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计划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94076 上传时间:2021-09-28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 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 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光” 、 “地球表面的变化” 、 “计量时 间” 、 “ 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 成。 “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元沿着认 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 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

2、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 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影响地 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内力作 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 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风力、流水等的侵蚀,搬运 和沉积作用等。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 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 的共

3、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 “计量时间”单元,研究的主题是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问题。本单元按照 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 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 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四年级人体呼 吸与消化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 查、 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

4、 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 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整个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不断建构的过程,其 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牢固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使其养成 2 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 本册内容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均指向联系 与变化。为了强化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四个单元均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或自然现象开展研究,最 终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及现象,呈现事物结构与功能、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 互联系、协调统一。揭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5、科学观念。 三、学生分析: 本学期随着孩子的成长,也经过了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 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 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孩子有耐心、细致的学习 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1.整体学习状况: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 识。 2.己有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 偏重语数教学。 3.儿童心理分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

6、象 的物体, 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 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引导开展教学。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五、教学进度表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预定教学内容 实际教学调整备 注 1 始业教育课 3 1.1 有关光的思考

7、2 1.2 光是怎样传播的 1.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 1.4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5 认识棱镜 4 1. 6 光的反射现象 1.7 制作一个潜望镜 5 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测验 6 2.1 地球的表面 2.2 地球的结构 7 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2.4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8 2.5 风的作用 2.6 水的作用 2.7 总结我们的认识 9 期中复习 期中测验 10 3.1 时间的流逝 3.2 用水测量时间 11 3.3 我们的水钟 3.4 机械摆钟 12 3.5 摆的快慢 3.6 制作钟摆 3.7 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13 第三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测验 14 4.1 我们的

8、身体 4.2 身体的运动 15 4.3 心脏和血液 4.4 身体的“总指挥” 16 4.5 身体的“联络员” 4.6 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17 4. 7 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8 第四单元复习 第四单元测验 4 19 期末复习 20 期末复习 21 期末复习 22 期末测验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 交界处发生偏折。 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

9、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光的传播和反射。 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 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 现。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 究兴趣。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声音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研究声音

10、,以及利用这种变化为 生活服务。 意识到声音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课时划分: 5 第 1 课 有关光的思考(1 课时) 第 2 课 光是怎样传播的(1 课时) 第 3 课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 课时) 第 4 课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 课时) 第 5 课 认识棱镜(1 课时) 第 6 课 光的反射现象(1 课时) 第 7 课 制作一个潜望镜(1 课时)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周围充满光,引导学生运用词汇描述听。通过观察发弦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 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

11、质 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教学难点: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尝试多角度、 多方式认识物体, 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措施: 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 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 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有关光的思考 【教学目标】 科

12、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 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 该物体。 6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难点:认识到没有光,就不能看到物体。 【教学准备】 教

13、师准备:黑色箱子、苹果、有窗帘的教室、PPT 课件、学生活动手册。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出示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图片后能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提 到阳光、清晨、树林、雾气、生机盎然 2.揭示单元主题: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地球上,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光对我们来说 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光的相关问题。 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知:关于光,你都知道什么? 4.聚焦本节课研究主题:光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具有既发散又相对集中的特点,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 知, 有利于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生

14、活经验, 对光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 进而聚焦到光源的研究上。 二、探索二、探索 1.用 PPT 展示各种与光有关的物体的图片(太阳、月球、星空、点燃的蜡烛、夜晚的灯、 霓虹灯、萤火虫、反光镜、亮着的电灯、发光鱼等) ,布置学习任务:小组讨论,图片中显示 的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简单说明理由。 2.小组研讨并分类(给出约 5 分钟的时间) 。 3.汇报交流研讨的结果,从确定的光源中归纳出光源的特点,即自身能发光的物体被称为 光源。针对有争议的分类结果继续进行研讨,明确正确的分类结果。 7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分类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发光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在小组内讨论, 统一多数人

