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3377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第卷(选择题,共28分)一、(14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污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_,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_。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_。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可以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纵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

2、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 );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_要张口说出。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言而喻 颠扑不破 盈盈在目 情不自禁B. 不可理喻 颠扑不破 历历在目 身不由己C. 不言而喻 不攻自破 历历在目 情不自禁D. 不可理喻 不攻自破 盈盈在目 身不由己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B.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C.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

3、的描写更为细致,可以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D.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B. 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C. 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D. 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话不知从何说起4. 小杰要为上海新修一座红色革命纪念馆撰写楹联,以下合适的一项是( )A. 仰高山牢记使命,行景行不忘初心。B. 日暮烟霞尤绚烂,岁晚橙桔更芳馨。C. 清襟吞吐卷大海,妙笔纵横挽昆仑。D. 苟利国家生

4、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5. 下列表达和推理无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A. 历尽劫波后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B. 我们科技公司竟缺乏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C. 老师既表扬了我的优点又批评了我的毛病。D. 若不学好语文,就不会有坚定的政治立场。6. 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稀饭烧滚。B. 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C. 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D. 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7.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列夫

5、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B. 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塑造了二诸葛、三仙姑等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比如三仙姑迷信思想极重。她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C. 包身工采用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主线以时间为序,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产劳动画面,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全文结构清晰

6、,把包身工的生活也写得有点有面,详略得当。D. 荷花淀采用纵剖面的方法,按照时间的顺序,重点描写了夫妻话别、敌我遭遇、助夫杀敌三个片段。二、(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

7、战役后,红军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时间。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出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了历史,艺术地揭示了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

8、术创作的长征则任重道远。(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年11月5日)材料二80年多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

9、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渐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和自省中,在其遭到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迈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

10、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的事实。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就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红军在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

11、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大庆社会科学2016年12月)材料三: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

1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的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出的英

13、雄的基因,感染和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6月24日)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

14、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B. 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在新时代阔步前行。C. 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就能建立政权,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9.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引发人们的思考。B. 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C. 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强调精神

15、和价值。D. 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10.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致力于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B. 近日,电影红色往事在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C. “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一位学生如此说道。D.

16、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州委书记刘坪率州级领导干部前往红原县、松潘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阿坝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三、(8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裴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垍弱冠举进士。贞元中,对策第一,授美原县尉。拜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尚书礼部考功二员外郎。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垍考词判,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元和初,召入翰林为学士。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诏将下之夕,谓垍曰:“宰相之职,宜选擢贤俊,今则懵然莫知能否。卿多精鉴,今之才杰,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

17、名氏,得三十余人;数月之内,选用略尽,当时翕然称吉甫有得人之称。元和三年秋,李吉甫出镇淮南,遂以垍代为同平章事。明年,加监修国史。垍奏:“登朝官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皆从之。元和五年,中风病。宪宗甚嗟惜。明年,卒,废朝,赠礼有加,赠太子少傅。初,垍在翰林承旨,属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垍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及作相之后,恳请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垍骤居相位,而器局峻整,虽大僚前辈造请,不敢干以私。谏官言时政得失,旧事,操权者多不悦其举职。垍在中书,

18、有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自拾遗转补阙,及参谢之际,垍廷语之曰:“独孤与李孜孜献纳,严补阙官业,或异于斯。”休复悚恧而退。垍在翰林,举李绛、崔群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韦贯之、裴度知制诰,擢李夷简为御史中丞,其后继踵入相,咸著名迹。其余量材赋职,皆叶人望,选任之精,前后莫及。议者谓垍作相,知无不为,于时朝无幸人,百度浸理,而遘疾休谢,公论惜之。(选自旧唐书裴垍传,有删改)11.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垍守正不受请托 守:恪守B. 宰相之职,宜选擢贤俊 擢:提拔C. 垍小心谨慎,堪称中旨。 称:合乎D. 垍在翰林,举李绛、崔群同掌密命 举:检举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19、确的一项是( )A. 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B. 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C. 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D. 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东,古地区名,黄河自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B. 对策,古代考试取士,把问题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对答皇帝有关政事、经义的策问。C. 宪宗,皇帝的庙号。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被追尊为某

20、宗,称为庙号。D. 谏官,古代掌管朝政缺失、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的官,如唐朝的左拾遗等官职。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垍品性正直,行事坚守原则。他入朝任职后,吏部侍郎郑珣瑜请他主持考核词判,他不接受人们的请托,在考核时力求发现真正的人才。B. 裴垍慧眼识人,举荐优秀人才。他向李吉甫推荐的三十余人,大都得到了任用;他举荐的裴度、李夷简等人,后来相继担任了重要职位,而且有很好的名声。C. 裴垍德才兼备,颇受宪宗信任。做了宰相之后,他提出的整顿吏治、考核官吏政绩的建议都得到了皇帝认可,并得以施行。D. 裴垍特立独行,为官卓然出众。一般掌权者不喜欢提升谏官的官

