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60205 上传时间:2024-1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

2、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丙】列子学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1解释下列加点字。(1)长风破浪会有

3、时(2)汝之不惠(3)子知子之所以中乎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3【甲】文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借用 和 (人名)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 想法。4【乙】文中众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不同态度,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家中三个身强力壮的成年男子前往参与。B京城氏遗男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支持移山。C妻子提出批驳,认为无法移动太行、王屋。D智叟嘲笑、制止,认为愚公无法处理土石。5经历了困难险阻,【甲】文中作者对理想的态度是 ;【乙】文“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寓意是 ;【丙】文中关尹子提出“守而勿失”,要“守”的是“ ”。古诗文阅读。

4、马骨记丙戌夏五,门人陈熙将远行,予止而觞之。酒行,门外人声嗷嗷,阍者手一物入,曰:“皖人畜马,马负盐车死,剖之脑有骨,若山峰杀然黄。一市争传观,无能名。闻随园主人能博古,故来问讯。”予谛视,亦瞠也,谢之去。居亡何,陈生入,曰:“昨阅拾遗记,载马首有骨,白者日行千里,黄者日行八百里。前所见马骨黄,其生时殆八百里马乎?”予闻而叹曰:“斯古所谓骨法应相者是也。今王侯上厩其莝香萁、披锦障者,宁得有应相马乎?然而皖人竟有之矣。有之而不能知,屈马以死;死而不能知,载骨以访;访而终不能知,弃骨以去。呜呼,天下之不遇,孰有如兹马者乎?虽然彼野人也马死则已耳不野墐之而远询数百里外。然后知天之生才,若隐若现,若不

5、遇若遇,若有意若无意,于淹沉已极,计无所复之中,而又必使其身分略一表明。嘻,其怜马耶?其示人耶?”(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注释】觞:向人敬酒。阍(hn)者:守门人。随园主人:即袁枚。莝(cu)香萁(q):铡豆秸,指切好的豆秸。锦障:指鲜艳的纺织品。墐(jn):掩埋。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A一市争传观,无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居亡何,陈生入/身亡所寄,废寝食者C其生时殆八百里马乎/思而不学则殆D孰有如兹马者乎/孰视之,自以为不如7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彼野人也/马死则已/耳不野墐之而远/询数百里外B虽然彼野/人也马死/则已耳/不野墐之/而远询

6、数百里外C虽然/彼野人也/马死则已耳/不野墐之/而远询数百里外D虽然彼野/人也马死/则已耳/不野墐之而远/询数百里外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予谛视,亦瞠也,谢之去。(2)有之而不能知,屈马以死。9同样写马,韩愈在马说结尾处感叹“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袁枚则说“其怜马耶?其示人耶?”,请分析他们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盍各言尔志?11请从文中

7、任选一人,谈谈你对其“志”的理解。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节选自中庸)【注释】素:平素、现在。愿:羡慕。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俟命:等待天命。正鹄(g):指箭靶子中心的圆圈。12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三处)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13读了文段,你认为怎样做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14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管

8、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节选自韩非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春往冬反遂得道(2)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

9、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节选自苏轼日喻)【注释】眇(mio)者:盲人。扪(mn):摸。揣龠:揣,摸索;龠(yu),管乐的一种,形状像笛子。1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或告之曰(2)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16这则短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

10、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过:超过。17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18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19文中孟子认为齐宣王可以一统天下的条件是什么?体现了孟子什么政治主张?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注释】盍:为什么?迨:等到。20下列选项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生不说(同“悦”,高兴)B吾悉能志之(熟练)C莫逾自

12、厌(满足)D以昭炯戒(警戒、警醒)21翻译句子。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22选文中有很多和论语相关的内容,请结合选文中的一处,写出其在论语中完整的两句。第 5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1(1)终将(2)同“慧”,智慧(3)代词,你 2(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所以圣人不关心事情的结果,而是注重清楚的了解观察为什么会这样。 3 姜尚/姜太公 伊尹 希望得到重用 4C 5 积极乐观 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克服困难 “所以然”【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句意:相信乘风破浪

13、的时机总会到来。会:终将;(2)句意:你真是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智慧;(3)句意: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子:代词,你。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重点词有:(1)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2)查存亡:关心事情的结果;察:仔细看3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典故,典故中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