15、的意见,然后汇总全班的分类结果,这样获得的结果更容易让学生认可。 三、研讨三、研讨 1.光源自身发光,所以我们可以看得见。那么,不发光的物体,我们是怎么看见的呢?是 因为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再将这些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2.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还能看见物体吗? 3.出示黑色盒子和苹果,将苹果放入盒子中。提问:如果将窗帘全部遮上,并且将教室的 灯全部关掉,然后你把眼睛贴在盒子的孔上,再用一块黑布盖住你和箱子,不让一点光进到箱 子里,你觉得你会看到盒子里的苹果吗? 4.填写活动手册: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5.调查全班同学的选项,统计不同选项的人数

16、。 6.找三名不同选项的同学到前面体验, 并揭示结果: 如果没有光, 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 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是很难遇到没有光的环境, 所以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假设很 可能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是最难纠正的。让学生先了解眼睛看到物体的原理,即有光反射到 眼睛;然后给出假设的情境,是给学生一次理论与生活经验相互对抗的机会;最后用实践来验 证假设,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四、拓展、拓展 1.引出夜视仪: 实践证明, 没有光, 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 在黑夜里, 由于光线的不足, 也会导致视线的模糊。人们为了保证在黑暗环境的中能够顺利看清东西,就发明了夜视仪。 2.

17、出示夜视仪相关的图片。 3.生活中,还有什么设计是跟光相关呢?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生活中跟光相关的设计有很多,如无影灯、额镜、透镜、面镜、镁光灯、冷光 灯等。夜视仪是弥补了夜间光线不足造成的视线模糊,刚好承接研讨环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 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光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有关光的思考有关光的思考 光 8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生活经验与理论分析的矛盾碰撞,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入思 考光的作用;最后认识到没有光,就看不到任何东西。 2.活动手册说明:先请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认为最准确的一项,然后可以在小组内交 流一下,建议学生充分

18、说明理由。接着统计全班的选项,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即没 有光,就看不到任何东西。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9 4.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利用

19、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难点: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黑色幕布 1 块 (宽度学生身高) 、 手电筒、 3 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 屏、4 个能直立的夹子,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课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情境设计:请一名同学到讲台前,隔着黑色幕布对全班同学说话: “你们能听见我说话的 声音吗?你们能看到我吗?” 教师提问:我们能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 像声音一样, 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 与声音的传播相比, 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 (

20、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光 和声音的传播到底有哪些不同。 二、探索二、探索 (一(一)你认为光是怎样传播的)你认为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 教师板书,梳理学生的猜想。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让学生推测 10 光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让学生推测光的 传播路径时,一定要求他们说出依据。科学探究中推测很重要,然而推测的依据更重要。 学生寻找推测的依据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自然光条件下

21、及种种生活现象中寻找更多的证 据,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现象, 以及我们在之前研究的光源的特点,都可以作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依据。 (二)用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二)用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提问:我们对光传播路线有了自己的猜想,用什么方法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1.我们想证明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就需要设计实验,帮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光 是沿直线传播的。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4 张矩形卡纸、4 个能直立的夹子、手电筒。然后让学生说说怎样 设计这个实验。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怎样 才能利

22、用现有材料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 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 6 页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明确实验思路和实验任务。 教师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教科书上介绍得很清楚,且操作简单,可以放手让学 生自行阅读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操作的能力。交流实验注意事项,有助于学 生的观察及规范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操作如下: (1)在 3 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直径约厘米; (2)用夹子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 (3)每张卡纸之间间隔约 15 厘米,并保持所

23、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4)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 15 厘米的地方,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5)关闭所有灯光,并合上窗帘,保证手电筒的光是唯一光源。 (6)观察并记录: 把手电筒放在离你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直接穿过这些小孔,观 察纸屏,并在活动手册表格图中标出光行进路线。 (实验 3 次) 把中间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 5 厘米,再观察纸屏,并在活动手册表格图中标出光行 11 进路线。 (实验 3 次) 5.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需做 3 次; (2)手电筒的光不能照射同学的眼睛; (3)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设

24、计验证实验,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 究的真正乐趣。教师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进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记录要真实、完整。记录 表需要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 边记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验和记录, 这是培养学生记录能力和记录习惯的重要手段。 三、研讨三、研讨 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你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2.你能利用光传播的道理, 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 本人。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学生交流汇报,进一步得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这个过程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地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究”的

