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出师表》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53479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出师表》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2《出师表》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2《出师表》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2《出师表》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2《出师表》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专题出师表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广开言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3、出师表中,表达诸葛亮最终政治愿望的语句(或:体现全文主旨的语句)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出师表中,揭示后汉灭亡原因的语句是:亲小人,远贤臣。5、出师表中,诸葛亮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两汉兴衰原因的语句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6、出师表中,写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

2、大事。其中大事所指是(用一个典故作答):白帝城托孤。7、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把北上伐魏、统一中原视为自己报恩是最好方式,最能表现这种极深的感恩图报感情的语句是: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8、出师表情真意切,是诸葛亮耿耿忠心的写照,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9、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语句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10、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12、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

3、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3、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4、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15、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16、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7、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8、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19、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

4、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20、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1、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二、词语解释题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死亡)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时候)3、诚宜开张圣听 (开扩,扩张)4、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5、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好;应该)7、躬耕于南阳 (亲自,自身)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低微鄙陋;屈尊就卑)9、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朝夕,日夜;效果)10、深入不毛 (指地面所生长的草木)11、临表涕零 (落泪)三、翻译句子

5、题(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罚臧否(p),不宜异同。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7)陛下

6、亦宜自谋,以咨诹(zu)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四、内容理解题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是什么?他为什么在出师前极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究竟锻炼和考验,推荐贤臣的目的是为出师北伐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2.出师表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涉及臣子向君主进言,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和邹忌在进言方式上有何不同。出师表是诸葛亮给后主的表章,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和北伐决策,表达了对刘氏父子的忠诚,直陈心迹,言辞恳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家庭小事设喻,劝谏齐王广开言路,含蓄委婉,易于接受。3.请从第段中找出

7、作者接受先帝“临崩”重托以后所做的事。(2分) 深入不毛,平定南方;出师北伐。4.本文言词恳切,感人至深。请简要回答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表达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汉室的真挚感情5.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4分)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做个好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6.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智慧的化身等。7.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

8、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8.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 平定南方

9、,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9.先帝深知诸葛亮“谨慎”,请结合选文说说诸葛亮的“谨慎”体现在哪些方面?接受托孤以来,经常忧愁叹息,担心先帝刘备托付给自己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损损伤先帝刘备的英明;出师北伐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认为当时已经具备了出师北伐的先决条件;北伐之前明确各方面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10.刘备将重任托付于诸葛亮,有哪三个方面的原因?诸葛亮才智过人,谨慎周全,勤勉忠贞。1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的“此”指哪几件事?(4分)(l)五月渡泸,深入不毛;(2)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0、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12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 对你的启示。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来回答即可。(概括诸葛亮精神,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中的任意一点来谈自己受到的肩示即可。)13.出师表中的成语:开张圣听、三顾茅庐、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优劣得所、引喻失义、计日可待。14.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项建议:(1)“诚宜开张圣听,认塞忠谏之路也。”(广开言路)(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3)亲贤臣,远小

11、人。(亲贤远佞)15.作者在结尾写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涕零”的原因。(示例)诸葛亮因为想到了先帝对自己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临崩寄大事于己的信任,还有怕完不成先帝遗愿的焦虑,百感交集的“涕零”。16.陆游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的“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积极献言,提出三项建议;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17.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诸葛亮在本文中先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

12、劝说后主继承先帝的遗志;后陈述往事,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18.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侫。亲贤远侫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它是另外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只有做到亲贤远侫,才能为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赏罚分明。 (笔记) 19.从全文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刘备是一位怎样的仁君?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深谋远虑、淡泊名利。先帝:胸怀宽广、气度恢弘、求贤若渴,能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并能做到亲贤远侫。五、比较阅读题1、结合出师表与下面材料,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

13、的人。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蜀志)(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先祖刘备和后主刘禅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刘备让他取而代之时发誓竭股肱之力”直到死。(2)谦虚谨慎:北伐临行前对刘禅的交代事无巨细,用词恳切谦虚。(3)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在军事和政治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三大建议,帮助刘禅稳住国家大局。2、出师表中诸葛亮劝谏后主出师,下面材料中房玄龄却劝谏唐太宗停止出师,二者原因有何不同?请结合两个语

14、段内容分别简要分析。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 七月癸卯,薨。(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诸葛亮出师原因:先帝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遗志仍未完成;匡扶汉室,完成统一大业,报答先帝知遇之恩。(2)房玄龄阻止出师原因:唐太宗的威德和开拓的疆土已经足够,应

15、该知道满足;高丽并没有违失臣节,东征高丽弊大于利。3、出师表与十渐不克终疏比较阅读。【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注染:熏陶,沾染。与:赞许,亲附。狎:亲昵,亲近。1.请解释下列

16、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所以:(2)未尝不叹息痛恨 痛恨:(3)愿陛下亲之信之 愿:(4)不私于物 私:(5)今则不然 然: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3.【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 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用原文语句填空)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参考答案】1.(1)的原因(或“这里表示原因”)(2)痛心、遗憾(3)希望(4)偏爱(5)这样2.(1)这些都是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

17、)的节义臣子。(2)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3.汉室之隆立身成败4.善人,指贤臣或君子。善行,指好的品行。(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君子)立身为人,成败的关键在于所处环境的熏陶。陛下在贞观初年,励精图治,注重名声气节,不偏爱外物,只赞许善行。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今天却不是这样了,亲近狎亵小人,(却)从礼节角度(心怀警戒地过于)看重与君子的交往。(过于)慎重地对待君子,于是敬而远之;(过于)随便地看轻与小人的交往,于是(与之)亲近起来。亲近起来就不能得知他的错处了,敬而远之就不能得知他的对处了。4、出师表资治通鉴比较阅读。【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

18、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

19、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上问魏征曰:“群臣上书可采,及召对多失次,何也?”对曰:“臣观百司奏事,常数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上由是接群臣辞色愈温,尝曰:“炀帝多猜忌,临朝对群臣多不语。朕则不然,与群臣相亲如一体耳。”(节选自资治通鉴)注上:唐太宗李世民。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悉以咨之 咨: (2)性行淑均 均: (3)丧乱既平 既: (4)及召对多失次 及: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2)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3

20、.【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和魏征在进谏和举荐人才上有何异同?【参考答案】1.(1)询问 (2)公正、公平 (3)已经 (4)等到2.(1)这些都是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的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2)任用一位君子,则众位君子都会到来。3.相同点:两人在举荐人才上都主张用德才兼备的人。不同点:魏征直接进谏,主张天下未平定时专取其才能,动乱平定后,必用德才兼备的人。诸葛亮委婉进谏,句句不离先帝,然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主张。【参考译文】【乙】太宗问魏征:“君主如何做称为明,如何做称为暗?”魏征答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某方面的意见,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21、。”太宗对魏征说:“因官职而去选择人才,不可仓促行事。任用一位君子,则众位君子都会到来;任用一位小人,则其他小人竞相进来。”(魏征)答道:“是这样。天下未平定时,则对于一个人专取其才能,并不考察其德行;动乱平定后,则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能使用。”5、出师表与临终遗表比较阅读。【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

22、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 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躬耕于南阳 躬: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约己爱民 约:悉仰于官 悉:2.翻译下列句子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

23、世之事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参考答案】1.躬:亲自,亲身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约:克制 悉:全部,都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3.D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5.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二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