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文言文对比阅读(文言文+文言文)(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61244 上传时间:2024-12-2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9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5 文言文对比阅读(文言文+文言文)(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专题15 文言文对比阅读(文言文+文言文)(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专题15 文言文对比阅读(文言文+文言文)(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专题15 文言文对比阅读(文言文+文言文)(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专题15 文言文对比阅读(文言文+文言文)(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5 文言文对比阅读(文言文+文言文) (23-24八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比较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节选自周密观潮)【注】既望:此指八月十六日。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加点词方法提示词义略无阙处古字通假(1)阙: 沿溯阻绝一词多义(2)绝: 天下之伟观也词类活用(3)观: 方其远出海门古今异义(4)方: 今义:方形2下面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B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D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3、,哀转久绝。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4甲文写“水”,乙文写“潮”。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 同“缺”,空隙、缺口 隔断,断绝 动词用作名词,景观,景象 当时 2B 3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接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4示例:甲文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又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乙文由远及近,从形态、声音和气势描写钱塘潮的宏伟壮观。【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

4、思。(1)句意为: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2)句意为: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绝:隔断,断绝;(3)句意为:是天下雄伟的景观。观:动词用作名词,景观,景象(4)句意为: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3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则是连词,与后文断开,“玉城雪岭”是主语,“际天而来”是谓语。据以上分析断句为: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

5、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字词意思:啸:鸟兽拉长声音叫;属引:接连不断;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绝:消失。(2)重点字词意思:激射:激扬喷射;沃日:冲荡太阳;雄豪:雄伟豪壮。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结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这是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分析可知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把乘船和“乘奔御风”比较,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乙文:结合“方其远出海门,仅如

6、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可知这是由远及近的顺序。“仅如银线”从形态描写钱塘潮的宏伟壮观;“大声如雷霆”从声音描写钱塘潮的宏伟壮观;“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从气势描写钱塘潮的宏伟壮观。【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

7、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

8、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23-24八年级上浙江湖州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与阳休之书(节选)南北朝祖鸿勋吾比以家贫亲老,时还故郡。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焉。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乱荒废,今复经始。即石成基,凭林起栋。萝生

9、映宇,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旁沼星罗。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蒨。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首戴萌蒲,身衣缊袯,出艺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选自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注释】阳休之:北齐学者。祖鸿勋:北齐文学家。比:近来。今复经始:现在重新经营建造。云实:生于山巅多云处的果实。葱蒨(qin):苍翠,茂盛的样子。褰(qin)裳:撩起衣摆。缊袯(b):粗麻布短衣。艺:种植。缓步当车:慢慢行走,就当乘车一样。适

10、:舒服。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比以家贫亲老,时还故郡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C孤坐危石,抚琴对水 危楼高百尺D首戴萌蒲,身衣缊袯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6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B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C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D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7答谢中书书与与阳休之书在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文章采用这样的句式来抒写有

11、什么作用?8阅读散文要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品味下面句子,分析陶弘景和祖鸿勋蕴含其间的微妙而深切的情感。(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首戴萌蒲,身衣缊袯,出艺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答案】5C 6A 7整句与散句相结合。整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气势贯通;散句自由活泼,语气舒缓。两者结合,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而又节奏鲜明,正适宜表现置身大自然,美景应接不暇,身心自由怡悦。 8(1)既有对谢灵运能领悟山水之奇的钦佩与追慕,又有对世人不能欣赏绝美山水的惋惜,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娱情山水与前贤比肩的自许与清高。(2)表现脱离官场后侍奉长辈、隐居耕作生活的轻松自在、心满

12、意足。【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形容词,旧的,原有的/连词,所以;B.助词,无实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C.相同,危,高而危险;D.动词,穿/名词,衣服;故选C。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我时常撩起衣摆涉过山涧,拄杖登山,心神悠悠地升向高处,仿佛身体即将飘然而去,完全不觉自己还存在于天地之间。重点字词:时:时常,有时。一:每每、常常。褰裳:撩起衣摆。涉:趟水。负:拄着,依靠。心悠悠:心情悠然,闲适。孤上:独自登高。将逝:将要远去。

13、杳然:若有所失。不复:不再。自知:自己意识到,感觉到。句子结构:“时一褰裳涉涧”,主(我)谓(褰裳涉涧)结构,表意完整,可独立成句;“负杖登峰”,主(我)谓(负杖登峰)结构,语义完整,可独立成句;“心悠悠以孤上”,主语:心,谓语:悠悠,状语:以孤上,表意完整,可在其后断开;“身飘飘而将逝”主语:身,谓语:飘飘,并列谓语:将逝,语义完整,可独立成句;“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主语(省略):我,谓语:不复自知,补语:在天地间,表意完整。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故选A。7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特点分析。根据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14、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和与阳休之书“即石成基,凭林起栋。萝生映宇,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旁沼星罗。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蒨”等句子可知,答谢中书书与与阳休之书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是整句与散句相结合。整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气势贯通,散句自由活泼,语气舒缓。两者结合,使文章既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又节奏鲜明,正适宜表现作者置身大自然美景之中,目不暇接、身心自由怡悦的感受。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根据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陶弘景表达了对谢灵运能领悟山水之美的钦佩与追慕,同