14、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终将像姜尚和伊尹一样受到朝廷的重用。据此填写作答。故第空填姜尚/姜太公;第空填伊尹;第空填:希望得到重用。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有误,结合乙文中第段“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知,愚公的妻子对愚公“移山”的计划,提出了合理化的疑问,想知道如何处置在移山过程产生的土石,并未体现“妻子提出批驳,认为无法移动太行、王屋”;故选C。5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甲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看出,意思是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诗人对未

15、来理想的实现是积极乐观的。故第空填:积极乐观;结合乙文内容,它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故第空填: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克服困难;结合丙文“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可知,意思是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关心事情的结果,而是关心为什么会这样。尹子提出要“守”的是“所以然”。故第空填“所以然”。【点睛】参考译文:乙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16、。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

17、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丙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

18、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关心事情的结果,而是关心为什么会这样。6B 7C 8(1)我仔细观察,也对此感到很惊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便道歉离开。(2)拥有千里马却不知道,使马受委屈而死。 9马说借“千里马”死于槽枥之间,没有伯乐赏识,连一匹普通马都不如,表达作者对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愤懑之情;马骨记中用看“马脑”颜色来判断马的能力,表达人才生前没有被重用,到死后才被发现的遗憾与惋惜。【解析】6A项,说/出名。B项,都是“无,没有”的意思。C项,大概/疑惑。D项,谁/仔细。故选B。7考查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弄懂句子的大意是断句的关键,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本句句意为:即使这样,他是个粗

19、野之人,马死了就罢了,有见识的人掩埋了它,并且到数百里之外的地方前去问询。此为意译,注意原句语序。注意句中“然”“也”“耳”“之”的提示作用。断为:虽然/彼野人也/马死则已耳/不野墐之/而远询数百里外。故选C。8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首先根据文章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然后再逐字翻译,同时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谛(仔细)”“谢(道歉)”“去(离开)”“有之(拥有千里马)”“屈(受委屈)”的解释,还要注意句中的省略部分,不要遗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9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延展和探究能力。通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大意,弄懂作者的观点、思想,根据课内所学马说一文,比较分析二者在

20、所阐述的现象及现象背后作者对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马说所阐述的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而死于槽枥之间,表达的是作者对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愤懑之情;而本文所描述的现象是看“马骨”颜色来判断马的能力,表达的是人才生前没有被重用,死后才被发现的遗憾和惋惜。言之有理即可。【点睛】参考译文:丙戌年夏五这天,门生陈熙将要出门远行,我去阻止了他,并向他敬酒。正喝酒,门外人声嘈杂,守门人手拿一物件进来,说:“皖城有个人养马,马驮着盐车死掉了,剖开它的脑袋,发现里面的骨头样子像山峰,呈暗黄色。全市的人争相传看,没人能说出所以然。听说随园主人您学识渊博,因此特来讨教。”我仔细观察,也对此感到很惊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21、,便道歉离开。过了没多久,陈熙进来,说:“昨天我读拾遗记,见上面记载马的头骨,呈白色就可以一日行千里,黄色的可以一日行八百里。之前所见的马头骨呈黄色,它活着时大概是日行八百里的马吧?”我听了他的话感叹道:“这就是古代所说的以骨相马。现在有权势的人养马,喂的是切好的豆秸,让马穿美艳的纺织品,怎么能有好马呢?然而皖城人却有这样的马。拥有千里马却不知道,使马受委屈而死;死了以后还不知道,拿着骨头到处询问;问也最终没有问出结果,扔掉骨头离开了。唉!天下间被埋没的人,谁能同这匹马相比呢?即使这样,他是个粗野之人,马死了就罢了,有见识的人掩埋了它,并且到数百里之外的地方前去问询。这样以后才明白上天降下的人

22、才,好像隐藏着又好像显现着,好像被赏识又好像被埋没了,好像是有意为之又好像是无心之举,淹埋沉没到了极点的,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然而又一定让他的身份稍微表露一下。哎,我仅是哀怜那匹马吗?我在告知世人吗?”10何不(为什么不)各人说说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尔译为你不得分) 11示例一,子路: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可看出他希望朋友之间重义气,轻财务。(立足朋友层面,限于“个人”的狭义)示例二,颜回:不夸耀优点,不把辛苦的事儿推给别人。可看出他希望每人加强自我修养。(立足于自我修养,上升到任我互动的层面)示例三,孔子:老者得以安养,朋友互相信任,青少年得到照顾。可看出他

