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3334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丽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云南省丽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云南省丽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云南省丽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丽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的传统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

2、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

3、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

4、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中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伦”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

5、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材料二: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1.它表现出了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特点。这一点既同中国传统家族的五服图相一致,也同中国人际交往的事实相吻合,又同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贯通。2.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反映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圆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大宇宙与

6、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一体性或同质性。3.从这一同心圆的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道德既有内在的一贯性,又有等差性。照费孝通本人的观点来看,差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但它们之间也都有“仁”的共相。以往学界有所争议的地方是,儒家道德原则究竟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而差序格局无形中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让人们觉得一以贯之与差等有别可以共存于同一体系中。4.该格局还反映了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相对且模糊的关系,而不同于西方社会所体现的明确关系。在西方的概念中,公私是一对对立概念,两者界限分明。任何属于公的就不可能属于私,而划归为私的就不是公。但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中国人对公德、公共领域

7、、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只要把这些地方都看作自家范围的扩展,中国人一样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上面的许多特,点其实可以提升为一系列认知中国社会的模式,即我们并不是按照西方所谓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构建社会的。以群体研究为例,西方社会学倾向认为群体应该被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它让我们看到个体完全可以共存于若干群体中,也看到了个体在多种群体中的游离与自定义的状态。结果分辨各个群体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远近比划定内外界限更重要。(摘编自翟学伟再论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

8、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中,由于关系网络中心的“己”不同,即使父母相同,兄弟两人的亲属体系也不尽相同。B. 在乡土社会,地缘圈子范围大小会依着圈子中心的财富和权势的变化而伸缩,可以大,也可以小。C. 贾府兴盛的时候可以容得下各种亲戚,然而一旦失势,树倒糊狲散,这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D. 西方社会中,群己界限分明,公私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们没有公共意识。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呈水波纹状的,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点不同,他所动用的圈子是相同的。B. 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

9、概念好,最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的特点。C. “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老百姓是不能够随意改变这种有差等的次序的。D. 西方社会学注重群体内外界限的划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因此差序格局要优于其他格局。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A. 乡村自治发展进程中,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不断提升,建立起体系完备的农民自治组织。B. 在我国有随礼的习惯,礼金的多少往往取决于随礼的对象与自己的亲密程度。C. 公司员工在工作中的权责明确,在公司召开会议时,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不得参与。D. 在西方英、美等国家,家庭所包含的对象只能有丈夫

10、、妻子以及他们之间未成年的孩子。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我国自古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但在新冠疫情面前,国人却能够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请结合材料,运用差序格局的相关知识对此变化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幺姨的灿烂年华贺捷生我亲爱的幺姨,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的幺姨,万不得已,终于坐上轮椅了。这让我们两代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女人,让104岁的她和84岁的我,多少有些伤感。生活那么漫长、那么灿烂,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的幺姨,还以为她仍然是那个以18岁的花样年华嫁给红六军团总指挥萧克将军的女生呢。

11、幺姨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她档案的第一栏写着,蹇先佛,1916年7月出生,毕业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艺术系美术专业。13岁那年听说当红军的二姐也就是我妈,嫁给了在湘西创建红军队伍的贺龙。15岁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1934年12月26日,幺姨记得清清楚楚,18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加红军。父亲贺龙那天在临时司令部,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一个青春焕发的女子站在面前。幺姨说,司令官,我来参加红军,你不会不欢迎吧?父亲片刻的拘谨,被幺姨的爽朗驱散了。他故意说:参加红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城里的洋学生

12、,细皮嫩肉的,当红军能干啥?幺姨顺着父亲卖的关子说,我一个正宗的艺术系的毕业生,能写会画,你打着灯笼都难找。父亲说,那是那是,我们还真缺你这样的人。想了想,他神情肃然地说,你得先与你二姐商量商量。幺姨收敛笑容,认真地说,姐夫,二姐跟我谈过了,说了革命的艰难,说了参加红军要流血牺牲。她还告诉我大哥牺牲了。但我都想过了,二姐能吃的苦,我也能。父亲说,那好,你当红军的事,我批准了。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幺姨说,姐夫,你放心吧,我们蹇家人没有说话不算数的。红二、六军团进驻慈利县城关镇时,父亲和萧克将军进城就去拜访在城东开染坊的我