15、时也对世人无法欣赏这样的美景感到惋惜。此外,通过将自己与谢灵运相提并论,他也流露出一种自许和清高的情感,认为自己同样能领略山水的奇妙。根据与阳休之书“首戴萌蒲,身衣缊袯,出艺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可知,祖鸿勋在文中描述了自己脱离官场后的生活状态,他头戴萌蒲,身穿粗麻布短衣,种植庄稼,侍奉长辈,生活节奏缓慢而自在。这些词句传达出他对这种隐居耕作生活的满足和轻松自在的心情,表现出他已经找到了自己心之所向的生活方式。【点睛】参考译文答谢中书书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

16、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阳休之书(节选)我近来因为家中贫困,父母年迈,时常返回故乡。本县西界有座雕山。那里地处僻远,山石清水秀丽,高高的山崖四面围绕,有几顷良田。我家先前在那里有一所茅屋,因为遭遇战乱而荒废,现在又重新经营建造。就着山石筑成地基,依靠着树林建起房屋。藤萝掩映在屋檐下,清泉环绕着石阶。月光穿过松林,清风吹过草地,在庭院中汇集;太阳照耀着云彩,山巅上的果实密密麻麻,在池塘边分布。屋檐下炊烟袅袅,与天上

17、的云气一道舒卷;庭院中桃李相间,与松柏混杂,郁郁葱葱。我时常撩起衣摆涉过山涧,拄杖登山,心神悠悠地升向高处,仿佛身体即将飘然而去,完全不觉自己还存在于天地之间。像这样过了很久,才回到住处。我独自坐在高峻的石头上,对着溪水弹琴;又对着山阿独自吟咏,举起酒杯望着明月。听到风声触发我的思绪,听到鹤叫打动我的情怀。我头上戴着用萌蒲编的帽子,身上穿着粗麻布短衣,出门时就种植粱稻,回家时就侍奉年迈的父母,慢慢行走就当作是乘车,无事可做就是最宝贵的时光,这样的生活就已经很舒适了。(23-24八年级上河南郑州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18、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乙】初夜,有皓影入室,室中人咸谓雪光射来,复开门偶立。见冱云驳尽,太虚真气如帐碧玉。有月一轮,其大如盘,色如银,凝照东方,辗碧玉上征,不见辙迹。至乙夜,帖悬天心。予喜方雪而望舒复至,乃与友生出大门恣视。(节选自舒元舆长安雪下望月记)【注释】偶:双,成双,与“奇”相对。冱(h)云:寒云。驳:消散,阴云散开。太虚真气:太虚,指天空;真气,这里指空中大气。乙夜:二更时分,夜间十时左右。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后为月亮的代称。9下列对句子中加

19、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是想到的意思,写出了月夜苏轼的孤寂之感。B“积水空明”中的“空明”,写出庭院中的积水在月光中被映照得空灵澄澈。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表转折,表明不寻常的是两个观景的“闲人”。D“予喜方雪而望舒复至”的“复”意为“又”,与“方”照应,写出了雪后见月的欣喜。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请结合甲文段的内容,分析苏轼为何被称为“乐天派”。12甲文段中的“水中藻、荇交横”和乙文段中的“室中人咸谓雪光射来”,两位作者都用“错觉”来写月光,请分

20、析此写法的妙处。【答案】9B 10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1作者被贬黄州,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被贬黄州,无职无权,以“闲人”自称(自嘲、自慰、自解),所以是“乐天派”。 12甲文段作者错把月光下竹柏的影子当作水中藻、荇交横,不仅突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还以动写静,将静谧的月景写得摇曳多姿;乙文段中,室中人错以为雪光入室,不仅点明时令特点,更写出雪夜中月光独有的明亮与润泽的特点。【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B.有误。在原文中,“积水空明”并不是指庭院中真的有积水,而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月光的清澈

21、透明,就像是积水一样空灵澄澈。这里的“空明”是用来描绘月光的,而非实际的积水。故选B。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寝:睡,卧。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相与步于中庭”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调整为“相与于中庭步”。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甲文中,即使他被贬谪,身处困境,他仍然能够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他并没有因为被贬而消沉,反而将注意力转向了自然,转向了与朋友的交往。他对月色的欣赏,对竹柏的描绘,都表现出了他热爱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找寻乐趣的特点。他自嘲为“闲人”,但这并没有让他感到悲哀,反而显示出了他的豁达和乐观。他能够以一种超脱世俗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遭遇,从而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因此,他