21、职,裴垍却截然相反,他赞美孜孜进谏的人,对从不进谏者则予以批评。15. 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属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2)垍骤居相位,而器局峻整,虽大僚前辈造请,不敢干以私。第卷(非选择题共72分)四、(16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舟行即事【唐】杜荀鹤年少髭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抒情。诗人年龄不大,却须白如雪,可见常年奔波劳苦。重阳佳节还得出外,不能同家人同乐,因而不免感慨万千。

22、B. 颔联记事。白天跟随商人乘舟旅行,担忧刮风下雨误了行程;夜晚和渔夫一起寄宿在芦苇荡,堪称风餐露宿,随遇而安。C. 尾联写景抒情。诗人手把新酿好的菊花酒,眼见紫色茱萸盛开,面对淼淼江水,为美好的节令里不能与亲友团聚而惆怅。D. 整首诗清新自然,洗练隽永,既有对风光的描绘,也有对风俗的反映,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可谓写重阳的佳作。17. 该诗的颈联,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艺术技巧上相通,请予赏析。18.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_,_,_。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_

23、,_,_。(大学之道)五、(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紧急命令谢志强垦区的师政委当年还是个团长,姓林。当年,纵队司令员给林团长下达紧急命令,让他认下这个儿子。后来,林政委的儿子毕业于军事学院。林政委的儿子叫林晋苏,1941年10月生于延安,幼儿期父母不在身边,他被安置在延安第二保育院。保育院里的小孩儿大多跟他的情况相似。胡宗南占据了撤空的延安,六岁的林晋苏由组织安排,寄养在小山村的一个农户家里。农户夫妻没有孩子,就把林晋苏当成自家的儿子。国民党军队闻知林晋苏的父母是共产党,就杀了农户夫妻。林晋苏侥幸逃生,开始寻找父母,流浪,讨饭,跟叫花子混在一起。“林晋苏”这名字中的“晋”“苏”二

24、字,分别取自父母战斗的地方。他偶然听大人说起他的父亲在晋北,他的母亲在苏州。他边流浪边打听,以为两个地方是同一个地方。后来,有个老叫花子告诉他,那是两个地方。他打算先去晋北寻找父亲,找到父亲后再找母亲。寻找父亲的途中,他不知道,身在晋北的父亲已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他不知道,母亲也在苏州被叛徒出卖牺牲了。他对父母的形象,没有一点儿印象。流浪六个月,他走到了山西汾阳,撞上了打仗。他折回风陵渡,差一点儿走进战场。硝烟散去,他追上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刚打扫完战场,准备转移。林晋苏一眼认出军装,是他要找的解放军。找到了解放军部队,他便在部队里找父亲,像在一个家里捉迷藏。那是一个营长。营长

25、给了他一个馒头。他还摘了营长的帽子,帽子太大,罩住了他大半个脑袋。一个小叫花子,竟然一点儿也不怕当兵的。营长问,他答。几个来回,营长笑了,说:“我认识你爸爸。”营长也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牺牲。部队接到命令,即将奔赴另一场战斗,营长就把他送到团部,团部派人送他到师部,师部又派人送他到纵队司令部。他很自豪,心想父亲那么有名气,肯定是个英雄。司令员看着这个在“延安红色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小男孩儿又黑又瘦,衣衫褴褛,不忍透露他父母已经牺牲的实情。司令员给他洗浴、理发,将一套军装裁小给他穿,可是,他穿上了还是嫌大,仿佛又成了保育院里的小男孩儿。司令员考虑到这个烈士的后代寻找父亲的艰难曲折的遭遇,就想让那个营所

26、在的团的林团长当他的父亲。林团长是一员猛将,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林团长以为司令员要给他布置战斗任务,可一听到叫他当个孩子的爸爸,立即反对说:“我连老婆还没有呢!”司令员:“这是命令,别跟我讨价还价。你要是不姓林,还没有条件当爹呢!你现在就赶过来报到。”林团长策马赶到纵队司令部,一进门就看到了军装和身体不配套的林晋苏。司令员做了个“冲锋”的手势。林团长抱起林晋苏,双手高高地托起,说:“儿子,终于见到你了。”林晋苏似乎还不习惯,一个劲儿地躲避林团长亲昵的脸。司令员说:“你,来之前,就不知道刮刮胡子?”林团长说:“我准备接下来的一场战斗胜利了再刮掉胡子。”林晋苏伸出手,摸了摸林团长的胡子,仿佛嫌扎

27、手,又缩了回去。林团长放下林晋苏,蹲下,与他面对面,一大一小,两个脑袋齐平。他说:“儿子,说句话,让我听听。”林晋苏终于开口,说:“爸,我要参加解放军!”林团长说:“我喜欢这个儿子,我俩一起,骑上马,回部队。”司令员说:“瞧你这当爹的样子,急个啥?先送小晋苏去解放区小学念书,你是个大老粗,也想叫儿子没文化?”林团长向司令员敬了个礼,转身对林晋苏说:“爸爸现在去打仗,你好好去学习。到时候,我去接你。”林晋苏举起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说:“爸,保证完成任务。”(有删改)19.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叙述了纵队司令员以紧急命令的方式让林团长认子的内容,