25、教学理念。 在明白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后, 学生能用这个道理解释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 有什么变化, 总结光的传播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也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 用。 【板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怎样传播的 沿直线传播的沿直线传播的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光的传播 实验方法 光行进的路线 1.光直接穿过小孔 12 2.移动一张卡纸 你认为光是怎样传播的 在光通过小孔的实验中,我发现: 1.光直接穿过小孔时,在纸屏上: A 能够看到光斑 B 不能看见光斑 2.移动中间的一张卡纸,在纸屏上:A 能够看到光斑 B 不能看见光斑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活

26、动手册说明:表格中第一行“光直接穿过小孔” ,实验要求将带孔的纸板中间的孔放在 同一直线上,光直接穿过小孔时,画出光行进的路线。 表格中第二行“移动一张卡纸” ,实验要求将第二或第三张纸板向左或向右移动 5 厘米, 观察光斑在纸屏上的变化,画出光行进的路线。 教师交代清楚后,学生才可以进行实验。 注意:每次实验要多做几次。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表格记录,完成表格第三行和表格下面的选择题。 完成后,教师需要和学生讨论,并确定学生答案的正确性。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教学目标】 科学科学概念概念目标目标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

27、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2.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13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人们很早就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空气中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难

28、点: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日食和月食。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手电筒、薄纸片、塑料杯、玻璃、科学书。 教师准备:水槽、线香、火柴、激光笔。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回顾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光的传播方式是沿直线传播。但是光会一直传播下 去吗?课件出示 4 幅图片,学生观察会发现,光不会一直传播下去,光会遇到阻碍。 (引出课 题: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 发现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光的传播的兴趣。 二、探索二、探索 (一)光照射玻璃、纸、书的探索 1.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玻璃、杯子、纸、书,如何进行实验探索呢? 2

29、.提出实验要求: (1)关闭屋子电灯,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为唯一光源。 (2)在手电筒前放一个杯子,保证可以看清楚杯子上的图案,将玻璃、纸、书依次放在 手电筒前,对比观察三次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讨论:光照射玻璃、纸、书三种物品,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能够说明什么? 5.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二)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14 1.出示激光笔和水槽,观察激光笔照射到水槽中的现象。提问:如果在水槽中放入烟雾会 影响激光笔的光束吗? 2.实验要求: (1)将线香放在水槽中,用火柴点燃。等到烟雾充满整个水槽时,用激光笔向水槽的水 平方向照射,

30、观察现象。 (2)对比两次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激光笔的光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建议此实验由 老师演示。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看。 5.小组讨论,看到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6.学生汇报,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方法由浅入深地证明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有的光能通过阻碍,有的 光不能通过阻碍,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这个规律。 研讨研讨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光不能穿过任何物体,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物体时,光会遇到阻 碍,传不过去;当光照射到一个透明物体时,光会传过去;当光照射到一个半透明物体时,会 有一部分光传

31、过去。 2.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因为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 分太阳或全部看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月球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运 行到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板书设计】 1.1.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玻璃玻璃 通过通过 纸纸 部分通过部分通过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 书书 不通过不通过 光穿过烟雾光穿过烟雾 一条清晰的光柱一条清晰的光柱 15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

32、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 处发生偏折。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2.能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 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难点: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规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实验盘、玻璃杯、激光笔、铅笔、鱼缸、金鱼、学生活动手册。

33、 教师准备:装满水的玻璃杯、硬币、激光笔。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聚焦核心探究主题 PPT 出示图片,复习旧知识并引出新内容。 教师: 上节课, 我们了解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如果光遇到的物体是一个透明的物体, 光能穿过物体继续传播。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印象,同时,这一知识 点是研究本课内容的前提。 教师:那么,这时光的传播路线是会发生改变吗?(板书课题) 16 学生基于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进行猜想。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提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力思考核心问题。 二、探索 (一)激光笔射出的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

34、1.实验 教师:为了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让一束光射进水里,观察实验现象。 PPT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激光笔不要照到同学的皮肤及眼睛,防止出现伤害。 (2)实验完毕及时关掉激光笔,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实验是研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这个核心问题的第一个实验,用 以验证学生的猜测,侧重于让学生观察光斜射进水里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获得实验 结论。 2.提出问题:大家看到什么现象了? 学生观察并回答:射入水中的光线看起来好像折了。 3.提出学习要求:同学们,把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用光的路线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绘制光的路线图。 (教师板书光的路