22、被称为“乐天派”。12本题考查写法的作用。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知:甲文作者错把竹柏影子当作水中藻、荇交横,不仅突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月光的清澈透明,而且通过以动写静的方式,将原本静谧的月景描绘得摇曳多姿,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性。结合“有月一轮,其大如盘,色如银,凝照东方,辗碧玉上征,不见辙迹”的意思“有一轮明月,它大小像盘子,色泽像白银,稳稳地照着东方,碾着碧玉般的青天上升,看不见轮辙的痕迹”可知:乙文中,室中人错以为雪光入室,这一错觉不仅巧

23、妙地点明了当时的时令特点雪夜,更为重要的是,它突出了雪夜中月光独有的明亮与润泽的特点。月光的明亮程度足以与雪光相媲美,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而“润泽”一词则描绘了月光在雪夜中的温润柔和之感,使得月光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通过这一错觉手法的运用,作者成功地将月光的美妙之处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雪夜月光的独特魅力。【点睛】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

24、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刚刚入夜,有白色的光影映入室内,室内的人都说这是雪光照射进来,于是又开了门,几人结伴站在一起(赏雪),看见寒云散尽,天空像碧玉制的帐子一样笼罩着(大地)。有一轮明月,它的大小像盘子,色泽像白银,明亮地照着东方。(像车轮一般)辗着碧玉般的青天上升,看不见轮辙的痕迹。到了二更时分,(月亮)粘挂在天空中央。我很喜爱这刚刚下雪而明月又升起的景色,于是就和朋友出了大门尽情观赏。(23-24八年级上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

25、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乙】五泄水石俱奇绝,别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但恨无青莲之诗、子瞻之文,描写其高古喷薄之势,为缺典耳。石壁青削,似绿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净,插地而生,不容寸土。飞瀑从岩巅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宇宙间一大奇观也。暮归,各得一诗。不知是何

26、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袁宏道袁中郎随笔五泄二,有删改)【注释】五泄: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西北。泄,瀑布。喷薄:冲激,激荡。魈:山魈,一种类似猴子的动物。13小文在阅读本文时遇到两个较难理解的实词,请你结合相应方法帮她解释。文言词句学习方法解释五泄水石俱。奇绝课内迁移法:风烟俱净(1)但恨。无青莲之诗查阅词典法:怨恨。遗憾。不满。(2)14小文不知道下面句子该怎样断句,请你帮助她。(用“/”断开,限断三处。)彼 此 谛 观 须 眉 毛 发 种 种 皆 竖 俱 若 鬼 矣15小文不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请你帮忙进行翻译。(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27、无绝。(2)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16阅读完本文,小文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以下内容,但关键点还有遗漏,请你帮她补充完整。这篇文章与学过的与朱元思书均为写景的文章,表达的主旨存在以下异同点。相同点:两文都赞美了 ,都抒发了 。不同点:与朱元思书还体现了 ,本文还表达了 。【答案】13(1)全,都 (2)遗憾(或) 14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15(1)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2)这时已是午夜,山魈和猛虎的叫声,似乎就在床边。 16 山水的美好(自然景物的美) 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作者对名利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和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与

28、好友同赏山水归来后的种种趣味【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风烟俱净:风和烟都消散了。俱:都。五泄水石俱奇绝:五泄水石都堪称奇绝。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俱:都。(2)但恨无青莲之诗:只遗憾没有李白的诗。恨:遗憾,选。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彼此看看对方,须眉毛发全都竖起来,一个个都像是见到了鬼一样。“彼此谛观须眉毛发”中主语是“彼此”,“种种皆竖”中主语是“种种”,“俱若鬼矣”中主语是“俱”,故分别断开。故断句:彼此谛观/须眉毛发/

29、种种皆竖/俱若鬼矣。1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1)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无绝:就是“不绝”。绝:停止。(2)魈:山魈。呼:呼叫。虎:老虎。号:嚎叫。如:好像。床几间:床边。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能力。分析人物情感类的题目,应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写的景物的特点,所叙述事情的性质,作品的写作背景等综合分析揣摩,并用切题的、通顺的语句概括作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甲文写富春江美丽景色,“宇宙

30、间一大奇观也”乙文写雁荡山的奇美。明确相同点是:两文相同点都是歌颂山水的美好。进而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甲文中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时,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说那些热衷功名利禄的人,看到富春江美丽的山水景色,流连忘返,此句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厌弃,以及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和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乙文“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从听觉角度写作者和好友赏景归来的感受,还体现了与好友同赏山水归来后的种种趣味。【点睛】参考译文:【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

