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秀教案板书设计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3205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秀教案板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秀教案板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秀教案板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秀教案板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秀教案板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沉和浮 第一课时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 1 个,大小

2、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 1 个,物体 7 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 瓶、萝卜、橡皮) ,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2 面) 。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 ,小刀 1 把,回形针 10 枚,木 块 3 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3 面) 。 【教材处理】 教材第 2 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 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 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 是上

3、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 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 沉过程, 板书: 沉。 再出示木块, 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 观察它的沉浮情况, 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

4、大部分浸入水中,可 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 避“悬浮”概念。 )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 7 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 的空瓶、萝卜、橡皮。 2、 以小石块为例, 讨论完成教材第 2 面表格的前面 2 行“预测”、 “理由”的填写, 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 2 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

5、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 因素, 如体积大小、 轻重、 形状、 材料、 是否空心等, 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 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 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 7 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 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 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 6、还可以按教材第 2 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 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

6、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 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 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 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 ,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 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 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 3 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

7、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 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 的方向,建议回避。 )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 ,物体的沉浮情 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 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 (补充:这里也 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 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

8、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 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 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 10 枚,木块 3 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 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 生记录中教材第 4 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 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

9、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 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 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第二课时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 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

10、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 7 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 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 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 ,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

11、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 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 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 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 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 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 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 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

12、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 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 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 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 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 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 出示材料: 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 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 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

13、告单上。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 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 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 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 )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小球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立方体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

14、一层次:物体 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 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 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 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 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 的重要性。 )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 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

15、,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 )小组 小瓶子状态 大部分浮 小部分浮 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 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 6 面的 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 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 6 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 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

16、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 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 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 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第三课时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7、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 1 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 1 个,记录表(教材第 8 面) 。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 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

18、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 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 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 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 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 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

19、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 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 开的水量。 (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 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 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 面持平。 ) 2、 取一个量杯, 在量杯里倒入 200 毫升水, 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 放入量杯中, 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 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 (教材第 8 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

20、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 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 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 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 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 放入后 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毫升) 沉浮状况 实心团 200 沉的形状 200 浮形 1 200 浮形 2 200 浮形 3 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 排开的水量很

21、大 第四课时 4、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

22、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材处理】 本课教材安排了 5 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 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 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 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

23、用的造船材 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 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 10 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 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 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 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 1 作为小船的载重量) 。 5、让几个装载

24、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 11 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木筏、 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 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 ,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

25、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拓展活动: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板书设计: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越容易浮 装载量增大 第五课时 5、浮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 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26、,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 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 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

27、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 (共用) ,细线,记录表(教材 13 面) 。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 (教材 14 面) 。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 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 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 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 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 12 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

28、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 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 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 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 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 13 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 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

29、重力,再用线拉住泡 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 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 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 (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 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

30、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 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 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 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 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

31、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第六课时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 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 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32、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 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 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 力大小。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 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 15 面和 16 面) 。 【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 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 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

33、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 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研究的问题: 实验方法: 所需器材: 实验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

34、记录表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 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小石块 中石块 大石块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 (大 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 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 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35、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 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 12 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 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 (具体见教师用书) 板书设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第七课时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

36、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 2 个、浓盐水、40 克食盐、 40 克白糖、2 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 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 避免

37、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 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 擦干, 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 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 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 做液滴加热实验, 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 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 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各取一 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

38、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 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 颗粒物。 )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 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 100 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 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提示:这里不 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 薯沉

39、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 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 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 才浮起来。 ) 实验记录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 毫升 100 毫升 100 毫升 100 毫升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 的溶液进行检验。 (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 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40、: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第八课时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 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 在水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 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 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

41、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 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 筒、天平。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 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 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 按照第 6 课学过的方法, 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 浓盐水、 糖水和酒精中受

42、到的浮力大小。 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 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 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 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 小的原因是什么? 2、 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引 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

43、况下比较重量。 )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 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 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 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 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 的理由。 2

44、、观察教科书第 20 页中间的 2 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 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 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

45、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测力计 第二单元 热 第九课时 1、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

46、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 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 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

47、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 、盖被子 - ?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 ,衣 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 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 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

48、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鼓励学生 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 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 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

49、、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板书设计: 1、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 、盖被子 -(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 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第十课时 2、给冷水加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教科版 > 五年级下册(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