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治国谋略类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孝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弟(t),同“悌”,敬爱兄长。作乱:兴风作浪,破坏秩序。道:天理,日常事物的道理。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君子务本字源推源法:(1) 本立而道生成语印证法:破旧立新(2) 而好犯上者,鲜矣课内迁移法:陶后鲜有闻(3) 2有子认为“ ”是仁之本,做到这一点,不仅能使家庭和睦,而且有助于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
2、,完成下面小题。濂始见上于金陵,问:“世乱奈何?”对曰“愿明公不嗜杀人,天下可定。”除翰林学士,授太子经。累升侍读学士,兼赞善大夫。侍上多所陈说,直谅不务文饰。上喜曰:“卿可参大政。”对曰:“臣少无他长徒以文墨议论事一旦授职不效有负陛下。”顿首力辞。上尝廷誉公曰:“古人太上为圣,其次为贤、为君子。若濂,事朕十九年,口无毁言,身无饰行,宠辱不惊,始终无异,不谓君子乎?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后致仕,居青梦山,闭门著述。(明 张瀚松窗梦语)注上:指明太祖朱元璋。下文“明公”同指。除:任命,授职。直谅:正直诚信。匪:通“非”,不,不是。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
3、断三处)臣 少 无 他 长 徒 以 文 墨 议 论 事 一 旦 授 职 不 效 有 负 陛 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喜曰:“卿可参大政。”5“廷誉”,指在朝堂上公开赞美。用你自己的话总结,朱元璋当众赞美宋濂,看重的是他的哪些品质?(答出三点即可)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
4、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篓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壁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注释禳:祭祷消除灾祸。瓯篓满篝: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瓯篓,犹杯篓,形容高低狭小之处。篝,竹笼。污邪:低洼田地
5、。穰穰:丰收成熟。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数使诸侯 冠缨索绝操一豚蹄 乃益赍黄金千镒7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B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C博学而笃志(十二章)D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8用“/”给画线的句子停顿。(限停2处)齐 王 使 淳 于 髡 之 赵 请 救 兵9翻译下列句子。(1)国且危亡,在于旦暮。(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10结合文段分析淳于髡的劝谏艺术高明在哪里?谏伐辽东表曹植臣伏以辽东负阻之国,势便形固,带以辽海。今轻军远攻,师疲力屈,自有其备,所谓以逸待劳、以饱制饥者也。以臣观之,诚未易攻也。若
6、国家攻而必克,屠襄平之城,悬公孙之首得其地,不足以偿中国之费;虏其民,不足以补三军之失:是我所获不如所丧也。若其不拔,旷日持久,暴师于野,然天时难测,水湿无常,彼我之兵,连于城下,进则有高城深池,无所施其功;退则有归涂不通,道路沮洳。东有待衅之吴,西有伺隙之蜀,吴起东南则荆阳骚动,蜀应西境则雍凉参分。兵不解于外,民罢困于内;促耕不解其饥,疾蚕不救其寒。夫渴而后穿井,饥而后殖种,可以图远,难以应卒也。臣以为当今之务,在于省徭役、薄赋敛、劝农桑。三者既备,然后令伊、管之臣,得施其术;孙、吴之将,得奋其力。若此,则泰平之基可立而待,康哉之歌可坐而闻。曾何忧于二敌,何惧于公孙乎?今不恤邦畿之内而劳神于
7、蛮貊之域窃为陛下不取也。(艺文类聚二十四)【注释】这篇表是为了劝阻魏明帝曹睿出兵攻打辽东而写。辽东,是汉魏时的郡名,治所在襄平,辖地在现在的辽宁省境内,辽河以东地区。沮洳:这里指淤泥。邦畿(j):借指国家。蛮貊(mn m):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这里指辽东。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A今轻军远攻,师疲力屈三人行,必有吾师也B自有其备前人之术备矣C以臣观之,诚未易攻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不足以偿中国之费不足为外人道也1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今 不 恤 邦 畿 之 内 而 劳 神 于 蛮 貊 之 域 窃 为 陛 下 不 取 也。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
8、意思。夫渴而后穿井,饥而后殖种,可以图远,难以应卒也。小贴士“卒”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下面几个义项:步兵;死;终,完毕,结束;同“猝”,突然,仓猝。14“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选文与出师表同是“表”,其写作的目的是否相同?请你联系出师表,结合选文,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玄素为给事中,贞观初修洛阳宫,以备巡幸。上书极谏,其略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陛下今时功力,何异昔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玄素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
