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超全)

上传人:蒙蒙d****课堂 文档编号:254591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 页数:106 大小:3.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超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超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超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超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超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科 学 五 下教 案蒙蒙de雨科学课堂2024年2月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第1课 种子发芽实验【教材简析】在“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观察过种子的结构,开展过凤仙花的种植活动,他们对于种子的萌发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未曾进行过系统性思考与研究。本课将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建立假设、开展方案设计、动手实践研究,最终找到“答案”并形成相关认识。该研究过程属于控制变量实验,因此本课将承载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对比实验)设计的任务。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对

2、比实验)设计的任务,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本课以改变“土壤”这个条件的对比实验的设计进行精讲细讲,给学生一个好的例子,从而对他们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情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课的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计划的缺

3、陷。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够认识到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科学思维*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态度责任*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使用对比实验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难点: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

4、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干土壤、湿土壤、滴管、一些水、绿豆种子若干、玻璃皿、面巾纸、标签纸、黑色杯子、透明塑料杯、纸杯、小勺、水槽、实验计划表。(可按组准备)教师准备:一些萌发的绿豆种子、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一些萌发的绿豆种子1.欣赏绿豆种子萌发的图片,提问:图片中的绿豆苗从什么开始新生命的?预设:种子2.我们知道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预设:水、温度、阳光、空气、土壤、养料等3.生自由交流,师板书。4.出示绿豆种子:这是几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们发芽,刚才同学们

5、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预设:需要或不需要5.讨论:我们又该如何辨别想让种子发芽必须条件是哪些,不需要的又是哪些呢?怎样的实验办法可行呢?6.生交流汇报引出课题种子发芽实验。二、探索(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实验记录单 (一)完成实验计划的设计1.请你以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为例,小组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2.生交流并完成实验记录单。(文字描述、画图形式、图文结合的方式)(预设:我们可以把有些绿豆种子放在土里,而有些不放在土里,看看它们能不能发芽。)3.明确实验方法:(1)不错的建议,分成两组实验。为什么要设计成两组实验呢?(预设:只有两组进行对比才能说明种子发芽与土壤的关系。)(2)研讨:

6、如果这两组的绿豆都发芽了,说明什么?如果没有土的一组绿豆没有发芽,而有土的一组绿豆发芽了,说明什么?(预设:都发芽了说明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土壤;其中有土的一组发芽了说明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壤)4.全班共同讨论实验方案:预设:(1)两组实验应该有相同的绿豆种子。研讨:放多少比较合适?为什么?(预设:多几颗,因为有些种子本身受损的话就不会发芽,防止实验中出现的偶然性,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2)两组实验都应该得到相同的水,而且是适量的水。(3)两组实验应该放在相同的地方,这个环境是适宜种子发芽的5.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计划并汇报交流。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推测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

7、才能发芽。相同的条件水、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等。不同的条件有无土壤实验方法1号组种子种在土壤中,保持湿润(实验组);2号组种子不提供土壤,保持湿润(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两个小组同时进行。6.小组完善并修改实验计划。7.归纳小结:我们把这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实验,最后对比两组实验结果的实验方法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注意对照组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二)学习实验操作方法1.根据实验计划完成相应实验:播放视频自行学习实验操作方法并交流注意事项。2.生汇报交流注意事项。(预设:种子至少要放3粒、贴上标签、水要一样很多)(三)生根据材料进行对比实验材料准备:干土

8、壤、湿土壤、滴管、水、绿豆种子若干、玻璃皿、纸、标签纸、黑色杯子、透明塑料杯、纸杯、小勺、水槽、实验计划表1.明确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研究水、阳光与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2.每组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水或阳光),选择下列的材料设计实验,实验计划完成后到材料区选取材料进行实验。3.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计划并选取材料进行实验。4.分组汇报交流:同学根据自己的设计汇报,其他组评价并补充。(预设:我们组研究水,将种子分别种在土壤里,一杯加水,一杯不加水;还可以将种子种在面巾纸上,一杯加水,一杯不加水)三、研讨(预设5分钟)1.在实验中我们为什么要设置两组进行对比?为什么要在每一个玻璃皿中放3粒种子?2.在实验中,

