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6)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上江苏连云港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赖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
2、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
3、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上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对土地的依恋和
4、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种,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
5、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
6、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摘编自潘祥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材料二: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形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
7、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有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土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魄,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
8、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尊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圆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魏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群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中,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
9、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C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造成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必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
10、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3分)A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B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11、5中秋佳节“同一轮明月,同一个家园”庆祝活动正在“幸福里”社区展开,如何凝聚华人感情,发展地方经济,大伙都在建言献策,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结合上述材料,记录下他们的精彩发言,两条即可。(6分)【答案】1C 2B 3B 4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 5宣传“乡土情结”,激发“乡土情谊”,凝聚起家园情感;呼吁回归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文化自信心,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C.“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
12、造成了”因果颠倒,文中说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形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可见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B.“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于文无据,原文“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并没有体现这是迷信落后的依据。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主要
13、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在生命最后关头展现的凛然无畏的英雄气概的咱么,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可知,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根据“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可知,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根据“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可知,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根据“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可知,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5本题考查学生探
14、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可得出:宣传“乡土情结”,激发“乡土情谊”,凝聚起家园情感;由“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魏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群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得出,呼吁回归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认同感、
15、归属感和文化自信心,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2023上江苏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万里长江第一湾刘上洋在云南丽江的崇山峻岭中,有一道十分壮美的景观,这就是万里长江第一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是这样奇妙无比。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的怒江、澜沧江和长江上游段金沙江,在巍峨绵延的横断山脉里并肩穿流,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川”字形三江并流大观。然而,就在人们认为这三条巨龙继续会以不可阻挡之势齐头向南游弋的时候,长江却在丽江境内突然掉头绕了一个180度的大弯,毅然地向北飘然而去,然后又折向东方,浩浩荡荡地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这
16、是一次果断的抉择!这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在人们的想象中,凡是转折处都是关键处,一定是非同寻常,一定是惊心动魄。但在万里长江第一湾畔,你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没有涛声澎湃,没有巨浪翻滚,没有那种令人胆战心寒的险恶。只见平缓的江流绕着大山在天地之间划出了一个巨大而漂亮的弧形,而且是那样的悠然平静,那样的从容镇定,那样的不动声色。一次决定方向和命运的大转折就这样在波澜不惊中静悄悄地完成了。也许是亿万年来江水携带大量泥沙冲积的结果,在长江第一湾处形成了一片不大的开阔地。沿着逶迤的江岸,生长着如同飘带一般的茂密柳林,那随风微微摇曳的绿丝条,不仅把江湾打扮得婀娜多姿,而且把江水染得翠似碧玉。柳林外面,是
17、一片平畴沃野,那弯弯曲曲的田埂,不经意地画出了一幅幅的太极图。四周群山耸立,峰峦竞秀,那莽莽苍苍的气势,与壮阔的江流交相辉映,使妩媚秀丽的第一湾又平添了许多的雄伟和阳刚。由于江流平缓和地势开阔,长江第一湾历来就是著名的交通要津和兵家必争之地。据说这里的点将台为诸葛亮当年征战泸水时所筑,这里的石门关为隋朝大将史万岁进军云南时所开,元明两代也都在此设立巡检司。同时,这里还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那古老的街巷似乎还晃动着商贾们忙碌来往的身影。然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在过去很长很长的岁月里,人们并不知道这个繁华要地就是扭转长江流向的第一湾。直到1946年春节,有一个名叫范义田的
18、当地学者,在自家的大门上贴出了“山连云岭几千叠,家在长江第一湾”的对联。此后随着这幅充满诗情画意和豪迈激情的绝对,万里长江第一湾这个气壮山河的名字便逐渐传扬开来,并震响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谁说景美不怕山林深?如果没有人去发现和推荐,万里长江第一湾恐怕至今都藏在深闺无人识了。何况万里长江万道弯,要发现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一湾就更非易事了。面对滔滔的江水,我的思绪也滔滔不绝。一条雄浑苍莽、桀骜不驯的大江,为什么会在这里悄悄地分道扬镳转个大弯呢?是浩瀚东海的吸引?是对另一方天地的向往?还是想轰轰烈烈地独树一帜?这或许是一个永恒的秘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华民族那一个美丽的江南,那一片耀眼的辉煌,都
19、是长江第一湾弯出来的。岂不是么?正是长江第一湾,弯出了举世惊羡的壮丽风光。因为有了这次毅然决然的转身,才有了长江那滚滚东去、一泻万里的磅礴气势,才有了长江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陡峭逼仄峡谷里奔腾咆哮所形成的“万仞绝壁万马奔,一线天盖一线江”的虎跳峡旷世奇观,才有了“青山巍巍神女秀,激流险滩恶浪涌”的世界绝景长江三峡,才有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赤壁,才有了长江与鄱阳湖在石钟山相汇相拥、水天一色的浩淼图景,才有了广袤无际、绵延千余公里的大平原,才有了长江入海口那浮在万顷碧波之上的绿色翡翠崇明岛。不仅如此,沿江两岸那雄伟的峨嵋,那险峻的巴山,那美丽的匡庐,那奇秀的黄山,以及那大
20、大小小的山山水水,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倘若没有长江第一湾,中华大地就会少了许多的自然美景,中华大地的颜色也就不可能有如此奇绝瑰丽。长江第一湾,还弯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可以说,长江有多久,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有多久;长江有多长,中华文明的源头就有多长。正是伴着长江第一湾东流的涛声,中华文明才逐渐蔚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沿着这条长河,我们可以寻觅到几百万年前远古祖先在森林洞穴中茹毛饮血的生存情景,可以寻觅到原始社会我们祖先以石制器,以土制陶的艰辛创造。特别是进入殷商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滚滚江水辉映青铜器火焰所发出的耀眼光芒,可以看到一座座城市像珍珠般在沿江兴起闪亮,可以看到