9、都太上皇敕高门大殿并宜焚毁,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与贫人。事虽不行,天下称为至德。今若不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取舍烦异,何以昭示万姓,光毇四海?”太宗曰:“善。”赐采三百匹。(节选自大唐新语)注给事中:官名。阿房:秦宫殿名。下文的“章华”,楚宫殿名; “乾阳”,隋宫殿名。功力:功劳,功业。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高门大殿/并宜焚毁B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高门大殿并/宜焚毁C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高门大殿/并宜焚毁D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高门大殿并/宜焚毁/16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加点词方法提示词义章华就
10、联系课文解释词义:瞬息可就。(活板)(1) 就: 若此殿卒兴查阅字典选择义项卒: 死; 终于; 突然。(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 卒: 不宜焚灼联系成语推断词义:事不宜迟。(3) 宜: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2)事虽不行,天下称为至德。18劝谏是一门高超的语言艺术。选文中张玄素与链接材料中邹忌的劝谏艺术各有哪些高妙之处?请简要分析。【链接材料】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英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上御翠微
11、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晓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贞观政要【注】率意:任意。显戮:公开杀戮。践阼(zu):登上王位。黯责;贬谪责
12、罚。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止由五事耳 (2)自不谕其故 (3)自古皆贵中华 2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正直之士比肩于朝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C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D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其真无马邪(马说)21翻译下面句子。朕见贤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22宋代苏辙的唐太宗论有言:“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结合选文,说说唐太宗“贤”在哪里。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
13、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注:所谓,非谓:两个“谓”字谓动词,说的意思。世臣:指累世建立功勋的大臣。亡:弃。逾:超过。)23下列句子阅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国君/任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B国君/任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C
14、国君任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D国君任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左右皆曰不可佛印居右,鲁直居左B国人杀之也国恒亡C今日不知其亡也马无故亡而入胡D可不慎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文中主要是向齐宣王谈论怎样选拔人才。他觉得只要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可以不进行考察而直接任用了。B孔子在卫灵公篇里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可见孟子的人才观就是孔子思想的延续和再阐发。C孟子认为,一个国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只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老百姓的
15、声音。D孟子在本文中将孔子的一般的鉴别人才上升到国家选拔人才层面,提出要听听国人的意见,在今天干部的选拔上依然有积极意义。26翻译下列句子。(1)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乎?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已易寡人也,吾安敢高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且谏秦君曰:“段干木
16、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而辍,不攻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夫君子善用兵也,不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选自新序)2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吾安敢不轼/衣食所安(曹刿论战)B秦兴兵欲攻魏/大楚兴(陈涉世家)C秦君以为然/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佳肴)D其此之谓也/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2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B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C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D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
