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54502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9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一单元(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一单元(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一单元(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一单元(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风俗传统单元教学导引1.单元编排意图及教学重点编排意图:本单元以“风俗传统”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所选的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腊八粥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时的情形;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藏戏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教学重点: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围绕同一个主题,感受多种文体表述观点的不同形式,经历“阅读中学方法一运用方法阅读一生活情境运用一检测评价反思”的链式学习过

2、程,收获学科关键能力“把握观点、表达观点”的生长。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指向培养学生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的阅读能力。“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一语文要素实际上就是对析得方法的运用。所以在学习本单元时,要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出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2.本单元教学规划: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重在“学法”,是学习策略的例文,借助课后习题1或2,学习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内容的详

3、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古诗三首:重在“动情”,在吟咏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略读课文藏戏:重在“用法”,继续学习和运用“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的策略。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藏戏的特色的。交流平台: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词句段运用:通过收集课外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中,感受语言文宇的魅力,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

4、达相同的意思;通过书写提示,了解行书的字体特点,再照者写一写,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日积月累:“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长歌行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昧。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本单元导学单使用说明:导学单中已附参答(红色标注),供老师参考。学生使用时,可删除参答再提供给学生。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思路说明】本课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教学重点应放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重在“学法”。“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指向培养学生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具体教学思路如下: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过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设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学生们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能理清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斯妤的

6、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最好放开手引导学生去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预习初读【课时目标】1.会写“醋、饺、拌、擦、眨、宵、旦、燃、戚、贩、摊、轿、骆、驼、浒”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除夕、春联、扫除、年糕、充足、店铺、开张、对联、年画、通宵、间断、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光景、截然不同、燃放、亲戚、拜年、寺院、轿车、骆驼、元宵、张灯结彩、一律、彩绘、广告、分外”等35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

7、络。3.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4.观察比较,指导规范书写生字。【教学建议】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自己试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表中“会认”“会写”的生字,注意读正确。预习课文,将获得的新认识与新观点画出来,在读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2.搜集资料: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介绍。3.要十分重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饺子、鞭炮”都是名词。“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

8、,如 “醋”字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4.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北京的春节导学单一一、学前准备:1.读了课题,你会冒出什么想法? 2. 了解作者。 老舍,原名 ,字 ,现代著名作家。被授予“ ”的称号。著有长篇小说 ,话剧 等。二、 初读课文正读音。三、 再读课文学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轮流认读圈画在文中的生字,评价是否读正确。辨字

9、组词醋( ) 宵( ) 戚( ) 贩( )蜡( ) 霄( ) 威( ) 判( )3.根据解释,写出文中词语。(1)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2)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该换了样子,出现一番新气象。( )(3)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4)零散没有系统的事情或有大用的东西。( )四、三读课文,要求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按 顺序,以 为线索组织全文,详细描述了过春节的三个高潮: 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 观花灯、放花炮、吃元宵。最后写了 春节结束。品析探究【课时目标】1.引

10、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揣摩文章语言,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建议】1. 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以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2.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时段“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来进行品读,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把握本文的谋篇布局,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

11、明和传统文化。在升华情感的同时,激起学生表达、抒发情感的欲望。3. 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章片段描写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文段的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片段中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一、读课文,理清脉络1.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二、组织探究活动:研读赏析,感受年味1.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

12、喜欢其中的哪一幅?2.小组研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4.交流体会和感受。三、总结全文,领悟写法1.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假如此时请你写你度过的春节,你打算怎样写?北京的春节导学单二一、合作学习,理清脉络。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出示课件: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1)时间顺序: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

13、九。明确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板书: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2)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二、组织探究活动:研读赏析,感受年味。1.体会年前的忙碌。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情怎样? 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在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在干些什么? 2.体会过年的热闹。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同是热闹,但各有

14、不同,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除夕:喜庆、团圆;正月初一:悠闲、快乐;正月十五:红火、美丽)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进行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3.体会正月十五的红火、美丽。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创设情境,引导写话:看着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

15、的遐想呢?请你用上文中优美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 运用拓展 【课时目标】1.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方法。2. 拓展阅读练习。 【教学建议】一、回顾全文,把握写法 1.同学们,看来这篇课文已经在你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2)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3)抓住特色活动来写。4.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舒乙的北京的春节

16、,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样是写过年,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等。二、拓展阅读。北京的春节导学单三一、一起贴春联1. 过年了,你想贴哪一副对联?( )A. 春满人间富满门 春回大地千峰秀B. 富贵平安年年好 如意吉祥事事顺C.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2. 说说你选这副对联的用意。 二、拓展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老年间家家供奉着一位老神仙,他叫灶王爷,此公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老天爷汇报一年里人间的好坏。于是,家家都买些麦