21、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一座座楼台溢彩流光,可以看到乐山大佛、大足石刻,景德镇瓷器和苏州园林的巧夺天工,可以看到川绣、湘绣、苏绣的绚丽多彩,可以看到两岸稻浪、棉海和江上帆影编织的繁华图案。而更为自豪的是,透过长江奔涌跳跃的浪花,我们可以听到屈原发出的深情呐喊,可以听到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一代代文豪的不朽吟唱,可以听到朱熹、王阳明等哲人的内心独白,可以听到采茶戏,黄梅戏,昆剧和评弹等优美的曲调,可以听到现代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强音。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文明要靠河流来孕育和滋养。所以,万里长江第一湾,不仅是开启和浇灌长江流域文明的第一湾,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第一湾。由此可见,万里长江第一
22、湾,是地球母亲对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厚爱,是茫茫上苍对中华民族的一种特别恩赐。于是,我心里不由暗暗庆幸。假如长江不在这里果断转弯,而是和其他两条江一齐向南奔去,那在中华大地上不仅会少了一条世界第三大河流,而且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也就会重新改写。或许是由于这个拐弯过于重大和深远,因而江水在这里也就显得特别的悠缓和沉静,因为长江和人类一样都是有灵性的,在作出任何一个转折性的重大抉择时,既需要非凡的勇气,更需要高超的智慧。(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用“奔腾南下”“并肩穿流”等词语展现出三江并流的壮美景观,与下文写万里长江第一湾的“波澜不惊”形成对比。B文中
23、写诸葛亮的点将台、史万岁的石门关,以及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驿站,突出长江第一湾在历史上地理位置的重要。C“万仞绝壁万马奔,一线天盖一线江”等诗句描绘了长江第一湾的壮丽风光,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D末段作者用“特殊厚爱”“特别恩赐”等语言,发自肺腑地表达了对万里长江第一湾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高度赞美之情。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中的“从容镇定”“不动声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第一湾的精神气质,让人心生崇敬。B句子中运用假设句,进一步强调了万里长江第一湾对中华大地诞生出举世惊羡壮丽风光和奇绝瑰丽自然美景的作用。C
24、句子运用递进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强化说明万里长江第一湾对长江流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D句子中“非凡的勇气”“高超的智慧”热情赞美了长江转弯时作出果断抉择的伟大气魄,既照应开头,又收束全篇。8“长江第一湾,还弯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这个段落,尽情叙写了长江流域文明的盛况,请概括其作用。(4分)9有人评价刘上洋的散文创作是“用一种内在的思考很自然地托举起了外在的大叙事”,这种风格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6C 7C 8突出长江第一湾悠久的历史;说明长江第一湾对创造长江流域文明的重要作用;赋予了长江文化底蕴,强化其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中的地位;丰富了文章
25、内容,使抽象的文明具象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选材上,以长江第一湾为叙事主体,让它穿越时空,蜿蜒于中华大地,表达作者对中华文明的丰厚思考;主题上,通过描写万里长江的壮丽风光、历史情景歌颂中华文明的刚健之气与崇高之美;风格上,运用雄浑壮丽的语言,抒发作者对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崇敬之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万仞绝壁万马奔,一线天盖一线江等诗句描绘了长江第一湾的壮丽风光”分析错误。这些诗句不是描写长江第一湾的,这些诗句是描写长江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陡峭逼仄峡谷里奔腾咆哮的壮观情景的。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
26、句子运用递进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错误。此句只是从长江流域到整个中华地区的空间角度写。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可以说,长江有多久,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有多久;长江有多长,中华文明的源头就有多长。正是伴着长江第一湾东流的涛声,中华文明才逐渐蔚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将长江的历史和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历史相比较,突出长江第一湾悠久的历史。从“所以,万里长江第一湾,不仅是开启和浇灌长江流域文明的第一湾,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第一湾”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因为有了长江才创造出了长江流域的文明,从而说明长江第一湾对创造长江流域文明的重要作用。从“沿