17、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2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30概括秦君“不攻魏”的原因。第 7 页 共 19 页参考答案:1 (1)根本,基础 (2)建立 (3)少 2 孝弟 社会和谐(“国家稳定”或“社会安定”)【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本”,根据题干中的图片可知,“本”是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所以根据字源推源法,“本”可理解为根本,基础。“破旧立新”意思是为破除旧的,建立新的。立,建立的意思。“本立而道生”是指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所以,题干中的“立”也解释为“建立”。“陶后鲜有闻”中的“鲜”是少的意思,因为是“课内迁移
18、法”,所以,“而好犯上者,鲜矣”中“鲜”也是少的意思。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第一个空根据题干“是仁之本”,可知此空所填内容是“仁之本”在原文的内容,根据原文“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知“孝弟”是“仁之本”,从而可得出此空答案。第二个空是对第一个空内容的延伸,根据原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知做到了“孝弟”,自然“本立而道生”,也就是说做到了“孝弟”,国家就会稳定,社会就会安定。从而可得出此空答案。【点睛】参考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
19、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臣少无他长/徒以文墨议论事/一旦授职不效/有负陛下。 4皇上高兴地说:“你可以参与国家大事。” 5宋濂仁爱、正直、诚信、朴实、谦逊、宠辱不惊、始终如一。【分析】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我年轻时没有别的长处,只是写文章谈论朝政。万一接受职务后不能胜任,(就)辜负了陛下。“臣少无他长”,主谓短语,句意完整,单独断开;“一旦授职不效”,
20、另提一事,单独断开;因此断句为:臣少无他长/徒以文墨议论事/一旦授职不效/有负陛下。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重点词语:上:皇上;卿:你;参:参与;大政:国家大事。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由“愿明公不嗜杀人”可见,宋濂仁爱。由“侍上多所陈说,直谅不务文饰”可见,宋濂朴实。由“口无毁言,身无饰行,宠辱不惊,始终无异”可见,宋濂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由“臣少
21、无他长徒以文墨议论事”可见,宋濂谦逊。【点睛】参考译文:宋濂最初在金陵觐见皇上,(皇上)问:“世道混乱,怎么办呢?”(他)回答说:“希望您不好杀人(施行仁政),(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宋濂)被任命为翰林侍读讲学士,给太子传授经书或教义。后来升职为侍读学士,兼赞善大夫。(宋濂)侍奉皇上时经常(为皇上)陈述利害,正直诚信,说话不掩饰。皇上非常高兴,说:“你可以参与国家政务。”(宋濂)回答说:“我年轻时没有别的长处,只是写文章谈论朝政。万一接受职务后不能胜任,(就)辜负了陛下。”以头叩地,极力推辞。皇上曾经在朝堂上夸赞宋濂说:“古人中最上等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是君子。像宋濂这样,侍奉我十九年
22、,没有诽谤之言,行为磊落,宠辱不惊,一直没有改变,不仅仅可以称为君子,还可以说是贤人了。”后来(宋濂)辞官隐居在青萝山,闭门著书。6屡次,多次断拿增加 7B 8齐 王/ 使/ 淳 于 髡 之 赵 请 救 兵 9(1)国家将要危险灭亡,就在旦夕之间。(2)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10淳于髡善用隐喻,他用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暗示齐威王不理朝政致使“百官荒乱”,国将危亡;他善用类比,以农夫“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的故事暗示齐威王前往赵国带的礼物少却向赵国提出出兵相救的请求。【分析】6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意思。句意:多次出使诸侯国。数:屡次、多次。句意:冠上的带子全都断了。绝:断。句意:拿
23、着一只猪蹄。操:拿。句意:就增加赠礼黄金千镒。益:增加。7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例句.而,连词,表转折;A.而,连词,表顺承;B.而,连词,表转折;C.而,连词,表并列;D.而,连词,表修饰;故选B。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这句话的意思是齐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齐王”是主语,停顿一次;“使”是谓语,停顿一次;后面是宾语。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1)国:国家。暮:晚上。旦暮:旦夕。(2)时:时光。去:流逝。10本题考查课文的理解。淳于髡有两次具体劝谏,第一次是齐威王不理朝政,淳于髡就用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来暗示,齐威王听明白了;第二次是去赵国请救兵时,齐威王直接问你是嫌