28、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B. 林晋苏找到解放军之前的生活经历,侧面表现了战斗的艰苦卓绝和他的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C. 让林团长与林晋苏相认时司令员做的“冲锋”手势,带有军人色彩,为故事增添了幽默感。D. 结尾写林晋苏敬军礼并说“爸爸,保证完成任务”,与第一段内容相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20. 关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里”表现了林晋苏心里的温暖、踏实,这或许是部队的团结友爱带给他的感受。B. “捉迷藏”写出了林晋苏虽然认定爸爸就在解放军部队,却又不知如何找的困难。C. 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晋苏结束流浪生活找到解放军部队后的不适。D. 推动故事情节

29、发展,引出下文林晋苏与营长的互动和被送到纵队司令部等情节。21. 林团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22. 林晋苏接受林团长为父亲这一情节具有合理性,小说在情节上做了哪些铺垫?六、微写作(4分)23. 从小学到高中,同学们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很多反映革命文化的作品,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一些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如果你是组长,以小组为单位汇集这些材料并分工协作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你将怎样组织实施,请写一则简易的方案。(200字以内)七、(40分)24. 有人说坚持做同一件事,坚持10年就能够成功,坚持20年就能够创造奇迹。 而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同一件事情做了一辈子,依旧平凡无奇。请写一篇文章,

30、谈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第卷(选择题,共28分)一、(14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污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_,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_。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_。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可以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纵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

31、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 );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_要张口说出。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言而喻 颠扑不破 盈盈在目 情不自禁B. 不可理喻 颠扑不破 历历在目 身不由己C. 不言而喻 不攻自破 历历在目 情不自禁D. 不可理喻 不攻自破 盈盈在目 身不由己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B.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

32、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C.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可以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D.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B. 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C. 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D. 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

33、明显。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语境是指其凶残、下劣便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应用“不言而喻”。第二空,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颠扑不破:比喻理论学说完全正确,不会被驳倒推翻。语境是指无耻谰言都经不起反驳或攻击,应用“不攻自破”。第三空,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盈盈在目:指美好的形象犹在眼前。语境是指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应用“历历在目”。第四空,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身不由己:身体不由自己做主。语境是指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要张口说出,应用“情不自禁”。故选C。【

34、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语序不当,应是“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二是搭配不当,“预见全景”搭配不当,“预见”改为“想见”;三是成分残缺,“可以想见”缺少主语,“可以”改为“能使人”。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从上文“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可知,作者是痛苦的,排除AC;而从文章“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可以看出,作者是有话说的,但因为种种原因,不知从何说起,排除B。故选D。4. 小杰要为上海新修的

35、一座红色革命纪念馆撰写楹联,以下合适的一项是( )A. 仰高山牢记使命,行景行不忘初心。B. 日暮烟霞尤绚烂,岁晚橙桔更芳馨。C. 清襟吞吐卷大海,妙笔纵横挽昆仑。D.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对联含义、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大致的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用于“红色革命纪念馆”,可以引导游客铭记革命先烈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德等。用在红色革命纪念馆合适。B.意思是当太阳快要落山

36、的时候,天空出现的晚霞放射出灿烂的光彩,绚丽夺目,一年将尽的晚秋季节,橙桔正在结出芬芳金黄的果实,强调末路晚年,人更应该精神百倍,奋斗不止。不符合红色革命纪念馆的要求。C.意思是内心清静的话神情就会显得悠远,能让秋江万顷的波浪卷起来;用生花的妙笔来描绘世间万物,就能够得到昆仑一峰的秀丽景色。这应该可以用于画院的,不适合用于红色革命纪念馆。D.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往往用于自勉,不适合用于革命纪念馆。故选A5. 下列表达和推理无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A. 历尽劫波后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B. 我们科技公司竟缺乏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37、。C. 老师既表扬了我的优点又批评了我的毛病。D. 若不学好语文,就不会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A.死难者和幸免为矛盾关系,因此该句表述错误。B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之间存在包含关系,此处表示为并列关系,存在错误。D学好语文与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之间无逻辑关系,因此前后逻辑错误。故选C。6. 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B. 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C. 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D. 她们是顺从地

38、替带工赚钱的“机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是借代,“芦柴棒”是用特征代替本人的名字;B.把“瘦的手脚”比成“芦棒梗”,是比喻;C.把“分布均匀的窄小房屋”比成“鸽子笼”,是比喻;D.把“她们”比成“机器”,是比喻。故选A。7.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B. 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塑造了二诸葛、三仙姑等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

39、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比如三仙姑迷信思想极重。她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C. 包身工采用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主线以时间为序,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产劳动画面,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全文结构清晰,把包身工的生活也写得有点有面,详略得当。D. 荷花淀采用纵剖面的方法,按照时间的顺序,重点描写了夫妻话别、敌我遭遇、助夫杀敌三个片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比如三仙姑迷信思想极重”错误。是二诸葛迷信思

40、想极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他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故选B。二、(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

41、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红军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时间。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出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了历史,艺术地揭示了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

42、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则任重道远。(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年11月5日)材料二80年多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

43、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渐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和自省中,在其遭到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迈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

44、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的事实。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就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红军在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

45、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大庆社会科学2016年12月)材料三: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

46、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的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出的英雄的基因,感染和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