17、芽糖,用糖把老神仙的嘴糊上,极尽“贿赂”之能事,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报喜不报忧。这种近乎开玩笑的祭神仪式,家家却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更显得极富人情味儿,孩子们的嘴则是供桌上的糖瓜的真正归宿。三样食品是春节至上元之间的食物:大年除夕吃饺子,立春吃春饼,正月十五吃元宵。春饼最好吃,烙小面饼或蒸小面饼均可,薄薄的,又称薄饼,切葱丝蘸甜面酱,炒菠菜粉丝,炒黄花木耳,炒豆芽蒜黄,摊鸡蛋切丝,切酱肉成丝,切小肚儿成丝。食时各样都夹一点儿,放在饼上合在一起,卷而食之,顿生奇效,其鲜,其美,可天下没有第二种自制食品能超过它,堪称食之王。春节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过了初五不准动刀动剪,不准倒

18、土,为的是让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彻底休息几天,多么人道!1.选文画线的句子中“报喜不报忧”的意思是 。我还知道这样的俗语,如“ ”。2.“食时各样都夹一点儿,放在饼上合在一起,卷而食之,顿生奇效,其鲜,其美”一句中的“其”是指 。3.梳理信息,选择正确的说法打上”。(1)腊月二十三的传统习俗是祭拜灶王爷,祭品是麦芽糖。( )(2)人们在初五前不动刀动剪的原因是让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彻底休息几天。( )4.比较阅读。(1)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展现了一幅幅老北京人过年的画面。相比较,舒乙的北京的春节则着重描写了 的传统习俗和 这一特色食物。(2) 在写法上,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的语言特色是: 2课腊

19、八粥【教学思路说明】学习这篇文章,真正要让我们走近“民俗”,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整篇课文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副淳朴的、和睦、温馨的图景。文章主线清晰,细节生动。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入手,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待的的心情。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孩子们轻松的感受出一个孩子那天

20、真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首先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说说你感受到的八儿的形象。再读课文,和同学交流: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作者是如何把主要内容写详细的。抓住描写八儿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八儿天真、可爱和嘴馋的特点。在品读描写八儿的语句时,要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体会细腻描写的作用。教学

21、中,很多地方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来体会文章的内涵。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如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对话读等。不仅要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情感体验,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过程,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预习初读【课时目标】1.会写“腊、粥、腻、栗、咽、匙、灌、搅、稠、嘟、熬、褐、缸、脏、筷”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粉碎、外套、解释、腊肉”等9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观察比较,指导规范书写生字。【教学建议】1. 搜集资料:了解作者沈从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腊八粥的资料,在课上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22、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自己试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表中“会认”“会写”的生字,注意读正确。预习课文,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本课要求会写13个字。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 注意“腻”字是鼻音n;从字形上来说,“腻”字右边不要多写一撇,“褐”字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甜腻”等词语的意思。3. 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4. 在读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说说你感受到的八儿的形象。 腊八粥导学单一一、初读课文:文中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两个场景?

23、 二、再读课文,自学字词。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轮流认读圈画在文中的生字,评价是否读正确。2.看拼音,写词语。htu jiohuo nngchu kko cixing()()()()()fnsu wito jish lru()()()()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近义词:搅和()猜想()预备()反义词:浓稠()承认()反抗().写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2)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

24、反抗吗?( )(3)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三、熟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本文以八儿的心理活动为线索,( )( )( )( ),贯穿全文,条理清楚,突出了腊八粥的诱人和八儿的天真可爱。品析探究【课时目标】1.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建议】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时的神态和

25、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本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可以紧紧抓住“浓浓粥香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学习。先读文中描写八儿的语句,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对八儿进行细致描写的,再找出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品析作者是怎样把腊八粥描写具体的,最后探究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通过阅读,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从而一步一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本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展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

26、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完成课后的小练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精读感悟,品析形象 品析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一)品腊八粥的美味。1.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细读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3.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二)悟

27、八儿的心理。1.默读全文,思考: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八儿的表现如何呢?(从“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四个方面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2.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之后的感受。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三、总结全文,感悟表达1.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腊八粥之后的心理?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小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喝腊八粥的情景。4.一枚大得吓人的赤枣,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的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