23、希望所有的人都得到关照。(兼济天下,最高境界)【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盍:何不、为什么不。言:说。尔:你们的。志:志向。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作答是可从文中三个人中任选一人来分析。例如:子路,结合“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可知,子路愿将他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这体现的是在物质上对朋友显出大方的一面,重义轻财。又如:颜回,结合“愿无伐善,无施劳”可知,颜回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把辛苦的事儿推给别人。这是个人具有很高的素养的一种体现,由此可看出颜回的志向在于希望大家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再如:孔子,结合“老者安之,朋友

24、信之,少者怀之”可知,孔子的志向在于让老幼皆有所养,皆被关爱,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老子站在最高境界,心中装着天下人。【点睛】参考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把辛苦的事儿推给别人。”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12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13示例:无论处于什么情况都要有安然自得的态度;多反思自己的行为,端正自己的言行。【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

25、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本句句意为:端正自己,不苛求别人,就没有怨恨。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正己而不求于人”是一个完整的表述,意思是端正自己而不苛求他人。“则无怨”单独断开,强调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怨恨。“上不怨天”和“下不尤人”是对称的表述,分别指对上不怨恨上天,对下不责怪他人,所以各自断开,使句子的层次和逻辑更加清晰。故断为: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可知,君子要有安然自得的态度,能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羡慕身外之事。无论富贵、贫贱、处于夷狄还是患难之中,都能行其该行之事;由“

26、正己而不求于,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可知,君子能够端正自己的行为且不苛求他人,要保持正直独立的品格;由“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可知,君子就像射箭没射中靶心,会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要多反思自己的行为。【点睛】参考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不苛求别人,就没有怨恨。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

27、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14(1)同“返”,返回。发现。(2)要善于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不耻下问。【详解】(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军队)春天前去,冬天返回。反:同“返”,返回。句意:终于(发现)找到了道路。得:发现,找到。(2)考查内容理解和启示。根据“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可知,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在

28、迷失了道路时,都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所以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不耻下问。【点睛】参考译文: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于是顺着蚂蚁窝挖掘,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15(1)或:有人(翻译成“有的人”也可)(2)未尝:不曾 16比喻

29、论证,短文用眇者分不清日与钟、龠,来比喻世人之不能近道,从而揭示要明道,必须要亲自去体验才行的道理。【分析】1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或,古今异义词,有的人;“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句意: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未尝,不曾。16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根据“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分析,运用了比喻论证,把盲人不认识太阳与钟和龠的区别来比喻人不能认识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求知不可

30、脱离实际,自以为是,应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告诫我们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就像瞎子那样“未尝见而求之人也”,混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臆测,杜撰,闹出“闻钟以为日”“扪烛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点睛】参考译文: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

31、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17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18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19“善推其所为”或“推恩”。实行“仁政”。【解析】17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

32、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故王之不王”是第一个分句,这里提到了“大王没有统一天下”的情况,是句子的开始,应该断开。“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是对前一个分句的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大王没有统一天下”并不属于难以做到的事情,所以应该在此处断开。接下来的“王之不王”是第二个分句的开始,再次提到“大王没有统一天下”的情况,但与前面的“王之不王”有所区别,所以应该断开。“是折枝之类也”则是对第二个分句的解释,说明大王没有统一天下其实属于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应该在

33、此处断开。故划分为: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本句重点词语:推恩,推广恩德。保四海:安抚四海的百姓。妻子:妻子儿女。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内容可知,孟子认为齐宣王可以一统天下的条件是“善推其所为”或“推恩”,体

34、现了孟子实行“仁政”的主张。【点睛】参考译文: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

35、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20B 21如果不这样,等到年龄大了,即使想改变,恐怕也来不及了。 2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分析】20B.吾悉能志之:我都能记住它。悉:全、都。故选B。2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不然:不这样(不改正);迨:等到;蹉跎:年纪大了;虽:即使;改励:改过自勉;及:来得及。2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能力。从“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

36、何心谓之善学也?”可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从“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可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句;从“夫善学者不耻下问”可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句;从“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可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句。【点睛】参考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去,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这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第 13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二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