9、我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能验证我们的预测?3.对于种子发芽的必要的其他条件,我们怎样制定实验计划?四、布置实践作业(预设2分钟)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其他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可以从种子的大小、种皮的情况、长芽的情况等方面去观察。种子的变化实验组对照组月 日月 日2让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如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阶段变化的照片,视频,画图等。【板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推测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相同的条件水、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等。不同的条件有无土壤实验方法1号组种子种在土壤中,保持湿润;实验组2号组种子不提供土壤,保持湿润。对

10、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第2课 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教材简析】在本课之前,学生经历过对比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发芽状况的科学实践活动,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他们将基于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分享、研讨并最终形成共识。聚焦板块通过呈现“观察实验中的种子发芽情况,我们有了什么发现?比较各组的实验结果,我们又发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明确了本课活动的两大主题:分享自己的发现、研讨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探索板块由5个层次活动构成,分别为“组内分析数据交流发现”,“相同实验的小组分享和交流实验发现”,“不同实验的小组分享和交流实验发现”,“查阅种子发芽必需条件的资料”,“移植绿豆芽

11、”。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反思实验结果与预测是否一致,如何运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论,以及整合全班的发现,总结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学情分析】学生在课前只研究过一种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对于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明确,所以本课学生必须通过认真倾听并充分交流,获取他人的信息,才能有效地思考分析,最终建构起对种子发芽必需条件的新认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结论及日常所见,认识到植物要依赖环境生存。探究实践*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态度责任*在进行多

12、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当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难点: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小组:实验信息统计表、花盆、土壤。【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呈现课前收集的有关学生实践研究活动中的相关照片。(学生观看图片。)2.提问:观察实验中的种子发芽情况,我们有了什么发现?(预设:有土壤和没有土壤的绿豆都发芽了,有水分的绿豆发芽了)3

13、.比较各组的实验结果,我们又发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探究种子发芽实验。揭示课题: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板书)二、探索:交流研讨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预设30分钟)活动一:组内交流数据,整理发现。1.现在请同学们整理实验数据,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以下三个问题。(1)两组的实验数据有什么不同?(2)实验结论和我们的预测一样吗?(3)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小组讨论。)活动二:相同实验小组间交流。1.哪一小组率先来分享小组交流结果?(整个小组上台汇报分享。)2.其他小组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还要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填写统计表哦!(其他小组将相同实验数据收集

14、在相应汇总表中,汇总表如下图。)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 )的实验记录改变的条件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1号组( )2号组( )备注:表中1号组与2号组直接写实验中改变的条件。3.小组汇报结束后,提问:相同实验的小组实验现象一样吗?实验结论一样吗?(预设:有的小组一样,有的小组不一样。)4.如果出现不一样地回答,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预设:种子自身的原因,实验操作方法不当的原因,改变了多个条件的原因)活动三:不同实验小组间交流。1.邀请学生将相同实验的数据汇总表呈现在黑板上,并逐一分析数据。2.提问:我们统计的是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的实验?(预设:绿豆种子发

15、芽需要土壤的实验,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的实验,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照的实验)3.提问: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预设:根据有土壤和无土壤的绿豆种子发芽数都是18,未发芽数都是0,我们可以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土壤)4.提问:支持我们研究结论的证据是什么?(预设:对比实验中种子发芽的现象,以及相同实验的数据汇总)5.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总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活动四:查阅资料,确认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1.提问:通过观察绿豆发芽过程图,以及阅读种子发芽基本条件的参考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预设: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以及充足的空气,不需要光照和土壤。)三、 移植绿豆

16、苗并预测绿豆苗的生长条件。(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花盆、土壤1.提问:绿豆种子已经发芽,以后会怎么样?(预设:长成绿豆苗,然后继续生长)2.提问: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预设:阳光、土壤、水分)3.出示移植说明。1.准备好和移植相关的工具和材料:带有排水孔的花盆2个,花盆中要有土壤,还要一把勺子、一些水。2.把土壤填至花盆的1/3 处,用勺子把绿豆芽从种植盒(杯)中取出来,小心不要破坏了根。3.在花盆中部轻轻地疏松一下土壤,把绿豆芽放在花盆中间,小心将花盆中的土加至离花盆口两三厘米处,轻轻地压一下绿豆芽周围的土壤。4.给花盆浇透水,直至水从排水孔流出来,然后把花盆放在阳台上。【板书设计】

