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主题情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9632 上传时间:2024-10-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主题情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主题情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主题情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主题情境测试卷一、综合性学习(共6题;共35分)综合性学习。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3分)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2(3分)成语大搜集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只填序号)温故知新 舍生取义 愚公移山 择善而从任重道远 诲人不倦 一鼓作气 见贤思齐3(2分)观点大讨论 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

2、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12分)综合性学习。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源流追踪)(1)(6分)“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 ”,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 。 (2)(3分)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3、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3)(3分)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5(9分)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3分)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2)(3分)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摘自歌曲愚公移山)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

4、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摘自重庆晚报)(3)(3分)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

5、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6(6分)课文周亚夫军细柳中,周亚夫“请以军礼见”,文帝“成礼而去”。“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知书达礼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学校在打造“礼仪校园”的过程中,准备开展以“学礼明礼守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3分)你所在班级的研究选题是“学生校园礼仪规范”。请你分条列举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写出三条即可)(2)(3分)在以“做知书达礼的中学生”为主题的班会上,同学们正在热烈讨论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的意义。现在该你发言了,你将说点什么呢?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100120字)二、文言文阅读(共7题;共35分)阅读下面两

6、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7、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7(5分)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B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C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D忠之属也 忠:忠诚8(5分)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七里之郭/肉食者谋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云归而岩穴暝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D战则请从/然则北通巫峡9(5分)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0(5分

8、)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选文都写到了与战争相关的内容,但角度不同。甲文主要写战争结果,乙文主要叙述战前准备。B甲乙选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性。甲文认为君主应施以仁政,得民心。乙文则表示君主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C甲乙选文语言简洁精炼。甲文“战必胜矣”中仅用“必”字就凸现取胜的信心,乙文以“鄙”一字就表达出曹刿对权贵的蔑视。D甲乙选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把“地利”和“人和”进行比较,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乙文从庄公与曹刿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节选)太行、王屋二山

9、,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

10、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赋(节选)唐丘鸿渐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注】困蒙:困于蒙昧。遇蹇:遇到艰难。11(5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2(5分)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13(5分)下列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一定是难以成功的。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

11、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氏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三、写作题(共1题;共50分)14(50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到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请你就此说一说你的看法。答案解析【答案】1示例:孟母断杼、韦编三绝、曾子杀猪、颜回好学等。23示例一: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在于自己。示例二:我认为这种做法可取。因为好的环境有利于成才成长。【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12、。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其实也是考查文学常识。文学作品的考查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内容。本题根据平时积累答题。(3)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积累,语文课堂中的独立思考,参加平时的实践活动,积累实战经验等,都是至关重要的。1解答时,根据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举出两个与孔,孟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即可。如:孟子休妻、

13、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两小儿辩日等。故答案为:示例:孟母断杼、韦编三绝、曾子杀猪、颜回好学等。2解答时,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平时积累作答即可。“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故“愚公移山”一鼓作气”,即不是出自论语孟子。故答案为:3解答时,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对当今许多家长争先购买学区房的现象给出自己的意见,亮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此题答案不唯一,关键在于表述的理由要充分。如:我认为这种作答可取,但要量力而行。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学校周边文化气息比较浓重,人文环境比较好,家长希望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效仿孟母

14、三迁,想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学习,希望将来能有一番作为,但是也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我一般都会忽视掉孩子,环境固然重要但是过多的给孩子压力就会活得其反。正确的合适的住所加上好的教育就是最好的学区房。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在于自己。示例二:我认为这种做法可取。因为好的环境有利于成才成长。4【答案】(1)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2)示例:a.爱亲人 b.爱他人 c.爱民众 d.爱万物(或 a.亲亲 b.仁民 c.爱物;或 a.血缘之爱 b.人际之爱 c.物我之爱) (“仁”行世间)(3)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

15、(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从人,从二。说文解字说凡是属于人的都从人,意思是人人平等。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仁者是对有仁德者之称。(2)本题属于图文转换中的表格题,句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体现对亲人的爱。句的意思是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体现了对别人的关心。句的意思是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

16、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体现了对百姓的关心。句的意思是“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句的意思是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都体现了对动物的爱。(3)本题属于谈感受的综合性学习题目。解答此类试题要围绕主题,写出如何能发扬“仁、爱”的建议即可。 故答案为: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示例:a.爱亲人 b.爱他人 c.爱民众 d.爱万物(或 a.亲亲 b.仁民 c.爱物;或 a.血缘之爱 b.人际之爱 c.物我之爱)(“仁

17、”行世间); 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本小题考查学生对“仁”字字形、具体语境的解释能力。 本小题考查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结合材料即可解答。 言运用部分的题型是变化多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同学们掌握其中的方法和要领,只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生活,多积累,多运用,多练习,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就能提高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就能让语文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5【答案】(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

18、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2)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围绕“愚公移山”的启示和意义拟写即可。第(2)小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所谓的“愚公精神”就是不怕

19、吃苦、不惧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第(3)小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大胆拟答,做到语句通畅、表意明确。平时需要针对身边的事件、现象,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同学们、师长多讨论、多交流,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可得到提高。故答案为:(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2)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

20、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1)要注意开场白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回答。(2)围绕两则材料的主题筛选概括即可。(3)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即可。6【答案】(1)在校园遇到师长,要有礼貌地问好;上下楼梯,要右行礼让;上课发言要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再发言。(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或组织,都有自己的制度、规章,无限度的自由是没有的,学校也是这样。作为学生,只有人人自觉遵守规范,才能为他人营造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自己也会从中受益,反之,则人人受害。【解析】根据活动的主题,只要属于“礼仪规范”方面的就可以,可以从课堂学习、课间休息、课外活动等方面拟写。既