13、的外公蹇承宴。外公对他们说,蹇家怕是着了共产党的魔,先是大儿和二女当了红军,如今幺女和二儿也争着要跟你们走。我想好了,不阻拦他们。就是这次拜会,当年只有27岁的红六军军团长萧克将军与幺姨相遇相识,两人爱好相近,趣味相投。没多久,没有繁文缛节,他们在母亲和幺姨的故乡结婚了。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命令,踏上长征路。我在这年11月1日出生,幺姨在贵州境内发现怀孕。在接下来的路上,被称为“红军姊妹花”的母亲和幺姨,一个背着越来越沉的我走,一个挺着越来越大的肚子走。母亲姐妹俩在长征路上很少见面,1936年7月终于在甘孜住下来,母亲就背着我来到幺姨身边。幺姨给我们准备的礼物,是节省下来

14、的一点粮食和采来的一大把野菜。见面时,母亲告诉幺姨,她们做卫生员的弟弟在翻越雪山时,因跑前跑后照顾伤员,累死在雪山上,埋在雪谷里。没等姐妹俩从悲伤中缓过劲来,传来了部队开拔的号角声。她们心知肚明,命令是她们的丈夫方面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共同下达的,十万火急,即使幺姨随时会分娩也得出发。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第一天走了大半天,四野茫茫。幺姨突然哎哟一声,羊水破了,疼得失声喊叫,蹲在地上起不来。母亲四处侦巡一遍,看见路边有个只剩四堵颓败断墙的藏民放羊用过的土堡,忙把幺姨搀进去。没有器械,没有产床,也没有水,就让姨父铲来一些草皮,垫在地上,铺上野营用的被褥,天当房,地当床。孩子生

15、下来了,是个男婴,哭声响亮。姨父喜不自禁,给他取名萧堡生,草原上土堡里出生的意思。休息了几个小时,继续上路。第三天,幺姨刚被扶上马走了几步,就一头栽下来。恰巧杨尚昆夫人李伯钊大姐路过,上前一看,说失血过多是原因,但主要是饿的。说着,摘下身上装着大约有一斤大米的干粮袋,扔了过来。幺姨拼尽全身力气说,不行呀,李大姐,过草地,粮食是每个人的命啊!但李伯钊头也不回地走远了。母亲和幺姨走出了草地,大人和孩子都活了下来。幺姨与萧克将军的第二个孩子,还有第三个孩子,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书名叫浴血罗霄。五年前,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

16、保守治疗,勇敢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岁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命运打败。(有删节)文本二:我近年写的是回忆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说我是唯一的,是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我觉得这种说法没什么不好,我能够接受。但必须告诉人们,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我没齿难忘地爱着和记住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

17、国家才能进步。(选摘自贺捷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的后记和自序)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已届耄耋之年的作家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幺姨的革命往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B. 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既有“九一八事变”的时代因素,也有家庭因素,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C. 作者对贺龙元帅着墨不多,通过人物之间的几句对话,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风趣随和、思虑周密的红军指挥员形象。D. 文章以幺姨坐上轮椅、让人伤感开篇,又以幺姨坐上轮椅、仍“顽强挺立”结尾,这样写既首尾呼应,又升华主题。7. 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

18、项是( )A. 毛泽东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与文中“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等描写极具画面感,表现了红军的革命意志。B. 作者的舅舅为照顾伤员而牺牲,李伯钊把珍贵的口粮留给幺姨,这两件事的叙述方式虽然不同,但是都能体现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长征精神。C. 鲁迅藤野先生和本文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前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后者再现了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D. 浴血罗霄这部长篇战争小说在战火中诞生,具有虚构性,是萧克夫妇的“孩子”,也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人民军队军史的珍贵资料。8. 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请简要分析。9. 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

19、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20、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喷。傲,非也;嘴,非也;君子如向矣。(节选自荀子劝学)10.

