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5 课内文言文《马说》-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练习

上传人:147037****qq.com 文档编号:256664 上传时间:2024-05-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5 课内文言文《马说》-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考点15 课内文言文《马说》-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考点15 课内文言文《马说》-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考点15 课内文言文《马说》-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考点15 课内文言文《马说》-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考点15 课内文言文马说 班级 _姓名_ 过关情况_(一)识记注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而:表转折,但是。故:所以。虽:即使。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只,仅。辱:(受)屈辱。于:在。奴隶人:奴仆。骈(pi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以称:以著称。以,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者:的马。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吃尽。石:容量单位。食(s):同“饲”,喂。其:指千里马。而:表承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2、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是:这。虽:虽然。能:才能。食:吃。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且:犹,尚且。欲:想要。常马:普通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做不到。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哪里,怎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尽:竭尽。材:同“才”,才能、才干。鸣:马叫。之: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名词,马鞭。而:连词。临:面对。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其:代词。(二)识记译句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_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_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三)相关问题1主题:通篇用的是什么手法?_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_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

4、喻了什么样的人?_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_5全文“不”字的理解:_(四)真题检测(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于是入朝见威王见异思迁B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临危不惧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初极狭,才通人中通外直D策之不

5、以其道道听途说益慕圣贤之道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3韩愈的散文作品善于通过虚词的运用表情达意。选文中的五个“也”字,也是如此。请任选两处,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_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_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_(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

6、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释】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有千里马 B故/虽有名马C将军岂/愿见之乎 D不/可屈致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7、的一项是( )A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食或尽粟一石。_由是先主遂诣亮。_(三)【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8、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越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 寤四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越石父:齐人。缧绁():拘系犯人

9、的绳索,指囚禁。骖:指一车三马或四马中两旁的马匹。 谢:告辞(这是文中晏子的表现)。闺:内室。懼(ju)然:惊异的样子。厄:困苦,灾难。诎(q): 同“屈”,委屈。信:同“伸”,伸展。感寤:有所感而觉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策:_ (2)越石父请绝。绝: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 (2)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_3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晏子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_参考答案(一)识记注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而:表转折,但是。故:所以。虽:即使。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10、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只,仅。辱:(受)屈辱。于:在。奴隶人:奴仆。骈(pi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以称:以著称。以,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者:的马。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吃尽。石:容量单位。食(s):同“饲”,喂。其:指千里马。而:表承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是:这。虽:虽然。能:才能。食:吃。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且:犹,尚且。欲:想要。常马:普通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做不到。安求其能千里也

11、?安:哪里,怎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尽:竭尽。材:同“才”,才能、才干。鸣:马叫。之: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名词,马鞭。而:连词。临:面对。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其:代词。(二)识记译句1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

12、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3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4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5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6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7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三)相关问题1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

13、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2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3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4“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

14、的深刻嘲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5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

15、,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四)真题检测(一)1B【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同“现”,显现/拜见/看见;B面对/当,面对/面对;C知晓/通过/贯通;D方法/路上/学说;故选B。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且,尚且;欲,想;常马,普通的马;等,相等,一样;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3“不以千里称也”中

16、的“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是马也,虽有”中的“也”,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愤怒、谴责的感情,也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也”,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虚词“也”的赏析。文段共有五个“也”,在不同的句中对表情达意有不同的作用。1“不以千里称也”句意为:不以千里马著称。联系前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17、枥之间”,作者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这是它“不以千里称”的原因,句中的“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句意: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句话是说食马者的愚昧无知,下句转到千里马,句中的“也”,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意思是,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句中的“也”,是作者有意停顿,提醒读者注意下文内容,即“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4“安求其能千里也”句意: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也”是句尾语气词,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怒、谴责的感情。5“其真不知

18、马也”句意: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句中的“也”,表感叹,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痛心,对“食马者”愚昧的深刻嘲讽。4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的现实。【解析】抓住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结合文章托物寓意的手法来理解。5.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才能的机会,要有能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解析】结合千里马的遭遇和被埋没的原因来提炼。(二)1.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停顿。A正确停顿“然后/有千里马”;B正确;C正确停顿为“将军/岂愿见之乎”;D正确停顿为“不可/屈致也”。故选:B。2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表转折;B定语后置的标志

19、/代词;C同“现”,显露/拜见;D用马鞭驱赶/马鞭。故选:A。3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乙文是记叙和描写。故选:C。4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要词语有: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吃尽。整句的意思是: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重要词语有:由是,于是;遂,就;诣,拜访。整句的意思是: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参考译文【乙】其时刘备正驻军新野县。徐庶谒见刘备,刘备对他十分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人,是卧龙啊!将军想不想见见他?”刘备说:“你陪他一道来吧!”徐庶说:“此人只能拜访他,不可随便召他

20、来。将军您应该屈尊去看望他才好。”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才得以相见。(三)1(1)策:用马鞭驱赶。 (2)绝:绝交。【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解释文言文实词的能力。作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特点,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注意课外文段中的词语在课内出现时的解释。2 (1)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晏子于是邀请他进门待为贵宾。【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21、,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3晏子:有求贤的主观愿望,虚心求教,重用人才。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乙】文参考译文: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马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到家后)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因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晏子于是邀请他进门待为贵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