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53495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专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却不具有“人和”的后果是:委而去之。 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行“仁政”的结果: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那句话: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7

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9.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1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1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仁政达到“人和”的局面的句子是: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3、攻亲戚之所畔。 1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作者以进攻一座小城打比方,来说明“天时”的好处的句子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二、词语解释题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2.地利:有利的地理条件。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4.三里之城 城:内城。5.七里之郭 郭:外城。6.环而攻之 环:围。7.是天时不如地利 是:这。8. 池非不深 池:护城河。9.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武器装备。10. 委而去之 委:放弃。去:离开。1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以:凭。12. 固国 固:巩固。13. 威天下 威:威慑。14.寡助之至 之:到。 至:

4、极点。15.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16.天下顺之 顺:归顺。17.以天下之所顺 以:凭借。18.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三、翻译句子题(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5、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支持帮助他

6、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四、内容理解题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

7、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2、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张:仁政。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

8、,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

9、,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

10、笔酣墨畅,结构缜密。(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6、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五、比较阅读题(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左传比较阅读。【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

11、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日卫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归之。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主盟?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穀,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 无礼不乐,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盍使睦者歌吾子乎?”宣

12、子说之。(选自左传)注日:往日,从前。主盟:主持盟会,亦即当霸主。正卿:官名。上卿,相当于相。董:督察。利用:利于使用。盍(h):何不,为什么不。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委而去之委: 。(2)亲戚畔之 畔: 。(3)可以归之 归: 。(4)戒之用休 休: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 。3.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参考答案】1.(1)放弃(2)同“叛”,背叛(3)归还(4)吉祥2.(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2)像您的德行,没有可以歌唱的

13、,有谁肯来归服?3.君主应修身养性,施行仁政,以礼、德治国,要遵守正义、仁义,才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君主应示威怀柔,恩威并施。对于背叛了的就加以声讨,对于顺服了的就加以抚慰。(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晋国的郤缺对赵宣子说:“从前卫国不顺服,所以占取它的土地,现在已经顺服,可以归还(给)它了。背叛了不加讨伐,用什么显示声威?顺服了不加抚慰,用什么表示关怀?不显示声威和不表示关怀,用什么显示德行?没有德行,如何主持盟会?您作为正卿,主持诸侯之事而不致力于德行,打算怎么办?夏书说:把吉祥(的事)告诉他,用威严督察他,用九歌勉励他,不要让他学坏。有关九功的德行都可以歌唱,叫做九歌。六府、三

14、事,叫做九功。水、火、金、木、土、谷,叫做六府。端正德行、利于使用、富裕民生,叫做三事。合于道义而推行这些,叫做德礼。没有礼就不快乐,这是叛变之所由来。像您的德行,没有可以歌唱的,有谁肯来归服?何不使归服的人歌颂您呢?”赵宣子(听了这番话)很高兴。(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管子比较阅读。【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15、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节选自管子)注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犯禁:触犯禁令。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2)委而去之 委: 。(3)天下顺之 顺: 。(4)故治国常富 故: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6、。(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3.【甲】【乙】两文都论述了 (用【乙】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但两文论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强调要 (用原文中的两个字概括),【乙】文强调要 (用原文中的两个字概括)。4.【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中的“道”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1)围 (2)放弃 (3)归顺,顺从 (4)所以,因此2.(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2)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3.治国之道 得道(或:人和) 富民4.不一

17、样。【甲】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途径。【参考译文】【乙】大凡治国的方法,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君主而畏惧刑罚,尊敬君主、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就敢于违抗君主、触犯禁令;违抗君主、触犯禁令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常常是富裕的,而动乱的国家往往是贫穷的。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汉书食货志比较阅读。【甲】天时不

18、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19、!”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上)注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廪庾:粮仓。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委而去之 委: 。(2)寡助之至 至: 。(3)服御无所增益 益: 。(4)国家亡事 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府库余财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示敦朴C.天下顺之 中人十家之产也D.故君子有不战 故渔者歌曰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20、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5.汉文帝治国的做法是什么?这做法体现了【甲】文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参考答案】1.(1)放弃 (2)极点 (3)增加 (4)同“无”,没有2.D 【解析】A项,表示修饰/表示递进;B项,凭借,依靠/来;C项,代词/结构助词,的;D项,所以。3.(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2)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时常担心使他蒙羞。4.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5.做法:汉文帝减轻

21、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主张:施行仁政。【参考译文】【乙】皇上(汉文帝)下诏赏赐百姓十二年租税的一半。第二年,终于免除了百姓农田的租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没有任何增加。(汉文帝)曾经想建造一座露台,召集工匠计算,造价要百金。汉文帝说:“百金,相当于十户一般人家的家产了。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时常担心使他蒙羞,我还要露台做什么呢?”慎夫人衣服不拖地,床帐没有刺绣,以此显示俭朴,为天下人的表率到汉武帝初年的七十年间,国家没有大事发生,除非遇到水灾旱灾,老百姓自给自足,全国粮仓都是满的,府库里面都是多余的钱财。(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战国策齐策比较阅读。(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22、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23、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齐策)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七里之郭 (2)委而去之 。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天下顺之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6)使者未说 。【答案】外城; 离开,限制;归顺,顺从;派,派遣;说,通“悦”,偷快【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郭”:外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答

24、案】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解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 。【答案】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

25、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得道”“寡”“苟”等字词的翻译。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答案】以民为本; 排比;对偶; 问(答“反问”亦可)。【解析】比较阅读。文言文要点的提取和写法的把握。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

26、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甲乙两文阐释的治国理想可概括为“以民为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对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为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都运用问句。参考译文:(乙):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二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