31、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

32、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乙】五泄水石都堪称奇绝,离开它三天后,在梦中仿佛还听到那波涛奔涌的声音。只遗憾没有李白的诗、苏轼的文,因而自己描写五泄高古喷薄之势缺少范文。石壁黛青瘦削,好像是绿芙蕖,有一百多仞高,像城墙一样环绕,石头的颜色好像是被水洗干净了一样,从地里突兀出来,上面没有一点泥土。飞瀑从岩石的顶部挂下来,声若奔雷势如海涌,声音传到几里外,那飞瀑巨大得好象有十围之粗的玉石,真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观啊!晚上回来,我们各自写了一首诗。不知道写的是些什么话

33、。这时已是午夜,猛虎怪兽的叫声似乎就在床边,彼此看看对方,须眉毛发全都竖起来,一个个都像是见到了鬼一样。(23-24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

34、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注释】待:须要。赡:充足。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B环而攻之而不胜面山而居(愚公移山)C自西自东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D中心悦而诚服也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以 力 服 人 者 非

35、心 服 也 力 不 赡 也4有人认为,甲文中的“得道者”就是乙文中的“王”,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答案】1D 2(1)实施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实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2)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 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4同意。甲文中的“得道者”就是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乙文中依靠道德实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他们都依靠道德使天下人归顺服从,人心向背,就是孟子主张的“仁政”。【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A.动词,比得上/像;B.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C.介词,从/介词,在;D.的确,确实/的确,确实;

36、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寡:少。(2)以:凭借。假:假托。霸:称霸。必:一定、必须。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仗着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的实力不够的缘故。“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故断句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4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理解和分析。甲文“得道者”意思是指实施“仁政”的君主,根据乙文“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37、”和“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可知,依靠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并且举出汤、文王和孔子的例子,说明依靠道德使天下人归顺服从,这才是人心真正的向背,与甲文“得道者”是一致的,都是实施“仁政”的君主。【点睛】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

38、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乙)孟子说:“仗着实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

39、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心,这样做却不必凭借强大国力。汤就仅仅用他方圆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就仅仅用他方圆百里的土地(实行了仁政,而使人心归服)。仗着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的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就好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诗经说过: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哪种想法不心悦诚服。正是这个意思。”(23-24八年级上广西来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0、,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子奇治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困,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注释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既而:后来,不久。共载:同车。载,坐车。白首:老年人。

41、决之:决断政事。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寡助之至天子先驱至B故君子有不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追者反始一反焉D何以知之何夜无月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甲文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乙文写子奇通过采取融兵器制农具,打开粮仓济民等办法使阿县大治。D乙文通过对话,侧面描写衬托子奇“童子治邑”不战而胜的不凡才能。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2)库无兵,仓无粟。8请从乙文中找出形象印证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42、矣”这一道理的句子。9甲、乙两文都论述“人和”是取胜的法宝。请指出甲文(或乙文,任选其一)论述的重点,并结合历史或现实的事例,谈谈自己的认识。【答案】5B 6B 7(1)(守城一方)弃城而逃,再好的作战的地理形势,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 8乙文形象印证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一道理的句子“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9示例一:甲文重点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施行“仁政”(得道)是取胜的关键。我认为“人和”是做任何事情,要团结奋斗,同心同德,才能取得最后胜利。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通

43、过十四年抗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示例二:乙文重点论述“取信于民”是“人和”的重要条件。我认为“人和”是在困难面前人与人之间要团结一致,不怕困难,就会取得胜利。例如,2008年长江流域发生洪灾,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军民一条心,不怕困难,最终取得抗洪胜利。【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极点/到达;B.所以/所以;C.同“返”,返回/同“返”,往返;D.为什么、怎么/哪个;故选B。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有误,甲文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选B。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委

44、,放弃;去,离开;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人和,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库,兵库里;兵,武器;仓,粮仓里;粟,指积粮(存粮)。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印证了“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其意思是: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虽然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但是子奇所施行的政策能够让百姓生活好起来,做到了“人和”,所以百姓合力打败了魏国的军队。9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拓展。【甲】文重点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

45、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例如: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乙】文根据“出仓廪以济贫困”可知,子奇关心人民,打开粮仓救济贫困的人,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因此在魏国攻打齐国时,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可见重点论述“取信于民”是“人和”的重要条件。例如:2023年8月,我国河北地区

46、发生严重洪灾,上百万普通百姓遭受洪灾,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迎难而上,纷纷捐款捐物,最终取得抗洪胜利。【点睛】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