27、着这条长河,我们可以寻觅到几百万年前远古祖先在森林洞穴中茹毛饮血的生存情景,可以寻觅到原始社会我们祖先以石制器,以土制陶的艰辛创造可以看到两岸稻浪、棉海和江上帆影编织的繁华图案”“可以听到现代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强音。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文明要靠河流来孕育和滋养”等内容可知,这一段的描写,突出了长江在中华文化发展上的重要作用,赋予了长江文化底蕴,强化其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中的地位。最后,这一段描写,作者按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写出了长江的巨大作用,也写出了长江第一湾的重要作用,通过丰富的史实来讲述,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抽象的文明具象化,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风格特点
28、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用一种内在的思考很自然地托举起了外在的大叙事”的风格,就是说作者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在选材、语言等方面表现出雄浑壮丽的特点。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分析。首先,从选材特点上看,本文以长江第一湾为叙事主体。长江第一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及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作者在处理这一选材时,为了突出长江第一湾的重要性,从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和中华文明的产生和丰富过程的描写,让长江第一湾穿越时空,蜿蜒于中华大地,串联起中华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让它表达作者对中华文明的丰厚思考。其次,在主题上,通过描写万里长江的壮丽风光、历史情景歌颂中华文明的刚健之气与崇高之美。如“沿着逶迤的
29、江岸,生长着如同飘带一般的茂密柳林,那随风微微摇曳的绿丝条,不仅把江湾打扮得婀娜多姿,不经意地画出了一幅幅的太极图”“可以说,长江有多久,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有多久;长江有多长,中华文明的源头就有多长。正是伴着长江第一湾东流的涛声,中华文明才逐渐蔚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最后,文章的语言风格是雄浑壮丽,如“因为有了这次毅然决然的转身,才有了长江那滚滚东去、一泻万里的磅礴气势,才有了长江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陡峭逼仄峡谷里奔腾咆哮所形成的万仞绝壁万马奔,一线天盖一线江的虎跳峡旷世奇观,才有了青山巍巍神女秀,激流险滩恶浪涌的世界绝景长江三峡,才有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赤壁,才有
30、了长江与鄱阳湖在石钟山相汇相拥、水天一色的浩淼图景,才有了广袤无际、绵延千余公里的大平原,才有了长江入海口那浮在万顷碧波之上的绿色翡翠崇明”,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抒发对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崇敬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023上江苏盐城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经曰:“羞用五事。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艾。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貌之不恭,是谓不肃。肃,敬也。内曰恭,外曰敬。人君行已,体貌不恭,怠慢骄蹇,则不能敬万事,失在狂易,故其咎狂也。史记成公
31、十六年,公会诸侯于周,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告公曰:“晋将有乱。”鲁侯曰:“敢问天道也?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殆必祸者也。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处谊,足以步目。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视远,曰绝其谊;足高,曰弃其德;言爽,曰反其信;听淫,曰离其名。夫目以处谊,足以践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后二年,晋人杀厉公。凡此属,皆貌不恭之咎云
32、。(节选自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材料二:晋人杀厉公,边人以告,成公在朝。公曰:“臣杀其君,谁之过也?”大夫莫对,里革曰:“君之过也。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愿无由省之,益邪多矣。若以邪临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专,则不能使,至于殄灭而莫之恤也,将安用之?桀奔南巢,纣踣于京,厉流于彘,幽灭于戏,皆是术也。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行而从之,美恶皆君之由,民何能为焉。”(节选自国语鲁语里革论君之过)【注】五事:指古人修身的貌、言、视、听、思五件事。艾:治理得好。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33、案标号涂黑。(3分)吾非瞽A史B焉C知天道D吾见晋E君之容F殆G必祸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其咎狂也”中的“咎”指过错,“故国将无咎”中的“咎”指灾祸,两者词义不同。B抑,指或者、还是。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抑”词义相同。C爽,指违背。与诗经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中的“爽”词义不同。D牧,指修养。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牧”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认为修身只有重视貌、言、视、听、思五事,才能做到庄重严肃、耳聪目明、善治善谋、为人圣明。B单襄公从晋厉公