28、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之后的感受。腊八粥导学单二一、品腊八粥的美味。1.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细读第1自然段。“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 甜甜的腻腻的 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从“ ”一词可以看出,作者采用了 的写作手法,也能感受到腊八粥的美味。2.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二、悟八儿的心理。思考: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八儿的表现如何呢?1.盼粥。默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

29、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喜得快要发疯了”属于对人物的 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2.想粥。(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体会八儿的馋嘴、可爱)(2) “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3. 猜粥。读第13自然段,(1) 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

30、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 妙极了 )4.看粥。(1)读第14自然段,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惊异)(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3)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3) 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三、总结全文,感悟表达1.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腊八粥之后的心理? 3.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

31、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小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喝腊八粥的情景。 运用拓展 【课时目标】5.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方法。6. 拓展阅读练习。 【教学建议】一、 回顾全文,把握写法1.同学们,看来这篇课文已经在你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2.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不能千人一面,无论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还是神态心理,都要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特点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观察,捕捉人物的特点。如,人物的外貌、衣着、行动、语言等

32、的独特之处;其次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表现出人物外在的和内在的特点。二、拓展阅读。腊八粥导学单三拓展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粽子每年端午节,住在怡保的家婆便大忙特忙。白天,她抹粽叶、洗糯米、腌猪肉、剥栗子切鱿鱼丝、浸冬菇。忙到子夜,桌上堆起像山一样高的粽子。不是传统的三角形的,而是厚实的椭圆形,每个足足一斤重。凌晨一时,她正式生起炭火把粽子放入巨型的大锅里煮,彻夜地煮。她自己呢,也彻夜不眠守在炭炉边,不断地往火堆里添柴,在大锅里加水。垂在耳旁的鬓发,被汗湿透,火光一照,银亮银亮的。此刻,锅里的粽子,在她眼里,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她脸上那股专注而执着的神情,让我想起烧陶的艺人。天泛鱼肚白了,

33、粽子还在锅里(煮 滚)。她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乏一股脑儿地抹到湿湿的面中上,又去守她的粽子。粽子足足嘶叫了10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她把粽子从锅内提出来,摆凉,然后平均地分成了几份,搁进竹篮里,让她几个远道而来的儿子携回家去,给媳妇、给孩儿们吃。粽子里各种材料的香味,深深地(渗 透)进了粒粒分明、绝不粘口的糯米里,食毕,余香犹存。别人问她秘诀,她说:“我的糯米不浸水,煮它十个小时,让它自然熟、自然香。”别人学她,总学不成。原因是:别人买不到她独有的两种“材料”耐心与爱心。1用“”选出括号中合适的字。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1)句描写了家婆包粽子,其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抹、洗、腌、剥

34、、切浸。从中可以体会到包粽子工序复条,家婆对这项工作一丝不苟。(2)句描写了粽子的形状和重量,“足足”一词说明了粽子个头大、分量重。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短文以“粽子”为线索,记叙了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的事情。B短文表达了作者对粽子的留恋之情。C家婆的粽子是艺术品,有异香,绝不粘口,食毕,余香犹存。4短文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短文详写的是煮粽子,因为煮粽子更能体现出家婆对粽子舍得花时间,有耐心、有爱心,反映出家婆对家人的爱。第3课 古诗三首【教学思路说明】一、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教材在古诗的右侧提供了注释,对古诗中的字词,以及相关的人物、历史等进行了解释说明

35、。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前后联系,读懂古诗。教学中,不必机械地解读每个字的意思,逐字连起来解释诗句,而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讲述自己的理解。二、通过想象,感受诗境。教学中,在整体感知景物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诗句转化为一个个可观、可感、可亲、可近的画面,并且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把画面描述出来。学生通过画面,走进诗境,感受诗情,感受中国古典诗词含蓄隽永的美。三、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深化认识。这三首古诗中都有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三首古诗都是写传统节日的,但因为作者的处境不同,所以抒发的情感也不同。寒食写寒食节里飘飞的花絮、风中的柳丝、皇宫中的蜡

36、烛,触动了诗人韩翃的思绪;迢迢牵牛星以牵牛、织女两星为素材,巧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见的民间故事,抒发夫妻不能相见的痛苦;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在中秋时节望月兴叹,思念之情跃满心头。解读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是借助注释、查找资料等。这可以更好地去帮助我们理解、感受古诗,获得更加深切的体验。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学情,适当调整教学的难度。预习初读【课时目标】1. 认识“宫、候、素、章、盈、脉、栖、鸦”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这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古诗的韵味。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4.观察比较,指导规范书写生字。【教学建议】1.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自己试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六年级下册(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