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平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第卷(22分)一、(每小题2分,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_,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_,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_,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_。然
2、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哗众取宠 顺风转舵 错综纷繁 扭曲B. 夸大其词 见机行事 错综变化 歪曲C. 哗众取宠 见机行事 错综纷繁 歪曲D. 夸大其词 顺风转舵 错综变化 扭曲2.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但是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B. 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C.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D. 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但是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答案】1. A 2.
3、 C【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词或做作的行动去迎合群众,以博取好感和支持;“夸大其词”,指说话、写文章时的用语夸张,超过事情原有的程度。结合“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分析,应该是填近义成语,“曲学阿世”,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用,可见意思接近的是“哗众取宠”。第二空:“顺风转舵”,意思是随着风向转换舵位,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含贬义;“见机行事”,意思是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褒义词。结合“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分析,选贬义词“顺风使舵”。第三空:“错综纷繁”,头绪很多,形容事物纷繁复杂;“错综变化”,意思是
4、指头绪纷繁,变化多端。结合后文“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分析,句中形容“世事”繁杂,用“错综纷繁”。第四空:“扭曲”,物体因外力作用而扭转变形,也用于比喻;“歪曲”,故意改变事实或对事物作出不正确的反映。句中形容“人心”不坦诚真实,“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用“扭曲”。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依据后文,“说真话、讲实话,却不容易做到的”,原因是千百年来世事的错综纷繁,也就是说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是难事,再结合“然而”分析,空处应该强调并非难事,才能形成转折关系,排除BD;空处属于中心句,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再根据语段内容分析,主要阐释的是人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思
5、想的问题,所以“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在前,排除A。故选C。3. 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狄更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作品多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遭遇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雾都孤儿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等。B. 高适,字达夫,晚唐杰出诗人,他与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C.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他和韩愈共同领导了革新文坛创作的“古文运动”。D. 孙犁,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答案】D【解析
6、】【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俄国”错误,应该是“英国”。B“晚唐”错误,应该是盛唐。C“他和韩愈共同领导了革新文坛创作的古文运动”错误,应该是韩愈与柳宗元共同领导了“古文运动”。D正确。故选D。4. 对下列句子中逻辑错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A. 自相矛盾 划分不当 强加因果 以偏概全B. 划分不当 自相矛盾
7、强加因果 以偏概全C. 以偏概全 自相矛盾 强加因果 划分不当D. 划分不当 强加因果 自相矛盾 以偏概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中逻辑错误的能力。句中“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是包含关系,不能并列,故为划分不当;句中“要不是雨下得太大”与“赴汤蹈火”,自相矛盾,故为自相矛盾;句中“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与“此生不凡”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为强加因果;句中“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不能说明大学生普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故为以偏概全。故选B。二、(每小题2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国先
8、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
9、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就外延的含义来说,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
10、能达到的极限。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材料二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本诗描写了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江水平如镜面的岸边,忽然听到心上人的歌声,但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有意与否?就好像东边日出、西边下雨的天气那样,
11、让人捉摸不定。于是,描绘天气的“无晴”还是“有晴”也就成了这位初恋少女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是“无情”还是“有情”的忐忑心情的真实写照了。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音”的巧用,以语词“音”的相谐,而使语词的内涵、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外延的转化。如果领略和意识不到这个转化,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取材于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材料三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2、这就是“无理而妙”了。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13、?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
14、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取材于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5.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被尊为逻辑之父的亚里士多德制定的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属于“大逻辑”传统。B. 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后来经过多位英国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C. 逻辑学产生的初衷是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力提高,从而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D.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一个思维对象只要具备内涵所反映的特性或本质属性,就属于该概念的外延。6. 根据材料二、三,
15、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能够突破逻辑的束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B. “辞虽已甚,其义无害”表明了使用夸张手法更容易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C. “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谐音“情”,谐音使“晴”的内涵、外延均向“情”转化,诗句意蕴更丰富。D. 无论是创造“无理而妙”的作品,还是欣赏其艺术效果,都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7.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无理而妙”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B.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C.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D. 多情应笑我,早