34、视远步高中判断出晋国不久将有动乱。后来,晋厉公被杀的事实应验了他的预测。C夏桀、商纣王、周厉王和周幽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由于过错太多而失掉威严,最终身死国灭。D君主是舟,百姓是承载舟的川泽,水流的方向决定了舟的航向,百姓的美恶是君主行动的缘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2)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14成公君臣讨论晋厉公被大臣杀害一事时,里革指出了晋厉公哪些过错?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0BDF 11D 12D 13(1)会合诸侯是关系民众的大事,从这里可以观察到兴衰存亡的契机(或端倪)。(2)统治
35、民众的人,他的威严是极大的。丧失威严以至于被杀,他的过错一定太多了。 14放纵奸邪,不体恤百姓,不专心推行善政。【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不是乐师、太史,怎么会观测天意?我只不过从晋君的仪容,料定晋国必定会发生祸乱罢了。“吾非瞽史”是判断句,后面B处断开;“焉知天道”是反问句,且“知天道”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吾见晋君之容”主谓宾齐全,应在宾语后F处断开。“殆”是状语,修饰“祸”,不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所以他的过错是在“狂”啊!/所以国家将没有灾祸。B.正确。都是“或者、还是”。句意:请问是从天意
36、看出还是从人事预测?/或者推究他成功和失败的过程。C.正确。违背;差错。句意:说话不算数,一天天的更加违背信义。/女子的行为没有什么差错,男子的品行却一变再变。D.错误。文中的“牧”是治理、管理;“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牧”是养。句意:况且做国君的人,需要治理百姓并挽救他们中的邪恶之人。/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并加强身的道德修养。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百姓的美恶是君主行动的缘由”错,原文“美恶皆君之由,民何能为焉”,强调的是“国君起决定作用,百姓无法左右国君的意志”。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判断
37、句,会合诸侯是关系民众的大事;“合”,会聚、聚合;“于是”,从这里。(2)“君”,统治;“至于”,以至于;“杀”,被杀。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若以邪临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专,则不能使”可得出放纵奸邪,不体恤百姓,不专心推行善政。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经典著作说:“要慎重地对待五件事。五件事分别是:一是外貌态度,二是言语,三是视觉,四是听觉,五是思维。态度要恭敬,言语要正当,视觉要明亮,听觉要清晰,思维要通达。恭敬就会严肃,言语正当就能治理的好,视觉明亮就能够智慧,听觉清晰就能有谋略,思维通达就能成为圣人。”外貌态度不恭敬
38、,这就是不恭敬的表现。“肃”就是“恭敬”的意思。在内叫“恭”,在外叫“敬”。君主立身行事,体态容貌不恭敬,态度轻慢、不顺从,就不能敬畏各种事务。过失在于疏狂轻率。所以他的过错是在“狂”啊!历史记载成公十六年,晋公在周柯陵大会诸侯。单襄公见晋厉公眼睛只看远处,走路脚步抬得高。单襄公说:“晋国很快会发生内乱。”鲁侯说:“请问是从天意看出还是从人事预测?”回答说:“我不是乐师、太史,怎么会观测天意?我只不过从晋君的仪容,料定晋国必定会发生祸乱罢了。有道德的人眼神决定手足的行止,行步的进退随之跟从,因此,看一个人的仪容就可以知道他的内心啊。眼睛看东西的目光要得当,行步的快慢随眼光而动。现在晋侯那样子,
39、眼睛看远处而脚步抬得高,眼睛所视与手足的行动相违背,脚步的进退不与眼光相协调,他的心思必定在想别的。眼睛和手足的行动已经不相跟从,这个人怎么会长久呢?会合诸侯是关系民众的大事,从这里可以观察到兴衰存亡的契机(或端倪)。如果国家没有什么祸患,它的君主参加会盟,走路说话看物听言,必定都没有可指责的,就可以看出君主的德行。眼睛看着远处,一天天自绝于正义;脚步抬得高,一天天抛弃了仁德;说话不算数,一天天的更加违背信义;听多了奉承话,一天天背离君主的名声。那眼神用以表现道义,行步用以表现德行,说话用以庇护信誉,耳朵用来分辨万物的声名,不可以不谨慎啊!丧失了部分,本人有灾祸,全部丧失,国家随之而灭亡。晋侯
40、已经丧失了两样,我才有这样的推测。”这以后二年,晋国人杀了厉公。总之这种类型的,都是外貌态度不恭敬的灾祸。材料二:晋国人杀了晋厉公,鲁国防守边境的官员把这个消息传回国内,鲁成公正在朝堂上。成公听到后说:“臣子杀死自己的国君,这是谁的过错?”大夫们无人应对。里革回答说:“这是国君的过错。统治民众的人,他的威严是极大的。丧失威严以至于被杀,他的过错一定太多了。况且做国君的人,需要治理百姓并挽救他们中的邪恶之人。倘若国君放纵自己的私心邪念而抛弃治理百姓的职责,百姓中发生的邪恶事件没有人关注,就等于极大助长邪恶之人的气焰。倘若用邪恶的办法治理民众,政事就会败坏而无法挽回。施行仁政不肯专一到底,就无法指