2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B.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C.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D.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11.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荀况及弟子著,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B. “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通称。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C. “跬步”,古代跨出一脚为“步”

22、,跨两脚为“跬”。这里指比较小的距离。D. “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如楚辞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提出全文的观点,然后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C. 从“积土成山”到“用心躁也”,分三个层次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D. 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也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23、一也。14. 文中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在“劝”人们学习什么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渔歌子【五代】李殉获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注】李殉: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但描写的时间不

24、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词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B. 本词与沁园春长沙的意境不同,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江边获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意境清朗明丽。C. 通过“渔歌子”这一词牌,我们可知本词叙写了江边渔人的生活,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D. 词人这首词写景平淡,不事雕琢,明白如话,真实地表现了词人以隐逸为乐的内心活动,旷达超脱,余韵悠悠。16.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以两组叠词进行对比,写出乐声沉重舒长和轻细急促

25、的不同特点。(2)苏轼喜欢借助“酒杯”来表情达意,如“_”写苏轼端起酒杯祭奠江月,“_”写苏轼举起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和朋友互相劝酒。(3)李煜的虞美人中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名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需要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引领劳动者在本行业和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择一事终一生”的 ,“干一行钻一行”的 ,“偏毫厘不敢安”的 ,“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无论从事什么劳动,要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努力成为

26、技能型、知识型、创新型劳动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立足岗位、奋发有为,把工匠精神倾注于一个个零件、一道道工序、一次次试验,必将推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用实干成就梦想,在平凡中彰显不凡,汇聚砥砺奋进的强劲动能。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 语段中运用了不少古语、名言,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二)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

27、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 ,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 。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 。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21. 下列句子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B. 实践,要靠认识来指导;认识,要靠实践去检验:实践和认识是密切相关的。C.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昆虫

28、度过了严寒冬季,到了春天,天气变暖,它就会苏醒过来。D. 培根说:“知识就力量。”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天深锄一寸土,秋天多打一担粮。(谚语)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喜看稻菽千重浪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习近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云南省丽江市2022-2

29、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的传统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

30、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

31、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

32、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中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伦”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

33、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材料二: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1.它表现出了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特点。这一点既同中国传统家族的五服图相一致,也同中国人际交往的事实相吻合,又同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贯通。2.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反映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圆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

34、一体性或同质性。3.从这一同心圆的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道德既有内在的一贯性,又有等差性。照费孝通本人的观点来看,差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但它们之间也都有“仁”的共相。以往学界有所争议的地方是,儒家道德原则究竟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而差序格局无形中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让人们觉得一以贯之与差等有别可以共存于同一体系中。4.该格局还反映了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相对且模糊的关系,而不同于西方社会所体现的明确关系。在西方的概念中,公私是一对对立概念,两者界限分明。任何属于公的就不可能属于私,而划归为私的就不是公。但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中国人对公德、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

35、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只要把这些地方都看作自家范围的扩展,中国人一样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上面的许多特,点其实可以提升为一系列认知中国社会的模式,即我们并不是按照西方所谓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构建社会的。以群体研究为例,西方社会学倾向认为群体应该被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它让我们看到个体完全可以共存于若干群体中,也看到了个体在多种群体中的游离与自定义的状态。结果分辨各个群体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远近比划定内外界限更重要。(摘编自翟学伟再论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36、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中,由于关系网络中心的“己”不同,即使父母相同,兄弟两人的亲属体系也不尽相同。B. 在乡土社会,地缘圈子范围大小会依着圈子中心的财富和权势的变化而伸缩,可以大,也可以小。C. 贾府兴盛的时候可以容得下各种亲戚,然而一旦失势,树倒糊狲散,这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D. 西方社会中,群己界限分明,公私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们没有公共意识。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呈水波纹状的,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点不同,他所动用的圈子是相同的。B. 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最主要是因为它表

37、现出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的特点。C. “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老百姓是不能够随意改变这种有差等的次序的。D. 西方社会学注重群体内外界限的划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因此差序格局要优于其他格局。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A. 乡村自治发展进程中,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不断提升,建立起体系完备的农民自治组织。B. 在我国有随礼的习惯,礼金的多少往往取决于随礼的对象与自己的亲密程度。C. 公司员工在工作中的权责明确,在公司召开会议时,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不得参与。D. 在西方英、美等国家,家庭所包含的对象只能有丈夫、妻子以及他们之间未成年

38、的孩子。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我国自古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但在新冠疫情面前,国人却能够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请结合材料,运用差序格局的相关知识对此变化简要分析。【答案】1. D 2. C 3. B 4. 材料一首先运用比喻论证论述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接着运用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并指出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最后运用引用论证,以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伦”来进一步阐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具有差等次序的。 5.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具有伸缩性,当面对威胁国人生命安全的新冠病毒,国人