35、线图并指导学生)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学生刚开始绘制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能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所以,培养学生绘制光的路线图很重要。 4.学生汇报交流。 5.小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在接触面时发生了弯折。 (二)分组实验:观察铅笔放入水中的现象 1.教师:同学们猜一下,如果让光线垂直照射进水里,还会发生弯折了。如果我们用铅笔 模拟光线, 将铅笔垂直放入水里和倾斜放入水里, 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实验, 并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出示实验要求: (1)将铅笔分别按照垂直放入水中和倾斜放入水中。 (2)每种情况做三次实验并进行观察。 (3)记录实验现象(用光的路线

36、图记录) 。 3.再次提醒:激光笔不能照射同学。 17 4.学生分组实验,组内交流并记录。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这个实验, 学生能够发现铅笔倾斜插入水中, 从水面上看, 铅笔好像 “折” 了。 而垂直插入水中的铅笔没有产生这种现象。铅笔“折”的现象,正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这 个实验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 帮助学生理解光由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 生折射现象,而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则不会产生折射现象。 (三)实验:鱼缸中多出来一条鱼 教师 PPT 出示图片,在鱼缸中多出来一条鱼。 教师:在养鱼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鱼缸里放进一条鱼,有时候却能看 到两

37、条鱼。 怎样才能看到两条鱼呢?请同学们自己变换角度尝试一下, 并把看到了现象画下来。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三、研讨 1.问题: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引发全班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射入水中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是光在空气和 水的接触面上发生了折射。空气和水是两种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 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2.问题:放入水中的铅笔有哪些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学生充分交流,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得出结论:如果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比如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光的 传播方向会发生改

38、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光在两种介质的接触面上是要发生折射的,此时光传 播的方向偏离了。如果是垂直入射,光线不会发生改变,比如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光继续 沿直线传播。 3.问题:怎样能看到两条鱼? 学生汇报:学生交流如何调整角度,使鱼缸里的鱼看起来是两条。 让学生自己尝试用解释光的折射原理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 PPT 出示光路图。 教师总结: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四、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渔民在水面上看到了水里的鱼,捞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8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到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在生活中 有许

39、多这样的实例,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能够发现更多关于光的折射的有趣现象。 【板书设计】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不会发生折射不会发生折射 认识棱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40、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白光可以折射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 难点:理解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 【教学准备】 19 每个实验小组:三棱镜实验盒(包括三棱镜和支架) 、白卡纸两张、圆规、剪刀、彩笔或 蜡笔一盒、火柴一盒、细线一捆。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出示彩虹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彩虹的样子和颜色,回忆一下经常在什么时候出现彩虹。今 天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彩虹的奥秘,认识这个自然界最美丽而神奇的光的现象。上一节课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光在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偏折,光的路线发生了变

41、化,这个现象叫 做光的折射。 聚焦:光从空气中斜射到玻璃里时,也会发生折射吗?请说出你的猜想。下面让我们借助 玻璃三棱镜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利用彩虹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奥秘。通过上 节课内容的回顾,提出新的探究问题。 二、二、探索探索 (一)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的变化 第一部分,认识三棱镜结构。 出示三棱镜,学生观察三棱镜的结构特点。三棱镜的结构特点:具有三条棱,截面是三角 形,透明的玻璃体。 讲解:光学上把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透明物体叫做三棱镜。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认识三棱镜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探索。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

42、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现象。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拉上窗帘,营造一个较暗的实验环境。 2.教师指导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 (1)手拿三棱镜两端的三角形截面,或是带有支架的三棱镜实验套装,把三棱镜及支架 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三棱镜。 (2)用手电筒的白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调节三棱镜的角度让白光通过三棱镜。 (3)在另一侧竖立一张白纸作为屏幕,调整“纸屏”位置,收集三棱镜折射出的光,观 察白纸上的现象。 20 3.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提示操作要领。 4.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结。 教师讲解或是学生阅读书中资料:白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棱