16、生华发。【答案】5. A 6. B7. C【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后来经过多位英国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并非“英国数学家”。C.“逻辑学产生的初衷是”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选项略去“之一”的限制。D.“一个思维对象只要具备就属于”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文中是必要条件,选项变成充分条件,绝对化了。故
17、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使用夸张手法更容易达到”错误。原文的表述“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文中只是说“在某种场合”。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无理而妙”是指: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C.意思是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江水平如镜面的岸边,忽然听到心上人的歌声,没有突破逻辑。故选C。三、(每小题2分,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贡曰:“如有博
18、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选自论语雍也,有删改)材料二: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选自墨子兼
19、爱,有删改)材料三: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囊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20、”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未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尧舜其犹病诸 病:为难B 察此何自起?察:考察,审查C. 鳏寡孤独 孤:老而无子D. 哀此茕独 茕:孤独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尧舜其犹病诸 其皆出于此乎B.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 凌万顷之茫然C. 则何为不行 兄弟并为郎D. 至于岐下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仕者世禄
21、/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B. 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C. 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D. 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重点谈论儒家的“仁”与“圣”,认为仁人可以使他人立身、通达,而圣人则是人格修养中的最高境界。B. 材料二中墨子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就能消除种种乱象,使天下大治。这使用了假设论证。C. 材料三中齐宣王肯定孟子的王政主张,但又不想实行,于是辞以“好货”“好色”,但孟子用“与百姓同之”的观点最终说服齐宣王。D. 这三则材料既体现了孔孟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也体
22、现了儒墨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13.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体现出的思想的共同点。【答案】8. C 9. A 10. D 11. C12. (1)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2)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13. 三则材料体现的思想相同点:(1)对他人有爱心(同情弱者、博施广济、仁爱他人、兼爱他人);(2)推己及人,将心比心;(3)与他人同甘共苦(与
23、民同乐)。【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 正确。句意: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B. 正确。句意:细察它们的起因。C. 错误。孤:少儿无父。句意: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失去父亲的儿童,没有儿女的老年人。D. 正确。句意: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其,都是副词,表推测。句意: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B. 之,助词,取消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C. 为,介词,为了。/动词,担任。句意:为什么
24、不这样做呢?/兄弟同担任郎官。D. 于,介词,到。/介词,比。句意:一直走到岐山下。/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对于做官的人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对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仕者世禄”,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世禄”是谓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禄”后断开,排除BC;“罪人不孥”,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罪人”是主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罪”前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孟子用与百姓同之的观点最终说服齐宣王”错。孟子想办法把仁政理念说给齐宣王听,齐宣
25、王想方设法抵挡孟子的思想,文中并没有提到最终说服齐宣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视”,看待;“恶”,怎么;“施”,做;“亡”,没有。(2)“告”,依靠;“发政施仁”,实行仁政;“斯”,这。【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并探究思想观点的能力。三则材料体现的思想相同点:(1)材料一“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材料三“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由此看
26、出,对他人有爱心(同情弱者、博施广济、仁爱他人、兼爱他人);(2)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材料三“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由此看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3)材料一“能
27、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材料三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由此看出,与他人同甘共苦(与民同乐)。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材料二:细察它们的起因,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
28、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太平了。材料三:齐宣
29、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到底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不要把它给拆了。”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鳏寡孤独,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诗经说:“有钱人的生活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宣王说:“这话说得好呀!”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说得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
30、这样实行王政怕有困难。”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存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这样实行王政怕有困难。”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驱驰快马。沿着西边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可筑房屋的地基和方向。那时,没有到了出嫁年龄而未嫁的女子,也没有成年而未娶妻的男子。大王如
31、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女色,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第卷(78分)四、(22分)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苏轼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注:十月十五日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使君;苏轼自指。(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不用红纱照座隅”衬托下元之日天气晴好、明月皎洁的特点。B. 颔联将所见之山、云、水、月等景象与美好想象联系起来,虚实结合。