21、然主题已经明确为“做知书达礼的中学生”,就要扣住“知书达理”并结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从校园礼仪的角度来谈一谈怎样做到知书达理,知书达理的意义等。故答案为:在校园遇到师长,要有礼貌地问好;上下楼梯,要右行礼让;上课发言要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再发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或组织,都有自己的制度、规章,无限度的自由是没有的,学校也是这样。作为学生,只有人人自觉遵守规范,才能为他人营造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自己也会从中受益,反之,则人人受害。本题考查见解阐述。答题时应注意,结合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阐述学生应该遵守哪些校园礼仪规范。

22、表述要结合实际,观点明确简洁。本题考查表述观点和语言运用的简洁得体。答题时应注意,知书达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说话文明、举止规范,就会受到他人的喜爱,学生更应秉承这一道德理念,并发扬光大。扣住知书达理的意义作答、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答案】7D8C9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及玉帛之类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10A【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

23、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字词的含义。(3)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

24、正误。【附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

25、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

26、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故选D。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27、。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介词,凭靠/介词,凭靠; D:连词,就连词,那么; 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句重点词: 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加:虚夸、夸大。信:实情。10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甲文论述了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乙文叙述了战争的时间、对象以及战前的准备情况。因此“甲文主要写战争

28、结果,乙文主要叙述战前准备”说法错误; 故选A。【答案】11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12示例: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13C【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

29、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2)本题考查对衬托和对比的手法的分析理解。衬托手法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一般分为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目的在于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对比,指的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指的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

30、者主次分明。注意区分。(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首先邀通读全文,读懂意思,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然后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第三,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最后,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附愚公移山赋(节选)译文】 世上的人这才知道愚公的志向远大不可预测,夸娥氏的神奇力量多么壮观啊!如果没有接受男孩的帮助,没有听从智叟的言论,就要困于蒙昧,往后一定会遇到艰难,最终成为见识短浅的人。现在移山的事情既然已经成功,河阳、冀州之间的土地已经平坦了,是愚公的功夫深厚。客人发出感

31、叹说:事情虽然很不同,但反映的道理却是可以借鉴的。11以:凭;曾:连.都不;之:的;毛:指草木;其:加在“如.何”前加强语气;如.何:把.怎么样故答案为: 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12文章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远见卓识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愚公被描述为既老且弱,但他却有着移山的宏伟目标,这种对比强调了愚公的坚韧不拔和毅力。智叟则代表了短视和消极的态度,只看到自然的威力而忽视了人力的伟大,两者之间的对比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文章还通过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

32、后,立即行动起来帮助移山,而智叟却以嘲笑和阻止的态度对待,这种对比揭示了智叟的鄙陋和消极。在衬托方面,文章通过描写太行山和王屋山的高大以及运土路程的遥远,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艰巨和伟大。同时,通过描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进一步突出了愚公决心之大,意志之坚。故答案为:示例: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13A: 若不收遗男之助 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接受男孩的帮助; 故” 愚公移山一定是难以成功的 “理解不正确;B:荷从智叟之辨 意思是:没有听从智叟的言论,就要困于蒙昧,往后一定会遇

33、到艰难,故“ 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理解不正确;C:结尾句: 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意思是:事情虽然很不同,但反映的道理却是可以借鉴的。故理解正确;D:开头句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意思是:世上的人这才知道愚公的志向远大不可预测,夸娥氏的神奇力量多么壮观啊!但并没有说愚公移山归功于神力相助,故不正确。故答案为:C14【答案】秦始皇,这个对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统治者为何自己拼了一辈子换来的基业会付之东流,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千古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多年的沙场征战,使秦始皇成为第一个有能力统治全中国的君主。在战争中

34、,他顽强不屈,有勇有谋,带领秦军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那时的秦国是坚不可摧的。而统一了中国以后呢?焚书坑儒,就为了一时的美名;征丁无数,就为了生前死后的虚荣;沉溺于声色,更加快了秦朝的堕落。人们心中窝着的火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项羽、刘邦粉碎了秦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美梦。【解析】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不失“本心”的认识,来阐述观点看法即可,做到言之有理。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答题时一是要结合选文的主旨,二是要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二者缺一不可。可以围绕着“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当人民

35、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等方面来回答。故答案为:秦始皇,这个对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统治者为何自己拼了一辈子换来的基业会付之东流,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千古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多年的沙场征战,使秦始皇成为第一个有能力统治全中国的君主。在战争中,他顽强不屈,有勇有谋,带领秦军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那时的秦国是坚不可摧的。而统一了中国以后呢?焚书坑儒,就为了一时的美名;征丁无数,就为了生前死后的虚荣;沉溺于声色,更加快了秦朝的堕落。人们心中窝着的火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项羽、刘邦粉碎了秦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美梦。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进行个性解读的能力。此题虽要求学生谈看法,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概括出相应的答案。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影响至今,激励着一代代人战胜磨难,走向成功。忧患一定能使人成功。文中例举了舜等众贤士历经磨难最终走向成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例子,这充分说明人只有在心中有忧患意识,又要经受挫折困难的历练,才能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印证了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说以从文章角度来看,忧患意识一定能使人成功。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客观环境起辅助作用。第 14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