17、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必需条件:充足的空气 一定的水分 适宜的温度不需要土壤和光照【活动记录表】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的实验记录表改变的条件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1号组( )2号组( )备注:表中1号组与2号组直接写实验中改变的条件。第3课 绿豆苗的生长【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3课。在前两节课种子发芽实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绿豆苗的生长与光照的关系,激发学生经历更加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绿豆苗生长对环境因素的需求,激发其探究兴趣。在本课中,学生将对绿豆苗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种在土壤中的绿豆苗生长得一样好。对于该现

18、象背后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地思考,这也将成为本课教学意义所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知道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但植物生长需不需要阳光,需要学生用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另外,让学生以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活动一:通过对比实验了解植物生长与光照的关系。通过每天坚持记录的图片和视频了解植物在光照充足与黑暗环境的变化。活动二:研讨,让学生以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活动三:拓展活动,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探究,探究不同方向的光照条件下,

19、植物生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种子发芽实验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环境,并且初步了解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但对绿豆芽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还不是很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植物生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科学思维*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是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探究实践*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绿豆苗的生长状况。态度责任*表现出对植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

20、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绿豆苗的生长状况。难点:设计绿豆芽生长与光照关系的对比实验方案。【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实验计划和实验记录表。 教师准备:长势基本类似的绿豆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 复习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预设:需要。2.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光对植物生长起什么作用?预设:需要。光能使植物长得快、提供营养。3.揭示课题:绿豆苗的生长(板书)二、探索:实验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

21、要阳光(预设:20分钟)(一)小组设计实验计划1.小组讨论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计划。这个对比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和保持不变的条件分别有哪些?预设:保持相同的条件有水、温度、空气、绿豆苗的长势、绿豆苗的数量等等;改变的条件是光照。2.师生讨论:我们如何操作,才能在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光照条件?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控制光照这一因素。3.学生操作。(二)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1.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比较来知道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呢?(预设:从“绿豆苗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方面进行比较。)3. 实验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先观察教师课前一周做的实验视频和对

22、比照片,交流讨论。(预设:有阳光照射的绿豆苗长得矮,茎的颜色偏绿,较粗壮,叶子的颜色是绿色的,较大;无阳光照射的绿豆苗瘦长,茎比较细,黄绿色,叶子偏黄等。)3.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有阳光照射的绿豆苗长得好,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三、研讨:观察发现,植物与环境的联系(预设:10分钟)(一)研讨绿豆苗生长需要的条件提问:绿豆苗的生长还需要哪些条件?(预设:充足水分、适宜的度、一定的空气等。)(二)阅读资料,交流研讨教师出示光合作用图片并介绍: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三)植物适应环境

23、1.讨论:观察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不同特征,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之间的联系。2.举一举大自然中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预设:仙人掌的根系等等。)四、拓展:光的照射方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预设:5分钟)1.两盆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用两个纸盒罩住。一个纸盒在左壁挖个圆孔,一个在纸盒在右壁挖个圆孔,使光能从圆孔中射入。一个星期后,两盆植物会生成什么样?(预设:绿豆苗会向着光的方向生长。)2.布置实践作业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板书设计】 3.绿豆苗的生长 光 光合作用:水+二氧化碳 氧气+养料 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活动记录表】 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研究的问题我们的预测要改变的条件不

24、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 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绿豆苗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我们的解释阳光下的绿豆苗黑暗处的绿豆苗第4课 蚯蚓的选择【教材简析】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所需的条件。聚焦板块教科书通过简短的语句引导学生从绿豆苗生长的观察活动出发,发现蚯蚓生存的痕迹,并提出问题:“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样吗?对于蚯蚓来说,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聚焦本课的研究主题。探索板块,本环节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蚯蚓适宜怎样的生活环境”为探索主题引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基于自己的原有认识思