39、可以抛开个人成见,一致抗疫。在差序格局中,个体与国家之间存在一体性或同质性,新冠病毒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能够团结起来抗疫。国人的道德具有一贯性,差序所维系的私人的道德具有“仁”的共相。因此面对新冠病毒时,中国人可以将爱心推己及人,集众人之力,共同抗疫。差序格局中的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对且模糊的,面对新冠疫情,家的范围会扩展,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中国人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们没有公共意识”错,原文是“中国人对公德、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事业、

40、公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这只是说中西方对公私概念的认识不同,并不能说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的人们没有公共意识。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点不同,他动用的圈子是相同的”错,材料一第一段中说的是“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据此可知,时间、地点不同,作为圈子中心的个人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B.“最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的特点”错,原文说“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1.它表现出了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特点。2.3.4.”

41、,由此可知,这只是原因之一,原文并没有说这是最主要的原因。D.“差序格局要优于其他格局”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以群体研究为例,西方社会学倾向认为群体应该被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村民“自治”是新农村建设逐步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并不能体现“差序格局”。B.礼金的多少与随礼的对象和自己的亲密程度有关,体现了“差序格局”。C.“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不得参与”,属于“团体格局”的表现,不能体现“差序格局”。D.西方英、美等国家对家庭的认识,属于“团体格局”的表现,不能体现“差序格局”。故选B。【4题详解

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开篇写“我们的传统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首先运用比喻论证论述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第二、三段写“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运用举例论证“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等论证方法,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并指出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的特点。最后两段写“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伦重在分别”,运用引用论证“亲亲也,尊尊也,长

43、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等,以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伦”来进一步阐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具有差等次序的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文章说“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由此可知,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具有伸缩性,当面对威胁国人生命安全的新冠病毒,国人可以抛开个人成见,共同抗疫。文章说“这一格局的

44、重点在于反映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圆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一体性或同质性”,由此可知,在差序格局中,个体与国家之间存在一体性或同质性,而新冠病毒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所以我们能够团结起来对抗疫情。文章说“从这一同心圆的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道德既有内在的一贯性,又有等差性。照费孝通本人的观点来看,差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但它们之间也都有仁的共相”,由此可知,国人的道德具有一贯性,差序所维系的私人的道德具有“仁”的共相。因此面对新冠病毒时,中国人可以将爱心推己及人,集众人之力,共同抗疫,守护家园。原文说“该格局还反

45、映了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相对且模糊关系,而不同于西方社会所体现的明确关系。在西方的概念中,公私是一对对立概念,两者界限分明。任何属于公的就不可能属于私,而划归为私的就不是公。但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中国人对公德、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只要把这些地方都看作自家范围的扩展,中国人一样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由此可知,差序格局中的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对且模糊的,面对新冠疫情,家的范围会扩展,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中国人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

46、反映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圆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一体性或同质性,从而共同抗击疫情。(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幺姨的灿烂年华贺捷生我亲爱的幺姨,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的幺姨,万不得已,终于坐上轮椅了。这让我们两代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女人,让104岁的她和84岁的我,多少有些伤感。生活那么漫长、那么灿烂,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的幺姨,还以为她仍然是那个以18岁的花样年华嫁给红六军团总指挥萧克将军的女生呢。幺姨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她档案的第一栏写着

47、,蹇先佛,1916年7月出生,毕业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艺术系美术专业。13岁那年听说当红军的二姐也就是我妈,嫁给了在湘西创建红军队伍的贺龙。15岁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1934年12月26日,幺姨记得清清楚楚,18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加红军。父亲贺龙那天在临时司令部,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一个青春焕发的女子站在面前。幺姨说,司令官,我来参加红军,你不会不欢迎吧?父亲片刻的拘谨,被幺姨的爽朗驱散了。他故意说:参加红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城里的洋学生,细皮嫩肉的,当红军能干啥?幺姨顺着父亲卖的关子说,我一个正宗的艺术系的毕业生,能写会画,你打着灯笼都难找。父亲说,那是那是,我们还真缺你这样的人。想了想,他神情肃然地说,你得先与你二姐商量商量。幺姨收敛笑容,认真地说,姐夫,二姐跟我谈过了,说了革命的艰难,说了参加红军要流血牺牲。她还告诉我大哥牺牲了。但我都想过了,二姐能吃的苦,我也能。父亲说,那好,你当红军的事,我批准了。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幺姨说,姐夫,你放心吧,我们蹇家人没有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上