24、礼物带的少吗?淳于髡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农夫“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的故事来暗示,齐威王也听明白了。因为齐威王自身就是一个喜欢隐语的人,淳于髡也善于隐喻类比。【点睛】参考译文淳于髡是齐国的“招女婿”。个子不到七尺,辞令机智善辩,几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欢隐语,爱恣意作乐整夜唱酒,陷在里面不理朝政,把国事托付给卿大夫。官吏们怠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说:“国内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大王的宫庭里,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大王可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威王说:“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于是
25、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罚了一个,重振军威出战。诸侯国一时震惊,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从此声威盛行三十六年。这事记在田敬仲完世家中。 齐威王八年,楚国对齐国大举进攻。齐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带上赠送的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套,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在冠上的带子全都断了。齐王说:“先生嫌它少吗?”淳于髡说:“怎么敢呢?”齐王说:“那你的笑难道有什么可说的吗?”淳于髡说:“刚才臣子从东方来,看见大路旁有祭祈农事消灾的,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祷告说:易旱的高地粮食装满笼,易涝的低洼田粮食装满车,五谷茂盛丰收,多得装满了家。臣子见他所拿的祭品少而想要得到的多,所以在笑他呢。”于是
26、齐威王就增加赠礼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一百套。淳于髡辞别动身,到了赵国。赵王给他精兵十万,战车一千乘。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兵离去。11C 12今不恤邦畿之内/而劳神于蛮貊之域/窃为陛下不取也。 13口渴了之后再去凿井,饥饿了之后再去种植播种,可以凭借这个去图谋远大的目标,但是很难用来应对突发状况的。 14不相同。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主要目的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亲贤远佞,并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而谏伐辽东表是曹植针对魏明帝曹叡派兵攻打辽东提出的政治建议。他客观
27、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不是出兵远攻辽东的最佳时机,提出内修国政、省徭役、薄赋敛、劝农桑,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的根本之计,主要目的是劝阻魏明帝曹叡出兵攻打辽东,并对国家的内忧外患的政局献计献策。【分析】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A.军队/老师;B.准备/详细;C.确实/确实;D.足够/值得;故选C。12本题考查断句。本句句意为:如今我们不忧虑国内的事情,却在争夺辽东领土的事情上耗费精神,我自己认为陛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内”“域”后停顿。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是:夫:发语词,不译。而后:以后。卒:同“猝”,突然(发生的事情)。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
28、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谏伐辽东表全文以谏言勿伐辽东为主旨,开篇直述辽东复杂形势与当前“师疲力屈”的现状,表明“诚未易攻”的看法,接下来分情况要论,若攻克若失利,进而提出观点,认为当务之急是“省徭役、薄赋敛、劝农桑”。进谏主旨明确,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点睛】参考译文我认为辽东是依恃险阻的国家,形势的便利,地理的险固,带有辽海。现在带着人数不多、轻装疾行的军队,去攻打路途遥远的辽东,势必造成军队疲惫,力量不壮,而敌方早有准备。这就是所说的用我
29、从容稳定应对仓促疲劳的敌人,用我饱食的军队应对饥饿的敌人。在我看来,确实不容易攻打。如果我国家攻打就一定胜利,杀光襄平的人,把公孙的头悬挂在城门上,得到他的土地,还不能够偿还我国出兵的开支;俘虏了他的百姓,还不能够补给军队的损失:这是我所得到的还比不上所丧失的啊。如果辽东没有被攻取,时间荒废,战事拖得太久,军队就要长期驻扎在野外。然而气候状况难以推测,水汽变化不定,到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军队,排列在敌军的城墙之下,向前进是高大的城墙和深不可测的护城河,将士们无法施展自己的本领;向后退的话,回去的路途无法通行,道路泥泞不堪。在我国东面是等待时机挑衅的吴国,在西面是伺机而动的蜀国。吴国发兵于我国东南
30、,那么荆阳城就会动乱不安,蜀国进犯我国西边的边境,那么雍凉城就会被瓜分。士兵们在国外无法解围,百姓们在国内疲惫困顿,推动耕作事业不能缓解他们的饥饿,加快养蚕工作不能解救他们的寒冷。口渴了之后再去凿井,饥饿了之后再去种植播种,可以凭借这个去图谋远大的目标,但是很难用来应对突发状况。我认为现在的任务,是要削减百姓的徭役,减少田赋和税收,劝导百姓进行农事和桑事。这三件事完备之后,然后重用像伊尹、管仲那样的贤臣,让他们得以展现自己的权术谋略;任命像孙武、吴起那样的将才,让他们得以施展自己的力量。如果这样做,那么天下太平的根基就指日可待,康哉之歌也可以坐着欣赏了。又怎么会忧虑吴、蜀两个敌国,害怕辽东的公
31、孙政权呢?如今我们不忧虑国内的事情,却在争夺辽东领土的事情上耗费精神,我自己认为陛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15C 16 完成 终于 应当 17(1)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比桀、纣怎么样?(2)事情虽然没有按您的建议实行,但天下百姓都称颂您的美德。 18张玄素列举历史事例,并对比唐太宗前后做法,切中要害,使唐太宗信服。邹忌取譬类比,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入情入理,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解析】15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