25、考并描述对蚯蚓生存环境的了解。研讨环节主要包括 2 个关键问题的研讨。第一个问题“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学生梳理实验发现,再从中形成对蚯蚓生活环境特点的共识,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要特殊的环境。第二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则引导学生基于原有认知进一步分析、思考其他动物对环境的需求。此环节教科书出示了天鹅、青蛙、企鹅、蜥蜴、狼的图片,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的动物的身体结构不同,其对环境条件需求也不同。【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对于动物而言也是一样的。【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

26、条件。科学思维*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探究实践*通过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研究,探究蚯蚓对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态度责任*表现出对动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基于事实证据进行合理分析。【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难点: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长方形扁纸盒两个(可以让学生准备)、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 蚯蚓 15条、干土、湿土。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寻找蚯蚓的视频1.提问:我们在植物园里观察绿豆苗时发现了蚯蚓生活的痕迹。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

27、样吗?(预设:动物也是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2.提问:对于蚯蚓来说,适宜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预设: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3.揭示课题:蚯蚓的选择(板书)二、探索:(一)寻找蚯蚓(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微视频通过一段小视频了解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容易寻找到蚯蚓,推测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提问:干土里很难发现蚯蚓,我推测它不喜欢干燥的环境。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预设:对比实验。)提问:实验中我们改变的是什么条件?没改变的又有哪些条件?(预设:改变的条件是干土壤和湿土壤。没改变的条件是空气、温度、光照条件等。)(二)同时进行两个实验(预设20分钟)1.实验指导(1)蚯蚓对水分的选择实验

28、材料准备:一个长方形盒子、干燥的泥土、湿润的泥土、10条蚯蚓、手套(可无)。实验方法: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3次,并记录下我们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学生实验并完成实验单记录。(2)蚯蚓对光的选择实验提问: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蚯蚓适宜明亮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预设:蚯蚓生活在地下,我推测它喜欢黑暗的环境。)提问: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预设:运用对比实验,将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盒盖剪开一部分,看看蚯蚓会向哪边。)材料准备:10条蚯蚓、一个长方形带盖盒子、黑色记号笔、剪

29、刀、吸水纸。实验方法: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将盒盖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内黑暗与明亮的交界处,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3次,并记录下我们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2.分组实验并记录。3.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交流反馈。三、研讨: (预设5分钟)1.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小结:黑暗、潮湿的环境适宜蚯蚓生活。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四、 拓展: (预设5分钟)提问:这些动物适合怎样的环境?(企鹅、天鹅、青蛙、蜥蜴、狼)【板书设计】 4.蚯蚓的选择蚯蚓适应湿润的环境蚯蚓适应黑暗的环境不同的动物对环境

30、有不同的需求第5课 当环境改变了【教材简析】每一种动物的生存都需要特殊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阳光、空气、水 食物等。这些条件有的来自非生命环境,有的来自生命环境,并且非生命环境与生命环境之间又会互相影响。由于季节更替,自然界中的非生命环境、生命环境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此环境中的动物们为了生存,都会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如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提前储存食物以及一些动物换毛等。其本质就是在环境发生变化后,动物们通过这些行为依然能够获得足够其生存所需的条件,从而适应新环境。【学情分析】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经历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了解青蛙生活环境变化和青蛙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

31、资料阅读分析丹顶鹤的环境变化与丹顶鹤行为变化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改变后,动物会做出反应,以适应新环境。【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科学思维*通过分析认识到动物要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保护环境就保护了许多动物。探究实践*能够通过分析动物在环境改变后的行为研究动物是怎样适应新环境的。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能依据事实独立思考,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分享。*表现出进一步探究动物与其生活环境联系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不同动物是怎样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丹顶鹤相关阅读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

32、件。【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谜语:三人同日去观花,百友原来是一家。禾火二人相对坐,夕阳底下一对瓜。谜底:春夏秋冬2.请你说说你眼中的春夏秋冬,并说一说你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3.当环境改变后,人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二、探索(预设:30分钟)(一)活动一:青蛙在不同季节的行为1.青蛙你了解吗?请说一说预设:生存环境、食物、栖息地等方面2.青蛙在春夏秋冬有什么表现?小组讨论3.出示图片,将青蛙的行为图片与环境图片相对应。4.四季变化中气候、草木、蝴蝶及青蛙有什么变化?以春天为例:从气候、草木、食物、青蛙、蝴蝶等方面进行交流,初步认识环境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季节气候草木蝴蝶青蛙春温暖发芽