43、镜后,发生了折射,并在“纸 屏”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就出现了各种不同颜色的光。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 组成的,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 教师借助科普视频讲解彩虹形成的奥秘,雨后空气中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相当于我 们实验中的三棱镜,当太阳光照到小水珠时发生了折射,就分散出不同颜色的光,于是便形成 了美丽、奇特的彩虹。可见,雨后出现彩虹,与太阳光的组成以及空气中的小水珠有关,跟白 光通过三棱镜后出现不同颜色的光是一样的道理。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三棱镜认识光的折射,

44、认识光的色散现象,进而了 解彩虹形成的原因。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白光的组成,满足了学生对彩虹之谜的好奇心。 (二)制作一个彩色轮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与思考。 我们通过三棱镜对白光的折射,发现了白光可以分散出不同颜色的色光,那么色光是不是 可以混合成白光呢? 第二部分,通过制作一个彩色轮研究色光混合成白光的现象。 1.教师介绍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 陀螺法: (1)在硬的白纸板上画出一个直径约为 5cm 的圆,并剪下来; (2)在圆纸片上画出三个相同大小的扇形,夹角均为 120 度; (3)利用彩笔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 (4)圆纸片中间扎孔,穿入火柴棍固定,作为陀螺的中间轴。 旋

45、转轮法: 1-3 步骤与陀螺法相同,然后在圆心两侧分别扎两个小孔,穿入线绳。 2.学生制作并测试,让彩色轮快速旋转,观察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的变化。 3.教师提示,扎孔或用剪刀时要注意操作安全。 4.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结。 教师小结:当陀螺或旋转轮快速旋转时会看到彩色轮慢慢接近白色,这说明不同颜色的色 21 光混合在一起后会变成白色光,但必须是等量的红、蓝、绿三色光才能混合成白光。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利用彩色轮研究不同的色光混合后变为白光,简单易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白 光与色光的关系。 三、研讨三、研讨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变成有规律的、不同颜色的色光组

46、合红、 橙、黄、绿、蓝、靛、紫,所以三棱镜对光的作用是,让光发生折射,而且可以把白光分散出 不同的色光。 2.彩色轮或是彩色陀螺,在快速旋转时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接近白色的颜色,这 说明不同的颜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也证明了白光是由不同色光组成的。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一定是等量的三原色光,即红、蓝、绿三种光才能混合成白光。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与思考,加深了对白光是由不同色光组成的理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以及通过实验现象说明问题的证据意识。 【板书设计】 认识棱镜认识棱镜 22 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

47、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阴影、晃眼睛等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 2.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善于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从实验现象中 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难点

48、: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手电筒、镜子。 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本课的活动最好能用窗帘遮挡光线,保证实验效果)、黑色的箱 子、苹果等。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聚焦问题。请学生说出或写出“光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 ,采用头脑风暴 式的研讨和汇报,提示学生将头脑风暴信息进行记录。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了解学生关于光的前概念以及认知水平,并了解学生还 23 想知道什么?将学生的前概念及问题进行记录,便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的放矢,也可为光的学 习和总结提供支持。 二、

49、探索二、探索 (一)寻找光源(一)寻找光源 1.请学生写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光源。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所找到的光源。 3.学生对找到的光源按发光特点进行分类,并引导学生对光源做出界定,即“能发光的 物体称为光源” 。 (二)认识光源(二)认识光源 1.认识最重要的光源太阳。 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辨别是否是光源,巩固对光源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寻找光源的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基础上,开展区分光源和非光源的活动, 形成光源的概念。 三、三、研讨研讨 (一)没有光的世界(一)没有光的世界 1创设情境: “假如没有光会怎样?”鼓励学生打开视野,从多个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 2

50、学生汇报,无法看见物体、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人类将无 法生存等。 (二)黑暗中的红苹果(二)黑暗中的红苹果 1.学生阅读研讨 2 情境问题,并作出猜想和记录。 2.情境模拟,教师出示带孔的暗箱,请学生将观察孔周围用手捂住,不让光线进入。学生 通过观察孔观看,能否看到箱子里物品所在位置及物品的样子。 3.轻轻松开手, 让光线进入暗箱, 再看一看, 能否看到箱子里物品所在位置及物品的样子。 4.小组讨论总结:我们想要看到物体,必须要有光,当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 眼睛后,我们才能看到光源或物体。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光对人类及世间万物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教科版 > 五年级上册(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