32、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况且陛下刚平定东都,太上皇李渊命令凡是高门大殿,应当一律烧掉。“且陛下初平东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且”是连词,表示递进关系;“陛下”是主语,“初平东都”是谓语,表示“陛下刚刚平定东都”。“太上皇敕”是一个名词短语,其中“太上皇”是主语,“敕”是谓语,表示太上皇的命令或旨意。在古文中,皇帝的命令或旨意通常用“敕”来表示。“高门大殿/并宜焚毁”中,“高门大殿”是宾语,表示对象;“并宜焚毁”是谓语,表示对这些对象的处理方式,即都应该被焚烧毁掉。正确划分为: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高门大殿/并宜焚毁。故选C。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3、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当章华宫建成时。瞬息可就:很短时间就完成乐。就:完成。(2)句意为:如果洛阳的工程真的修缮完。卒:终于,最终。(3)句意为:不应该烧掉。事不宜迟: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宜:应当。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卿:你。谓:说。何如:和相比较。 (2)句重点词语:虽:虽然。不行:没有实行。称:称颂。至德:美德。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结合“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
34、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陛下今时功力,何异昔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可知,张玄素的高妙之处在于他使用了类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他通过类比秦、楚、隋三朝的宫殿建成后导致的国家衰败,警示唐太宗修建洛阳宫可能带来的危害。同时,他对比了唐太宗的当下行为与前代亡国之君的行为,以及唐太宗之前的行为与当下意图的行为,突出了修建洛阳宫的潜在危险,从而成功地说服了唐太宗。邹忌的高妙之处在于他使用了设喻和类比的手法。他首先以自身经历设喻,讲述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然后通过类比将个人生活经历与国事联系起来,指出齐王受到蒙蔽的情况和自己相似,从而巧妙地达到了劝
35、谏的目的。这种委婉的劝谏方式既避免了直接批评的尴尬,又使得齐王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建议。【点睛】参考译文:张玄素担任给事中,贞观初年,朝廷准备将洛阳宫修缮一下,以供皇帝出巡时使用,(张玄素)上书极力谏阻,大致的意思是说:“我听说阿房宫修建成功时,秦朝就灭亡了;当章华宫建成时,楚国人就不再拥护楚王了;等到干阳殿大兴土木时,隋朝就人心离散了。况且今天陛下在洛阳的工程和当初的秦、楚、隋做法没有什么不同,役使这样穷苦的百姓,又去沿袭隋朝亡国的弊病。从这一点上来说,恐怕您比隋炀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吧,请陛下仔细考虑一下。不做我说的那些事情,这就是国家的大幸了。”唐太宗说:“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比桀、纣怎么
36、样?”玄素回答说:“如果洛阳的工程真的修缮完,就会天下大乱。况且陛下刚平定东都,太上皇李渊命令凡是高门大殿,应当一律烧掉。陛下认为那些大殿的瓦片木材都可以再用,不应该烧掉,请求(把瓦片木材)赐给穷困的人。虽然当时并没有按您的做法实行,但全国人民都称颂您的美德。如今您不遵循以前的勤俭制度,就会像隋朝那样役使老百姓。这才五六年,做法一下子变得不同,您用什么来向老百姓显示您的恩德呢?”唐太宗说:“你说得好。”赐给他绸缎三百匹。19 同“只” 原因 以为贵 20C 21我见到贤才就尊敬他,见到缺乏才能的人就从爱护的角度教育他。(意思对即可) 22示例:从谏如流、礼贤下士、心胸宽广【解析】19本题考查重
37、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只是由于做到五条罢了。止:同“只”。(2)句意:不知什么原因。故:名词,原因。(3)句意:传统以汉族为贵。贵:意动用法,以为贵。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介词,在介词,比;B.介词,用连词,因为;C.两项都翻译为“之于”之意;D. 代词,他的加强诘问语气;故选C。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见:见到;贤:贤能的人;之:代词,他;不肖者:没有才能的人;怜:爱怜,爱护。2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38、”可知,唐太宗见别人优点,把它当作自己的优点对待,好像自己优点一样,“贤”在重贤敬能,心胸宽广;从“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可知,唐太宗知人善用,能抛弃他人的短处,取用他人长处,“贤”在知人善用,用人惟才;从“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可知,唐太宗见到贤才就尊敬他,见到缺乏才能的人就从爱护的角度教育他,使有才能和没有才能的人都得到合适的位置,“贤”在礼贤下士、心胸宽广;从“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可知,唐太宗不贬谪责罚直言的人,“贤”在从谏如流、心胸宽广;从“自古皆贵中