33、由卵孵化成幼虫由卵孵化成蝌蚪夏秋冬(1)讨论并填表。这一季节,气候特点是怎样的?草木有什么变化?蝴蝶有哪些活动?青蛙有哪些活动?(2)汇报交流(3)小结5.同学们,通过之前的交流,我们发现了很多青蛙在不同季节的各种行为。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青蛙的这些变化,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预设:气候等非生物环境,青蛙食物和周边植物等生物环境,青蛙自身身体特征等(二)活动二: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过渡:青蛙、蝴蝶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不同的行为,我们周围其它动物又有哪些行为来适应环境变化呢?1.阅读资料:(1)当环境改变时,丹顶鹤会做出怎样的反应?(2)丹顶鹤的这种行为是为了适应哪些环境条件?2.还有哪些动

34、物适应环境的哪些行为?三、拓展(预设:5分钟)小组讨论:如果在野外遇到正在冬眠的动物或迁徙中“掉队”的鸟,我们如何帮助它们?【板书设计】 5.当环境改变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行为有:迁徙-天鹅、燕子、大雁 冬眠-青蛙、蛇、熊 储存食物-松鼠、蚂蚁、蜜蜂 换毛-猫头鹰、羊、狼第6课 食物链与食物网【教材简析】在自然界中,每一种植物、动物都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其中有机物营养、能量)的获得就是其中之一。但植物、动物对于有机物的获得方式不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能量,动物则通过进食获得。因此,在自然界中,动物或植物之间都会由于有机物或能量传递的关系,与同一区域内的其他动植物之间形成直接或间接的

35、联系,构成食物链、食物网。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植物、动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在学生的认知中这些环境主要为非生命环境很少有学生能系统地认识到生物生存也需要生物环境。本课就是在此背景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一区域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促使学生认识到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可能就是其他动物或者植物生存所需要的条件,进而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初步的生物群落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分)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科学思维*体会自然事物

36、是相互联系的,保护一种动植物就是保护很多种动植物。探究实践*能够通过“模型”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态度责任*能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套筒游戏了解食物关系,完成食物链的绘制。难点: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一次性纸杯(分别打印有落叶、瓢虫、蜘蛛、蜗牛、蟋蟀、蚯蚓、蚜虫、绿豆苗、小草、小鸟)、不同颜色的棉绳5条(长46米)塑料套圈6个、生物头环(绿豆苗、蚜虫、蜗牛、瓢虫、青蛙、鸟)。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37、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用ppt展示学生所种的绿豆苗丛,说说你的发现。如绿豆苗一些叶子表面有小洞说明绿豆苗丛中还生活着其他的动物等。2用ppt展示部分学生不认识的动物图片,并标注每一种动物的名称。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绿豆苗和其他的生物之间会有什么联系?二、探索:食物链与食物网(预设10分钟)教学准备:一次性纸杯(分别打印有落叶、瓢虫、蜘蛛、蜗牛、蟋蟀、蚯蚓、蚜虫、绿豆苗、小草、小鸟)、1基于学生之前的研讨活动展开追问:“你们是否在绿豆苗上找到过被动物吃过的痕迹?你们认为可能会是什么动物造成的?”2从学生汇报中提炼出最有可能吃绿豆苗的动物,如蚜虫,并从动物生存对物质、能量的需

38、求方面提问,如“蚜虫能从绿豆苗的叶子里获得什么?蚜虫可能又会被谁吃掉?”基于学生的回答出示能量的流动过程:从绿豆苗到蚜虫再到瓢虫,并告诉学生这种食物关系就是“食物链”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食物链的书写方式:在科学上我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3在学生掌握食物链概念的基础上,出示更多在绿豆苗丛中的植物或动物,要求学生从中找出更多的食物链,并引导学生用套筒游戏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形成认识: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吃掉,就相当于给这种生物提供了能量,能量依次传递。4为学生提供打印有绿豆苗丛中多种动植物图片或者文字的A4纸,并提供这些生物的食性介绍资料,如下所示。蚜虫是一类植