32、C. 颈联写“下元之志趣”,“已约轻舟泛五湖”既表现出观月时自由畅快的心情,也委婉表达心中高洁的志向。D. 尾联写“下元之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是否还会有人忆起“我”这个太守,感叹时光流变。(2)本诗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但手法和目的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从正面描写下元佳景,为下文表达“下元之感叹”张本。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
33、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虚实结合”错误。这里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都是实景,没有虚写。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水中明月卧浮图”一句中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下元节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
34、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诗人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司马迁屈原列传)(2)_,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3)_,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引)(4)人生代代无穷已,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_,自知者明。(老子四章)(6)楼船夜雪瓜洲渡,_。(陆游书愤)(
35、7)_,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十二章)(8)蹑足行伍之间,_。(贾谊过秦论)【答案】 . 举类迩而见义远 . 钟鼓馔玉不足贵 . 昆山玉碎凤凰叫 . 江月年年望相似 . 知人者智 . 铁马秋风大散关 . 敏于事而慎于言 . 而倔起阡陌之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迩”“馔”“凤”“凰”“敏”“慎”“倔”“阡”“陌”。五、(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孩儿面梁晓声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二十多岁
36、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问归还什么?青年犹豫不语。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天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青
37、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二十二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五十多岁的劳改分子。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三十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
38、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头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
39、是吉。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
40、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友人夫妇,顿时肃然。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友人愧曰:“当然当然。”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青年回答:“三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遂向
41、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封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16.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微妙的想法”是指友人
42、夫妻因觉多了一个兄弟而激动。B. 小说结尾青年拒收五千元,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表达了对青年归砚的感谢和对青年美好品质的赞许。C. 小说以“我”视角来叙事,“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D. 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风格质朴。17. 结合文本简析“青年”的形象特点。18. 青年归还古砚是小说的主体情节,但小说为什么要花近一半的篇幅写青年讲述往事呢?请结合文本分析。19. 有人评价梁晓声的作品说:“真正的高手不是剑走偏锋,出奇制胜,而是能平中见奇,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最深刻的内容。”请从“简单的形式”和“深刻的内容”两方面对本
43、文进行分析。【答案】16. A 17. 谨守信用。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青年千里迢迢归还古砚孩儿面。古朴淡泊。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青年不为所动:一无所求,友人以钱酬谢,他也拒不接受。坚持执著。为了归还古砚,青年十几年间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心存感恩。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18. 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待,这才有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使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富有波澜。从人物塑造看,插叙内容表现出上一辈人的勇敢、智慧、朴实、牺牲、友爱的精神品格,丰富了人物形象。从思想主旨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美之情,丰
44、富了小说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19. 简单的形式:文章结构简单(写几件与古砚有关的事),语言简单(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深刻的内容:深刻的主旨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美之情。【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能力。A.“微妙的想法是指友人夫妻因觉多了一个兄弟激动”错误。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是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天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
45、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可知,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青年十几年间,千里迢迢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归还古砚“孩儿面”,谨守信用,坚持执著。由“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可知,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的遗像鞠躬作别,心存感恩。由“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青年回答三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遂向
46、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封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可知,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青年不为所动;友人以钱酬谢,他也拒不接受,古朴淡泊。【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从小说的情节上来看,小说插叙“青年讲述的一段往事”,“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交代古砚台的来历,使得情节有了波澜。从艺术效果来看,“青年讲述的一段往事”是小说的插叙部分,补充交代了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内容丰富充实,也说明了归还古砚的原因,而且使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从人物塑造看,插叙的部分内容,表现出上一辈人的精神品格。“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表现了汪铭老先生的勇敢、智慧;“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表现了伐木队长的牺牲、奉献;“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表现了母亲的朴实;“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三十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表现了队长的朴实、友爱。从思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