3)寡助之至 (4)亲戚畔之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8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9除了治国、作战,孟子的观点在今天还有什么普遍意义吗?请举例阐释。【答案】5 战国 孟子 6 围 放弃 极点 同“叛”,背叛 7(1)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2)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8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示例:除了治国、作战,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譬如不顾世界人民的健康,
33、海洋里排放核废物的行为,必然引起世界人民的坚决抵制。【解析】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由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包围起来攻打它。环,围。(2)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3)句意: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至,极点。(4)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7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威:震慑。以:凭借,依靠之意。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2)故:所以。
34、有:要么,或者。胜:取得胜利。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问:根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得:人和。第二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为: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这句话最能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9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除了治国、作战,孟子的观点在今天依然有着普遍的意义。在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天下的民心,不能只顾及本国的利益。这样才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如,某些国家一直提倡的本国优先,本国第一的原则就实质上中断了全球化进程,必将受到世界人民的反对。【点睛】参考译文:有利于作
35、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
36、“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23-24八年级上河南鹤壁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37、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诵读明其言】10下面对文段中的词语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可用语境推断法判断,“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中的“顺”意义相反,解释为“背叛”。B“天时不如地利”中的“时”意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与“春冬之时”(三峡)中的“时”意思相近。C“委而去之”中的“委”,古义是指派妇女背禾苗,在这里引申为“委托”。D可由现代汉语的“环绕”推断“环而攻之”中的“环”意为“划定区域”。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诵读演其声】12有同
38、学认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体现了孟子“雄辩”之风,要读出磅礴的气势,请说说你的理解。【诵读传其蕴】13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汉文帝是“得道者”还是“失道者”。链接材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慎夫人衣不曳地,惟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上)【注释】直:
39、同“值”,价值。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曳:拖到地上。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廪庾:粮仓。【答案】10A 1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12示例:此句运用排比句式,义正辞严地指出高高的护城墙、深深的护城河、坚利的武器、充足的粮食都不能阻挡守城者弃城而逃,从反面强调了“人和”对于治国的重要性。连用三个“非不”,以双重否定句的形式加强了语气。诵读时应语调逐渐上扬,语气坚决,读得铿锵有力。 13汉文帝是一个“得道者”。 他实行“仁政”,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使得国家前后七十年没有大事发生,百姓生活自给自足,粮仓是满的,政府有多余的钱,所以他是
40、一个“得道者”。【分析】1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句意为: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通“叛”,背叛。“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句意为: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顺:归顺,顺从。分析正确。B.“天时不如地利”句意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时:时令。“春冬之时”句意为: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时:时候。理解有误。C.“委而去之”句意为:舍弃并且离开它。委:舍弃。理解有误。D.“环而攻之”句意为: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环:包围。理解有误。故选A。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
41、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域:限制;封,划定;疆:疆域;固:使牢固;以:凭借;险:险要。1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依据“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可知,本句运用排比句式,义指出了有利于守城一方的各种条件:高高的护城墙、深深的护城河、坚利的武器、充足的粮食,然而守城一方却弃城而逃,从反面强调了“人和”对于治国的重要性。依据句中三个“非不”可知,本句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表现出作者否定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人和”对于治国的重要性。依据排比句式和双重否定句式可知,当诵读时应语调逐渐上扬,语气坚决,读得铿锵有力。13
4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汉文帝是一个“得道者”。理由:依据“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句意可知,他实行“仁政”,减轻百姓赋税;依据“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慎夫人衣不曳地,惟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可知,他节省宫廷开支,使得国家前后七十年没有大事发生;依据“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可知,他能使百姓生活自给自足,粮仓是满的,政府有多余的钱。所以他是一个“得道者”。【点睛】参考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43、、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
44、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链接材料:汉文帝下诏赏赐百姓十二年租税的一半。第二年,免除百姓农田的租税。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 室、苑囿、车骑、服御没有任何增加。汉文帝曾经想造一座 露台,召集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造价要百金。汉文帝说:百金,相当于十户一般人家的家产了。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使他蒙羞,我还要露台做什么呢?”慎夫人衣服不拖地,帷帐没有刺绣,用来表示俭
45、朴,为天下人的表率。到武帝初的七十年间,国家没有大事发生,除非遇到水灾旱灾,老百姓自给自足,全国粮仓都是满的,府库里面都是多余的钱财。(23-24八年级上广西河池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富贵不能淫(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用一个设问句表现他对张仪、公孙衍的歆羡甚至崇拜之情。B孟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自己的态度,也包含对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C文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D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15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行冠礼)B父命之(教导、训诲)C与民由之(理由)D往之女家(同“汝”,你)16请写出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虚词的词性及意义。句子词性意义丈夫之冠也(1) (2) 母命之(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