39、食性昆虫,通常以新鲜植物的汁液为食物。由于虫的个体非常小,通常不会被鸟类发现,但是遇到像瓢虫草岭、食蚜蝇等小动物时就容易成为它们的腹中餐了。绝大部分的青蛙是肉食动物,由于青蛙只能看见会移动的动物,所以它酷爱吃会飞的小昆虫,如瓢虫、苍蝇、蚊子等。别忘了,青蛙对地上爬动的蚯蚓也不会放过。麻雀的食物和青蛙的食物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所以麻雀和青蛙是竞争关系。我们日常见到的蜘蛛绝大多数为结网性蜘蛛,是肉食动物,通常以被粘在其网上的小昆虫,如苍蝇、蚊子、瓢虫、蝴蝶等为食当蜘蛛遇到比它个体大的飞鸟时,就只能成为鸟的美食了。蚯蚓的食物很特别,它主要吃腐烂的植物,包括充分腐烂后的植物的根、茎、叶,甚至还吃动物的排

40、泄物;蚯蚓不会吃新鲜、没有腐烂的食物。所以,人们都称蚯蚓是大自然的清洁工。学生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示里面的食物链,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链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了。接着通过展示学生的成果,介绍这种多条食物链构成了网状的食物关系图被称为“食物网”。5.有的小朋友觉得蜘蛛很可怕,希望蜘蛛数量大幅减少甚至消失,你觉得他这样的想法对吗?会对其他生物会有什么影响吗?三、研讨:食物关系和能量传递(预设15分钟)1. 绿豆苗和生活在它周围的生物间有着哪些食物关系?2. 绿豆苗生长所需的条件是怎样获得的?绿豆苗又为它周围的生物提供了哪些条件?3. 举例说明自然界的生物之间有着哪

41、些食物关系。四、拓展:模拟食物网(预设10分钟)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棉绳5条(长46米)塑料套圈6个、生物头环(绿豆苗、蚜虫、蜗牛、瓢虫、青蛙、鸟)。1选择班里的2名同学作为“生物考察员”,将剩下的同学分成810组,每组同学分别扮演一种生物,共同用手握住一个圆环,思考在田野绿豆苗丛中能吃谁,又会被谁吃掉。2“生物考察员”将田野食物网里的几条食物链用“线”“圆环”联结起来,形成“食物网”。3减少一种“生物”的数量或者去掉其中的一种“生物”,观察分析游戏中的“网”会发生什么变化,思考自己扮演的生物会不会受到影响。【板书设计】6.食物链与食物网 绿豆苗 食物关系 食物链 周围生物 传递能量 食物网第

42、7课 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材简析】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生物的生存需要非生命环境和生命环境,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生态瓶是将少量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物的动物以及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无色透明的瓶中,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在设计与制作生态瓶的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设计生态瓶、制作生态瓶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分析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存条件,进行有依据的 设计,实践制作活动,

43、最终达成概念整合的目的。【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非常感兴趣的。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已经有所了解,认识到生物的生存需要非生命环境和生命环境,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但是如何设计并制作一个生态瓶,如何维持一个小生态系统的平衡,根据生态瓶的大小,设计考虑非生物的多少,植物、动物数量多少、品种多少、体量大小等方面是有所欠缺和考虑的,学生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生态瓶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科学思维*认识到动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探

44、究实践*能观察池塘里的生物环境图片资料,分析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等因素。*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态度责任*表现出探究生态瓶奥秘的兴趣,能听取合理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能在课后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并进行管理观察。【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难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微视频、班级记录表。 小组:大塑料瓶(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若干种水生植物、金鱼 2 条、沙子、水槽和水、镊子、设计单、水桶、大玻璃水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出示绿豆苗图片)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除了食物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生物群落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二、探讨活动(预设30分钟)1.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班级记录表观察绿豆苗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 (教师可提示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向:生物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教科版 > 五年级下册(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