41、使百姓。国君到了灭亡的地步也没人体恤,还要这样的国君做什么?夏桀出逃到南巢,商约王死在朝歌,周厉王被流放到地,周幽王在戏山身亡,都是出于同样的过错。国君,就如同滋养万民的川泽。国君推行的政令百姓都听从,好坏都由国君决定,百姓怎么能左右国君的意志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23上江苏泰州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秋夜寄邱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注释: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属;正值,适逢,恰好。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悠闲的人,此处指邱员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
42、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彼此衬映。B次句“散步咏凉天”,紧扣上句,承接自然:“散步”与“怀君”相照应;“凉天”与“秋夜”相吻合。C诗歌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平山学道的邱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D全诗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16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6分)【答案】15D 16作者运用想象(虚写、对写、移情)的手法,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从友人的角度,表
43、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能力。D“全诗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错,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句意:空山寂静得能听到松子落地声,我想您也在思友而难以成眠。隐士常以松子为食,因而想到松子脱落季节即想起对方。三、四句作者运用想象(虚写、对写、移情)的手法,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想象此时友人也未眠,在听寂静的平山中传来的松子落地的声音。此句本应写自己正在怀念友人、徘徊不寐,却从友人的角度,写友人因思念自己而未眠。这样写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两个空间,既看到怀人之人
44、,也看到被怀之人,既看到作者身边之景,也看到作者遥想之景,从而把异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连在一起,使作者的思念之情更为真挚、深切而有韵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023上江苏泰州高三统考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短歌行中“ , ?”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纷飞,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贤才犹豫不决的现状,曹操借此启发贤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2)登泰山记中用“ , ”两句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两河的景色。(3)六国论中用“ , ”两句,形象地描写向敌人屈膝的国君对国家的疆土毫不爱惜。【答案】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45、 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匝”“予”“芥”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2023上江苏泰州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姑妈回家先看见了两只芦花大公鸡,它们被网线袋包围着,一只坐,一只站,但看上去都还乖巧。看见芦花大公鸡,姑妈就知道我表哥回家来了。姑妈走到厨房边,正要去抓米给鸡吃,看见天井里坐着一个穿桃红色衬衣的陌生姑娘,正在用瓷片刮茨菰。她以为是我表哥带女朋友回来了,有点喜悦,又有点紧张,像做贼一样地往厨房里一闪,闪进去了,又出来
46、,抿着头发,站在那里咳嗽。刮茨菰的姑娘抬起头来,抬起一张黑里透红的脸,一看就是个乡下姑娘。姑妈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那姑娘垂着手,目光在姑妈身上撞了一下,缩回去,怯怯地看着我表哥的房间,突然叫起来,小杨同志,你出来一下,出来一下呀。我表哥就睡眼惺忪地出来了,他一出来,那姑娘就埋着头钻了进去。看见我姑妈愣在那里,表哥挠着肚子干笑起来,对她说,你眼睛瞪那么大干什么?以为我带女朋友回来了?我思想还没那么先进呢,找乡下人做女朋友!我姑妈等他往下面解释,他却不解释了,指着房间里的人,又指指地上的两只芦花大公鸡,敷衍了事地说,是顾庄的顾彩袖,人家遇到了麻烦,要在我家住几天,避一避风头!(苏童茨菰节选)18下
47、列句子中的“麻烦”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麻烦”,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吴跹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底下人道:小的见晚上时候,恐怕老爷穿衣帽麻烦,所以没有上来回,只说老爷在关上没有回来。”B老舍全家福第二幕:“咱们今天就谈到这儿吧,我还会来麻烦你呢。”C艾青自序:“当然,说真话可能惹出麻烦,甚至会遇到危险。D瞿秋白赤俄之归途三:“我以前办过这事,那用这样麻烦。”19第二段,姑妈的心理随着姑娘的出现而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答案】18C 19开始以为是“我”表哥带女朋友回来了,既喜悦,又紧张;后来看到姑娘是乡下的,下意识皱起了眉头,心里有点嫌弃;最后面对姑娘的“突然叫起来”“埋着头钻了进去”,愣在那里,感到吃惊,怀疑姑娘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