39、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皆依朕如父母”可知,唐太宗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贤”在公平、正直。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唐太宗到翠微殿,问侍臣:“自古以来的帝王,虽平定中原华夏,但不能使西北方少数民族臣服。我才能不超过古代帝王,而成绩比他们大,不知什么原故。请你们坦率地说。”群臣都说:“陛下功德像天地一样广大,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唐太宗说:“不能这么讲。我之所以有如此功劳,只是由于做到五条罢了:自古帝王多忌妒胜过自己的人,我见别人优点,把它当作自己的优点对待,好像自己优点一样;每人的行为能力,不能十全十美,我抛弃他的短处,取用他的长处;一般的君主,看到有才的人就想把他抱在怀中
40、;看到缺乏才能的人就想把他推到深渊之中。而我见到贤才就尊敬他,见到缺乏才能的人就从爱护的角度教育他,使有才能和没有才能的人都得到合适的位置;君主多半不喜过于正直的人(当面批评),对直言者暗中加害或公开杀戮,没有哪个朝代不这样。而我即位以来,直言的人在朝中到处都是,我不曾贬谪责罚一个人;传统以汉族为贵,歧视少数民族,而我独一视同仁加以爱护,所以少数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一样。以上五条,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23C 24B 25A 26(1)我要怎么样才能知道他们没有贤能而不任用他们呢?(2)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
41、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分析】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国君选拔贤臣,如果迫不得已(而选用新臣)将会使卑贱者超过尊贵者,使疏远者超过亲近者。据此断句为:国君任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故选C。2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身边的人/右面,左面;B.都是“国家”的意思;C.去向/逃跑;D.同“欤”/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故选B。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A.有误,根据“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可知
42、,“只要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可以不进行考察而直接任用了”说法错误。故选A。2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1)中重点词语有:何以,要怎样;不才,没有贤能;句意为:我要怎么样才能知道他们没有贤能而不任用他们呢?(2)中重点词语有:戾,至;反,同“返”;句意为: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参考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对他说:“通常所说的故国,不是指那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它有累代的功勋之臣。你眼下没有亲近的臣子了。过去使用提拔的
43、人,如今已被罢免而不知去向。”宣王问:“我怎样才能辨识不称职之臣而不用他呢?”孟子说:“国君选拔贤臣,如果迫不得已(而选用新臣)将会使卑贱者超过尊贵者,使疏远者超过亲近者,怎能够不慎重对待呢?(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说(某人)贤能,还不成;大夫们也都说贤能,还不成;全国的人都说贤能,然后去考察他,证实他的确贤能,然后再任用他。(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说(某人)不行,不必听信;大夫们也都说不行,人国的人都说不行。然后去考察他,证实他的确不行,然后才罢免他。(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某人)该杀,不必理睬;大夫们都说该杀,也不必理睬;全国的人都说该杀,然后去考察他,证明他的确该杀,然后才处死他。所以说,这
44、是全国人判他死刑。做到这些,才称得起是百姓的父母。”27D 28B 29魏文侯就拿出百万的俸禄给段干木,经常(派人)去慰问他。 30段干木“德尊”“义高”,魏文侯礼贤下士,可见,魏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伐之无义。【解析】2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安:怎么,哪里/养;B兴;派遣,发动/兴盛,兴旺;C然:是,对/这样;D其:代词,他们/代词,他们;故选D。2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段干木,是个贤人,而魏国国君很尊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动兵吧?故断为: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故选
45、B。2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遂,于是,就;致禄,给予俸禄;时,经常,时常;问,慰问。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秦君“不攻魏”的原因,可从文中找出语句,再概括。根据“段干木盖贤者也(段干木,是个贤人)”“段干木光乎德(段干木因为品德好而出众)”,可概括原因:段干木是位品德高尚贤人;根据“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魏文侯经过段干木所住的巷子时行轼礼)”“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魏文侯就拿出百万的俸禄给段干木,经常派人慰问他)”,可概括原因:魏文侯礼贤下士,重视人才;根据“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我们的国君喜欢大道,因为段干木被他尊敬;我们的国君喜欢忠义,因为段干木被他隆重对待)”,可概括原因:魏国是礼仪之邦,在乎忠义;根据“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可概括原因:秦国若对魏国发兵就是违背了仁义。【点睛】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